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泉,蔡德所*,2,楊培思,莫崇勛,孫桂凱,李烈
(1.廣西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2.三峽大學 水利與環(huán)境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0;3.廣西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魚道為洄游魚類提供了良好的洄游通道,有效的緩解了由于閘壩等建筑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負面影響[1]。2000年以后我國魚道建設進入第二次發(fā)展期,最近十多年建成的魚道相關工程達三十余座[2]。
豎縫式魚道是用隔板和導板把魚道隔開,僅留一條豎縫供魚類洄游;由于豎縫的排列方式不同,又可分為同側豎縫式和異側豎縫式魚道;由于魚道槽身內(nèi)存在大量的隔板,其消能效果比一般的孔口式魚道等更顯著;垂直于魚道池底的豎縫,更能適應不同水位、不同魚類的洄游要求[3-6],國內(nèi)最近新建成的魚道大部分都是豎縫式魚道[7]。
魚道的運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它的水力特性[8],而國內(nèi)對豎縫式魚道180°轉彎段水力特性的研究較少,大多集中于平直段的研究[9]。與其他流體力學軟件相比,F(xiàn)LOW-3D特有的TurVOF計算技術,不求解氣體控制方程,僅在界面上應用邊界條件,而且界面上沒有剪力,能夠提供真實且詳盡的自由液面流場信息。因此,本文選擇FLOW-3D軟件,采用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對老口豎縫式魚道180°轉彎段的主流區(qū)流速、紊動能沿程及垂向分布變化進行研究,分析180°轉彎段的水力特性,對老口魚道過魚效果評價提供可靠依據(jù)。
物理模型的建立根據(jù)廣西老口航運樞紐魚道的實際模型,采用1∶1的比例建立物理模型。為了便于把模型導入FLOW-3D軟件模擬計算,采用Rhinoceros軟件對模型進行繪制。為了避免180°轉彎段內(nèi)的水力特性受到邊界條件的影響,在魚道模型的進口及出口各增加3個池室[10-12]。模型由6個池室和一個180°轉彎段組成。模型整體長37.9 m,寬9.0 m,高3.0 m,底板厚0.5 m,墻厚1.0 m,每個池室長3.6 m,寬3.0 m。由于所取180°轉彎段底坡變化不大,故不考慮底坡的影響。魚道整體布置圖如圖1所示,池室細部結構圖如圖2所示。
圖1 魚道整體布置圖Fig.1 Overall layout of model
圖2 池室細部結構圖Fig.2 Size of pool
老口魚道的主要過魚對象為青、草、鰱、鳙“四大家魚”[13],當前國內(nèi)對魚類游泳能力的研究資料較少,根據(jù)《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導則》(SL 609—2013)[14],“四大家魚”的游泳能力見表1。
表1 “四大家魚”的游泳能力Tab.1 Swimming ability of the four major chinese carps
把水流看成不可壓縮流體,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FLOW-3D軟件中的RNGk-ε湍流模型,控制方程如下[13-15]:
連續(xù)方程:
動量方程:
k方程:
ε方程:
η0=4.377,β=0.012[10, 16]。
網(wǎng)格塊覆蓋了模型的整個流體區(qū)域,本次模擬網(wǎng)格為立方體網(wǎng)格,每個網(wǎng)格單元的尺寸為0.1 m×0.1 m×0.1 m,模型總共被劃分為653 934個網(wǎng)格。網(wǎng)格劃分后可以利用軟件自帶的FAVOR功能查看網(wǎng)格劃分后的模型,外形有缺陷的部分進行局部加密。
網(wǎng)格劃分計算區(qū)域為魚道的平直段和180°轉彎段,故將網(wǎng)格為3部分,網(wǎng)格劃分和邊界條件如圖3所示,第①部分是轉彎段上游,第②部分是180°轉彎段,第③部分是轉彎段下游。為了不影響轉彎段的模型計算,第②部分的網(wǎng)格劃分多包含池室一部分[7,11-12]。
模型的邊界條件,水流進口、出口及模型頂部均設置為壓力邊界,壓力為靜水壓力;模型的側面及底板均設置為固體邊界??紤]到老口魚道設計水位和運行水位,使計算結果更符合實際,模型進口水位定為2.0 m,出口水位定為1.6 m。水流上方為空氣,流體分數(shù)設置為0。模型計算總時間設置為300 s,時間步長可不做設置,使用默認值即可,軟件會自動進行計算[17]。
圖3 網(wǎng)格劃分和邊界條件Fig.3 Meshing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水流流態(tài)是魚道一個重要的水力特性,魚道水流流態(tài)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魚道過魚效果[3],主流區(qū)明顯、流速適宜,過魚效果就好。本次模擬工況針對老口魚道設計水位H=2.0 m進行研究,對水流流態(tài)模擬結果提取平行于池底的剖面,分別提取距池底高程為h=0.5 m和h=1.0 m的剖面,流態(tài)分布圖如圖4所示。
(a) h=0.5 m
(b) h=1.0 m
由圖4可以看出,沿豎縫有一個明顯的主流區(qū);轉彎段由于沒有豎縫,轉彎段的主流區(qū)流速低于池室的流速。為了分析轉彎段主流區(qū)流速情況,現(xiàn)從上游到下游,依次選取13個點,得出不同高程下每個點的平均流速,計算每個點的平均流速時,選擇模型計算60 s以后的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因為60 s以后的水流逐漸趨于穩(wěn)定。測點的分布示意圖如圖5所示,不同高程各測點的流速見表2。
圖5 測點的分布示意圖Fig.5 Distribution of the points
表2 不同高程各測點的流速Tab.2 Velocitie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圖6 主流區(qū)流速分布圖 Fig.6 Velocity distributions in the main flow area
測點選好后,以第一個測點為x軸的起點,最后一個測點為x軸終點,結合不同高程各測點的流速,得出從上游到下游主流區(qū)的速度分布圖,主流區(qū)流速分布圖如圖6所示。
水流從4號測點流入轉彎段,從10號測點流出轉彎段,由圖6得出,不同高程、同一轉彎段,主流區(qū)流速分布相似;0.5 m水深處轉彎段的平均流速為1.35 m/s,1.0 m水深處轉彎段的平均流速為1.30 m/s,最小流速為0.55 m/s;流速峰值出現(xiàn)在豎縫處,豎縫處流速高于轉彎段內(nèi)部和池室內(nèi)部流速。
紊動能是魚道另一個重要的水力特性,紊動能過大,不僅會阻礙魚類洄游,還會對魚類造成傷害[18-19]。對紊動能模擬結果提取平行于池底的剖面,分別提取距池底高程為h=0.5 m和h=1.0 m的剖面,紊動能分布圖如圖7所示。
(a) h=0.5 m
(b) h=1.0 m
得出不同高程下的紊動能后,為了更直觀的分析180°轉彎段的紊動能情況,現(xiàn)提取1-13號測點紊動能的數(shù)值,不同高程處的紊動能見表3。
表3 不同高程處的紊動能Tab.3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以第一個測點為x軸的起點,最后一個測點為x軸終點,結合測點處不同水深的紊動能,得出從上游到下游主流區(qū)紊動能分布圖如圖8所示。
圖8 主流區(qū)紊動能分布圖Fig.8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tributions in the main flow area
由圖7和圖8得出:轉彎段相同位置不同水深處的紊動能分布相似;紊動能較大的區(qū)域分布在轉彎處以及豎縫和豎縫后方接近出口處;0.5 m水深處轉彎段的平均紊動能為0.133 J/kg,1.0 m水深處轉彎段的平均紊動能為0.161 J/kg,最小紊動能為0.091 J/kg,雖然沿主流區(qū)豎縫處及豎縫后方接近出口處紊動能稍大,但回流區(qū)紊動能小,有利于魚類洄游時休息,因此,紊動能稍大的區(qū)域對魚類洄游影響有限。
通過FLOW-3D軟件,在設計水位2.0 m的工況下,對老口魚道模型的水力特性進行模擬計算,針對轉彎段的主流區(qū)流速、紊動能沿程及垂向分布變化進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① 豎縫式魚道180°轉彎段的水流流態(tài)有明顯的主流區(qū),水流流速相比于池室更低;沿主流區(qū)0.5 m水深處轉彎段的平均流速為1.35 m/s,1.0m水深處轉彎段的平均流速為1.29 m/s,均在老口魚道主要過魚對象“四大家魚”的極限流速以內(nèi),適合魚類洄游;兩種水深下的最小流速約為0.60 m/s,有利于魚類洄游時感知水流方向;轉彎段相同位置不同水深的水流流態(tài)分布相似;沿主流區(qū),流速峰值出現(xiàn)在豎縫處,豎縫處流速高于轉彎段內(nèi)部和池室內(nèi)部流速。
② 豎縫式魚道180°轉彎段的紊動能分布與水流流態(tài)分布類似,但紊動能較大的區(qū)域分布在轉彎處以及豎縫和豎縫后方接近出口處;轉彎段的水位越高,紊動能越大,最低為0.091 J/kg,雖然沿主流區(qū)豎縫處及豎縫后方接近出口處紊動能稍大,但回流區(qū)紊動能小,有利于魚類洄游時休息,因此,紊動能稍大的區(qū)域對魚類洄游影響有限。在今后設計魚道時應考慮紊動能在以上區(qū)域的分布,在轉彎段增加擾流措施,減小這些區(qū)域的紊動能,使魚道的設計更加合理。
③ 數(shù)值模擬結果表明,老口魚道對魚類洄游有著良好的水力條件,但具體的過魚效果如何,還要在魚道的實際運行中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