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報告、研究資料以及實地考察,逐項統(tǒng)計龍山時代祖形器考古遺址和祖形器遺跡,共63處,遍布中國各地。在年代和時間分布上,龍山時代出土祖形器前后呼應(yīng),綿延不斷。其中,距今5000~4501年的前期遺址有27處,占總量的43%;距今4500~4001年的后期遺址有36處,占總量的57%。在地域分布和文化類型分布上呈現(xiàn)地域廣泛“滿天星斗”,集中分布在中原地區(qū)、關(guān)中地區(qū)、江漢平原、漢江上游谷地和廣西桂南平原五個地區(qū)。從文化類型看,遺址分布主要主要集中在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大龍?zhí)段幕笪幕瘏^(qū)。祖形器時空分布密集連片,表明龍山時代盛行男根崇拜無疑;從祖形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考古資料看,龍山時代多處祖形器遺址已呈現(xiàn)出典型的父權(quán)制特征;遠離中原的廣西祖形器遺址為什么會密集分布、發(fā)達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祖形器出土較少、紅山文化區(qū)域科學(xué)正規(guī)考古中祖形器出土零記錄,這“三大怪象”值得重視和特別關(guān)注。
關(guān)鍵詞:龍山時代;祖形器;男根崇拜;地域;分布
在考古學(xué)上,龍山時代指的是距今5000~4000年的史前時代,舊稱新石器時代晚期,本世紀(jì)以來又稱其為中國金石并用時代。本文上承仰韶時代祖形器統(tǒng)計分析方法,繼續(xù)對考古發(fā)掘出土祖形器的龍山時代遺址,共63處,進行文化類型鑒別、年代考訂、材質(zhì)和器型規(guī)格等量化統(tǒng)計和初步分析。
一、地域分布
(一)按新石器時代和金石并用時代文化分區(qū),龍山時代63處祖形器遺址,分布如下:
1.黃河中游地區(qū),共16處遺址,分別如下:
河南信陽三里店遺址[1];
河南信陽南山嘴遺址[2];
河南新密古城寨遺址[3];
河南新鄉(xiāng)龍山文化遺址[4];
河南夏邑縣馬頭遺址[5];
河南盧氏西照遺址[6];
陜西長安客省莊遺址[7];
陜西長安鎬京觀遺址[8];
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9];
陜西臨潼康家遺址[10];
陜西寶雞關(guān)道原遺址[11];
甘肅武山2處遺址[12];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13];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14];
陜西黃陵橋山遺址[15];
山西襄汾大柴遺址[16];
2.黃河上游地區(qū),共9處遺址,分別如下:
青海樂都柳灣遺址[17],2個出土地點;
甘肅古浪朵家梁遺址[18];
甘肅臨夏張家嘴遺址[19];
甘肅會寧牛門洞遺址[20];
甘肅天水西山坪遺址[21];
甘肅舟曲上壩子遺址[22];
武山縣2處遺址;
3.黃河下游地區(qū),共8處遺址,分別如下:
山東濰坊魯家口遺址[23];
山東棲霞楊家圈遺址[24];
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25];
山東淄博張店區(qū)浮山驛遺址[26];
山東茌平臺子高遺址[27];
山東昌樂崇山石祖林遺址[28];
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29];
江蘇邳州大墩子遺址[30];
4.長江中上游地區(qū),共14處遺址,分別如下:
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31];
河南南召板山坪南河遺址[32];
河南南召板山坪小街巨型男根雕塑遺址[33];
河南南召板山坪南河巨型石祖雕塑遺址[34];
湖北鄖縣青龍泉遺址[35];
湖北枝江關(guān)廟山遺址[36];
湖北秭歸中堡島遺址[37];
湖北天門肖家屋脊遺址[38];
湖北天門鄧家灣遺址[39][40];
湖北十堰唐灣遺址[41];
湖南安鄉(xiāng)度家崗遺址[42];
湖南安鄉(xiāng)湯家崗遺址[43];
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44];
云南大理金圭村遺址[45];
5.長江下游地區(qū),共3處遺址,分別如下:
江蘇南京鎖金村遺址[46];
浙江余杭南湖遺址[47];
浙江杭州水田畈遺址[48];
6.華南地區(qū),共10處遺址,分別如下:
廣東增城金蘭寺遺址[49];
廣東紫金在光頂遺址[50];
廣西隆安大龍?zhí)哆z址[51];
廣西邕寧壇樓遺址[52];
廣西欽州獨料遺址[53];
廣西橫縣江口遺址[54];
廣西貴港京屋村遺址[55];
廣西百色革新橋遺址[56];
廣西百色坎屯遺址[57];
海南保亭毛道村遺址[58]。
7.北方和東北地區(qū),共4處遺址,分別如下:
河北涿鹿蚩尤兵寨遺址[59];
河北蔚縣篩子綾羅遺址[60];
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大口遺址[61];
黑龍江梅里斯屯北湖遺址[62]。
為方便直觀了解閱讀,制作如下簡表:
(二)按當(dāng)代省級行政區(qū)劃分,分布如下:
1.山東省6處,分別是:濰坊魯家口遺址、姚官莊遺址;棲霞楊家圈遺址;淄博浮山驛遺址;茌平臺子高遺址;昌樂崇山石祖林遺址。
2.河南省10處,分別是:信陽三里店遺址;信陽南山嘴遺址;鄭州新密古城寨遺址;新鄉(xiāng)龍山文化遺址;夏邑縣馬頭遺址;盧氏西照遺址;淅川下王崗遺址;南召板山坪南河遺址;南召板山坪小街巨型男根雕塑遺址;南召板山坪南河巨型石祖雕塑遺址。
3.陜西省7處,分別是:長安客省莊遺址;長安鎬京觀遺址;華縣泉護村遺址;臨潼康家遺址;寶雞關(guān)道原遺址;神木石峁遺址;黃陵橋山遺址。
4.甘肅省7處,分別是:臨夏張家嘴遺址;武山縣2處遺址;古浪朵家梁遺址;會寧牛門洞遺址;天水西山坪遺址;舟曲上壩子遺址。武山縣出土2件祖形器,因年代和出土地點不一致,按2處遺址分別統(tǒng)計。
5.青海省1個遺址,2處地點,樂都柳灣遺址。因年代和出土地點不一致,按2處地點分別統(tǒng)計。
6.山西省2處,分別是:襄汾陶寺遺址;襄汾大柴遺址。
7.湖北省6處,分別是:鄖縣青龍泉遺址;枝江關(guān)廟山遺址;秭歸中堡島遺址;天門肖家屋脊遺址;天門鄧家灣遺址;十堰唐灣遺址。
8.湖南省3處,分別是:安鄉(xiāng)度家崗遺址;安鄉(xiāng)湯家崗遺址;澧縣孫家崗遺址。
9.云南省1處,大理金圭村遺址。
10.江蘇省2處,分別是:南京鎖金村遺址;邳州大墩子遺址。
11.浙江省2處,分別是:余杭南湖遺址;杭州水田畈遺址。
12.安徽省1處,蒙城尉遲寺遺址。
13.廣東省2處,分別是:增城金蘭寺遺址;紫金在光頂遺址。
14.廣西壯族自治區(qū)7處,分別是:隆安大龍?zhí)哆z址;邕寧壇樓遺址;欽州獨料遺址;橫縣江口遺址;貴港京屋村遺址;百色革新橋遺址;百色坎屯遺址。
15.海南省1處,保亭毛道村遺址。
16.河北省2處,分別是:涿鹿蚩尤兵寨遺址;蔚縣篩子綾羅遺址。
17.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處,準(zhǔn)格爾大口遺址。
18.黑龍江省1處,梅里斯屯北湖遺址。
(三)地域分布特點
1.地域分布廣泛,“滿天星斗”
從上述統(tǒng)計可以看出,龍山時代祖形器或男根崇拜文物遍及當(dāng)代中國18個省區(qū)。除上述發(fā)掘出土祖形器的63處文化遺址外;館藏龍山時代祖形器的縣級以上博物館至少還有15家以上。從其出土地點分布上看,包括了當(dāng)今我國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湖北、湖南、云南、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廣西、海南、河北、內(nèi)蒙古、黑龍江等大部分省級行政區(qū)??脊虐l(fā)掘出土龍山時代祖形器的考古遺址,不僅在數(shù)量上大大超越了仰韶時代,而且在地域分布的廣度上也遠遠超過仰韶時代。從省份看,出土龍山時代祖形器遺址數(shù)量較多的省區(qū)主要有:河南10處,陜西7處,湖北7處,廣西7處,甘肅7處,山東6處,湖南3處??梢哉f,在龍山時代,男根崇拜已是滿天星斗,遍地開花,男根崇拜已經(jīng)是龍山時代中國廣大地區(qū)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
2.集中分布在中原、關(guān)中、江漢平原、漢江上游谷地和廣西桂南平原地區(qū)
與仰韶時代祖形器地域分布呈點線分布的特點不同,龍山時代祖形器地域分布呈現(xiàn)出明顯的集中連片分布特點。
從地域看,龍山時代祖形器遺址主要集中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從地區(qū)看,集中分布在六大區(qū)域:即黃河中游以龍山文化為主的中原、關(guān)中地區(qū);黃河下游以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為主的海岱地區(qū);黃河上游以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為主的甘南高原和河西走廊地區(qū);長江中游以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為主的江漢平原地區(qū)、漢江上游谷地;長江下游以良渚文化為主的環(huán)太湖地區(qū);廣西西江上游以大龍?zhí)段幕癁橹鞯墓鹉掀皆陀医貐^(qū)。其中,黃河流域27處,相對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平原,關(guān)中地區(qū),6處;中原地區(qū)(河南)6處;黃河下游(山東),6處;長江流域17處,相對集中在江漢平原,8處;漢江谷地,6處;長江三角洲,3處。珠江流域9處,相對集中在廣西桂南平原和百色右江谷地,7處。其它地區(qū),大多是零星分布,珠江三角洲,2處;淮河流域,3處。
集中連片分布最明顯的地區(qū)是中原地區(qū)。由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組成的廣義中原地區(qū),分布龍山時代祖形器遺址達30處之多,占總量的48%。對于這一大塊區(qū)域,許宏稱其為東方“大兩河流域”“重瓣花朵中的花心”“華夏文明就是從這里發(fā)生”[63]。郭靜云將這一廣大地區(qū)稱為“江河中原”,提出“中原”這個概念應(yīng)采廣義理解:位處長江黃河之間的寬闊平原即可稱中原[64]。對此,筆者深表贊同。龍山時代祖形器遺址在“江河中原”或大中原地區(qū)集中連片分布,是這一區(qū)域成為中華文明核心發(fā)源區(qū)的又一佐證。
3.從文化類型看,遺址分布主要集中在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大龍?zhí)段幕?/p>
63處遺址中,龍山文化26處,占比達42%;具有傳承關(guān)系的屈家?guī)X和石家河文化遺址有10年,占比16%;大龍?zhí)段幕z址7處,占比為11%。上述三種文化類型合計占比達69%,其它各類文化遺址占31%。
二、年代分期和時間分布
龍山時代涉及地域廣泛,文化類型眾多,有些遺址和出土器物所屬文化層測年數(shù)據(jù)未及時公布。同時,龍山時代與仰韶時代存在同樣問題,上世紀(jì)80年代之前,考古工作者和考古發(fā)掘報告對祖形器普遍重視不夠,記錄不詳,甚至不記錄,等等,這此因素制約了人們對祖形器的探究。因此,要想對祖形器準(zhǔn)確分期并非易事。筆者根據(jù)相關(guān)遺址發(fā)掘報告和測年數(shù)據(jù),參考學(xué)界關(guān)于龍山時代分期意見,以距今4500年為限,將出土的龍山時代祖形器簡單分為前后兩期。距今4501年以上者,劃入前期;距今4500年以下者,劃入后期。
從表一和統(tǒng)計分期可知,龍山時代出土祖形器前后呼應(yīng),綿延不斷。其中,前期遺址有27處,占總量的43%;后期遺址有36處,占總量的57%。前后期遺址數(shù)量基本均衡。前期500年,27處遺址,時間頻率間隔約18.5年。后期500年,36處遺址和男根崇拜遺跡,時間頻率間隔縮短為13.9年。越往后期,出土器物愈加密集,間隔越短,頻率加快。
三、幾點啟示
(一)祖形器時空分布密集連片,表明龍山時代盛行男根崇拜無疑
從空間分布看,龍山時代祖形器遺址遍布現(xiàn)代中國18個省級行政區(qū),除新疆、西藏外,幾乎涵蓋了現(xiàn)代中國東西南北中大部分地區(qū),表明龍山時代男根崇拜已經(jīng)在較大較廣范圍內(nèi)施行,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
[14]《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2005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等:《1978一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fā)掘簡報》,《考古》1983年第1期。
[15]吳詩池:《中國原始藝術(shù)》第237頁,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16]《山西襄汾縣大柴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87年第7期。
[17]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青海柳灣——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文物出版社,1984年。
[18]俞浩:《古浪史前文化考略》,新華網(wǎng)2005年9月22日。
[19]《甘肅永靖張家嘴與姬家川遺址的發(fā)掘》,《考古學(xué)報》1980年第2期。
[20]《牛門洞遺址之憾》,《蘭州晨報》2020年9月10日。中國甘肅網(wǎng)2020-09-10:http://www.gscn.com.cn/culture/system/2020/09/10/012457015.shtml.
[21]《師趙村與西山坪》,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P292-293;圖219:8.T15H1:1(七期);圖版136:4。
[22]常山鷹:《舟曲縣古文化遺址》,江湖探索網(wǎng),2010年8月15日。
[23]《濰縣魯家口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xué)報》1985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所山東工作隊:《濰縣魯家口發(fā)掘簡訊》(內(nèi)部資料)。
[24]《山東棲霞縣楊家圈遺址發(fā)掘簡報》,《史前研究》,1984年第3期。
[25]《山東濰縣姚官莊遺址發(fā)掘報告》,《文物資料叢刊》,1981年第5期。
[26]百度百科:《浮山驛新石器時代遺址》。
[27]百度百科:《山東茌平臺子高遺址》。
[28]王憲明:《虞舜時代的偉大豐碑:營丘九頭圖與崇山石祖林》,《諸城大舜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29]《蒙城尉遲寺——皖北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存的發(fā)掘與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2001年。
[30]《邳州史前文明》第86—88頁、111—117頁,遠方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31]《淅川下王崗》,文物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263頁;263頁圖二五六:1、2。圖版八三:10、11、12)。
[32]孫保瑞:《板山坪生殖圖騰遺址的環(huán)境設(shè)計考證》,《南陽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4年第8期。
[33]孫保瑞:《探尋伏牛山先秦文明》,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P46-48。
[34]孫保瑞:《探尋伏牛山先秦文明》,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P39-42。
[35]《青龍泉與大寺》,科學(xué)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其中未有提及?!稘h江考古散記之十:青龍泉,一個父系氏族的古代遺址》;作者:古道斜陽;來源:古道斜陽的新浪博客。
[36]《湖北枝江縣關(guān)廟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81年第4期。簡報未及此物?!妒非把芯俊?983年創(chuàng)刊號載宋兆麟《原始的生育信仰》云,據(jù)發(fā)掘者展示實物。
[37]國家文物局三峽考古隊:《朝天嘴與中堡島》,文物出版社2001年7月。
[38]《肖家屋脊》,文物出版社1999年6月。
[39]郭立新:《解讀鄧家灣》,《江漢考古》,2009年第3期 第45-57頁。
[40]石家河考古隊:《鄧家灣—天門石家河考古報告之二》,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第76—78頁。
[41]劉俊男:《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宗教文化及所反映的文明進程述論》,《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42] 周世榮:《湖南古代文化初探》提及,載《中國考古學(xué)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196~197頁。
[43]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安鄉(xiāng)縣湯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82年第4期。
[4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縣孫家崗新石器時代墓群發(fā)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12期;荊州博物館編著:《石家河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5]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5頁。
[46]尹煥章等:《南京鎖金村遺址第一、二次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57年第3期。
[47]陸文華、龔曉明:《南湖出土300件文物講述6000年余杭抗洪史》,《錢江晚報》,2007年7月24日。
[48]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杭州水田畈遺址發(fā)掘報告》,《考古學(xué)報》1960年第2期。
[49]于錦繡、楊淑榮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考古卷》,第475頁,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6年3月。
[50]李始文:《廣東紫金縣在光頂遺址的試掘》,《考古》1964年第5期;于錦繡、楊淑榮主編:《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考古卷》,第475頁,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6年3月。
[5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廣西隆安大龍?zhí)缎率鲿r代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82年第2期。
[52]《廣西南部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文物》1978年第9期,見第19頁圖八:2,24頁圖一一:13。
[53]《廣西欽州獨料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1982年第1期,第19頁圖八:2,24頁圖一一:130。
[54]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廣西橫縣江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fā)掘》,《考古》2000年第1期。
[55]《布山文化——廣西文化的始祖》,廣西《貴港論壇》http://bbs.gg163.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9118.
[56]新華網(wǎng):《百色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場》,2002年12月29日,新華網(wǎng)綜合新聞。
[57]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實物展出;百色旅游在線:《百色首次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墓地》,2005年4月18日。
[58]吳詩池:《中國原始藝術(shù)》第204~205頁,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海南省地方志辦公室:《通什市志》第17編——民族。
[59]陳建明編輯:《涿鹿出土文物概述》,豆丁網(wǎng), http://www.docin.com/p-483553252.html.
[60]屈譜:《北方史前氏族社會過渡中的原始信仰》,《西部學(xué)刊》,2020年1月上半年刊。
[61]吉發(fā)習(xí)、馬耀圻:《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大口遺址的調(diào)查與試掘》,《考古》1979年第4期。
[62]傅維光:《齊齊哈爾北湖遺址出土的陶祖》,北方文物,1989年第1期,第33-34頁。
[63]許宏:《最早的中國》??茖W(xué)出版社,2009年8月,第52-55頁。
[64]郭靜云:《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第60-61頁。
[65]張忠培、朱延平:《黃河流域史前葬俗與社會制度》,《文物季刊》1994年第1、2期。
[66]林沄:《說“王”》,《考古》1965年第6期。
[67]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館:《大南溝—后紅山文化墓地發(fā)掘報告》[R],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8年。
作者簡介:楚天佑,男,漢族,籍貫和出生地:河南省鄭州市;1984年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系?,F(xiàn)任職于南京市稅務(wù)局,國家公務(wù)員,調(diào)研員,歷史學(xué)者。在北核等核心刊物以及各類省刊等,發(fā)表論文50余篇。多年來,利用業(yè)余時間致力于中國古代生殖崇拜和男根崇拜專題考察研究,成果豐碩,被稱為中國男根崇拜研究第一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男根崇拜。
(國家稅務(wù)總局南京市稅務(wù)局?江蘇?南京?2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