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霞
過去,每個大隊組或者村莊都有一所小學。每家每戶的孩子都可以來到這里享受教育。老支書的關心,老伯伯的問候,老奶奶的送行,媽媽的叮囑……可以說,溫情、信任和期待都在這里。
在學校,孩子們都是鄰居,他們長輩幾代人的情感也融入到了孩子們的骨子里。
學校雖然很小,孩子可能就幾十個,老師也只有幾個,甚至需要包班來上課。但是老師們知道誰熱了、誰冷了,體貼入微。老師對孩子的家底摸得一清二楚,了如指掌。孩子們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里,相處的其樂融融,不知不覺的就長大了。
孩子們要到更大的學校去讀書了,鄉(xiāng)親們和老師們站在村口望著一群群長大的孩子,走出村子,感到莫大的自豪。有學生求學成功,考上大學了,村長為孩子披紅戴花,鄉(xiāng)親們敲鑼打鼓,小屁孩們簇擁著前前后后在村里轉上幾圈,算是光祖門庭了。每當在這里長大的成年人回憶起在村小的歲月,好像誰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小麗說:我為了買一本參考書,從葉縣步行走到了許昌,等回到家里時已經(jīng)是四更天了。小強說:老師對我可好了,課余時間教我出黑板報,我在黑板上打直線,誰都沒我畫的直。一到農(nóng)忙,孩子們總會出現(xiàn)在田間地頭,幫忙拾麥子收稻子,你別看人小,作用可大了……
可以說孩子們誰都有難忘的記憶。家庭、學校和社會并重,孩子就在這不經(jīng)意的教與不教間,人生的理想和善良的情感得到了植入。
雖然我沒有在村小上過學,村小的故事都是從我愛人的回憶中了解到的,但是,那一幕幕一樁樁兒童往事,總是凝繞在我的心中,我向往村小的樸實和深厚,向往村莊尚德尚學,向往兒時無憂無慮。它是我心頭永遠抹不去的一道虹和霞,讓一代代未知的孩子慢慢長大,走出了村小、走出了大山。
我記得2019年進行鄉(xiāng)村未來學院設點調(diào)研時,有個深山的老村長說,自從村小沒有了,孩子去縣里封閉式學校去上學以后,每兩周回來一次。孩子們一回來就是跟家長要錢,家長和孩子說不上幾句話,親情淡漠了,家長也管不了了。從那以后,村里再也沒有走出過大學生。
如今,現(xiàn)代高科技給孩子們的學習帶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帶來了游戲和眼花繚亂的世界。孩子擁有手機、電視和ipad。哪些碎片化戲劇性的娛樂節(jié)目、游戲帶來的娛樂快感輪番沖擊著孩子的心理;奇裝怪服的裝束流行,沖斥著孩子們的審美。
孩子面對這花花世界和衣食無憂,享樂主義成為躺倒一族的追求。面對這些,家長知識的局限和孩子們遠離家鄉(xiāng)情感上的失伴,孩子們天馬行空,部分成為海上失舵的船。
家長無盡的吶喊、嘮叨:孩子你咋不醒醒呢?孩子呀,你這樣可咋辦?
面對孩子種種不理性的行為,和怪異的舉動,有的說要做狼爸做虎媽,有的說要學西方給孩子自由和快樂,有的說要秉承傳統(tǒng),盲從和混淆的教育理念,讓家長無所適從。
今日之家長,只有從自己改變開始,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教育中用溫柔而堅持對孩子進行陪伴,用閱讀取代手機電視和ipad,用智慧創(chuàng)造出家庭文化,讓孩子在高雅的環(huán)境中沁之韻之,以身示范,少點包辦;讓孩子親臨實踐,重拾人性燦爛。
有專家說:在教育中家庭教育占51%,學校教育占34%,社會教育只占15%。我們今天的社區(qū),國家已經(jīng)花大氣力進行了投資。在社區(qū)里,明朗的教室,溫馨的書屋,家長學校,未成人活動室,舒適的家庭,應有盡有,可唯獨沒有了溫情!
假如我們能夠重拾以兒童為中心的建村理念,讓孩子在規(guī)則、互助和自我管理中長大,它一定會向村小一樣,成為每個在社區(qū)長大的孩子的永久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