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三進士,同胞三翰林”說的是唐景崧三兄弟。在桂劇創(chuàng)始人唐景崧的故鄉(xiāng)廣西桂林灌陽縣新街鎮(zhèn),鄉(xiāng)親們在辦紅白喜事時,有一道讓你從酒桌上打包帶回家的菜,讓很多外來朋友百思不得其解。
新街鎮(zhèn)位于灌陽縣中部,依山傍水,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灌陽縣城城池,境內(nèi)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灌江由南向北貫穿新街鎮(zhèn)。一日,陪幾個從南寧來的朋友到唐景崧故居參觀完后,去參加當(dāng)?shù)亓硪粋€朋友的喬遷之喜,南寧的朋友向我問了許多當(dāng)?shù)亓?xí)俗問題。
在灌陽有個習(xí)俗,家里來客人了,一般先喝茶再喝酒。喝茶是喝油茶,一般茶喝三杯就要辭杯了,然后上酒席。酒席八個人一桌,一張凳子坐兩人,四張凳子圍成一個“回”字形,中間放一個火盆,火盆上架一口菜鍋。
我往火爐里添了幾塊木炭,火爐立即燒得旺旺的。我招呼幾個朋友落座,剛好一桌。一個朋友看著鍋里只煮了幾塊豬排骨,很是驚訝,難道就這一點點菜?其實,這只是鍋底,好菜還沒上桌呢。
隨著客人陸續(xù)落座,廚房開始上菜了。
在灌陽,紅白喜事、進火、滿月酒等正式酒席都是要上十道菜的,叫作“十大碗”。在上灌陽和下灌陽及不同場合的酒席,菜品和上菜的順序略有不同。“十大碗”基本上包括粉絲、雞肉、豬肺、豬肚、蝦米(一道用芋頭丁、花生米、肉丁加蔥花等做的菜湯)、扣肉、圓子、豬腳、豬肉(或牛肉)、魚。魚是最后上的一道菜,廚房是千萬不能搞亂的,因為擺酒席時上到魚,就表示宴席的菜都上齊了,也稱“魚擺尾”。
這“十大碗”在以前,基本上都是生的,菜上桌后,客人一邊喝酒一邊燙菜,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吃火鍋,雞肉、豬肺、豬肚什么的,基本上是八到十塊,沒有多余的,每人最少有一份。隨著時代的進步,現(xiàn)在這“十大碗”基本上是熟食了,一上桌就可以食用,而且口味、品相與酒店不相上下。
灌陽人熱情好客,茶三酒四不能賴,茶要喝三杯,酒要喝四杯,喝四杯酒后主人就不會再強行勸你喝酒。不管主人用什么菜招待,酒水一定不能少。而且,主人不能提前下桌,只有等客人不喝的時候主人才能不喝。無論是喝酒還是夾菜,主人會時不時說一句“老實點,老實點,大家老實點”。這是當(dāng)?shù)氐姆窖?,意思是主人勸你不要客氣,隨和一些,多喝點酒,多吃點菜。有不了解意思的朋友,以為主人叫不要喝酒,不要吃菜,老老實實看著酒不敢喝,菜不敢夾??腿嗽绞遣桓页圆桓液龋魅嗽绞钦f“老實點,老實點”。這樣,客人往往就會錯過好酒好菜,不能一飽口福,甚至有的朋友還挨餓。過后說起這一出,讓人哭笑不得。
灌陽人熱情好客,還體現(xiàn)在勸客夾肉喊吃菜。灌陽人一般把肉類食物統(tǒng)稱為菜,而真正的青菜之類的叫小菜。酒席上喝一口酒夾一塊菜,主人勸客人喝一口酒后就會叫客人夾菜(肉)吃。如果主人說“老實點,老實點,大家老實點”,你還不夾菜,不管你喜不喜歡吃這道菜,主人都會幫你夾菜到碗里。吃完菜后可以拿調(diào)羹喝點湯,如果鍋里有青菜之類的可以捎帶吃點小菜。一般小菜也會在喝完酒之后,吃飯的時候放一點,用來配飯吃。
其實,酒席上還有一道菜,就是文章開頭說的,有一道讓你從酒桌上打包帶回家的菜。這道菜在當(dāng)?shù)亟兴秩狻R郧?,這道菜每人一塊,這塊酥肉有一斤多重。它是用豬背部的肥肉做的,肥肉連著豬皮,廚房會把豬皮酥好,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扣肉皮,但豬皮下面的肥肉是生的。這塊肉,就是主人讓你打包帶回家的菜。這道菜也是最后從廚房上到餐桌上的,客人基本上是酒足飯飽了。但酒桌上有些人就會拿不知情的客人開玩笑,說這道菜每人有一塊,問客人要不要放在鍋里煮了吃。不知情的客人看到這么大塊肥肉,嚇得連連說“不要不要”。
為什么會有這一習(xí)俗呢?據(jù)老一輩的人說,以前物資缺乏,辦酒時,無論是客人還是幫忙做事的,一家人只能一個人參加,來的人在主人家喝了酒吃了肉,可在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呢,也是盼著有點肉吃的呀。于是有人就想了這個辦法,每人飯后帶一塊肥肉回家,這塊一斤多重的肥肉可以煉成油,也可稍煉一點油后,做成扣肉給家里的人開開葷,沾點肉味。盡管現(xiàn)在辦酒席,大人小孩老人都可以隨意參加,而且各家各戶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眼巴巴地等肉吃,但這種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卻一直保存了下來。不同的是,這塊肉改為紅包了,每個人吃完飯,還會在酒桌上領(lǐng)到主人發(fā)放的一個小小紅包。
作者簡介:雷琛,瑤族,廣西灌陽縣人。桂林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南方文學(xué)》《三月三》《散文詩》《廣西日報》《廣西工人報》《桂林日報》《桂林晚報》等報刊。有作品入選《桂林青年作家小說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