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溫銅紅的起源
在中國陶瓷史上,以銅為呈色劑的高溫銅紅最早發(fā)現(xiàn)于唐代長沙窯?,F(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唐代長沙窯白釉紅綠彩寫意紋執(zhí)壺(圖1)上的紅色紋飾,是目前為止所能見到最早的高溫銅紅,但通過對紋飾紅綠色彩的比對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紅色的效果很可能是偶然出現(xiàn)的。此外在長沙窯的遺址中也時有發(fā)現(xiàn)帶有紅彩的瓷片,在綠彩的邊緣部分有時也會出現(xiàn)紅彩,在有些綠彩中還存在用肉眼不易分辨的紅色斑點或流紋①,但這類瓷片的數量極少。銅紅彩在長沙窯的出現(xiàn)說明當時窯爐內部位的溫度和氣氛還比較合適于銅紅的發(fā)色,但當時還沒有完全掌握燒制技術,所以產品極少,大多帶有偶然性,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后來宋代諸窯的燒制,尤以宋代鈞窯受其影響最深。
關于鈞窯,明代張應文在其《清秘藏》上卷“論窯器”中對宋代鈞窯器有過這樣的描述:“均州窯紅若胭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純而底有一二數目字號者佳,其雜色者,無足取均州窯。”②文中對“均州窯”器物的顏色、底款等進行分類描述及說明,也是目前我們見到最早記載鈞窯器物釉色特征的古代文獻。而關于鈞瓷釉色裝飾的工藝來源是獨創(chuàng)還是源自其他窯口,卻只字未提,其他古文獻史料也無跡可考。關于這一問題,臺灣學者何政廣、許禮平根據宋元兩朝陶瓷實物,結合臺北故宮博物院部分宮廷舊藏及考古史料策劃并編纂出版了《宋元陶瓷大全》一書,該書第四章《鈞窯及鈞窯系諸窯》有以下論述:“禹縣瓷廠在小北峪鈞窯遺址發(fā)現(xiàn)唐代窯址,唐窯的遺物有黑釉斑彩裝飾的壺、罐、拍鼓(圖2)等物,提示了鈞窯早期的歷史與唐代花瓷有關?!雹垡簿褪钦f宋代鈞窯器在燒造過程中是受到了唐代彩釉瓷的影響。從鈞窯器的工藝來看,銅紅主要是運用于釉料中,這種窯變釉極具審美效果,是因在不同色調的藍色乳光釉面上分布呈現(xiàn)出大小不等的紅色斑塊與紫色斑紋(圖3、圖4),宛若落霞游于天水之間,從而深受人們喜愛。紅色斑塊和紫色斑紋分別是由銅離子著色的液相小滴和赤銅礦晶體,以及灰藍色灰銅礦多晶小珠穿插分布所形成的④。鈞窯在掌握銅紅的運用方面較唐代長沙窯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經基本可以熟練地將銅紅運用于瓷器的釉面裝飾中。
參考以上的研究數據,再結合唐宋時期釉下銅紅彩和銅紅釉的燒造,我們可將元代釉里紅創(chuàng)燒成功的原因推測如下:
1.宋代雖然沒有燒制出釉下銅紅彩瓷,但唐代長沙窯和魯山窯等窯場的彩瓷裝飾技術在宋代鈞瓷燒制過程中得以借鑒延續(xù),其傳承不被湮滅。
2.金人入主中原后,在宋廷南遷的歷史背景下引發(fā)又一次的北方移民南下,由此宋代鈞窯以銅紅釉裝飾技術得以南傳,景德鎮(zhèn)窯場接納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能工巧匠,尤其是那些已經熟練掌握了鈞窯銅紅釉燒造技術的工匠們。
3.元代景德鎮(zhèn)窯工們對鈞窯瓷器上的銅紅釉呈色肌理作了深入探索與吸收后,再結合同一時期使用氧化鈷料燒制青花瓷器的做法,創(chuàng)造性地將銅紅釉燒造技術與景德鎮(zhèn)的“溫潤如玉”的白釉細瓷融為一體,成就了元代景德鎮(zhèn)釉里紅創(chuàng)燒成功的歷史。
二、元代釉里紅瓷器的燒造時間
關于景德鎮(zhèn)何時開始燒制釉里紅瓷器,據南宋周輝《清波雜志》“定器”條記載:“饒州景德鎮(zhèn),陶器所自出,于大觀間窯變,色紅如朱砂。”⑤表明景德鎮(zhèn)在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就燒制出了“窯變,色紅如朱砂”的瓷器,但其所指瓷器是釉里紅瓷器還是銅紅釉瓷器尚不可知;其次,宋代景德鎮(zhèn)以生產青白釉瓷器聞名于世,而宋代銅紅釉瓷器在景德鎮(zhèn)的歷次考古發(fā)掘中都沒有發(fā)現(xiàn),因此《清波雜志》的記載很難作為釉里紅瓷器的創(chuàng)燒時間。
目前發(fā)現(xiàn)的元代釉里紅紀年器僅有兩件,分別是江西省博物館所藏元至元四年銘文青花釉里紅堆塑四靈塔式蓋罐(圖5)和元至元四年青花釉里紅堆塑人物樓閣式谷倉(圖6),前者器頸上用青花書寫“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后者用釉里紅書寫的墓志中記載“……歿于至元戊寅年五月……”兩件器物同屬景德鎮(zhèn)長薌書院院長凌穎山之孫女歿后隨葬品,為同年制成,元代世祖忽必烈和惠宗妥懽帖睦爾都使用過“至元”作為年號,這兩件瓷器經過研究應為后至元四年(1338)制作,為目前僅見的有明確紀年的元代釉里紅瓷器。
在1976年發(fā)現(xiàn)的韓國新安元代沉船上也出土了一件釉里紅雙葉詩文盤(圖7),其制作水平已達到了一定高度。關于沉船的年代問題,從發(fā)現(xiàn)的280件附屬于器物的木牌在經過化學處理后,上面出現(xiàn)了許多可以通讀的墨書文字,其中有記有“至治三年(1323)六月一日”的木牌,考古學家據此將新安沉船的沉沒年代定在1323年稍晚一些⑥,船上瓷器大約也是這一時間燒造的。而沉船中出土的景德鎮(zhèn)瓷器包含有大量的青白釉瓷器和卵白釉瓷器,但卻并未發(fā)現(xiàn)青花瓷器。元青花主要作為貿易用瓷在該船上沒有發(fā)現(xiàn),則從側面說明當時元青花尚未大規(guī)模生產,或者技術尚在摸索階段。而釉里紅詩文盤的出現(xiàn)則說明釉里紅技術的成熟要早于元青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景德鎮(zhèn)元代釉里紅的創(chuàng)燒時間目前來看基本與新安沉船時間一致。從新安沉船僅發(fā)現(xiàn)一件釉里紅瓷器的情況看,釉里紅的燒造技術應該剛剛成熟不久,創(chuàng)燒時間應在1323年左右。
關于元代釉里紅瓷器的止燒時間,則和元末農民戰(zhàn)爭的爆發(fā)蔓延有著重要聯(lián)系。戰(zhàn)禍不停、貿易不通、商賈不行,陶瓷生產必然停歇。據清乾隆四十八年《浮梁縣志》記載:“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二十七日,蘄賊項普陷城,殺戮甚慘。”⑦說明浮梁城(即景德鎮(zhèn))曾被紅巾軍所攻克。在這一時期,浮梁城一直處在農民起義軍與元軍的廝殺爭奪之中,民不安,商不通,瓷業(yè)生產受到很大的影響,元代“浮梁磁局”也在戰(zhàn)火紛飛的至正十二年消亡。直到1363年,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收復包括饒州在內的鄱陽湖周圍地區(qū),戰(zhàn)亂才相對平息??梢姡瑥?352年到1363年這十二年間景德鎮(zhèn)都陷入兵患,難以進行日常手工業(yè)生產,因此元代釉里紅瓷器生產的下限在1352年。景德鎮(zhèn)在1363年歸屬明軍控制后,直到1368年“明洪武初始燒造歲解”⑧“明洪武初,鎮(zhèn)如舊,屬饒州府浮梁縣,始燒造歲解”⑨,開始恢復對宮廷提供瓷器,中間有幾年的空缺。期間制瓷業(yè)從戰(zhàn)火中恢復,很多前朝窯工重新開始陶瓷生產,陶瓷風格并不會因為王朝更替而突然發(fā)生變化,因此具有元代風格的釉里紅瓷器在明初依舊可見,加之一些器物還不能明確斷定年代,因此對于元代釉里紅的分期會擴展到明代早期。
三、元代釉里紅瓷器的裝飾方法與分期
目前元代釉里紅瓷器的裝飾方法大致可以分為涂抹繪畫和線條繪畫裝飾兩種。根據陶瓷工藝由簡單向豐富發(fā)展、釉里紅呈色效果掌握由生疏到相對熟練的原則,可以推斷出釉里紅的裝飾方法是由染色式的涂抹向線條式的繪畫裝飾演變趨勢。
涂抹彩繪裝飾是用毛筆沾彩料進行涂抹或潑灑色料的裝飾方法,主要用于染色加彩的效果和實現(xiàn)烘托效果。涂繪的裝飾手法經常與貼塑以及刻畫手法相結合,如江西省博物館所藏元至元四年銘文青花釉里紅堆塑四靈塔式蓋罐(圖5),在貼塑裝飾的部分進行釉里紅涂繪以達到加彩的效果。再如故宮博物院藏元釉里紅地白花暗刻云龍紋四系扁壺(圖8),是將刻劃與涂繪相結合而進行裝飾,元代工匠在制作此罐時,先在罐胎刻劃上所需的龍紋及輔佐紋飾,再在刻劃紋飾之外以釉里紅設地,后施透明釉一次燒成。利用釉里紅和白釉的色調反差,結合釉下暗刻劃裝飾產生紅地白花的效果。
釉里紅線繪是指在瓷坯上運用釉里紅料進行線條描繪紋飾。這種裝飾方法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用釉里紅料雙鉤紋樣輪廓;另一種是簡筆彩繪手法,出現(xiàn)較少。由于釉里紅對窯爐內還原氛圍要求十分嚴格,所以極易出現(xiàn)暈散及燒失現(xiàn)象,因此元代燒制的釉里紅線繪產品非常難得。如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釉里紅開光花鳥紋大罐(圖9),是元代釉里紅線繪產品的精品。器表紋飾構圖嚴謹,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同時窯內氣氛把握良好,釉里紅色澤艷麗,與構圖的精巧相得益彰。
在元代釉里紅瓷器中,較多使用線繪裝飾技法的是玉壺春瓶。在傳世品中,線繪的玉壺春瓶屢見不鮮,如大英博物館所藏元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圖10)。該類瓷器布局相較元青花疏朗,色階也較元青花單一,基本只有一種較濃的色階。這都是與釉里紅發(fā)色困難和極易暈散揮發(fā)有關,采用這樣的裝飾方法可以盡可能地提高燒制成功率。
元代釉里紅主要生產時間在1323年~1352年間,由于紀年器物較少,所以對于元代釉里紅的分期更多是結合相關的實物資料。從紋飾特點來看,元代釉里紅瓷器主要經歷了從粗到細、從涂繪發(fā)展到線繪裝飾的發(fā)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期。
初創(chuàng)期(圖11),這一時期處于釉里紅的初創(chuàng)階段,裝飾大都采用涂繪,點染的技法,在瓷器上形成大塊紅斑或者結合刻花裝飾的紅地白花或白地紅花的裝飾效果;有少量的線繪裝飾。
過渡期(圖12),這一階段屬于釉里紅初期到后期的過渡階段,表現(xiàn)為線繪瓷器數量增加,多采用白描和簡筆畫法,布局舒朗。器形較前一階段也更為豐富。
成熟期(圖13),這一階段釉里紅線繪裝飾進一步發(fā)展,受到“至正型”元青花的影響,線繪布局從疏朗變?yōu)榉泵埽鄬蛹y樣裝飾。這與對釉里紅呈色控制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早期由于銅紅彩易暈散的特點,難以燒制復雜紋樣,隨著經驗的積累,窯工可以掌握燒成規(guī)律,使復雜紋樣的釉里紅瓷器燒制成為可能。
四、元代釉里紅瓷器對后世的影響
從目前國內所掌握的考古發(fā)掘資料來看,釉里紅瓷器創(chuàng)燒于元代,它既是我國古陶瓷在發(fā)展過程中對色彩裝飾的再認識,又是我國古陶瓷裝飾技術日臻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元青花和元代釉里紅等釉下彩瓷的創(chuàng)燒成功,致使刻劃印花等裝飾工藝就此開始逐漸退出元代景德鎮(zhèn)主流陶瓷產品燒造的行列,也標志著中國陶瓷藝術風格大轉型的到來,釉里紅因此和元青花一起不僅改變了元之前磁州窯吉州窯等其他窯口以褐色為主流的裝飾技法,而且繼承發(fā)展了唐代銅料彩繪瓷及宋代鈞紅釉瓷的優(yōu)點,結束了景德鎮(zhèn)以燒造冷色瓷為主的局面。在工藝視覺上,元代釉里紅瓷有了新的建樹和突破,其涂抹技法,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力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線;釉里紅作用在雕塑瓷上使器物更富有立體感,釉里紅與青花組合使用的青花釉里紅瓷器(圖14)突破了單色釉下彩繪裝飾效果,使紅藍襯托得格外醒目。元代釉里紅的燒造是中國陶瓷藝術發(fā)展中的一個里程碑,它承前啟后,使景德鎮(zhèn)由此步入彩瓷時代。
明洪武釉里紅瓷器受元代釉里紅瓷器的影響最為深刻。元代釉里紅瓷器在元代中期創(chuàng)燒,到洪武朝間隔時間不長,前朝窯工在后朝繼續(xù)燒造瓷器的可能性很大。從洪武朝瓷器很多具有明顯的元代豪放風格中可以看出,工藝基本承襲元代制造工藝。元代釉里紅瓷器多是以小件居多,進入洪武朝釉里紅大件瓷器數量增加,其器形有高達50厘米的大尊(圖15)、直徑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圖16)、直徑在40~55厘米的大盤(圖17)以及梅瓶、玉壺春瓶(圖18)、雙耳瓶、三足爐、玉壺春執(zhí)壺(圖19)等。除去元代常見的釉里紅瓷器的器形外,釉里紅的器形更為豐富,大件器物增加也體現(xiàn)了釉里紅燒造工藝的進步。從紋飾上看,洪武釉里紅紋飾不如元代豐富,內容主要以花卉為主,繪畫嚴謹工整,缺少變化,但畫面布局力求突出主題,一改元代那種多層次繪畫,繁縟華麗的時代風尚。常見的主題紋飾有纏枝或折枝花卉:如菊花、蓮花、牡丹、菊石,樹石庭院,松竹梅等。扁菊紋在元代使用不多,但在洪武器物中普遍使用。輔助紋飾有卷草紋、忍冬紋、回紋、蕉葉紋、如意云紋等等。
整體來說,洪武朝釉里紅瓷器在器形上繼承了前朝的器形類型,在常見器形上造型有一些變化;紋飾多以線繪植物花卉為主。另外釉里紅器形增加,如大尊、大盤等大型器皿上也運用了釉里紅裝飾并取得良好效果。
結語
元代釉里紅瓷器在中國陶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起源方面,以銅為紅色呈色劑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以長沙窯為主的窯口對銅紅彩釉的實驗摸索。之后的宋鈞窯將銅紅運用于釉裝飾,使銅紅的使用進一步成熟,在銅紅彩釉技術的保留傳承方面做出了貢獻。宋代景德鎮(zhèn)并沒有發(fā)現(xiàn)銅紅彩釉瓷器,元代釉里紅瓷器的創(chuàng)燒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北方窯工的南下,帶來了北方制瓷技術,促進了陶瓷業(yè)的創(chuàng)新。其次,景德鎮(zhèn)成熟的高溫瓷燒制技術也為其創(chuàng)燒提供了保證。創(chuàng)燒時間應該在14世紀20~30年代,早期元代釉里紅瓷器的涂繪裝飾技法產生的效果與鈞窯瓷器類似。同時元青花對釉里紅瓷的線繪裝飾產生了影響,釉里紅結合彩繪技法推動了釉里紅瓷器的成熟。
二、元代釉里紅瓷器按其發(fā)展脈絡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為初創(chuàng)期,特點為使用釉里紅涂繪裝飾,筆觸較為輕率、常見暈散。第二期為過渡期,特點為釉里紅涂繪裝飾開始向線繪裝飾轉變,多采用白描簡筆繪畫,與后期裝飾風格差異較明顯。第三期為晚期,釉里紅制作轉向線繪裝飾,受到“至正型”青花瓷的影響裝飾采用多層裝飾,圖案繁密,制作較之前更為精良。
三、元代釉里紅瓷器創(chuàng)燒后,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明代洪武瓷器基本繼承了元代釉里紅的制作工藝,在對釉里紅的燒成控制方面較元代進步,暈散較少;元代釉里紅多小件器物,洪武釉里紅出現(xiàn)了大件器物,可以說是釉里紅瓷器制作的高峰。后世少見精美的銅紅釉線繪瓷器,更多的轉為銅紅釉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