曹黎明
受學者皮亞杰、布魯納等人的影響,英國歷史教學掀起了“新歷史”主張,認為學校歷史學習的重心不應該是知道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而是學習怎樣去獲取知識。他們認為要引導學生將史料作為證據(jù),探究歷史問題。英國學者認為要了解歷史的過程,就要認識到史料的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借鑒英國史料教學的方法,并將其中的教學策略運用到中國歷史教學中,促使學生逐步提升史料實證能力。
一、形成證據(jù)意識
英國史料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jù)意識。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類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建構知識。所以,歷史學習不是被動記憶和復制歷史知識,而是經過自己的思考,強化對歷史的認識,學會用史料解決各種歷史問題。
例如,在教學《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時,筆者鼓勵學生思考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異同。不少學生只是圍繞這兩個制度的名稱進行回答,這樣的回答顯然沒有體現(xiàn)出證據(jù)意識。學生首先要尋找史料中展現(xiàn)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內容,然后通過資料對比的方式說出它們的異同點。有的學生找到了丞相王綰和李斯爭論的內容,并展開分析。這段話爭論的焦點就是實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這樣的分析讓學生增強了證據(jù)意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借鑒英國史料教學的經驗,鼓勵學生積極展開史料搜集活動,并鼓勵學生運用史料解決各種歷史問題。這樣,學生就會逐步提升證據(jù)意識,認識到要解決歷史問題就要搜集相關史料,而不能自己主觀地臆想猜測。
二、傳授探究方法
英國史料教學還強調要向學生傳授探究歷史問題的方法。長期以來,有些歷史教師認為只要學生記住了相關的歷史知識就行了,但是其實不然。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具體的歷史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學會怎樣分析史料,分辨史料的真?zhèn)?,判斷史料是否有用,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歷史能力。
例如,在教學《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時,筆者鼓勵學生思考1689年中國和英國在政治體制上有什么不同,對各自的國家分別有什么影響。首先,鼓勵學生圍繞特定的歷史階段搜索史料,史料的內容要能展現(xiàn)當時的政治體制。有的學生找到了康熙說過的一句話“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以及《權利法案》中“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等史料。其次,鼓勵學生判斷該史料是否真實。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特定時期內的史料內容,為君主本人或法案中所寫,所以真實可靠。最后,思考史料是否有用。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個史料正好能用來對比,所以是可靠的史料。
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搜索史料,并指導學生怎樣處理得到的史料。學生要試著比較不同來源的史料,思考這些史料中是否有矛盾的看法、史料中是否存在主觀偏見等,然后決定是否要運用這些史料解決歷史問題。
三、培養(yǎng)批判思維
運用史料開展教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英國“新歷史”學者認為在探究史料或者利用史料判斷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學生嘗試運用科學的方法判斷各種不同的觀點,并嘗試建設性地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例如,在教學《解放戰(zhàn)爭》時,有的學生對解放戰(zhàn)爭時機成熟的判斷標準是什么感到困惑,不知道該怎么解決問題。此時要鼓勵學生運用批判思維,向學生展示1948年7月國民黨和共產黨擁有軍隊人數(shù)的差別,讓學生看到兩者數(shù)量上的差異,并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國民黨的人數(shù)多,是否說明時機還不夠成熟呢?鼓勵學生對比其他的相關資料。學生發(fā)現(xiàn):雖然在總兵力上解放軍的人數(shù)不如對方,但是解放軍的裝備已經改善很多,只比國民黨軍隊差一點點,機動兵力卻優(yōu)于對方。而且解放軍士氣高昂,后方鞏固,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后方危機四伏。所以整合起來的話,解放軍占有一定優(yōu)勢,說明時機已經成熟。學生學會了綜合思考,提升了辯證思考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分析史料的內容,并引出推論,并針對不同材料證據(jù),說出內容的可信度。在這樣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英國“新歷史”學者認為史料作為證據(jù),能讓學生展開積極、有效的歷史學習,學會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現(xiàn)象、判斷史料真?zhèn)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