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碩
摘 要:作為中國美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范疇,“拙”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之中,并以其獨特的美學語言影響著中國歷代藝術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美學觀念?!白尽斌w現(xiàn)的是一種樸素真實的美,包含著人們對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是創(chuàng)作者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審美準則。融合了漢俑“拙味”造型的現(xiàn)代雕塑作品雖然看起來不是特別完美,但卻能夠給人一種安穩(wěn)的感覺。
關鍵詞:“拙味”;漢俑;雕塑創(chuàng)作;造型
在中華民族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中,“拙”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美學。藝術家通過對客觀世界的理解,用簡單的線條來表現(xiàn)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這種情感猶如兒童的一般真實,富有生命力。漢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就體現(xiàn)了這種“笨拙”的美感,其塑造的藝術作品自然樸實,形體飽滿而富有張力,和后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相比,顯得十分笨重和質樸,但同時這也使得漢代藝術作品充滿了蓬勃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漢代雕塑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了解漢代人生活的一扇大門。藝術家可通過對漢俑造型進行分析研究,提取一些漢俑造型中的審美特征和造型規(guī)律,將其應用于自己的雕塑創(chuàng)作中,結合相關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個人的一些當代雕塑創(chuàng)作想法,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兼具漢代傳統(tǒng)雕塑風格和個人雕塑造型語言的當代雕塑藝術作品,為自己日后的雕塑創(chuàng)作提供經(jīng)驗。
一、漢俑“拙味”的分析與提煉
漢俑的造型特征不是來源于對客觀對象的真實模仿,而是雕塑家利用自身對客觀對象外在特征產生的一種主觀直覺感受,通過簡化形體的細節(jié),整合客觀對象內在的骨頭、肌肉和外在的服飾,將其概括和歸納為一個簡潔的幾何體,并進一步強化這種幾何體的形體特征。漢代雕塑家不注重分析俑人衣服內的人體結構,而是強調俑人外在形體的特征。在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時,漢代雕塑家并不是對著“模特”來創(chuàng)作的,而是通過長時間深入觀察客觀對象,根據(jù)自身的記憶來進行創(chuàng)作的。對于藝術家來說,記住客觀對象的基本形體特征顯得十分重要。而要想強化客觀對象的形體特征,漢代雕塑家就要對客觀對象進行一系列的夸張和變形處理。因此,漢俑的塑造觀念是將復雜形體進行高度的概括和夸張。大多數(shù)漢俑是由陶土和木材料制成的,其造型并不像青銅雕塑那樣靈活多變,更具笨拙的審美趣味,看上去較為大氣,“拙味”十足,趣味性強。無論是人俑還是動物俑,其造型的上半身都長于下半身。這種比例劃分方式也使得漢俑看上去具有一種“笨拙”的藝術趣味。
在進行個人雕塑創(chuàng)作時,筆者注重表達漢代雕塑的那種沉雄大氣和整體性強的藝術特點。在人物動態(tài)的設計上,選擇較為穩(wěn)定的姿態(tài)。另外,在對形體的處理上,筆者在吸收漢俑造型藝術特色的基礎上,融入了自身對于雕塑形體美的理解和感受,并參考了一些相關武將的繪畫作品,對雕塑形體進行一定的個性化處理。此外,筆者通過概括和夸張的藝術處理,將雕塑作品的各個部分概括處理成一個簡潔的立方體,而不對其進行過多的細節(jié)刻畫,從而使作品的形體感和整體感都更加強烈。同時,筆者還通過拉長人物的上半身,縮短人物的下半身,來使其看上去有種“笨拙”的感覺,從而提升作品的藝術趣味。
二、漢俑“拙味”造型在現(xiàn)代雕塑
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
在雕塑創(chuàng)作中,筆者嘗試提取了將軍俑的一些特征元素,并對其進行適當?shù)母爬ê涂鋸執(zhí)幚?,然后再將其應用于現(xiàn)代雕塑創(chuàng)作中,以使創(chuàng)作出的雕塑作品更加符合將軍的身份特點。例如,筆者提取了將軍俑頭戴的箸冠、肩上披的軟甲、類似筒形的褲子、翹頭的鞋子以及青銅寶劍等元素,并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藝術處理。另外,筆者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人物形象的塑造理念,如“文長武短”,即將文官的臉型進行拉長處理,將武將的臉型進行縮短處理。在具體面部細節(jié)特征的塑造上,適度參考了中國古代人物畫中武將形象的塑造規(guī)律,即上揚的粗眉毛、大胡子以及鼓鼓的眼睛。這些都進一步強化了武將的形象特征?!坝⑿蹮o頸”是用來形容英雄人物形象的一種說法。因此,筆者有意將人物的脖子塑造得更短一些。“虎背熊腰”也是用來形容武將威武形象的一種說法。在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筆者對人物雕塑的“厚背”和“手臂”進行了一定的夸張?zhí)幚?,通過提取各種將軍俑的形象元素,并結合中國傳統(tǒng)美學造型中的武將造型觀念,對人物雕塑進行藝術上的概括和夸張?zhí)幚恚沟盟鶆?chuàng)作出的作品在藝術形象上更加接近將軍的身份特征。然而,筆者所創(chuàng)作的前幾件雕塑作品的人物形象還停留在普通的將軍形象塑造上,其內在的觀念和外在的美術造型可能略顯單一。因此,嘗試從中國傳統(tǒng)美術造型資源中找尋一些與之相接近的美術資源,并將其融入將軍俑的造型,以豐富雕塑作品的內涵和造型。另外,還嘗試將中國傳統(tǒng)美術造型中的“天師鐘馗”“天兵神將”等形象與將軍俑的形象相結合。他們之間有著以下三個共同點。其一,在內在觀念上,人們認為將軍俑、“天師鐘馗”、“天兵神將”都具有驅除邪魔的能力。這些藝術形象的寓意是類似的。其二,在美術造型上,三者基本都以身披盔甲、手持兵器的粗獷武將形象示人。因此,筆者使用了鐘馗的整體形象特征,提取了“天兵神將”身上的飄帶及其腳踏的云彩元素,將其整合成一件完整的雕塑作品。雕塑人物的右手扛著寶劍,左手向前伸出神掌,腳踏祥云,身披飄帶。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畫面更加豐富,整體的藝術形象生動有趣,作品的內在觀念更加豐富,外在的美術造型上更加完美。其三,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接受程度上,筆者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美術造型元素,所借鑒的藝術形象無論是從內在的觀念上來看還是從外在的美術造型上來看,都是一些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藝術形象。此外,從雕塑人物的正面來看,其身披的飄帶向左邊飄動,好像有風從右側吹來,由此形成一個“高點”,其舉起的右手臂形成了另一個“高點”,手上寶劍的長度被有意加長,右邊云彩上揚的“尾巴”也形成了一個“高點”。這種多個左右“高點”之間的錯位相連,加強了作品的節(jié)奏感。從雕塑人物的側面來看,人物向前伸出的手臂和向后飄揚的飄帶以及后面的云彩,也都增強了作品的空間感,使得整個人物的右側形成了一個“打開”的空間。整個人物形體較為概括整潔,沒有多余的細節(jié),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雕塑作品(圖1)本身的體量感。這種對雕塑作品的構圖、節(jié)奏、空間以及體量方面的考慮使得作品透露著質樸的“拙味”。
三、結語
在進行現(xiàn)代雕塑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筆者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觀念和造型手段,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靈感,尤其是借鑒了漢俑中充滿“拙味”的審美特質,對這些藝術元素進行提取、概括和夸張?zhí)幚?,并將其運用在自身的雕塑創(chuàng)作中,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藝術資源的綜合運用,更好地表現(xiàn)雕塑作品的體量感、空間感和質樸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王朝聞.雕塑美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2]李艾東.中國陶塑藝術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3]傅天仇.中國美術全集:雕塑卷[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4]陳少豐.中國雕塑史[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3.
[5]莊天明,吳為山.泗水王陵出土西漢木雕[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6]晏新志.多姿多彩的陶俑[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廣東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