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摘 要:大量的專業(yè)詞匯是故宮博物院文物解說詞的一大特色,這給譯員的翻譯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文章將從認知識解理論的角度,主要從轄域和背景、詳略度以及突顯三個方面對文物英文解說詞與原文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譯者可通過調(diào)整譯文的突顯重點、詳略度、視角等方面,增加譯文的正確性、準確度和可讀性。
關(guān)鍵詞:文物解說詞;識解理論;解說詞翻譯
認知語言學(xué)的核心是“現(xiàn)實—認知—語言”,其中,“語言”是在人們對于現(xiàn)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①從這一角度看,翻譯就是一種跨文化的認知活動,譯者是這一活動的主體,需先對原文進行識解解讀,之后在此基礎(chǔ)上重新編碼組合原文內(nèi)容,最后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jīng)濟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ān)注中國,了解中國文化。作為國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博物館成為他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此外,文化在國家競爭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讓文化走出去成為一個國家繁榮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在此背景下,博物館文物解說詞的翻譯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從認知語言學(xué)的識解理論出發(fā),從轄域和背景、詳略度以及突顯三個主要方面對文物英文解說詞與原文進行對比分析,并借此探討文物翻譯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期對文物解說詞翻譯有所裨益。
1 識解理論
識解是認知語言學(xué)的核心概念之一,從某種角度來說,識解等同于“概念化”②,具體指說話者在闡釋某一事物時選擇的表述方式。識解體現(xiàn)人的認知能力,可從詳略度、轄域、背景、視角和突顯五個方面具體闡釋“識解”。
詳略度(Specificity),就是事件或事物描述的精確程度,說話者可增加背景資料便于受眾理解,可聚焦某一部分詳細敘述,也可以對某一部分一筆帶過,甚至直接省略不提。但因中英文字數(shù)的不對等,英文字數(shù)總是多于中文字數(shù),所以詳略度不能靠字數(shù)的多少來判定,而應(yīng)根據(jù)原文意思來判定。
轄域(Scope),指被激活的概念內(nèi)容的配置,至少包括基體和側(cè)面兩部分,基體指一個述義所參照的轄域基礎(chǔ),側(cè)面是指被突顯的某一部分。③例如,一個人若想了解紫紅色,應(yīng)對顏色這一轄域有所了解,各種顏色就是基體,紫紅色就是側(cè)面。
背景(Background),我們?nèi)粝肷羁汤斫饫畎椎脑娋?,首先要對李白生活的時代、個人生活經(jīng)歷以及寫作風格有所了解,這些就是所謂的背景。
視角(Perspective),指人們描述事物的角度,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表述,“千人千言”,皆源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或選擇的參照點不同。
突顯(Prominence),指一個事件或事物中被突出、被強調(diào)的那部分。突顯和詳略度緊密相連,被突顯的事物描述得比較詳細,相比之下,其他事物自然描述得比較簡略。突顯包括形式上的突顯和意義上的突顯。形式上的突顯,如疊詞和重復(fù),可使語言更有節(jié)奏感,吸引讀者注意力。意義上的突顯如以下的兩句話:
The man in black coat killed her mother.
The man who killed her mother wore black coat.
第一句話突出的重點是穿黑色大衣的男人殺了她媽媽,而第二句話的重點是殺了她媽媽的男人穿著黑色大衣。
2 文物解說詞翻譯的認知識解
故宮博物院文物解說詞的翻譯有重要意義,“翻譯過程的譯文表達應(yīng)遵守的原則是以理解階段對原文作者的識解解讀為基礎(chǔ),運用符合譯文讀者語言習(xí)慣的譯文形式重構(gòu)原文作者對情景的識解”④。唯有如此,譯者才能準確翻譯中文解說詞,促進觀眾對文物的深入了解,更好地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2.1 轄域和背景:努力接近原文
夏代晚期,青銅器開始出現(xiàn),商代我國青銅制造工藝日益完善,出現(xiàn)眾多制作精良、氣勢磅礴的青銅器。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青銅器在制作生產(chǎn)過程中采取了大量特殊工藝,其外形十分值得考究,即使是中國人對這些工藝手法也不一定十分了解,所以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提前熟悉這些制作工藝和專業(yè)詞匯,確保外國觀眾能理解這些東西,確保譯文的正確性和準確度。轄域和背景這一識解因素在青銅文物解說詞中主要體現(xiàn)在對專業(yè)詞匯的翻譯上。
2.1.1 “獸面紋”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古代人祭祀的重要禮器,關(guān)于青銅器上獸面紋的作用眾說紛紜。有學(xué)者認為獸面紋是一種象征,代表了當時人們對神明的無上尊敬和崇拜;也有學(xué)者認為青銅器上的獸面紋是人們用來和神明交流的一種工具,祈求神明的庇護。由于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思想觀念落后,對于一些當時無法解釋的事物和現(xiàn)象,人們均認為是神明的力量,是神明在操縱這些東西。馬承源認為獸面紋是古代人想象的怪獸圖案,分“有首有身”和“有首無身”兩種樣式①;段勇則認為獸面紋是人們從商周統(tǒng)治階層崇拜的牛、羊、豬等動物形象中歸納出的圖形,與先民祭祀用的牲畜密不可分②。在故宮博物院青銅器文物解說詞的翻譯中,譯者與段勇觀點相似,將“獸面紋”理解為動物圖案雕刻成的紋飾,譯為“animal mask pattern”。
2.1.2 “渦紋”
渦紋,其整體形狀是圓形,但中間的部分略有突起,沿邊有多道方向一致的弧線。因形狀似水旋轉(zhuǎn)時形成的漩渦,故稱“渦紋”。商代早期,渦紋在形狀上似太陽,沿邊的多條弧線還不是很長,而且旋轉(zhuǎn)的方向不是很固定。到商代晚期渦紋才逐漸規(guī)范起來,弧線越來越長且方向統(tǒng)一,成為一個個拖著長尾的逗號形狀。因沿邊的弧線像太陽的光焰,表示光焰的流動,故渦紋又稱為“火紋”。在青銅器上最早的渦紋見于二里頭文化期的斝腹部。在故宮博物院英文解說詞中,“渦紋”的譯文有兩種:“spiral pattern”和“whorl”?!杜=螂p語詞典》解釋:“spiral refers to a pattern or shape that is made up of continuous curved lines that wind around a central point,with smaller lines inside bigger ones;whorl refers to a pattern or design,consisting of curved lines that form rough circles,with each circle further away from the centre.”從對兩個單詞的英文釋義來看,兩個譯文都較準確地翻譯出渦紋的意思,讓外國觀眾在腦海中對渦紋有個大致概念。
事實上,無論翻譯何種文物的解說詞,都要求譯者對當下時代該領(lǐng)域的發(fā)展有所了解,對其專業(yè)詞匯有所涉獵。例如,在“劉三娘等造石雙阿彌陀像”的解說詞中出現(xiàn)了多個專業(yè)性極強的詞匯,“僧祗支”“結(jié)跏趺坐”“須彌座”“座上為仰蓮,下部素面”等都需要譯者查閱相關(guān)資料,不可盲目猜測?!吧笾А?,又稱“掩腋衣”“覆膊衣”,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穿的襯衣。關(guān)于僧祗支的穿著方式,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的文字說明,但我們?nèi)钥梢詮囊恍┵Y料中了解一二。段文杰先生也曾對“僧祗支”這一詞條進行解釋:“僧人覆肩衣、襯衣,敦煌彩塑、壁畫中之佛、菩薩均著之;佛像之著僧祗支始于十六國,菩薩始于北周,其式為:掛左肩,繞右腋,長至腰?!?、僧穿于其袈裟之內(nèi),菩薩則為獨袖半臂緊身衣,隋代最為流行。”③通過資料查詢,再結(jié)合“劉三娘等造石雙阿彌陀像”,譯者將“僧祗支”識解為一種右肩裸露、從左肩穿至腰下的長形衣片,譯為“a rectangular garment that covers the left shoulder and upper torso”?!敖Y(jié)跏趺坐”是指一種腳背置于左右大腿上、足心朝上的坐姿,在佛祖、菩薩像中很常見。因佛祖、菩薩經(jīng)常坐于蓮花之上,姿勢固定,譯者在翻譯時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用與這一坐姿密切相關(guān)的蓮花指代這一姿勢,再采用增譯的方法,更便于外國觀眾理解,最終“結(jié)跏趺坐”被譯成“l(fā)outs posture”(a sitting position with both legs crossed and bent at the knees)。須彌座,換言之,就是一種安置石像的臺座,常用來安置佛祖、菩薩像。須彌座種類繁多,我國敦煌莫高窟的須彌座主要有三類:一是上下為長方形平臺,中間束腰部位也是稍厚的長方形列格;二是上下層由數(shù)層疊加而成,中間束腰部位為長方形;三是上中下三層均為六棱形或六棱體柱形,中間束腰部分或畫或塑成壸門狀,座底或覆蓮或仰蓮④,“劉三娘等造石雙阿彌陀像”的底座就屬于這一類型。
2.2 詳略度:努力靠近譯文受眾
譯者在翻譯文物解說詞時應(yīng)當以譯文受眾為中心,將易于受眾理解接受放在首位,觀眾只有在清楚理解譯文意思的前提下,才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文物,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例如,
《維摩演教圖》卷,傳為宋李公麟繪。
譯文:Born in Shucheng County in today's Anhui Province,Li Gonglin was a eminent painter and an erudite antiquaria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He worked hard all his life and painted numerous pictures,including figures,historical facts,works of Buddhist and Daoist themes,scholars,landscapes,animals and flowers.Li always took delight in collecting ancient bronzes,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and devoted all his life to painting.He has left numerous and valuable painting heritage for us.
《維摩演教圖》是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所作,其中文解說詞的第一句是“《維摩演教圖》卷,傳為宋李公麟繪”,這本是一句簡單的翻譯,但在英文解說詞中譯者對李公麟的生平進行了敘述。即使是中國人也未必對李公麟能有如此詳細的了解,更不用說外國觀眾,這樣做只會增加譯語受眾的閱讀負擔,甚至讓觀眾看到譯文心生怯意,不符合翻譯的經(jīng)濟性原則。另外解說詞的重點在于向觀眾介紹《維摩演教圖》,而非畫作作者,因此可對英文解說詞中作者的介紹進行適當刪減,重點講解畫作內(nèi)容。綜上所述,上述譯文可更改為“Born in Shucheng County in today's Anhui Province,Li Gonglin was a eminent painter and an erudite antiquaria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楊柳浴禽圖》軸,此圖是朱耷80歲所作,風燭殘年的他面對清政權(quán)日益鞏固、明王朝復(fù)辟無望的局面,憤世嫉俗的情結(jié)逐漸變成無奈的失望。①
譯文: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this painting was finished at his age of seventy-nine.Zhu Da was once the descendent of a branch of the Ming dynasty imperial clan.But he had to hide his identity because of the 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Ming and made a hard living then.As the Qing dynasty increasingly reinforced its rule across the whole China and solidified its achievements,there seemed no hope o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Ming dynasty.In the face of the situation,Zhu Da of old age turned his rage and indignation into despair and disappointment.
中文解說詞僅是指出朱耷面對清政權(quán)日益鞏固、明王朝復(fù)辟無望局面的無奈和失望,而英文解說詞說明了朱耷產(chǎn)生無奈和失望的原因“ Zhu Da was once the descendent of a branch of the Ming dynasty imperial clan.But he had to hide his identity becaus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Ming and made a hard living then”。他或許本可以有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但因為明王朝的覆滅,被迫踏上另一條道路。譯者通過增加這些背景知識,更能讓外國受眾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使受眾和原作作者之間在感情上產(chǎn)生一種共鳴,從而更有利于觀眾理解《楊柳浴禽圖》傳達出的悲涼、孤獨、無奈的情感。
2.3 突顯:努力接近原文認知參照點
叉手侍立的藍衫童子則瞪大眼睛,注視著撥弄琴弦的主人公。
譯文:A young page stands to the side with his hands clasped before him with wide eyes focused on the musician.
“叉手侍立”“瞪大眼睛注視”是兩個并列的動作,但譯者在翻譯時突顯了“叉手侍立”這一動作,“瞪大眼睛注視”則采用介詞短語的形式,這一處理雖然與原文有些許出入,但更符合譯語的表達習(xí)慣:少用動詞,盡量用同源形容詞、介詞短語代替。此外,英文解說詞著重強調(diào)了童子的動作神態(tài),對其本身形象的描述并不具體,并未譯出童子的藍衫穿著。
3 對文物解說詞翻譯的進一步思考
通過例證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故宮博物院文物的翻譯有以下傾向:①中文解說詞言簡意賅,部分解說詞在形式上工整對仗,語言節(jié)奏感強;英文解說詞重點在于準確傳達原文意思,保證譯語受眾對文物的正確認識,對譯文形式要求不高。②部分文物,尤其是青銅器、織繡和首飾,制作工藝復(fù)雜,解說詞專業(yè)性較強,在英語中沒有類似的表達時,譯者傾向于用較為籠統(tǒng)的詞匯替代。③在不影響譯語受眾正確理解的前提下,適當刪減部分解說詞。④解說詞均以第三人稱敘述。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和策略,盡管不同譯者針對同一事物總會有不同識解解讀,但翻譯過程中仍有一些策略或方法可以加以考慮:在詳略度方面以傳達原文本義、便于受眾理解為重點,增刪得當;在突顯方面應(yīng)努力接近原文認知參照點;始終以譯語受眾為中心。這些都可最大程度促進文物翻譯。另外,可采取轉(zhuǎn)換視角的方法,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敘述,使解說詞更具真實性、故事性,更生動形象,增加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