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ST艾格前任董事長、總經理王雙義及財務總監(jiān)劉漢玉等人因涉嫌挪用公司資金,達到刑事立案標準,被金華市警方立案偵查。就在5天前,*ST艾格剛剛被證監(jiān)會行政處罰,據《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ST艾格被罰款500萬元,王雙義被罰款400萬元,劉漢玉被罰款350萬元。其余11人(含三位獨立董事)分別被處以50萬元或60萬元罰款。同時,證監(jiān)會對劉漢玉、王雙義分別采取十年市場禁入措施。
經證監(jiān)會調查,自2018年以來,*ST艾格實控人王雙義等人因涉嫌資金占用、違規(guī)擔保、財務造假等違法行為,受到行政與司法雙制裁。令人驚奇之處有三:
一是,在嚴厲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前提下,*ST艾格上述違法、違規(guī)行為集中發(fā)生于近三年,可謂是“頂風作案”。7月6日中辦、國辦聯合公布的《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對資金占用、違規(guī)擔保等嚴重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為,要依法嚴肅清查追償,限期整改”。
二是,違規(guī)資金占用簡單粗暴,毫無“技術含量”。據證監(jiān)會調查發(fā)現:2019年公司多次將大筆資金以“往來款”形式轉至關聯方,且未在年報披露。據公司2020年財報顯示,應收日照義聚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9.04億中的7億資金轉出,公司居然“未獲得將上述資金從公司賬戶劃出后轉至義聚投資的資金路徑”。
三是,財務造假行為明目張膽。例如*ST艾格兩次以虛假的定期存款開戶證實書并入賬,導致公司定期報告虛增其他流動資產、虛增利潤。
其實,*ST艾格不僅存在資金占用、違規(guī)擔保、財務造假等違規(guī)違法行為;2020年底,該公司也因涉嫌虛假信披被證監(jiān)會立案調查。以上無不反映出公司內部治理的全面崩塌;實際上,任何公司的有效治理都包括了內外兩個方面:內,需要公司治理結構真正發(fā)揮出科學決策、高效管理和制衡監(jiān)督的作用;外,則需要契約精神、遵守規(guī)則和服從監(jiān)管。如果說,迫于市場下行壓力而導致的公司違規(guī)或許還能獲得一點點理解的話,那么如*ST艾格般主動違規(guī)違法的行為,就屬于自作孽了。令人更為擔心的是,可能市場里不僅只有一家*ST艾格吧?!
2021年12月4日,深交所向中順潔柔下發(fā)關注函,要求公司說明連續(xù)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兜底式增持倡議的真實用意,是否存在誤導投資者的情形。
為什么2021年5月份的實際控制人倡議,到12月份才引起交易所關注?實控人與公司如此行動的真實用意何在?公司連續(xù)推出員工持股計劃與兜底式增持倡議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兜底式增持信息是否應當公開披露?披露兜底式增持信息行為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公司實控人5月份推出投資保底倡議到12月份才引起交易所關注的原因或許在于:在目前公司股價已腰斬的情形下,一是相關員工持股計劃的進展如何?二是員工持股是否存在損失,是否履行了補償承諾,而這一切的背后,對投資者是否產生了誤導?或許,這才是引發(fā)交易所關注的重點所在。
實控人與公司如此行動的真實用意何在?一方面,公司實控人推出投資保底倡議的直接目的在于鼓勵公司員工持股,以確保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的順利實現;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實控人與上市公司在員工持股計劃推行中存在利益競合與利益關聯,即實控人的損失補償承諾有助于員工持股計劃的推行,同時員工持股計劃的成功有助于實控人投資利益的實現。
公司推出員工持股計劃與實控人兜底式增持倡議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表面上看,實控人的損失補償承諾與公司員工持股計劃之間并無法律上的必然聯系;正如中順潔柔證券部人員指出的“兜底式增持倡議”“這屬于公司員工與實控人之間的承諾事項”。但在彼時(5月份),這一兜底式增持倡議卻包含明確的、對特定投資者(員工持股計劃參與者)的投資損失補償承諾,這就勢必會對上市公司股價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目前規(guī)則系統下,如果實際控制人不是針對特定員工持股計劃做出的兜底式投資損失補償倡議(承諾),則是否公開披露,應由實際控制人自己做出是否公開披露相關信息的決定,而不是上市公司。而當公司實際控制人專門針對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做出兜底式投資損失補償倡議(承諾)時,因該員工持股計劃不僅會對參與員工,更會對其他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產生影響,則應當由上市公司公開披露。
顯然,如果公司披露實控人兜底式增持信息,必然將公司與實控人綁在了一起;如此情形下,很難厘清公司股價波動與公司以及實控人之間的干系,而此時或許就不是僅僅涉及信息披露是否適當、合規(guī)這一表面問題了。
2021年11月28日晚,上交所發(fā)出問詢函要求新力金融說明是否存在內幕信息泄露、重大資產重組是否符合條件等情況。11月29日晚,新力金融發(fā)布風險提示公告表示:“因股價異常波動可能涉嫌內幕交易等事項,本次重組存在被暫?;蛉∠娘L險。”
就事實層面而言,新力金融股價在敏感時期存在異常波動事實清楚確鑿;就導致市場異常波動的具體原因而言,至今尚未確定。投資者與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在這一類股價異動案例中,那些直接獲利者往往就是事件的始作俑者。這一推斷或多或少有點兒“有罪推定”的感覺,但經驗和直覺往往與真相也相差無幾,更何況有些人的確吃相難看,不長記性。
之所以公司股價在“停牌前漲停”的鬧劇會屢次上演,就具體個案而言,無疑是在表演一出“雙簧”:有人專門在人前出丑,更有人在背后呼喝遙控。而就市場整體而言,則是市場運行整體系統存在著基本信念的崩塌隱患——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深信:“市場”不過是“賭場”;“規(guī)則”不過是“裝潢”。在此情形下,討論“公司治理漏洞”“監(jiān)管零容忍”“監(jiān)管更加前置”等,只會讓那些“雙簧”表演者們在暗中笑得更開心。
點評人楊為喬系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