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概論”課程的構建

2021-01-28 20:57強,王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學者中國共產黨學科

韓 強,王 野

(北京聯(lián)合大學 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北京聯(lián)合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101)

近年來,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備受人們的關注,海外學者關于中國共產黨研究的成果也得到廣泛傳播,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日益成為顯學。這一研究源于海外中國學的研究傳統(tǒng),而其理論源頭則是海外漢學,即海外學界基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與愛好形成的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宗教、風俗等研究的傳統(tǒng)。這一研究到了現(xiàn)代,則在保留傳統(tǒng)研究特色的同時演化出關注當代中國問題的流派,形成了海外中國學研究領域。但是,研究中國問題不能不研究中國共產黨,因為中國共產黨是造成當今中國巨大變化的根本所在。因此,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也就應運而生??傮w上看,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隨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日益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而受到世界的關注,在中國共產黨奪得全國政權、成為執(zhí)政黨后逐漸成為體系化的專門領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好地融入世界,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學科化、體系化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盡管如此,其快速發(fā)展則始于黨的十八大以后。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鼓勵哲學社會科學機構參與和設立國際性學術組織,支持和鼓勵建立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支持國外學會、基金會研究中國問題,加強國內外智庫交流,推動海外中國學研究。”(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由此更加有力地推動了以關注當代中國問題為特色的海外中國學研究,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研究成為其中的重要部分,并且從此成為顯學。

基于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體系化、學科化發(fā)展,開設“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概論”課程也就勢在必行,這是一門基于理論研究進展和人才培養(yǎng)需要而開設的、主要面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黨的建設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研究生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它既代表著一個新的專業(yè)領域,同時對于培養(yǎng)研究生具有國際視野,對黨的建設和提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跨文化研究能力也具有極大的幫助。北京聯(lián)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的過程中,依托學校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開設了這一課程,并納入學校研究生特色課程加以建設。通過持續(xù)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這一課程的學科特色、理論框架、研究方法都較之過去更加成型。鑒于目前國內已有復旦大學等高校開展了這一方向的研究生培養(yǎng)(2)復旦大學自2017年開始設置,2018年開始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見《復旦大學2018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在“黨的建設(代碼:0305Z1,自設專業(yè))”之下招收“中外執(zhí)政黨比較與海外中共學研究(代碼:03)”,指導教師為高曉林。復旦大學研究生招生網(wǎng),http://www.gsao.fudan.edu.cn/dc/4e/c1659a121934/page.htm,2017年10月20日。《復旦大學2019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http://www.gsao.fudan.edu.cn/6a/70/c15159a158320/page.htm,2018年11月1日。《復旦大學2020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章程》,http://www.gsao.fudan.edu.cn/25/2e/c15015a206126/page.htm,2019年11月28日。,而且黨的建設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研究生開設這一課程的需求日益強烈,因此,科學構建并開設好這門課程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

一、開設“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概論”課程的現(xiàn)實必要性

人們通常認為,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亦有學者主張稱為“海外中共學”或“國際中共學”(3)戚席佳:《聽四國學者談中共學和國家治理》,《環(huán)球時報》2018年11月30日。)是對海外(總體上指中國大陸以外,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所作研究的再研究(4)韓強:《海外中共黨建研究的幾個問題》,《理論學刊》2013年第8期。。海外的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研究,我們對他們的再研究則稱為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因此,這一研究的主體是國內的相關學者和機構,對象是海外學者與機構已有和正在進行的研究及其成果,當然兩者經常呈現(xiàn)出相互交織的狀態(tài)。這一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海外學者研究進行再研究,進一步全面科學地把握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壯大和領導執(zhí)政的規(guī)律,對外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傳播好中國共產黨的聲音,推動正確認識當代中國共產黨,促進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塑造、國際影響力提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所需國際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從研究對象看,主要包括海外學者對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兩方面重大問題及研究范式、方法等的研究,集中體現(xiàn)為對中國共產黨發(fā)展壯大及執(zhí)政規(guī)律的研究;從研究范圍看,除中國大陸以外的海外學者及研究機構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都應納入研究范疇(5)韓強:《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價值與不足》,《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從研究主體看,體現(xiàn)為以國內學者和機構為主,但與海外學者、機構交流交融交鋒的互動過程;從研究方法看,歷史研究、文獻研究、比較研究、實證研究及多學科方法融合是其突出特色。從目前情況看,由于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本質上是一種跨文化研究,因此,凡是從海外文化視角看待中國共產黨的研究成果都應該納入其中,這樣,有些在國內工作的海外學者的研究也應包括其中,如山東大學的加拿大籍貝淡寧教授進行的中國共產黨賢能政治研究;有些國內學者在海外媒體發(fā)表的成果(有的與國外學者合作發(fā)表)因為也具有跨文化研究的特性,因此也可以作為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成果來對待。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海外的地理范圍與跨文化研究的本質應該是進行區(qū)分的基本標準,特別是要把兩者結合起來,避免片面以學者外籍身份界定是否屬于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學者的情況。

基于以上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把它逐漸發(fā)展為一個獨立學科,特別是開設成一門研究生課程是非常必要的。其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

第一,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也是當今世界第一大黨,業(yè)已走過了百年的光輝歷程,她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使中國人民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轉變。應該說,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研究、經驗與教訓的總結都是空前的,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中國共產黨。但是,也要看到,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始終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在中國社會文化基礎之上展開的,我們的研究也更多地帶有自身的傳統(tǒng)色彩。實際上,對一個事物的全面了解有時還需要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進行認識,特別是進行跨文化的研究,這樣才能避免研究中的單一化,從而形成立體、全面的認識。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是基于其特有的學術專長、理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進行的,雖然沒有我們的研究更系統(tǒng)、更權威,也沒有我們在資料掌握上更豐富、準確、翔實的優(yōu)勢,甚至在立場和價值觀上也不為我們認可,但是他們的研究仍能給我們以啟發(fā),使我們看到過去不曾關注的側面,領略以往難以體會的價值。它猶如中國共產黨以他者文明為鏡審視自己,從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長和不足,以進一步揚長避短、輕裝上陣,走好自己的路。

第二,有利于深入拓展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領域。如前所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為世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zhàn)略性勝利,而許多國家甚至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仍受到疫情持續(xù)擴散的困擾,海外學者愈發(fā)關注中國共產黨,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行、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好等問題,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正在逐漸從海外中國學研究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具有獨特內涵的研究領域,這一研究與我們自身對中國共產黨的傳統(tǒng)研究相比,在研究視角、范式、重點、結論等方面均具有獨特價值,現(xiàn)已成為傳統(tǒng)研究的重要補充。幾十年來,這一研究伴隨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壯大也經歷了從感性到理性、從零星到系統(tǒng)、從研究偏好到漸成學科的發(fā)展歷程,目前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研究的重要領域,也成為全面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視角。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在對外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好中國共產黨聲音,促進海外社會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正確主流國際輿論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對于以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來說,不僅要從中國共產黨自身的角度把握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和領導執(zhí)政的規(guī)律,更要學會從他者的角度發(fā)現(xiàn)理論的價值,印證已有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觀念,成為科學理論的堅定維護者。

第三,有利于使受教育者開闊學術視野,澄清錯誤認識。研究生時期是一個從知識學習向知識創(chuàng)造轉化的重要階段,培養(yǎng)研究生具有全面的視野是知識學習的重要方面,也是知識創(chuàng)造的基本前提,對于黨的建設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的研究生來說更是如此。長期以來,我國研究生基本是在單一文化背景下學習成長,對相關領域海外學者的最新研究知之不多,這和國外高校非常注重跨文化環(huán)境營造和學習形成鮮明對照。缺乏跨文化經歷往往會影響學生的視野,造成思維狹窄,創(chuàng)造力缺乏。在馬克思主義學習和研究中,推進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全黨特別是理論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尤其是中國化、時代化更需要我們站在當代世界人類文明的高度反思中國共產黨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正確看待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而海外學者的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世界性的參照。與我們自身的傳統(tǒng)認識相比,海外學者的研究也許并非我們重視的問題,立場觀點也與傳統(tǒng)認識有一定出入,但是從他們的研究偏好、研究范式、材料取舍、研究結論中我們往往也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體現(xiàn)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這對于研究生的學術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不可否認,海外學者研究中也有不少出于其政治立場、價值觀而對中國共產黨有所歪曲的學術觀點,對此我們也要教育引導研究生進行正確辨識,并加以回應和澄清。比如,美國學者沈大偉(David L.Shambaugh)教授是一個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他2008年在《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一書中總體上對中國共產黨是持一種中間偏認同的立場,認為中國共產黨在各級黨組織的控制力、影響力等方面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處于一種逐步收縮的過程中,但是中國共產黨采取了許多調適性改革來逆轉收縮過程,因而體現(xiàn)為一種轉型的過程。他認為中國共產黨相當有效地應對了面臨的許多挑戰(zhàn),從而維持了自身的政治合法性和權力(6)[美]沈大偉(David L.Shambaugh):《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呂增奎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11頁。。這一觀點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但是,出乎學界意料的是,2015年3月,他又在《華爾街日報》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中國以及中國共產黨即將崩潰的觀點,竟然認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末日拉開了帷幕”,“這個體制正在走向瓦解的邊緣”,我們將“見證(共產黨統(tǒng)治的)最終階段”(7)[英]??啤で瘢骸墩撋虼髠サ摹爸袊罎⒄摗薄?,吳瑾譯,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5-03/13/content_35046434.htm。。他雖然隨后又多次對自己的這一觀點作出辯解,但是他的認識之所以會發(fā)生如此巨大的轉變,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恐怕是根源所在。還有大家熟知的抹黑中國的所謂“銳實力論”也屬此例。幫助研究生澄清這樣一些海外的錯誤認識,形成正確看法,正是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概論這一課題的重要任務。

二、“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概論”課程的基本內容與框架

“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概論”課程作為研究生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應該圍繞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是什么、有什么價值、如何研究等問題,以專題教學的方式進行講授,并著重講清楚如下八個專題的內容。

專題一: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由來與發(fā)展

講清楚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由來與發(fā)展是本課程的基礎,有利于研究生從總體上了解和認識這一課程。目前,已有一些文章對此進行了梳理,但是從課程的角度仍需要掌握各種觀點,建立起關于學科歷史的基本框架。

龍偉在2018年發(fā)表的《改革開放以來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知識圖譜”——基于SSCI、A&HCI數(shù)據(jù)庫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一文中,通過對SSCI和A&HCI兩大數(shù)據(jù)庫1978年以來收錄的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主題為“中國共產黨”的文獻檢索,認為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可以大致分為前后二十年這樣兩個階段。前二十年,共計發(fā)表文章83篇,只占發(fā)表總數(shù)的10.1%,研究成果極為稀少;1998年后的二十年,海外相關研究共發(fā)表論文738篇,其中1998年至2007年間發(fā)表153篇,2008年至2017年則發(fā)表數(shù)量出現(xiàn)猛增,共發(fā)表580篇,平均每年多達60多篇(8)龍偉:《改革開放以來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知識圖譜”——基于SSCI、A&HCI數(shù)據(jù)庫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8年第7期。。這一數(shù)據(jù)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也比較直觀,但由于其統(tǒng)計僅關注改革開放以來的成果,因而還不夠全面。

結合學者的已有研究,我們在《新時代海外中共研究:歷史發(fā)展、傳統(tǒng)范式和全新動向》(9)劉佳、韓強:《新時代海外中共研究:歷史發(fā)展、傳統(tǒng)范式和全新動向》,《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年第2期。一文中對此作了四個階段的劃分,以回答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由來與發(fā)展這一基本問題。其中第一階段指新中國成立以前,是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海外主要是西方出版了一些介紹中國共產黨的作品,如1926年,蘇聯(lián)人葛薩廖夫撰寫了《中國共產黨簡史》,全面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成立早期的基本情況,介紹了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的關系。1932年柯樂博(Oliver Edmund Clubb)向美國國務院呈送了一份介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報告——《共產主義在中國——1932年來自漢口的報告》。此外還有1937年埃德加·斯諾出版的《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1938年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出版的《中國革命的悲劇》等,此時還談不上對中國共產黨理性的研究。第二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是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初步形成階段。這一階段隨著“中國學”從漢學中突出出來,海外的中共研究初見學科雛形,大致規(guī)范了自身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研究范式,由新聞層面深入到學術層面,許多政治學、漢學專業(yè)學者開始對中共予以關注,出現(xiàn)了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tz)、施拉姆(Stuart R. Schram)等一批代表性學者,美國、澳大利亞等也出現(xiàn)了一些從事中國學研究的專門研究機構,《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等雜志也應運而生。有學者認為,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形成以哈佛大學東亞中心的成立為標志(10)路克利:《論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興起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1年第3期。,也就是說,可以認為,學科意義上的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形成于這一階段。第三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初到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專業(yè)化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外交流的加強,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進入快車道,其領域獨立性明顯增強,學科特色日益突出,吸引了政治學、經濟學、漢學等領域的加入,美國、西歐、澳大利亞、蘇聯(lián)(俄羅斯)、日本等地區(qū)也形成了一支專業(yè)化研究隊伍,研究機構遍及美、歐、澳、亞各洲,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至此,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具有了一定的學科屬性,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這一特定研究對象,研究重點則聚焦于中國政治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體系與運行機制等,研究方法逐步定型,研究陣地也得以壯大。第四階段是2001年至今,是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深化階段。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融入世界的程度加深,中國經濟發(fā)展速度明顯加快,中國共產黨也在世界舞臺上有了更大的影響力,雖然“蘇東劇變”后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黨的關注度有所下降,但是在度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這一低潮期后,研究又重新活躍起來,并已不局限于宏觀政治領域,而是加大了對一些微觀政治問題的關注,對于中國共產黨政策方案出臺過程、政策執(zhí)行機制、黨內活動、非正式政治文化(如關系文化)等具體問題的研究也開始逐漸深入。而且研究者隊伍進一步擴大,不僅歐洲、大洋洲、北美洲、亞洲地區(qū)的研究人員增長顯著,拉丁美洲和非洲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專門研究中國共產黨的學者和相關研究中心(11)劉佳、韓強:《新時代海外中共研究:歷史發(fā)展、傳統(tǒng)范式和全新動向》,《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年第2期。。從此次中國共產黨成功領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的情況看,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體制、中國政治制度的關注遠超以往,認識也更加全面、客觀和深刻,使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價值得到新的展現(xiàn)。

專題二: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主要對象與學科定位

學科化是研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學術研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同時又會給學術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學科是專門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任何一門學科都要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形成學科的邊界,這樣才有利于學科發(fā)展,也有利于聚集資源、吸引人才、培養(yǎng)人才。雖然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不久即得以開展,但是國內學者的研究則是起步于改革開放之后,而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是兩者融合的產物,因此,這一研究總體上仍然歷史較短,其研究對象仍在凝練之中,也還沒有獨立的學科定位,這成為制約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對于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對象,目前還存在不同的認識。中國人民大學的路克利副教授認為,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以關于中國共產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和教學內容,具有相對獨立的學科對象(12)路克利:《論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興起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1年第3期。。他還堅持使用“國際中共學”“國際中國共產黨學”(13)路克利:《國際中國共產黨學漸成熱點》,《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7年第3期。這樣的概念,其實這個概念本身也說明了研究對象,就是把國外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作為一門系統(tǒng)的學問來對待。實際上,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對象是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和領導執(zhí)政的規(guī)律,或者說,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是以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和領導執(zhí)政的規(guī)律進行研究的科學。這樣的表述有利于與黨的建設的學科表述統(tǒng)一起來,因為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總體上屬于中共黨史黨建與海外中國學的交叉學科,并更多地體現(xiàn)為對當代中國共產黨的研究,而我們在界定黨的建設的研究對象時,通常認為黨的建設是指馬克思主義政黨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指導下進行的領導國家、社會和提高自身生機與活力的理論和實踐活動,也是關于工人階級政黨產生、發(fā)展和自身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是黨領導人民奪取政權、鞏固政權、運用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14)蔡長水:《新時期黨的建設概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第2頁。。因此,把中國共產黨成長壯大和領導執(zhí)政的規(guī)律界定為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對象是恰當?shù)模搀w現(xiàn)了與上位學科的一致性,也有利于引導目前的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

關于學科定位,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目前仍處在一個正在爭取學科獨立地位的階段。這一問題目前仍受制于黨的建設的學科定位,而黨的建設還沒有取得獨立的學科定位,仍是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置黨的建設二級學科?!睋?jù)此目前國內有四十多所高校自主設置了黨的建設二級學科,進行人才培養(yǎng),但是,畢竟黨的建設還沒有獲得國家學位委員會頒發(fā)的獨立的學科代碼,還沒有完全獨立出來。此外,海外中國學的情況也大致如此,還沒有獨立的學科地位。因此,作為兩者交叉學科的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取得獨立的學科地位仍需要漫長的時間,不可過于樂觀。

在本專題中,既要對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對象進行回顧和梳理,又要從學科建設的角度講清楚其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以客觀認識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現(xiàn)狀,把握研究的前景和重點。

專題三: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日益受到重視、成為顯學,充分表明了這一領域研究的價值。這一研究的重要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這樣一些方面:

1.形成了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獨特領域。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中共黨史黨建研究,也不同于過去的海外中國學或海外漢學研究,已形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在研究中,海外學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政治傳統(tǒng),對中國共產黨成長發(fā)展和領導執(zhí)政中的重大、熱點、敏感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極大地影響了世界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對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自身也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成為中國共產黨研究的重要補充。正因如此,主張建構一門“中共學”學科的呼聲近年來一直存在,與之相適應,建構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學科領域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和必要性。

2.展示了海外學者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有益視角。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對自身歷史和建設經驗的研究,以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更好地運用于實踐,由此形成了中共黨史黨建這個政治學一級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并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為黨的發(fā)展壯大和領導執(zhí)政重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借鑒。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日益深刻地融入國際社會,我們需要站在他者以及世界文明的高度看待中國共產黨自身,才能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并發(fā)揮引領作用;而海外學者由于站在西方政治文明和政黨理論的視角看待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因而往往能夠產生一些和我們的傳統(tǒng)認識不同的觀點,對我們產生啟發(fā)和借鑒,這也正是一些海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能夠風靡一時的原因。如法國學者馬丁·雅克的《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美國學者沈大偉的《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等受到廣泛關注皆源于此。

3.形成了一些特色研究領域。國內傳統(tǒng)的中共黨史黨建研究已形成了一些習慣性研究偏好和重點領域,如對黨史中的基本歷史階段、重大決策、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經驗教訓等的研究,對黨建中黨建史、黨的組織體系、黨的領導與執(zhí)政、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總體布局、干部隊伍、政黨比較研究以及對黨的各方面建設的研究等,但是,由于政治需要、研究視野、研究方法和材料搜集等方面的原因,我們在研究中也回避、弱化或忽略了一些領域,而海外學者的研究往往沒有任何歷史包袱或禁區(qū),其對黨的主要領導人的研究,對黨內政治關系的分析,對一些機構地位作用的解讀,對黨的執(zhí)政前景的分析等,由于研究領域廣泛,觀點新穎,往往有明顯的啟發(fā)借鑒意義。

4.拓展了研究的思路。海外學者的研究往往有自己的習慣思路,有特定的觀察角度、基本假設、概念體系和研究方式,形成了實證研究、權力斗爭研究、人性假設、預測研究、精英理論等范式,廣泛采用實證、比較、假設、預測、模型等方法,相對來說,我們的傳統(tǒng)研究中,詮釋性、論證性、對策性的研究仍占主流,研究的前瞻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適當學習借鑒一些外部的方法和范式。當然,其中有些研究也存在明顯缺陷,需要我們辯證認識。

專題四: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主要范式與方法

研究范式與方法是構成學科的重要基礎,在學習中必須了解和掌握學科的基本研究范式和方法,才能形成正確認知,提高研究的基本能力,促進學科的延續(xù)和深化。

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通常認為,范式是指某一特定學科的研究者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觀,它是由其特有的觀察角度、基本假設、概念體系和研究方式構成的,表明了研究者看待和解釋世界的基本方式。從總體上說,科學研究主要有從社會事實、社會定義和社會行為出發(fā)三種基本范式,在此之下還有一些具體研究模式;而海外學者研究中國共產黨時采用的主要有實證研究、權力斗爭研究、人性假設、預測研究、精英理論等范式,其中有的范式因其缺乏科學性我們并不認同,如權力斗爭、精英理論的范式,有的我們則在學習、借鑒和運用,如實證研究、人性假設的范式,也有的還需要我們進一步關注,如預測研究的范式等。

從研究方法看,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呈現(xiàn)出多種方法兼收并蓄的特點,除了傳統(tǒng)的詮釋性邏輯推理研究方法,目前對于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數(shù)量分析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口述研究方法的運用越來越普遍(15)鮑世贊:《近十年國外中共黨史研究的特點及啟示》,《黨史文苑》2009年第20期(下半月)。,許多海外學者已不滿足于在本國搜集資料,而是來到中國,廣泛接觸黨員干部群眾,甚至是黨的領導高層、與中國學者交流,使研究的客觀性有所提高。

專題五:海外中共黨史研究

對中共黨史的研究是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傳統(tǒng)所在,也是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整個研究的基礎。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關注中共黨史的領域較多,熱點也相對比較集中,其中大致包括如下幾個領域。

1.黨的主要領導人研究。黨的主要領導人在黨史中作用突出,因而受到海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海外學者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的主要領導人都有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研究毛澤東的成果尤其豐富。關于毛澤東的研究,代表作有史華慈的《中國的共產黨主義和毛澤東的崛起》(1952),麥克法夸爾的《毛統(tǒng)治下的中國》(1966),斯圖爾特的《毛澤東的政治思想》(1963)等;關于鄧小平的研究,代表作有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2011),法國記者諾拉·亞的《鄧小平:法國歲月》,大衛(wèi)·古德曼(Davids G. Godman)的《鄧小平政治評傳》等;關于江澤民的研究,主要有朱建榮的《江澤民的大中國》,白魯恂的論文《江澤民的治理風格:追求穩(wěn)定、集中群力,滿足于有限的效力》,羅伯特·勞倫斯·庫恩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等;關于胡錦濤研究,主要有林和立的《胡錦濤時期的中國政治:新領導、新挑戰(zhàn)》等;現(xiàn)在對于習近平的研究,也成為海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出版了一些成果,其中包括俄羅斯尤里·塔夫羅夫斯基的《習近平:正圓中國夢》(埃克斯莫出版社2015年出版),美國羅斯·特里爾的《習近平復興中國:歷史使命與大國戰(zhàn)略》和《大國領袖習近平》(2016)等(16)劉佳、韓強:《新時代海外中共研究:歷史發(fā)展、傳統(tǒng)范式和全新動向》,《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年第2期。。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研究。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南的黨,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是實事求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因此,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用以指導革命、建設和改革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海外學者極為關注這一中國共產黨特有的現(xiàn)象,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個理論成果重點關注和研究。在毛澤東思想研究方面成果尤為豐富,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之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曾出版了《國外毛澤東研究譯叢》(17)蕭延中:《國外毛澤東研究的類型、概念與意義——為〈國外毛澤東研究譯叢〉出版而作》,《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2期。,收錄了國外研究毛澤東的代表性著作,代表了國外毛澤東研究的最高水平;海外關于鄧小平理論的研究,代表作有俄羅斯學者杰柳辛的《鄧小平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理論》,美國學者巴里·諾頓的《經濟學家鄧小平》,白魯恂的《一個介紹性的回顧:鄧小平和中國政治文化》等;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俄羅斯斯米爾諾夫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國家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新階段》,拉里·察塔·貝克的《法治、中共、思想運動:“三個代表”、社會主義法治和中國的現(xiàn)代立憲主義》,布蘭特利·沃馬克的《政黨——國家民主與“三個代表”:一種理論透視》;在科學發(fā)展觀方面,主要有武吉次郎的《科學發(fā)展觀》,約瑟夫·菲史密斯的《提出科學發(fā)展觀》,林和立的《科學發(fā)展觀科學嗎?》等;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戴維·蘭普頓的《跟著領袖走:統(tǒng)治中國——從鄧小平到習近平》,薄智躍的《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政治動態(tài)》等。論文成果較豐富。這方面更具體的研究情況可參考梁怡主編的《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評析》(18)梁怡:《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評析》,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年。和《近年來海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觀點評析》一文(19)韓強:《近年來海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觀點評析》,《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需要注意的是,在海外學者的研究中,對領導人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研究和對領導人個人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兩者既有區(qū)別,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印證、融為一體的。

3.黨史重大問題研究。歷史往往是由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構成的,海外學者對中共黨史中的重大決策、重要事件、重要論斷等給予了高度關注,特別是抗戰(zhàn)、延安整風、中國革命勝利、“三大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黨的代表大會、若干重大決定、“兩個三十年”關系等更成為研究重點,并形成了一些有影響的成果。比較有影響的有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的《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麥克法夸爾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等。此外,黨史中的具體階段、政治事件、爭論問題等也為海外學者所關注,并發(fā)表了一批成果。了解這些基本情況,不僅可以把握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已有傳統(tǒng),更可以對深入認識中共黨史提供幫助。

專題六:海外中共黨建研究

海外中共黨建研究屬于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中的現(xiàn)實研究部分,由于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專有詞匯,西方政黨沒有黨的建設這樣的概念,他們在研究中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中國共產黨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有的是自身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有的是黨的領導和執(zhí)政中遇到的問題,其范圍較寬泛,為了研究表述的習慣,我們傾向于稱之為“海外中共黨建研究”(20)本人較早使用了“海外中共黨建研究”這一概念。見韓強:《海外中共黨建研究的幾個問題》,《理論學刊》2013年第8期。。目前,隨著中國共產黨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對海外中共黨建的研究已越來越占據(jù)主流地位,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廣泛。

1.黨的組織研究。黨的力量來自組織,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與西方選舉型政黨有著非常大的不同,因而引起了海外學者的關注,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體系與原則、組織機構設置與職能、組織結構與關系以及具體的組織地位職能等進行了研究,許多研究富有特色。比如,蔡文軒(Wen-Hsuan Tsai)、寇健文(Chien-Wen Kou)合著的《中國共產黨后備干部與韌性權威政體的存續(xù)》一文,對中國共產黨的后備干部制度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這一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精心打造的一個“理想干部”儲備庫的觀點(21)蔡文軒、寇健文:《中國共產黨后備干部與韌性權威政體的存續(xù)》,英國《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2015年第1期。。艾米莉·唐(Emilie Tran)在其《中國的黨校與領導精英的培養(yǎng)》一文中,基于其2001年在上海市委黨校的實地調研,認為黨校是政黨—國家體制的脈搏和長期執(zhí)政的工具(22)呂增奎:《執(zhí)政的轉型:海外學者論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182頁。。弗蘭克·彭軻(Frank Pieke)在其《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培養(yǎng):黨員干部的地方性、忠誠性以及專業(yè)性》一文中,通過對云南省2004年至2005年的省、市級黨校進行調查,分析了干部培訓教育、管理系統(tǒng)、職業(yè)生涯、職業(yè)組成等因素與中國地方干部思想之間的關系(23)[荷]弗蘭克·彭軻(Frank PIEKE):《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培養(yǎng):黨員干部的地方性、忠誠性以及專業(yè)性》,選自其著《優(yōu)秀共產黨員》,牛津:劍橋大學出版社,2009年。。蔡文軒(Wen-Hsuan Tsai)和尼古拉·迪安(Nicola Dean)在《中國共產黨秘書體制探究》(24)蔡文軒、尼古拉·迪安:《中國共產黨秘書體制探究》,英國《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2015年總第73期。中分析了中國共產黨的秘書體制,對該體制的構成、職能及運行機制進行了研究。陳玲、巴瑞·諾頓在《政治權威和共識的形成:中國高層領導小組的運行機制及演變》(25)[荷]弗蘭克·彭軻:《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培養(yǎng):黨員干部的地方性、忠誠性以及專業(yè)性》,中央編譯局全球治理與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等主辦“全球治理與中國的國際戰(zhàn)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年。一文中,對中國高層領導小組的運行機制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其在國家管理體制和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作用。杜永(Jerom Doyon)在《薄弱組織的力量:后毛澤東時代共青團的權力上升通道》一文中,對作為中國共產黨后備軍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如何成為領導干部的搖籃,以及十八大以來又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進行了分析(26)Jerom Doyon. The Strength of a Weak Organization: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s a Path to Power in Post-Mao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pp.1-21.。類似的研究較多,都對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體系建設進行了專門性的研究和反思。

2.黨的建設重大問題研究。黨的建設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和復雜性,其中經常面臨許多重大問題和挑戰(zhàn),如新思路、新論斷、新舉措的提出和落實,政治體制改革與黨的領導體制變化、黨內民主、干部選拔任用、黨內監(jiān)督、反腐敗斗爭,等等,一直是海外學者關注的重點。如法爾克·哈爾蒂希(Falk Hartig)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民主》一文中認為,優(yōu)先發(fā)展黨內民主才更具有競爭力,黨內民主比村鎮(zhèn)選舉更為重要(27)呂增奎:《執(zhí)政的轉型:海外學者論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第138頁。。歐博文(Kevin O’Brien)在《沒有自由化的改革:全國人大與制度變遷》中對中共領導的人大制度展開研究(28)See Kevin O’Brien,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2-23.,托馬斯·海貝勒、白素珊等人對中共干部選拔制度、管理制度進行了研究,蔡文軒、艾米麗·唐等學者對中共干部培養(yǎng)制度進行了研究,趙永南(Cho Yong Nam)對中共黨內法規(guī)進行了研究,等等。隨著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如全面從嚴治黨,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政治建設統(tǒng)領黨的建設,提出黨的建設新布局,加強黨的長期執(zhí)政能力建設,等等,海外學者也跟進,從不同側面對“全面從嚴治黨”進行了研究。

3.中共執(zhí)政規(guī)律研究。執(zhí)政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最大實際,長期執(zhí)政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把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列為迫切需要研究的三大基本規(guī)律之一,凸顯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和嚴峻性。中國共產黨對執(zhí)政規(guī)律進行了深刻反思,形成了關于執(zhí)政規(guī)律的許多深刻認識,如提出了七個執(zhí)政的系統(tǒng)理論,把執(zhí)政能力作為黨執(zhí)政后的根本性建設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高度,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中發(fā)揮領導作用、進行制度建構、體現(xiàn)制度優(yōu)勢問題。所有這些,都促使海外學者在研究中國共產黨時產生了一個新的價值指向,就是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進行深入研究。這一指向在許多學者研究中得到鮮明體現(xiàn),如德國學者韓博天的《紅天鵝:中國獨特的治理和制度創(chuàng)新》,沈大偉的《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鄭永年的《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zhàn)》,柏思德、鄭永年主編的《把黨帶回來:如何治理中國》,李侃如的《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俞可平、托馬斯·海貝勒、安曉波主編的《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印度籍學者卡西克松的《從中國學習治理經驗》等(29)劉佳、韓強:《新時代海外中共研究:歷史發(fā)展、傳統(tǒng)范式和全新動向》,《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年第2期。。他們的思考歸結到一點,就是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破解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成功密碼。當然,他們認為這一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

此外,海外學者還關注了黨的建設的一些具體領域,如黨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市場經濟的影響、黨政關系、黨與社會關系、黨的執(zhí)政前景等,而領導此次抗擊新冠疫情又引發(fā)了對中國共產黨應對危機能力和國際領導力的關注,也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

專題七: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評價

對現(xiàn)有海外學者的研究如何做出全面正確的評價,這是課程要解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只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認識,才能避免學習和研究中被誤導,不犯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錯誤。當然,在評價中要掌握好尺度和標準,要把學術評價和政治性評價、歷史評價和道德評價、宏觀評價和針對具體學者、機構、作品、觀點的評價結合起來,使評價既把握主流,又能夠與時俱進,富有針對性。

總體來說,我們要肯定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積極作用,這也是我們積極開展相關研究的原因所在,其中包括:一是對中國共產黨所采取的加強黨的領導和自身建設的舉措能夠客觀理解和看待。如沈大偉認為,“中共是唯一一個向社會各群體開放的共產黨,它吸引了更多的階層,也包括私營企業(yè)主的加入?!?30)石瑩、陳君、孫奕:《“更加開放,善于學習”——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民日報》2011年6月7日。鄭永年也提出,“中共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的轉型是成功的,中共實現(xiàn)了從個人到集體領導的領導體制的民主化?!?31)石瑩、陳君、孫奕:《“更加開放,善于學習”——西方學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民日報》2011年6月7日。二是注重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前景的研究。雖然存在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兩種觀點,但其論證本身有助于我們認清自身的優(yōu)勢和面臨的風險,對于我們既保持憂患意識又充滿信心具有積極意義。三是不同觀點之間既相互碰撞又和諧共存。海外學者研究中往往存在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有的研究機構、學者的觀點也會前后有別,這些不同聲音恰恰對于我們形成正確認識是有幫助的。當然也有諸多需要商榷之處,包括政治立場有片面性,研究價值有實用主義的一面,有些分析框架比較陳舊,資料掌握得也不夠全面,預測研究存在主觀臆測的成分,等等(32)韓強:《國外對中國共產黨建設的研究述評》,《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9期。。

專題八: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未來發(fā)展

雖然總體上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在逐步拓展,但是這一研究也遇到了瓶頸,如習慣于以西方視角審視中國共產黨,以西方理論套用、解釋中國共產黨,把中國共產黨放在西方政黨的對立面來看待;習慣于用衡量蘇聯(lián)的眼光衡量中國共產黨,甚至認為中國共產黨是蘇聯(lián)共產黨的附庸,沒有自身獨立性與特色;習慣于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劃分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階段進行研究,把1978年以前稱為“毛澤東時代”,把1978年以后稱為“后毛澤東時代”,甚至把兩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等等(33)劉佳、韓強:《新時代海外中共研究:歷史發(fā)展、傳統(tǒng)范式和全新動向》,《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0年第2期。。這些無疑既制約著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深入,也影響到國內外學界的交流和相互認同??上驳氖?,海外學者已經認識到這些問題,并在研究中開始了反思,進行了一定的自我調適,特別是出現(xiàn)了“回歸中國”與“反西方模式”的呼聲,表現(xiàn)為更加重視“中國特色”,主張從“中國特色”切入,挖掘中共韌性體制的支撐因素。更加傾向于將中國共產黨置于大歷史中探討,以連續(xù)的眼光看待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例如鄭永年認為:“我自己傾向于把中國模式置于大歷史的宏觀層面上討論。改革開放30年不夠,還要看前面的30年。而前面的30年不夠,還要看中國近代以來的國家轉型”(34)[新加坡]鄭永年:《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zhàn)》,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XIV頁。。更加趨向于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認為中國共產黨離不開他們隸屬的文化——他們所在社會的非正式制度、習俗、社會主流信仰,特別是中國的“關系文化”對當今中國共產黨的干部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影響(35)Sujian Guo,Chinese Politics and Government:Power,Ideology,and organization,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13,pp.12-23.。這些反思和調整雖然還只是少數(shù)學者的初步嘗試,但也預示著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未來方向。把握這些走向和趨勢,都是學科和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每一位學習者應該了解和掌握的。

三、進一步加強“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概論”課程建設

“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概論”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性工作,對于深化理論研究也有促進意義,其實踐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于這一工作還剛剛開始,仍然面臨許多問題,目前亟需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繼續(xù)深化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雖然目前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已日益專門化、規(guī)范化,國內的研究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參與,取得的成果也日益豐富,但是總體上看,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特別是要突破目前國內以翻譯介紹和評述性研究為主的現(xiàn)狀,進入專門化研究、問題式研究、跟蹤性研究的階段。要加強對一些重點作者、機構、媒體等的研究跟蹤,把握最新研究動態(tài);要著眼于中國共產黨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從海外學者研究中吸取教益;要深入思考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黨的研究;要推進海外學者與國內學者的廣泛學術交流,使研究能夠超越意識形態(tài)偏見,在真理探求中得到升華。此外,在研究資料、研究方法、研究觀點等方面要加強溝通融合,特別是國內學者要走出去,把國內的基本立場、主流觀點和海外學者進行交流,使研究既百家爭鳴又突出主流。

第二,研究討論解決學科歸屬問題。學科是系統(tǒng)化、專門化的知識體系,學科化是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不可回避的問題,可以為課程建設提供更有力的學科支撐。學科化的目標當然是要爭取成為獨立的學科,但目前的觀點不甚一致,是在歷史學中設置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二級學科,還是在馬克思主義學科中設置,或者是把中共黨史或中共學設置成一級學科,然后在其下設置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二級學科。從目前看這一目標仍較遙遠,現(xiàn)實地看,則應爭取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獨立學術地位,即作為一個專門領域、一門獨立課程的地位,等時機和自身發(fā)展成熟時,再爭取獨立學科地位。就當下情況來看,可以把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作為黨的建設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下的獨立學科領域對待為好。當然,要處理好與中共黨史黨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海外中國學的關系,在交叉融合中強化特色,形成學科邊界,促進學科發(fā)展。

第三,培養(yǎng)高層次研究人才隊伍。學科的繁榮最終要落腳到人才建設上,只有擁有大量高層次人才才能夠支撐學科發(fā)展,發(fā)揮好學科作用。目前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人才多是從一些外語、歷史、黨史黨建和海外中國學學科轉化過來的,這體現(xiàn)了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多學科交叉性質,為保持研究隊伍的規(guī)模和水平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盡快培養(yǎng)一批學科發(fā)展需要的專門人才,改變目前研究力量過于小眾、薄弱的狀態(tài)。要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盡快設置一些本方向的碩士博士學位點培養(yǎng)研究生,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設置相應的研究中心,使研究人才能夠源源不斷地培養(yǎng)出來,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一些科研項目也要加大扶持力度,資助和培養(yǎng)更多學術英才致力于本領域研究。

第四,編寫出版“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概論”教材。教材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中都具有基礎性作用,目前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還缺乏系統(tǒng)權威的教材,這已成為課程建設的一個突出短板,容易導致教學內容不夠規(guī)范,出現(xiàn)游移,難以充分聚焦。應該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加以綜合提煉,形成相對規(guī)范的教材,明確基本的概念、邏輯、理論和方法,并引導擴大教學應用,在實踐中不斷修訂完善,最終形成一個較權威的教材。鑒于這一領域的重要學術性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可以考慮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研究建設工程教材,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通用教材。

總之,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必須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爭得中國共產黨的國際話語權,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影響力。雖然做好這一工作有眾多的主體和途徑,但是中國共產黨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構更具根本性,而學術研究和交流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首要途徑,為此我們要積極打好基礎,創(chuàng)造條件,使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更好地擔負起對外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好中國共產黨聲音、展示中國共產黨形象的莊嚴使命。

猜你喜歡
學者中國共產黨學科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學科新書導覽】
學者介紹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超學科”來啦
怀来县| 古田县| 会同县| 手游| 凤台县| 社会| 信宜市| 永康市| 中西区| 荃湾区| 安仁县| 行唐县| 新乡县| 堆龙德庆县| 同心县| 克山县| 长垣县| 嘉黎县| 阿坝县| 汕尾市| 龙州县| 丰顺县| 团风县| 浙江省| 襄垣县| 黔南| 稻城县| 福鼎市| 安新县| 卓尼县| 万安县| 珠海市| 阜平县| 澄迈县| 睢宁县| 吉安县| 渝北区| 遵义县| 大理市| 赫章县|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