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易杰
從十五世紀初開始,歐洲杰出的音樂家們促進了古羅馬和古希臘音樂藝術(shù)的“重生”,并由此開創(chuàng)了西方音樂史上第一場大繁榮——文藝復興。終于,在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的蓬勃發(fā)展后,一場新的變革正在意大利蓄勢待發(fā)。
這次的發(fā)源地是威尼斯。當時的威尼斯是繼羅馬之后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一個獨立的小國家,擁有自己的皇帝。因為坐擁繁華的港口,威尼斯非常富有。富裕的地方,往往文化的發(fā)展都是相當好的。當時威尼斯的音樂中心是圣馬可大教堂(Basilsca San Marco)。圣馬可大教堂的音樂是直接由政府出資的,所以不僅社會地位高,財力也非常雄厚。其音樂總監(jiān)的位置是當時意大利音樂家最向往的職位,也由最有名望的音樂家擔任,如維拉爾特(Willaert)、羅雷(Rore)和扎理諾(Zarlino)。作為“二把手”的管風琴師也都是一流的音樂家,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安德烈·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和喬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叔侄。
加布里埃利
先簡單介紹一下叔叔安德烈·加布里埃利,他出生于1532年,據(jù)傳是威尼斯人,師從維拉爾特,1566年被任命為圣馬可大教堂的管風琴師,直到1585年去世。他創(chuàng)作的意大利民歌合唱最為有名,如《哦,世間少有的美麗》(O beltà rara)等。
侄子喬瓦尼·加布里埃利的名氣比叔叔大一些,因此后人口中的加布里埃利主要是指喬瓦尼。喬瓦尼·加布里埃利1555年出生于威尼斯,自幼隨叔叔安德烈·加布里埃利學習音樂,七十年代在慕尼黑隨拉索斯學習。1585年,加布里埃利成為圣馬可大教堂的管風琴手,并為教堂的慶典場合譜曲。同年,他還成為威尼斯最重要的音樂學府圣羅科大學院(Scuola Grande do San Rocco)的管風琴師,在那里他有機會進行大型作品的創(chuàng)作。直到1612年去世,加布里埃利的一生都在這兩個最重要的音樂機構(gòu)工作。
01 圣羅科大學院
02 圣馬克大教堂
加布里埃利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多位合唱”(Cori spezzati),即由兩個或以上的混聲合唱團共同演唱一首合唱作品。在多位合唱曲中,不同合唱團的編制是不一祥的,大合唱團是標準編制,而小合唱團則非常靈活,在編制上可大可小。在加布里埃利的合唱作品中,小合唱團往往是一個由四位各聲部的領(lǐng)唱組成,也常擔任獨唱的角色。“多位合唱”的出現(xiàn)實在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因為它標志了“主”與“協(xié)”這兩個不同角色的輪換交替,而這個概念在之后發(fā)展成了器樂音樂中最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協(xié)奏曲”?!爸鳌迸c“協(xié)”的概念是巴洛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個音樂標志,雖然其本身和“巴洛克風格”之間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它的確代表著音樂發(fā)展到了一個不同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時代”。
當然,“多位合唱”的音樂形式并不是加布里埃利獨創(chuàng)的,它是威尼斯眾多杰出的音樂家經(jīng)過多年創(chuàng)作探索實踐而出的藝術(shù)結(jié)晶,而加布里埃利則把這個音樂形式發(fā)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后人學者們給了這群對音樂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音樂家們一個響亮的名號——“威尼斯樂派”。
威尼斯樂派的另一個特點是將器樂融入聲樂的創(chuàng)作之中,雖然它只是作為伴奏而存在,但已經(jīng)開始作為大型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閃亮登場”了。
在這里向大家推薦《在教堂里》(Inecclesiis)。在這部作品中,大家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音樂語言已經(jīng)和之前的文藝復興的作品非常不一樣了。音樂的表達通過不同的人數(shù)、音色、配器以及織體的差異逐漸豐富,并且有了一定的結(jié)構(gòu)感。同時,樂曲風格仍偏向文藝復興,給人一種升華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