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畫像磚濫觴于戰(zhàn)國,興盛于兩漢,延綿至宋元,傳承延續(xù)了十四五個世紀。折射出古代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古代先民生死觀及生活觀念的表達方式之一。自1944年發(fā)掘敦煌佛爺廟灣畫像磚墓以來[1],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區(qū)出土了大量形式多樣、題材豐富、主題鮮明的魏晉十六國畫像磚。這些畫像磚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融會共生的民族特色,真實反映了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農牧業(yè)生產、社會生活、民族融合、絲綢之路暢通的歷史畫卷。
【關鍵詞】河西地區(qū);魏晉十六國;畫像磚;社會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22-202-03
【本文著錄格式】王寧遠.河西魏晉十六國畫像磚上所見先民社會生活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1(22):202-204.
魏晉十六國時期,中原連年征戰(zhàn)不休,兩漢以降經營發(fā)展的農牧業(yè),于兵燹中遭受了空前的破壞,尤以北方地區(qū)更甚,以至史書中記載了各種“民人相食”[2]、“人民相食”[3]、“百姓相食”[4]之慘狀。雖然曹魏政權采取了諸如屯田等措施來恢復北方經濟。然而在“八王之亂”爆發(fā)之后,北方地區(qū)又重新陷入了連綿的戰(zhàn)火中。相較于中原而言,地處偏遠的河西地區(qū)局勢相對安定,故大批中原人士避難河西,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得河西地區(qū)生產并沒有停滯破壞,還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后使得農牧業(yè)發(fā)展的更加迅速,經濟也快速增長,呈現出一番繁榮景象。
一、畫像磚上所見的社會生產
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畫像磚題材豐富、包羅萬象,但內容主要還是反映現實社會的生產生活。有學者將河西走廊地區(qū)劃入“北方長城地帶”,是文化地理角度下的“農牧交錯帶”,即該地帶農業(yè)和畜牧業(yè)交互作用并不斷發(fā)展。[5]此時期出土的眾多農牧業(yè)題材的畫像磚正是這一區(qū)域特點的體現,生動再現了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的繁榮與各民族社會生活百態(tài),且由于河西地處絲綢之路廊道,這些畫像磚也帶有各民族融合、和睦共處、商貿往來的絲路印記。[6]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史書典籍對下層民眾及其生產、生活情況記載過少的缺陷,用圖像的形式記錄并再現了當時的場景。
(一)走廊家園——畫像磚上所見農業(yè)
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地區(qū),繼承和發(fā)展了漢光武帝以來的屯田政策,隨著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屯田面積的擴大,生產工具也得到了改進。[7]在高臺、酒泉、敦煌、嘉峪關等地的墓葬中發(fā)現了大量的農業(yè)圖像畫像磚,相關的內容有:屯墾、耕地、耙地、耱地、碎土、播種及收獲后的脫粒、打場、揚場、看糧等農業(yè)生產過程。
從此時期的農業(yè)題材畫像磚看,當時的耕地形式主要有兩種,即二牛挽一犁和一牛挽一犁,代表有諸如出土于高臺駱駝城城南墓群的牛耕圖畫像磚、苦水口墓葬的二牛耕地圖畫像磚(圖1),嘉峪關新城M5的犁地圖畫像磚等皆為兩牛一犁一人。出土于嘉峪關新城M6、M12的數幅犁地圖畫像磚均為一牛一犁一人。從圖像變化來看,河西由曹魏初期使用二牛一犁式,經過中后期的過渡轉變,再到西晉時期變?yōu)橐慌R焕绲男问?,說明了此時期河西的農耕作業(yè)方式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這與歷史典籍的記載如《三國志·魏書·倉慈傳》注引《魏略》稱皇甫隆任敦煌太守時云:“初,敦煌不甚曉田,常灌溉蓄水,使極濡洽,然后乃耕……隆到,教作耬犁,又教衍溉,歲終率計,其所省庸力過半,得谷加五”。[8] 基本相符。
(二)邊塞牧歌——畫像磚上所見畜牧業(yè)
《漢書·地理志》云:“自武威以西……習俗頗殊,地廣民稀,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10]由此可推測西漢時期河西地區(qū)的畜牧業(yè)就已非常豐饒。魏晉十六國時期,民族融合使河西原有的畜牧業(yè)得以更迅速的發(fā)展。所以在此出土的畫像磚中,與畜牧業(yè)相關的題材所占比例非常高。
關于畜牧業(yè)圖像的畫像磚主要有牧馬圖,例如出土于嘉峪關新城M6的數幅馬群圖畫像磚、M12的牧馬圖畫像磚等。牧牛、牧羊圖,如出土于高臺駱駝城南墓葬的牧牛圖畫像磚,嘉峪關新城M5的牧牛圖、牧羊圖畫像磚等。養(yǎng)豬圖,如出土于高臺駱駝城墓葬的飼養(yǎng)圖畫像磚,嘉峪關新城M3的塢外一豬覓食圖畫像磚、塢及豬圖畫像磚等。此外,畫像磚中還有駱駝、狗等人為馴養(yǎng)的動物,如出土于高臺縣駱駝城南墓群的牧馬駱駝圖畫像磚、嘉峪關新城M5的二駱駝吃樹葉圖畫像磚等。
概而言之,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地區(qū)畜牧業(yè)十分發(fā)達,直至北魏滅北涼以后,畜牧業(yè)的地位仍然舉足輕重。曹魏政權對河西羌胡眾部采取懷柔政策,購買其牛羊牲畜,與其進行貿易,促進了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正如《魏書·食貨志》云:“世祖之平統(tǒng)萬,定秦隴,以河西水草豐善,乃以為牧地。畜產滋息,馬至二百余萬匹,橐駝將半之,牛羊則無數?!盵11]可知此時河西的牲畜總量已達到數百萬頭之多,數量如此巨大的畜產,也從側面反映了河西地區(qū)畜牧業(yè)的繁盛。
二、古道遺風——畫像磚上所見社會生活
河西魏晉十六國時期出土的畫像磚,繪有大量反映社會日常生活如歌舞宴筵、庖廚切肉、釀造酒醋、車馬行旅、剪布織衣、塢堡院落等典型的魏晉十六國時期現實生活場景的圖像。
(一)畫像磚上所見絹帛絲束
“因為在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經濟衰敗,幣制混亂,錢幣標準反不如絹帛價格穩(wěn)定,絹帛逐漸有取代貨幣之勢,曹操在建安九年(204年)明令將漢代的人口算賦,更賦為戶出絹二匹、棉(絲束)二斤,確立了戶調制。至魏黃初二年(221年),更明令罷五銖錢,以谷帛相交易,絹帛便兼有貨幣的職能。其后在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雖采用司馬芝之言,復立五銖錢,至晉用之,不聞有所改創(chuàng)。但是絹帛兼有貨幣的職能并未消失,在該時期史料中涉及物價的多用匹為單位?!盵12]如《魏書·胡質傳附子胡威傳》注引《晉陽秋》云:“臨辭,質賜絹一疋,為道路糧。……質曰:‘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13]可看出絹可做“道路糧”和“俸祿”。當時的河西地區(qū),幾自西晉一代,一直不用錢幣,仍用絹帛。[14]由此推斷,畫像磚上所繪的“絹帛”和“絲束”不是普通的裝飾圖案,而是墓主人財富的象征,故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時期河西民眾的社會生活。
前涼張軌據涼州之前,河西地區(qū)多以絹代錢,典型的畫像磚有諸如出土于高臺許三灣五道梁墓葬的采棉·木幾圖畫像磚、駱駝城苦水口墓葬的剪布圖畫像磚(圖2),畫像磚中剪布或為制衣,或是以圖像形式表現了《晉書·張軌傳》中索輔所言“泰始中,河西荒廢,遂不用錢,裂匹以為段數”[15]的場景。
(二)畫像磚上所見宴飲進食
因前文所述河西地區(qū)的農牧業(yè)非常發(fā)達,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充足的食材,所以飲食種類豐富多樣,有諸如面食類的烤餅、肉食類的烤肉及乳制品等。烹飪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烤等。炊具種類也很多,有案、耳鍋、盆、蒸籠、鏊等。
宴飲圖是河西魏晉十六國畫像磚著重表現的題材和內容,其數量最多,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典型的有諸如出土于高臺苦水口墓葬的數幅宴飲圖畫像磚(圖3)、嘉峪關新城M1的數幅宴飲圖畫像磚及男主人宴飲圖畫像磚、M5的女主人宴飲圖畫像磚等。表現烹飪和進食的畫像磚有諸如出土于嘉峪關新城M6的二女烤肉圖畫像磚和數幅進食圖畫像磚等。
以上宴飲圖畫像磚往往與宰殺、庖廚、進食等畫面相關聯,不僅是對當時世家大族宴飲生活與社交場景的真實展現,也凸顯了墓主人的社會地位。且這些宴飲圖中往往都會有酒出現,說明當時飲酒之風盛行和釀酒業(yè)的發(fā)達。
(三)畫像磚上所見塢堡院落
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河西,每千家為一堡,堡民邊耕邊守,是為塢堡。西漢末年,時局動蕩,河西的官僚、豪族、地主設防自保,故塢堡作為一種自保的形式大量出現,能夠有效的進行生產組織與防御入侵,其主人則是當時具有一定權力與經濟實力的漢族豪強地主。[18]其代表的畫像磚有諸如出土于高臺許三灣墓葬的塢堡人物圖畫像磚(圖4)、駱駝城苦水口墓葬的塢堡射鳥圖畫像磚、酒泉西溝村魏晉墓M7的塢舍圖畫像磚、嘉峪關新城M1的塢壁圖畫像磚等。
塢堡是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豪族共同體的建筑象征,也是當時社會基層政權組織的權力中心。塢壁內的居民實行宗族聚居的形式,也有以鄉(xiāng)黨關系聚居的,及其他流徙人員被吸納進去的。[19]這種聚居形式“正是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相互間至為錯綜復雜的組合,構成了地域社會的實體”。[20]
(四)畫像磚上所見車馬出行
出行圖在河西魏晉十六國畫像磚中的地位不亞于宴飲圖像,可以說其與宴飲圖是河西畫像磚中最為重要的兩種圖像。其代表的畫像磚有例如出土于嘉峪關新城M3的出行圖畫像磚,不僅是河西墓葬壁畫中出行規(guī)模最大的一幅,而且與兵屯圖描繪在一起,顯示出了墓主人身份地位,形象地描繪出河西魏晉十六國時期屯田的景象,表現了河西魏晉之際“分帶甲之士,隨宜開墾”[22],“戍邏減半,分以墾田”[23]的軍事屯田制度和以耕養(yǎng)戰(zhàn),以戰(zhàn)衛(wèi)耕的軍屯狀況,顯示出了當地管理屯田事務的濃厚區(qū)域特點。[24]
出行圖畫像磚,既表現了墓主人世俗生活的富足及物質享受,又表現了“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習俗。反映了當時個性張揚、精彩紛呈的社會風尚,是研究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社會文化生活的形象資料。
三、小結
魏晉十六國時期,中原戰(zhàn)亂不休,而河西相對安定,前涼張駿主政時期,河西諸多城鎮(zhèn)發(fā)展成為當時絲綢之路上聞名的商貿城市和軍事重鎮(zhèn)。在此出土數量眾多的畫像磚,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社會與生活,同時再現了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qū)農牧業(yè)開發(fā)、民族融合、絲綢之路暢通的歷史畫卷。墓葬是安葬亡者靈魂之居所,這些畫像磚也表現了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社會“視死如生”的生活信念,是華夏文明傳承歷程中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夏鼐.敦煌考古漫記[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2][3][4][8][13][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卷一《魏書·武帝紀》14、卷六《魏書·袁術傳》209、卷七《魏書·呂布傳附張邈傳》222、卷十六《魏書·倉慈傳》513、卷二七《魏書·胡質傳附子胡威傳》743.
[5]林沄.夏至戰(zhàn)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游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論綱)[J].燕京時報,2003(14).
[6][9][16][17][21]政協高臺縣委員會編.高臺文物精品賞析[M].97-98、101、127、145、148.
[7]趙雪野.從畫像磚看河西魏晉社會生活[J].考古與文物,2007(5).
[10][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1959:1644-1645.
[11][北齊]魏收.魏書卷一百一十《食貨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2857.
[12][14]甘肅省文物隊、甘肅省博物館.嘉峪關壁畫墓發(fā)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55-56.
[15][22][23][唐]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卷八十六《張軌傳》2226 、卷二十六《食貨志》792、卷三十四《羊祜傳》1015。
[18]盧冬.地下畫廊——河西走廊出土壁畫彩繪磚[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44.
[19]孫彥.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72.
[20][日]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M].北京:中華書局,2002:265.
[24]郭永利.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94.
作者簡介:王寧遠(1990-),男,安徽滁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古史、漢晉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