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歆怡 陳勇
摘要:在受眾的個人信息被數字化之前,受眾對于個人隱私的控制性較強,當個人隱私遭到泄露或侵犯時,受眾能夠較為及時地發(fā)現(xiàn)其隱私泄露的傳播源頭或傳播渠道,從而增強自己的隱私保護意識,警惕下一次侵權行為的發(fā)生。而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數字化為“無感傷害”提供了技術前提,受眾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隱私權也可能受到侵害,并且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感知到這種傷害。作為大數據時代特有的隱私侵權新類型,其對受眾造成的傷害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且事后要追溯造成傷害的責任主體也較為困難。本文主要論述大數據時代“無感傷害”的特征與成因。
關鍵詞:大數據;隱私權;“無感傷害”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0-0016-03
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受眾的個人隱私作為個人信息數據的一部分逐漸被數字化。由此,依托個人信息數字化,受眾隱私出現(xiàn)了新的形式——整合型隱私。與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前的自然隱私不同,整合型隱私是通過大數據的抓取、挖掘、預測、監(jiān)控與分享等技術,將受眾留存在互聯(lián)網上的數字化痕跡進行有規(guī)律的整合而生成的隱私[1]。由此,隱私侵權在大數據時代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無感傷害”。
一、大數據時代“無感傷害”的特征
受眾的隱私權受到侵犯會造成其精神痛苦,即受眾作為隱私主體能夠清楚地感知到這種傷害。大數據時代,隱私侵權有了新的表現(xiàn)形式——“無感傷害”。所謂“無感傷害”,即侵犯公民隱私權的行為客觀存在,但隱私主體并沒有感知到這種傷害[2]?!盁o感傷害”產生的技術基礎是大數據時代受眾個人信息的數字化,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點。
(一)無法感知
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前,受眾對于個人信息的控制性較強,且個人信息與非個人信息的界限劃分較為明確。當個人隱私遭到泄露或侵犯時,受眾能夠較為及時地發(fā)現(xiàn)泄露其隱私的傳播者或傳播渠道,從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加強自己的隱私保護,警惕下一次侵權行為的發(fā)生。而大數據能夠將分布在互聯(lián)網中零碎的個人信息迅速匯集起來,依據互聯(lián)網個人使用偏好、暴露在信息網絡中的社會關系和社交網絡等,在一定程度上判斷數據主體當下與未來的行動走向。這其中潛藏著巨大的利用價值,因此,個人信息數據成為各行各業(yè)競相捕捉的資源。
同時,技術支撐大大增加了數據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聚合性,分析利用受眾在互聯(lián)網上留存的各種數據,即便是受眾留下的非個人信息也能夠通過整合得到各種個人身份屬性的信息,受眾的個人信息將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留存和使用,從而逐漸模糊個人信息與非個人信息之間的界限。
與傳統(tǒng)、靜態(tài)的自然隱私不同,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隱私已經逐漸現(xiàn)代化、流動化、數字化。
2011年的黑帽安全技術大會(BlackHatConference)上,美國著名安全研究員尼特什·漢加尼(NiteshDhanjani)就為在場的觀眾演示了如何利用Twitter上的信息,通過挖掘相關地理位置的服務來跟蹤美國政客名流的行蹤。并且,他詳細解釋了發(fā)布在Facebook和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網站上的信息是怎樣被發(fā)掘并獲得個人行蹤信息的??梢?,大數據時代,人類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數字化,受眾對自身相關信息和個人隱私的控制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何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隱私主體在其隱私權受到侵犯的當下很難清楚地感知到這種傷害的存在。
(二)傷害滯后
“無感傷害”對隱私主體造成的影響往往具有滯后性。傷害滯后,是指侵犯隱私權行為所造成的傷害可能并不是和侵權行為一起發(fā)生的,而是在侵權行為發(fā)生后的一段時間內,隱私主體才能清楚地感知到其產生的影響。
傷害滯后的主要原因是“無感”,受眾無法在侵權行為發(fā)生的當下感知到傷害的存在,而要等到侵權行為使受眾的切身權益受到損害后,才能清楚地感知到這種傷害的存在。并且,如果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并未在行為發(fā)生的當下對隱私主體造成可感知的權益損害,那么隱私主體感知到傷害存在的時間將無限延長,甚至最終都無法感知。
簡言之,整合型隱私的出現(xiàn)使受眾無法判斷自己在互聯(lián)網上留下的使用痕跡會在何時何地被何人利用,甚至是否會被利用,由此對侵犯隱私權行為的發(fā)生“無感”,其造成的傷害也會隨著受眾的“無感”而滯后。
(三)問責困難
在大數據時代來臨之前,受眾的隱私被泄露后,根據傳播內容的相關性,往往能夠較為容易地溯源侵權主體以及泄露隱私的傳播渠道。當確認侵權主體后,根據傳播渠道、傳播對象以及侵犯隱私權行為所造成的影響等能夠初步判斷其造成傷害的程度,并結合相關法律,追究侵權主體的法律責任。
而在大數據時代,“無感傷害”發(fā)生后,要追溯造成傷害的主體的責任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問責的困難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技術,二是法律。
技術方面,整合型隱私的產生給溯源侵權主體帶來了阻礙。整合型隱私具有隱形性特征,即受眾無法感知到個人留存在互聯(lián)網的哪些數字化信息將會被整合成個人隱私,也無法明確知道整合這些信息的主體是誰、他們是如何整合的以及整合后的個人隱私究竟被用在了什么地方[1]。事實上,通過收集分析受眾的個人信息整合而來的整合型隱私,其本身的信息源以及獲取這些信息的渠道就十分復雜多樣,這些個人信息可能是用戶自己主動公開的,也可能是各網站和平臺對用戶的個人信息數據保護不到位所泄露的。除此之外,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使信息的傳播渠道日益多樣化,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因此,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很難準確地找到隱私泄露的主體,確認侵權主體變得異常困難。
法律方面,正如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的表達:“數字世界是個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數的法律都是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為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3]在2021年8月20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只有第二章第二十四條與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其余法例都重點針對“原子的世界”?!吨腥A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二十四條提到,“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向個人進行信息推送、商業(yè)營銷,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個人提供便捷的拒絕方式。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作出對個人權益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個人有權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予以說明,并有權拒絕個人信息處理者僅通過自動化決策的方式作出決定”。但在現(xiàn)實中,自動化決策的過程往往是不透明的。首先,對個人進行的信息推送和商業(yè)營銷等都是通過大數據與算法技術的結合實現(xiàn)的;其次,受眾往往無法明確地知道個人信息處理者究竟是誰,也沒有相關渠道實行拒絕的權利。無法準確地確定侵權主體,法律層面也就無法界定問責對象。因而,在面對“無感傷害”的問責時,現(xiàn)有的規(guī)約機制缺乏現(xiàn)實的針對性?!盁o感傷害”無法感知、傷害滯后的特征使其具有未知性、不可預測性。
二、大數據時代“無感傷害”的成因
(一)無差別的數據抓取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數字化不僅使個人信息與非個人信息的界限變得模糊,而且模糊了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的概念。
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應當區(qū)分。我國從立法上并沒有對隱私權作出明確的定義,但隱私權作為一項具體的人格權與個人信息有進行區(qū)分并獨立規(guī)定的傾向[4-5]。目前,對于隱私權的學理解釋比較普遍的觀點是,私人生活不受他人刺探,不愿讓人知曉的私密信息不被公開泄露。
對比可知,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的區(qū)別在于,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個人信息強調識別,而隱私權則強調隱私和不公開?!吨腥A人民共和國信息保護法》第四十四條明確規(guī)定,個人對其個人信息的處理享有知情權、決定權,有權限制或者拒絕他人對其個人信息進行處理。
然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帶來了三個觀念的轉變:是全部數據,而不是隨機采樣;是大體方向,而不是精確制導;是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全部數據意味著無差別的數據抓取,無論是屬于用于個人識別的個人信息還是屬于個人隱私范疇的信息,都將被無差別地納入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庫。大體方向與相關關系則意味著這種數據的抓取與整合的范圍將隨著個人關系網絡的擴大而無限擴大,受眾感知到隱私權受到侵犯可能更加困難。
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整合能力將自然人主動公開的非個人信息以及用于個人識別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整合型隱私,進而構成完整的人物畫像,完成個人身份的識別。這種無差別的數據抓取行為雖然在個性化推送以及內容的精準分發(fā)上為受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無疑也侵犯了受眾的個人隱私。根據前文提到的法律條例,雖然受眾對其個人信息的處理享有知情權、決定權,但在整合型隱私形成的過程中,受眾無法知曉個人信息是如何被抓取的,也無法控制個人信息被信息抓取者利用。
(二)受眾隱私保護意識薄弱
造成“無感傷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地將原因歸咎于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流通與數據抓取。在受眾的個人信息被無差別抓取的同時,受眾一些無意識的網絡使用習慣也為“無感傷害”埋下了禍根。
以“截屏社交”為例,“截屏社交”是指通過截屏圖片或視頻的方式在社交媒體平臺發(fā)布、分享自己的動態(tài)或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目前,“截屏社交”已經成為一種將媒介內容再媒介化的新的交流方式和媒介手段。截屏所擁有的已經不只是簡單的媒介復制功能,而已成為融入人們日常數字生活中的一種大眾社交工具,以及交友和建立對等信任等級時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6]。
在“截屏社交”中,截屏內容還未發(fā)布前,受眾的個人動態(tài)或與他人的聊天記錄都屬于個人隱私的一部分,并且即便受眾主動將個人的截屏內容在社交媒體發(fā)布,這部分信息仍然屬于受眾的個人隱私,只不過受眾無法控制截屏內容的再次傳播。尤其是與他人聊天記錄的二次傳播,理論上,聊天雙方作為該聊天記錄的生成者,對于該聊天記錄應該擁有共同的控制權,但伴隨媒介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傳播媒介與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使得個人無法控制聊天記錄的二次傳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意味著受眾與他人的聊天記錄始終存在著被公開的風險,并且受眾無法知曉該聊天記錄是否會被公開、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時候被公開[7]。除此之外,個人主動在社交媒體發(fā)布的截屏內容也可能會被心存不良的人惡意截取利用,在這一信息流動的過程中,由于受眾隱私保護意識薄弱,最后導致隱私泄露。
(三)部分隱私的主動放棄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以部分隱私的主動放棄來換取更多的便捷性或效率似乎已經成為常態(tài),最普遍的是以各種實名認證為基礎的電子支付、外賣服務、共享單車、網約車APP等。通常,在使用這些APP時,大部分人不會仔細閱讀平臺隱私政策的每一項條款,當然也就難以發(fā)現(xiàn)其中隱藏的日后可能會造成“無感傷害”的一些條款,即便用戶認真閱讀了這些條款,若不點擊同意,那么也將無法使用這款應用。因此,大部分用戶會選擇主動放棄自己的部分隱私來換取更多的便捷性或效率。例如,一些非法網貸APP,用戶在注冊賬號的那一刻就掉進了陷阱,一套程序走下來,三大暗藏的風險就已形成。一是用戶以一種看似完全自愿的狀態(tài)泄露了重要的個人隱私;二是用戶在無形中暴露了身邊親朋好友的信息;三是用戶的個人位置信息已經被APP清楚跟蹤。然而,當用戶以為自己終于注冊好了賬號,并點擊“完成”按鈕后,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剛剛根本不是在注冊賬號,而是已經完成了貸款流程,原本應該放在前面的貸款合同被放在了“完成”按鈕的后面。也就是說,用戶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簽訂了不合理的貸款合同并完成了貸款。
三、結語
“無感傷害”發(fā)生時,隱私主體在侵權行為發(fā)生的當下無法感知,這種傷害可能比“有感傷害”所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并且,由于其傷害的滯后性,后續(xù)產生的影響范圍或將更大。不過,受眾雖無法預知“無感傷害”的發(fā)生,但并不意味著這種傷害不可避免。首先,技術層面上,要善于運用技術控制手段提高大數據安全維護能力,以技術手段保護受眾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受眾隱私權受到侵害,改善修復大數據技術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其次,法律法規(guī)層面上,國家應該針對鉆法律漏洞而造成“無感傷害”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和約束,完善利用大數據技術侵犯受眾隱私權的主體溯源、責任追究和懲處機制,使大數據時代下受眾的隱私保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后,面對大數據時代的隱私侵權,最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是要提高受眾個人的隱私保護意識,只有樹立正確的信息防范意識,提高對信息安全的重視度,才能最大程度避免個人信息被泄露和利用。
參考文獻:
[1] 顧理平.整合型隱私:大數據時代隱私的新類型[J].南京社會科學,2020(4):106-111,122.
[2] 顧理平.無感傷害:現(xiàn)代公民的隱私保護之困[J].視聽界,2021(2):126.
[3] [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8.
[4] 王利明.人格權法(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52-67.
[5] 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4:45-56.
[6] 杰尼斯V.社交生活中的截圖:青少年朋友圈子中可見性力量[J].新媒體與社會,2020,22(8):1378-1393.
[7] 李歡,徐偲骕.隔“屏”有耳:聊天記錄“二次傳播”的控制權邊界研究[J].新聞記者,2020(9):74-84.
作者簡介 馬歆怡,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陳勇,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理論、數字媒體與新聞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