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貪夜蛾,也稱秋黏蟲 Fall armyworm, 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原產(chǎn)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雜食性害蟲,其寄主植物廣泛,包括玉米、水稻、小麥等27科100余種植物。盡管有這么多的寄主植物,最重要的寄主植物是玉米和高粱。在非洲的加納有個別報道為害豌豆和花生。在美洲,次要寄主作物為苜蓿、甘蔗、小麥、花生,以及一些雜草、蔬菜和棉花。
2019年1月11日下午,云南省植保植檢站向全國農(nóng)技中心報告在普洱市江城縣發(fā)現(xiàn)疑似草地貪夜蛾幼蟲危害,專家根據(jù)照片初步判斷其符合草地貪夜蛾幼蟲的典型特征。1月12日,全國農(nóng)技中心緊急派出調(diào)查組,赴害蟲發(fā)現(xiàn)地普洱市江城縣,實地查明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害蟲草地貪夜蛾已侵入云南省。
生物學特性
(一)卵
卵呈圓頂型,直徑0.4 mm,高為0.3 mm,通常100~200粒卵堆積成塊狀,卵上有鱗毛覆蓋,初產(chǎn)時為淺綠或白色,孵化前漸變?yōu)樽厣3醴跤紫x孵化后就開始取食葉片。
(二)幼蟲
1、為害癥狀
幼蟲期取食部位及為害程度與作物的種類、生育期以及幼蟲的齡期密切相關,6齡幼蟲為害最為嚴重,在玉米上,1~3齡幼蟲通常隱藏在葉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齡幼蟲還會吐絲,借助風擴散轉(zhuǎn)移到周邊的植株上繼續(xù)為害,4~6齡幼蟲對玉米的為害更為嚴重,取食葉片后形成不規(guī)則的長形孔洞,可將整株玉米的葉片取食光,嚴重時可造成玉米生長點死亡,影響葉片和果穗的正常發(fā)育,高齡幼蟲還會為害玉米雄穗和果穗。
2、識別特征
幼蟲共6齡,體色和體長隨齡期而變化,低齡幼蟲體色呈綠色或黃色,體長6~9 mm,頭呈黑或橙色。高齡幼蟲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綠色的個體存在,體長30~36 mm,頭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黃色倒 “Y”型斑。幼蟲體表有許多縱行條紋,背中線黃色,背中線兩側各有一條黃色縱條紋,條紋外側依次是黑色、黃色縱條紋。草地貪夜蛾幼蟲最明顯的特征是其腹部末節(jié)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個黑斑。
(三)蛹
老熟幼蟲常產(chǎn)在2~8 cm的土壤中化蛹,蛹呈橢圓形,紅棕色,長14~18 mm,寬4.5 mm。
(四)成蟲
翅展 32~40 mm,前翅深棕色,后翅灰白色。其成蟲具有趨光性,一般在夜間進行遷飛、交配和產(chǎn)卵,卵塊通常產(chǎn)在葉片背面;成蟲壽命可達兩至三周,雌成蟲可多次交配產(chǎn)卵,一生可產(chǎn)卵900~1000粒;在適合溫度下,卵在2~4 d內(nèi)即可孵化成幼蟲;幼蟲有6個齡期,高齡幼蟲具有自相殘殺的習性。一年可發(fā)生多代,草地貪夜蛾的適宜發(fā)育溫度為11~30 ℃,在28 ℃條件下,30 d左右即可完成一個世代,而在低溫條件下,需要60~90 d才能完成一個世代。沒有滯育現(xiàn)象,在美國只能在氣候溫和的南佛羅里達州和德克薩斯州越冬存活。在氣候、寄主條件適合的中、南美洲以及非洲大部,可周年繁殖。
成蟲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每晚可飛行100 km;成蟲通常在產(chǎn)卵前可遷飛500 km;如果風向風速適宜,遷飛距離會更長,有報道稱草地貪夜蛾成蟲在30 h內(nèi)可以從美國的密西西比州遷飛到加拿大南部,長達1600 km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