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馮斌,顏學波,唐才喜
(株洲市中心醫(y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附屬株洲醫(yī)院 肝膽胰脾外科,湖南 株洲 412000)
胃囊腫在臨床上罕見,發(fā)病率低,臨床表現(xiàn)一般無特異性,部分患者可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甚至癌變等,由于位置毗鄰關系以及缺乏特異性的檢查評估,診斷困難,常被誤認為是胰腺囊腫、腎囊腫或肝囊腫等其他部位囊腫。株洲市中心醫(yī)院肝膽胰脾外科于2018年2月收治一例女性胃囊腫患者,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30 歲,因“間斷上腹痛5 d”入院。5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間斷性左上腹隱痛不適,飽食后有腹脹感,無惡心及嘔吐,既往無胰腺炎等病史。門診資料胃鏡(圖1)提示:胃底巨大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考慮間質瘤可能,慢性淺表性胃炎,建議CT和超聲內鏡檢查。腹部增強CT(圖2)提示:左上腹胃底見一約6.6 cm×4.0 cm囊性密度,與胃及胰尾部分界不清,增強掃描壁均勻強化,考慮左上腹囊性病變:胃底憩室?胰尾假性囊腫?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超聲內鏡(圖3)提示:胰腺體尾部,脾胃間隙脾靜脈后方可見一巨大占位性病變,包膜清晰,其內無回聲區(qū)域可見密集點狀強回聲漂浮,病變大小約6.6 cm×3.5 cm,考慮胰尾部巨大囊性占位病變。CA199、CEA、AFP、肝腎功能均正常。術前診斷考慮胰尾部囊性占位病變,遂在全麻下行腹腔鏡下探查術,術中發(fā)現(xiàn)腹腔內無明顯異常,打開胃結腸韌帶及胃脾韌帶,將胃后壁頂起,探查胰腺體尾部、小網膜囊及腹膜后術野,未發(fā)現(xiàn)異常腫塊,再次探查腹腔并打開胃后壁漿膜后見胃底部后壁漿膜下有一質軟囊性腫塊,大小約6.5 cm×4.5 cm×4.0 cm,腫塊向胃腔內突出,與胃腔不相通,未侵出漿膜,與周圍無黏連,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遂行腹腔鏡下探查+胃底部后壁囊腫剝除+胃漿膜修補術。術后大體標本檢查見:囊腫壁光滑、不厚,囊內為清亮囊液。術后病理(圖4)提示:送檢纖維囊壁樣組織局部見纖維母樣細胞增生,囊壁內見較多組織樣細胞,伴較多淋巴細胞浸潤,囊壁部分被覆單層至復層上皮細胞,上皮細胞無明顯異型性,部分區(qū)域未見明確上皮細胞,考慮良性間皮源性囊腫性病變,免疫組化結果:CK-pan(上皮+),CK5/6(+),MC(部分+),D2-40(少許+),CD34(血管+),Ki-67(<1%+)。術后患者恢復良好,順利出院,隨訪并復查CT未見異常,患者無其他不適癥狀。
圖1 胃鏡:胃底巨大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考慮間質瘤可能。
圖2 腹部增強CT:考慮左上腹囊性病變。
圖3 內鏡超聲:考慮胰尾部巨大囊性占位病變。
圖4 術后病理:考慮良性間皮源性囊腫性病變(HE,×100)。
胃囊腫可分為先天性胃囊腫、機械性胃囊腫(如創(chuàng)傷血腫后、腐蝕性胃炎后)、黏膜腺體潴留性囊腫、棘球蟲性胃囊腫、腫瘤性胃囊腫等。先天性胃囊腫也叫胃重復囊腫,目前認為先天性胃囊腫是胚胎時期前腸發(fā)育過程異常所致,是一種與胃有直接關系的囊性結構,與胃有共同血供及囊壁,來源于原始消化管的頭側份,即前腸,是先天性前腸囊腫之一。胃囊腫臨床上罕見,發(fā)病率低,多見嬰幼兒,男性多于女性,胃囊腫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診斷困難,可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等,部分患者可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幽門梗阻及癌變等[1-2]。常規(guī)內鏡下胃囊腫主要表現(xiàn)為黏膜完整的局限性隆起性病變,不易與間質瘤、纖維瘤、胃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等黏膜下病變相鑒別。影像學檢查如CT可初步判斷病變的位置來源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但可能被誤認為是胰腺囊腫、腎囊腫或肝囊腫等其他部位囊腫,故診斷有一定難度[3]。內鏡超聲檢查(EUS)有一定的優(yōu)勢,結合了常規(guī)內鏡及超聲的優(yōu)點,可避免胃腸道氣體干擾,可清晰顯示囊腫與周圍臟器的關系以及完整的囊腔內壁,并能準確地區(qū)分囊性與實性病變,通過EUS引導下行細針穿刺活檢以排除胃腫瘤、胰腺囊腫等病變,故對胃囊腫的診斷價值較高。然而由于囊腫的位置、組織來源以及操作技術,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總之胃囊腫術前確診困難。因胃囊腫屬良性疾病,若能明確,當胃囊腫較小且無癥狀時,可定期隨訪或行單純內鏡下的囊液抽取。但若不能明確或者囊腫進行性增大并引起胃出血、穿孔、梗阻、壓迫等癥狀時則需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既往有報道可行開腹或腹腔鏡下手術,術中根據(jù)情況行具體手術方式,胃囊腫可經手術切除囊腫或者部分胃切除獲得治愈[4]。本例患者行腹腔鏡下探查胃后壁囊腫剝除術,術后恢復順利,獲得良好療效。隨著內鏡技術及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這種疾病將獲得更好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