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信
1971年3月中旬,在北京干部的帶領下,全公社近百名知青組成了“元龍寺公社知青團”,開赴安塞王窯參加水庫工地建設。
知青組團出民工,現(xiàn)在想來也是北京干部的一個管理高招兒。其目的是夯實知青學習班取得的成果,繼續(xù)加大力度穩(wěn)定知青隊伍。同時,也樹立了知青的良好形象,凸顯出知青在延安老區(qū)經(jīng)濟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
水庫工地位于延安以北100 多里的安塞王窯公社境內(nèi),是當時延安地區(qū)的一項重要水利工程建設,目的是保持水土流失,改善當?shù)貐^(qū)域自然環(huán)境,尤其是通過聚集水源,為延安城區(qū)提供生活生產(chǎn)用水。
一天早晨,各村知青集中在延安城,背著背包,排著還算整齊的隊伍,在“元龍寺公社知青團”大旗的引導下,從延安城出發(fā),一路向北,朝著王窯方向行進。
陜北的早春三月,依舊寒風凜冽,山坡背陰處的積雪還沒有融化。我們的隊伍頂著寒風,踩著坎坷不平的土路,遇河繞行,斷路爬坡。雖說路程只有40 多里,走起來卻覺得漫長艱辛。那天,直到天剛剛黑的時候,我們才走完當天的行程,到了安塞招安公社。我們潦草地吃完晚飯,夜宿在當?shù)乩相l(xiāng)家。第二天早上,我們又連續(xù)行軍,終于在中午時分,到達了目的地。
我們住宿的地方,是距工地約兩三華里的川道邊拐溝的一個小村子。村里也就三十多戶人家,人口稀少,窯洞沿兩邊山坡而建,自然條件很差。
近百人隊伍的到來,使小山村一下熱鬧起來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老鄉(xiāng)們費盡全力騰出了一些窯洞,也完全滿足不了我們的住宿需求。我和趙志信、韓寶忠、賈庚、穆建利等幾名知青擠在老鄉(xiāng)家前窯的土炕上。晚上睡覺時,被子挨被子,身子貼身子,翻身都困難,將就著擠在一起。好在我們年輕,腰板好,勞動一天疲乏了,上炕鉆被窩便熄燈歇息了。
隊伍算是安頓了下來,接下來就是為后續(xù)投入水庫建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俗話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要事,“柴米”是當務之急,“油鹽醬醋”可以捎帶置辦,“茶”完全忽略不計,灶房邊上就有水井?!氨R未動,糧草先行?!痹诒本└刹康膸ьI下,大家兵分幾路為解決吃飯問題而奔波。
砍柴的隊伍幾乎動用了全部人馬。為了找到柴,知青們幾個人一組,拿著镢頭、背繩、扁擔,爬坡過坎,一路找尋。溝掌背陰處掛著冰凌,地上有積雪,但知青們不畏辛苦,粗樹枝、細樹棍等干柴全成了收獲物。雖然滿頭汗水,全身勞累,也覺值得。畢竟灶房的炊煙可以緩緩而升了。
買糧的人馬還算精干。兩輛平板車,兩三人一輛,遠赴二三十里外的招安和志丹縣侯市糧站去拉糧。記得吃完上午飯(一天兩頓飯),我便和趙志信、賈庚、韓寶忠等人拉車出發(fā)。出發(fā)的時候是空車,你坐會兒,我拉會兒,一路不覺累就到了糧站。排隊購糧、裝糧,將三五百斤的糧食放在板車上,用繩子扎好,來不及在糧站附近的街上多轉,便往回趕。拉糧的活兒我干了兩三回。有一次拉糧回來,飯點已過。卸完糧食,手一抹,端起碗就吃。菜少饃涼難以下咽,掌廚的苗師傅提著盛大油的桶給每人碗里舀了一大勺豬油,吃得滿嘴油也不覺得膩,可見對油葷的“貪婪”程度。
水庫工地建設正式開工了!知青團打著團旗,排著隊來到工地。只見工地四周紅旗招展,空場上放著平板車及鐵锨、镢頭、鎬等工具。工作任務下達后,大家便紛紛干了起來。
水庫建設的核心基礎工程是筑壩。工地所在地位于杏子河中游,我們要在此地筑壩,將河水攔截住。我們進入工地時,河水已改道,具備了開工條件。
我們的工作任務是拉土方,用平板車從坡上取黃土,將黃土運到壩址,為大壩填土奠基,實際干的是筑壩的最基礎工作。盡管如此,工程量也不小。
挖土方、鏟土、裝土、拉平板車等活計,我們經(jīng)過生產(chǎn)隊的數(shù)年鍛煉,早已駕輕就熟。這幫人既年輕又有體力,剩下的就是如何運用體力的事了。
工地場地寬闊,民工隊伍不多,所以勞動場面談不上熱火朝天。但知青還是感覺挺新鮮的,新鮮在于勞動的組織形式。知青們在一起,完全沒有了在隊里干農(nóng)活兒被老鄉(xiāng)指點時的不自在,也沒有了星星都冒頭了還沒有收工的焦躁感。年輕人在一起,知青群體的熱情與活力在集體勞動中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大家在勞動中舍得賣力,不怕吃苦,各個工序協(xié)調配合,張弛有度。工地上同時有幾支施工隊在干活,放眼望去,只覺得我們這支隊伍最有朝氣,施工進度也在前列。
勞動之余,工地方也注重開展文娛文化活動。為舉辦慶祝五一勞動節(jié)文藝晚會,各施工隊都紛紛排演了文藝節(jié)目。我們和同在工地的梁村公社知青團的節(jié)目在演出中博得了陣陣喝彩,記得《草原上的紅衛(wèi)兵見到了毛主席》這個歌舞節(jié)目尤其精彩,現(xiàn)場發(fā)揮充分,真是歸功于同學們的辛苦排練。金斌全、賈庚及幾位同學在舞臺上載歌載舞的場景,至今仍留在我的記憶中。
通過這次知青集體外出務工,我們都有了很強的組織歸屬感,好像又回到了學生時代。這期間,北京干部對知青的管理一點兒沒有放松。記得有一個同學因故未請假私自回隊,結果被北京干部派同學追了回來,開大會批評?,F(xiàn)在看來,這種做法有些過于嚴厲,但是從加強管理、保障人身安全及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方面來看,這樣做也能夠理解,同時也達到了教育大多數(shù)人的目的。只是當時讓當事人受了些委屈,相信這位同學現(xiàn)在早已釋然。
在水庫工地的日子里,一晃近3 個月就過去了。眼看著水庫大壩的土層在一米米增高,下一步就是石沙水泥的施工作業(yè),我們承擔的土方工程基本算完成了任務。這時也到初夏,臨近麥收,水庫工地給民工放假回鄉(xiāng),工程就此告一段落。
經(jīng)過這一段時間,知青們已習慣了這個集體?;仃牭臅r候,大家依然是排著隊,打著旗,告別曾經(jīng)駐扎了幾個月的小山村,步行返回延安城。
隊伍返回途中,川道兩邊一片綠色,陽光照在身上,使人精神煥發(fā),全無來時踏冰破雪的艱辛,步伐也輕快了許多。隊伍里,同學們邊走邊聊,心情愉悅。我走在一個同學旁邊,聽他唱著《毛主席來到軍艦上》這首歌。因為喜歡聽這首歌,所以至今沒忘。川道越走越寬,望到蘭家坪,遙見寶塔山,來時一天半的路程只用了一個白天。傍晚時分,我們就抵達了延安城。
姜華信,北京市104 中學68屆初中畢業(yè),1969年2月赴延安縣元龍寺公社黃屯大隊插隊,1972年入西北大學上學。
楊逢儀
收完秋,田里苦重的農(nóng)活不多了。隊里決定,派我去搞副業(yè),跑運輸,任務是往正在基建的延安鋼廠工地運河沙。
1970年春,國務院召開延安發(fā)展和知青座談會,制定了在延安投資建設小鋼廠、水泥廠、發(fā)電廠,以及卷煙廠、柴油機廠等“五小工業(yè)”的決定,為延安的大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工業(yè)基礎。延安鋼廠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延安鋼廠由北京的首都鋼鐵公司援建。因選址在姚店,當?shù)胤Q之為姚店鋼廠。距我們周家灣村有20 多里地,往返一次需40 多里。一天要跑兩趟,隊里分頭出動,起用了兩輛大馬車,兩輛小驢車。和我搭檔的是馬車把式王佳留,當時40 出頭。為抵御秋后的早寒,隊里還特地給我找了一件攔羊人穿的光板羊皮大氅。
頭天夜里睡得正香,隱約聽得外面有人喊我,細聽是王把式的聲音。我趕緊穿好衣服,跑到山下的飼養(yǎng)室,牽出毛驢。飼養(yǎng)員王老漢幫忙,把驢牽到架子車把前,套好驢的勒口。我手握韁繩,趕著驢車,跟在馬車后面,在茫茫夜色中出了村。
夜色沉沉,天空繁星閃爍,各家窯洞都沒有亮光,百姓仍在睡夢中??占诺穆飞现挥形覀兊能囮犜谛羞M。馬脖子上的鈴聲伴著噠噠的蹄聲,分外響亮。
趕驢車不難,一條韁繩就基本搞定。韁繩是調整速度和方向的唯一家什,“快緊繩,慢松繩”,車朝哪邊轉就緊哪邊的韁繩。毛驢自己認識路,不會亂跑,人可以不用管它。
我坐在驢車上,開始還很自在。好景不長,就感到了后半夜的寒氣逼人。周身的血液緩慢流動,仿佛就要凝固了。體溫下降,臉龐、雙耳乃至手腳由疼痛、麻木,轉而僵硬。羊皮襖也如同薄紙片一般。我趕緊跳下車,腿也不聽使喚,踉蹌了好幾步,險些跌倒。緊扶著驢車邊沿,使勁活動手腳。
這時王把式喊我,原來他在馬車上生了火,車上放著一舊搪瓷盆,盆里火燒得正旺。我跳上馬車,圪蹴著取暖。漆黑的夜色里,火光映襯得每個人的臉龐都紅通通的。王把式不時撥幾下正在燃燒的干玉米棒,火星四濺,飄升到空中后,似流螢般瞬間消失。真應了“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的感覺。
山川寧靜,耳畔聽到的是清脆的鈴鐺聲。
來到河灘,黑暗中,只見影影綽綽,人影晃動,來拉沙的還不少。找到為我們碼好的沙堆,脫下大氅,放下火盆,奮力揮鍬,不一會就把車裝滿了。從河灘到公路之間有個朝上的緩坡,毛驢行走吃力。我在驢車后面奮力推了一把,上了公路后,驢車跟在馬車后面,慢悠悠地行進。
裝沙后,身上暖和了不少??斓街芗覟炒宓男驕蠒r,又是一個大上坡,這時我又下去推了驢車。
村里沒有機械設備,一些重體力活兒,全靠牛馬驢等牲畜去做。牛一般用于田間拉犁種地,馬多用于運輸。驢性情溫順,節(jié)奏慢,農(nóng)村多用它干些拉磨、馱糞上山等負荷小的活路。農(nóng)閑時也用于拉貨,可給隊里掙些副業(yè)收入。
頭年開春時,我吆喝過騾子、毛驢往后山運肥。上山時,驢每走一步都呼呼直喘,上陡坡時,牲畜埋頭用力,嘴都要碰到地上。細長的麻袋裝滿糞肥,扎緊口,搭在牲畜背上,人在前面牽著走。有一次半路上,口袋滑落,掉在地上,我一人手忙腳亂地揪著繩子和口袋,后生來柱過來,幫忙往上抬。不知怎的,我站到了騾子屁股后,被來柱一把拽開,大叫:“危險!”后來他告訴我,人如站在騾馬后面,騾馬以為要襲擊它,容易尥蹶子傷人。
天穹蒼蒼,星河耿耿。黑幢幢的窯洞甩在后面,人們?nèi)栽谒瘔糁小I狭似?,路旁就是周家灣糧站,沿著河邊的公路向東走下去,就是目的地鋼廠了。
不覺中,天空已現(xiàn)魚肚白,公路上延安始發(fā)的往榆林地區(qū)的班車不時呼嘯而過,卷起的塵土撲滿我們?nèi)恚瑳]一會兒,我們都成了“土猴”。到了工地,迅速卸完沙,趕緊原路返回,到村里時,太陽已出來了。
正趕上吃早飯,熱乎乎的飯吃下兩碗,接著馬不停蹄地又跑一趟,回來已是正午時分了。把牲口交回隊里,一天的工就出完了。
夜出晝伏,這樣的活干到冬月時節(jié)才停止。
現(xiàn)在想起,隊里派我去的理由,恐怕覺得知青是光棍一條,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沒有家庭負擔。不像村里有老婆娃娃的,早上家務事一大堆,起不了那么早。
入冬后,公社征兵,我被選中,年底前離開了生產(chǎn)隊。
四年后,服役期滿,我回到延安,被分配到鋼廠,成為該廠的正式工人。當時延安鋼廠已投產(chǎn),望著拔地而起的廠房,不禁想起在寒冷的深秋為鋼廠建設拉沙的往事。
雖然進廠不如那些招工進來的知青早,但我總是自豪地說,從四年前我插隊時,就已經(jīng)為鋼廠的建設出過力。我當仁不讓地自認為是延安鋼廠的最早建設者之一。
楊逢儀,北京八中1968年高中畢業(yè),1969年2月赴延安縣李家渠公社周家灣大隊插隊,1970年底赴新疆當兵。
楊履謙
張黛書,我的老師,也是我插隊延安的“插友”,她是一位共產(chǎn)黨員,是我們奔赴延安的引路人,磨礪成長的摯友和見證人!
張黛書老師,印尼華僑,家中12 個兄弟姐妹,她排行最小。1942年8月18日出生,1960年回到祖國,1964年首都師范大學畢業(yè),北京開關廠勞動實習一年,1965年北京市第一機械制造學校任教,投身教育事業(yè),滿腔熱情,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
我,楊履謙,1965年初中畢業(yè),考入北京市第一機械制造學校,成了張老師的學生。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門首次檢閱紅衛(wèi)兵,我們站在東側觀禮臺,最靠近城樓的最高處,近距離看到了向我們走來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太激動太幸福了!
張黛書老師任我們的班主任,從入學開始,我和老師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發(fā)出了號召:“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睘轫憫飨瘋ゴ筇栒?,張老師率先報名。我和同學李唯兩人克服困難,寫了血書,跟隨老師,告別家人,告別同學,告別學校,奔向了陜北黃土高原。
歸國華僑老師,去農(nóng)村插隊,這在當年是獨一份吧。1969年2月初,我們師生三人,來到延安黃陵縣隆坊公社星星溝大隊,一個偏遠的小鄉(xiāng)村,30 幾戶家人100多人。這里有比我們提前幾天到達北京女四中的同學,我們總共13 名老師同學的“知青戶”誕生了。
我們住進了知青土窯洞,張老師卻住進了全村最困難的貧農(nóng)家里,同吃同住同勞動。村里的老鄉(xiāng)對我們非常熱愛和關心,手把手教會我們各種農(nóng)活,剛開始還派人幫我們做飯。我們13 個人,也非??炭鄬W習,努力融合到貧下中農(nóng)之中。
我們之中,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無論誰遇到問題,張老師都會無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她成了大家的知心朋友。后來張老師還去其他村,和那里的知青們一起生活過。我們大家互幫互助,攜手努力,在黃土高原艱苦奮斗,渡過了人生最難忘的一段生活,也和村里的伙伴兒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張老師和我們還在村里的幫助下,重建了星星溝小學校,讓村里的孩子們都上了學。
1970年開始,有同學通過招工等途徑,離開了村里。1970年底,我當兵去了新疆,其他同學也先后陸續(xù)離開了村里。
離開星星溝以后,張老師先后在黃陵縣婦聯(lián)、延安地區(qū)婦聯(lián)工作了一段時間,由組織介紹和支援延安建設的北京干部結了婚。1973年敬愛的周總理回延安,發(fā)出“三年變面貌,五年糧翻番”的號召,極大激勵了張老師,她放棄了安穩(wěn)的婦聯(lián)干部職務,又來到了延安楊家灣小學任教。楊家灣小學始建于1944年3月,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是在黨中央毛主席關懷支持下,辦起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一所小學。張老師生了女兒后,不畏艱難,帶著幼小的孩子,堅持在楊家灣小學,做著令人感動令人敬佩的事業(yè),為延安的教育普及奉獻了可貴的青春,在革命老區(qū)父老鄉(xiāng)親們中,傳為佳話!
1979年8月,張老師回到北京,繼續(xù)著她為之奮斗的教育事業(yè),先后在北京開關廠技校、她的母校首都師范大學,兢兢業(yè)業(yè)地努力工作到1997年退休。
2021年5月13日,張黛書老師離開了我們。但老師在黃土地留下的足印,傳承下來的奮斗奉獻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并代代傳承!
楊履謙,1969年畢業(yè)于北京第一機械制造學校。1969年2月赴延安地區(qū)黃陵縣隆坊公社星星溝大隊插隊,1970年赴新疆當兵。
王 驥
我們在陜北下鄉(xiāng)插隊那年月,秋天莊稼快成熟的時候,必須要有專人看護,要防范野兔、獾、羊鹿子(野鹿)和野豬等動物到地里偷吃莊稼
史家岔村地多人少,一共有九百多畝耕地,除了溝里和山坡上種植雜糧,塬上有耕地種麥子,村中有一條由北向南的小河,小河邊的耕地還種了水稻。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讓村里鄉(xiāng)親一年四季不會斷糧,這在牛武公社、在富縣,乃至整個延安地區(qū)都不多見。
大芋子灘是村里人伐木開荒開墾出來的莊稼地,在村子正北那條溝道里,根據(jù)地理位置我們習慣叫它“后溝”。后溝那片地種的全是玉米,常有各種不同的野生動物出沒在玉米地里。而破壞力最強的,要算是野豬。聽老鄉(xiāng)講,野豬這種動物都是群體性活動,白天不出來,藏在山林里養(yǎng)精蓄銳,晚上成群結隊,一家子躥到玉米地里夜宵美餐,盜食為毛主席準備的戰(zhàn)備糧。為了保證戰(zhàn)備糧不受損失,村里的男勞力每天晚上要有兩個去后溝看護玉米,村里人把這項工作叫做“看野豬”。
我們男知青和村里的男勞力一樣,被安排輪流去看野豬,看一個晚上的野豬,生產(chǎn)隊給記兩個工分。隊上擔心我們知青去了光睡覺不看野豬,所以安排知青去看野豬的時候,總是派一個老鄉(xiāng)和一個知青結伴,一同前往。副隊長楊新友再三叮囑我們知青:“千萬不能睡覺啊,咱看好戰(zhàn)備糧,為的是讓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覺。你們要是睡了覺,戰(zhàn)備糧被野豬糟蹋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可就睡不著覺了?!?/p>
我第一次去看野豬是和生產(chǎn)組長程海榮一起去的。那天吃完了晚飯,我背上自己的鋪蓋卷,腰間挎上一把以前去青海帶回來的藏刀,拿了一把小镢,跟著他摸黑去了后溝。
一路上程海榮給我講野豬是怎么禍害莊稼的。他說:“別看野豬個頭矮胖,跑起來可是健步如飛,活動范圍特別大,一群野豬能在幾條溝里占山為王。偷吃玉米時,野豬個矮夠不著上面的玉米棒子,它就咬玉米稈兒,從根那兒咬,玉米稈斷了倒在地上,它再過去吃玉米棒子,這樣連吃帶拱和打滾,就把一片玉米徹底禍害掉?!蔽艺f:“這野豬也夠聰明的!”程海榮說:“山里的動物都聰明著呢,為了自個兒活命,不聰明就得餓死。”
玉米地旁邊的山坡上有一個小窯洞,那個窯洞大約一米五寬,一米三高,窯洞的地上鋪了一層厚厚的谷草用來防寒、隔潮、保溫。窯洞凈深兩米左右,我們兩個看野豬的男勞力把鋪蓋打開,正好鋪滿那個窯洞的地面。程海榮讓我去撒尿,并且要求我到離窯洞遠一點的地方去撒,防止一刮風,順著風把尿的味道吹到我們的窯洞里。他說:“野豬一聞到人的尿味,就不敢過來嘞?!闭f完,他先到窯洞外邊撒了一泡尿。撒完尿回來,我們在鋪蓋上躺下,可能因為白天干了一天的農(nóng)活,我們很快就睡著了。
剛睡著不久,我被程海榮的大聲驚叫吵醒了,只見他趴在窯洞的地上,臉朝外,把兩只手做成一個喇叭筒狀放在嘴前,“歐嗤、歐嗤”地大聲喊叫著,像是在學什么動物的叫聲,他扭過臉壓低聲音對我說:“野豬來了。”說話間他坐了起來,沖著玉米地又喊叫了起來。我也聽到了玉米地里一片嘈雜聲,看到程海榮大聲吼叫,我也扯著嗓子“嗷、嗷”地喊了起來。程海榮說:“你這喊聲不對呀,你別再把狼給招來,你得這樣喊‘歐嗤、歐嗤’。”我照著他的叫法“歐嗤、歐嗤”地大聲喊,玉米地里的嘈雜聲愈來愈大,一陣緊似一陣。我左手拿起登山鎬,右手拔出藏刀,想走出窯洞和野豬大干一場,程海榮一把揪住了我,說道:“千萬不能出去,這群野豬數(shù)量不少,你看這動靜,可能有大家伙,萬一向咱們沖過來,咱倆可就沒命了!咱們就在這兒嚇唬它們……”他順手拿走了我的登山鎬,用它使勁敲著他手中的那把小镢,兩個硬家伙互相敲擊發(fā)出的一陣陣金屬碰撞聲,回蕩在寂靜的山谷,顯得格外清脆而響亮。我右手握緊藏刀,左手卷成一個筒狀繼續(xù)“歐嗤、歐嗤”地喊著,玉米地里的噪雜聲時高時低,時遠時近,慢慢地,開始變小了??赡軇偛藕暗穆曇籼罅?,嗓子還真有點兒干,想喝口水沒地方找去,秋天的玉米稈兒也是干的,里邊沒有水份了,所以只能忍著了。程海榮看到我口干舌燥的模樣,鼓勵我說:“再忍一下,天快亮了。”
我們倆使勁又喊了一陣,那片窸窣作響的嘈雜聲漸漸遠去,我再也睡不著了,睜著眼一直捱到天麻麻亮,收拾起被褥回知青點了。
后來連著去后溝看了幾次野豬,逐漸失去了新鮮感,有時候一直躺到天亮,有時候半夜凍醒坐等天明。
當年看野豬的方法確實太過于原始,我們知青曾多次向生產(chǎn)隊建議,還是應該用槍獵殺野豬,這樣不僅可以一勞永逸,打到野豬大家還可以改善生活。村里雖然有個民兵連,但是這個民兵連徒有虛名,沒有武器裝備。
我們村里的知青褚永琦和公社治安干事郝志榮的私交不錯。一天下午,郝志榮騎著一輛破舊的28 型飛鴿牌自行車來到我們村,背上還背著一支很舊的79 式步槍,是褚永琦約他來打野豬的。
褚永琦拿著79 式步槍,帶著郝志榮準備出發(fā),我們知青和村里的年輕人也想跟著去,親眼看看如何用快槍獵殺野豬,希望能幫忙他們多打幾頭野豬。郝志榮說:“人不能多了,多了怕驚著野豬,又是夜里,視線不好容易傷著人。你們在家等著聽消息,打著野豬了請大家吃肉?!彼岏矣犁ㄖ甯刹浚砩喜辉侔才牌渌巳タ匆柏i,以免撞在一起發(fā)生誤會,把看野豬的人當成野豬,一槍給打死可就麻煩了。站在一邊的生產(chǎn)組長程海榮說:“早就通知了,今天晚上看野豬、打野豬,就由褚永琦和老郝兩個人負責?!?/p>
天黑以后,郝志榮和褚永琦背上槍,準備去后溝。忽然,一個知青將手攥成了拳頭,向郝志榮大聲說道:“老郝,打準了,一槍斃命,誰敢吃毛主席的戰(zhàn)備糧,我們就吃誰的肉!”郝志榮連連點頭,對我們說道:“對,誰吃毛主席的戰(zhàn)備糧,我們就吃誰!”
褚永琦和郝志榮藏到看野豬的窯洞里“守株待豬”,說來也怪,槍都上膛了,一個晚上大眼瞪小眼,不敢說話,也不敢咳嗽,溜溜地等了大半夜,野豬愣是沒出現(xiàn)。兩個人正想爬出窯洞痛痛快快撒上一泡尿,忽然傳來一陣玉米葉子窸窸窣窣的摩擦聲,由遠而近,動靜越來越大,一頭公野豬帶著全家來吃夜宴了。月光下,一頭非常強壯、長著獠牙的大野豬,帶著三妻四妾和一群兒女,出現(xiàn)在老郝的79 式步槍槍口前。說時遲那時快,老郝瞄準領頭的大野豬,扣動扳機,只聽到“啪”地一聲輕輕的金屬碰撞聲,子彈沒有打響!可能是一顆臭子,退出這顆子彈,第二顆子彈上膛,又沒有打響。換了幾次子彈依然無濟于事,玉米地里一片混亂。面對成群的野豬,槍打不響了,兩人心急如焚,眼看長著獠牙的野豬隨時會沖過來,郝志榮也是“急中生智”,趴在地上用槍托使勁砸地面,只見一砸一個坑,并沒發(fā)出多大聲響。情急之下,褚永琦猛然想起了幾天前跟著老鄉(xiāng)看野豬學會的吆喝聲,趴在地上,立刻“歐嗤、歐嗤”地大聲叫了起來,同時沖著老郝嚷著:“別愣著,快喊呀!”這時候,郝志榮如夢初醒,一手握著那支打不著火的槍,一手卷成筒也跟著叫了起來。兩人一陣狂喊之后,玉米地里的動靜漸漸小了,野豬群主動戰(zhàn)略轉移了。
他們兩人回到知青點,灶上的小米粥熬好了,沒打到野豬,大家一起喝小米粥,就著咸菜吃窩頭,多少有點沮喪。我問褚永琦:“沖過去拿槍把砸在野豬頭上,說不定也能打死一只野豬?!瘪矣犁f:“我能那么傻,往野豬群里沖,我找死啊……”郝志榮說:“這支槍的撞針有點短,夠不上子彈的底火,沒有打響,要是真打響了,可能還麻煩了。開槍的時候一著急,忘了打野豬必須從側面打的規(guī)矩了,從正面打,射擊目標面積太小,萬一一槍沒打死,野豬沖過來把人撞死,那咱就為保衛(wèi)毛主席的戰(zhàn)備糧犧牲了?!焙寐?,真夠險的!這一夜從獵殺野豬變成“豬口脫險”了。老郝說,過幾天他還要上來,帶一支新槍,一定要打到一頭野豬。
一個月后,褚永琦分配到西安工作,可郝志榮再沒有來過我們史家岔村。
王驥,北京師范大學二附中66 屆初中畢業(yè),1969年1月到富縣牛武公社史家岔大隊插隊,1974年離延回京。
王子敏
麥秋大忙的季節(jié),學生娃都放了忙假,能上山的都上山了。我和三寶——小隊的手扶拖拉機手,也只能一個人在場院碾麥子,另一個人上山去收麥子。
一天中午,我扛上兩頭尖的長扁擔,拿上磨得飛快的鐮刀,隨著其他社員從我們住的小米桃子溝,爬到了山頂。
順著山梁上的小路,一路向東直奔我們小隊最偏遠的麥地。
路途遙遠,并且一路慢上坡,來到地頭已經(jīng)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坐在地頭我用白羊肚的毛巾擦著汗,坐在地頭休息。
從鹿山溝到這塊坡耕地,足有五六公里遠,緊走慢走到了地頭也要一個多小時,還沒有開始割麥子,人已經(jīng)有了筋疲力盡的感覺。
看著麥地里長勢喜人的小麥,知道是少有的豐年。心里盤算著長得這么好的小麥,十幾里山路能擔回去嗎?心里不打鼓那是假的。
隊長招呼著大家干活,喊到:“噢——摟造(開始干活)了,今兒個,割夠每人一擔麥子,就回去,大家都快些兒?!?/p>
抽煙的男人們收起了煙荷包拿起了鐮刀,把兩頭尖的長扁擔插在地上,隨著隊長的吶喊開始割起了小麥。戴著花毛巾的女子們,從地上爬起來跟在后面,割起了麥子。經(jīng)驗豐富的社員在畔畔上,割著檸條,把割下來的麥子三掐或兩掐一捆,捆得結結實實。
很快每人一擔麥子割完了,社員們拿著自己的扁擔,開始將麥子插在兩頭尖的長扁擔上。老鄉(xiāng)把這個過程稱之為“慣麥”。
這慣麥可是個技術活,慣不好散在半路也是有的,如果平衡不好,你休想把麥子擔回去。
與我同歲的社會,老實憨厚,平時和我在一起耍得挺好。社會上學不多,早早地就在隊里受苦了,他中等偏下的個頭,四肢發(fā)達,身體魁梧,多年受苦生涯已經(jīng)讓他熟練地掌握了各種農(nóng)活。
我們一起上山受苦的時候,他經(jīng)常在我旁邊,時不時地幫上一把,并且,從不多言多語。當我表示感謝的時候,他反倒覺得不好意思,常常咧咧厚厚的嘴唇,沖我一笑了之。
麥子割完了,社會拿上我的兩頭尖的長扁擔,就往山上走,并且叫我跟在他的后面。我有點懵,附近就有捆好的麥捆,為何要舍近求遠呢?
我不敢怠慢趕緊跟著他往上走。社會熟練地幫我慣好了一擔麥子,示意我先往回走。
我擔起了麥子,不解地問道:“社會,為啥爬這么高擔麥子?”
“憨憨,高處的麥子干,下面的花紅(沒有干透)麥子重得太太哩?!鄙鐣f完掉頭又往下面走去。
一邊走一邊說:“你先回克(去)?!?/p>
我望著社會的背影心想,社會把輕的麥捆叫我擔上,自己卻下去擔花紅麥,還說我憨?
挑起擔子我不敢怠慢,趕緊沿著山梁上的小路往回走。
擔子壓在肩上,借著麥捆有節(jié)奏地上下運動,兩只腳搗蹬得更快了。走在山梁上,山風吹著我身上父親給我的灰色的確良襯衫向后飄著,遮擋著仲夏的焦陽。我越走越快,真正體會到為啥“閑走的趕不上擔挑的”。
我在前面走,社會一直沒有攆過來。轉眼到了小米桃子溝,我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開始下山。正當我下山拐彎換肩的時候,忽然看到一條長度接近一米的巨大的蝮蛇,趴在前面的麥捆上。我當時嚇了一跳,仔細看看蝮蛇似乎沒有攻擊的意思。我繼續(xù)往下走,拐彎處我再一次換肩,把放在另一捆麥子上的鐮刀取下,緊緊地握住刀把。當再一次換肩時,我迅速地舉起鐮刀,向蝮蛇的頭砍去,蝮蛇的頭滾落到了地下,身軀留在了麥捆上。開始沒有頭的蝮蛇還在扭動,一會兒就一動不動了。
下了山,過了河,我擔著麥子走進場院。
當我剛剛把麥捆放下,先我一步進入場院的高金亮高聲吶喊著:“蛇!蛇!”
“金亮,不怕。我曉得了。”我輕松地說道。
“這可是條蝮蛇,毒得太太哩??梢⌒男??!苯鹆琳f著手握鐮刀,小心翼翼地走過來。
“小心個毬,頭都留在山里了?!蔽铱粗鹆列⌒囊硪淼臉幼有χf。
“哎呀,你能行。剛才可把我怕了一下?!苯鹆磷叩?jīng)]了頭的蝮蛇跟前,仔細看了看,順手抓起了蝮蛇。
“金亮,來幫我個忙。把這蛇皮扒下來。”我說。
“能了?!苯鹆琳f著就開始扒蛇皮。
我拉著蛇肉,金亮拉著蛇皮,我兩個面對著面,使勁一拉,一張完整的蛇皮就扒下來了。
“王志明,你要蛇肉做甚?”金亮拿著剛扒下來的蛇皮問我。
“當然是吃了。”我回答道。
“能吃嗎?”
“肉,怎么不能吃?”
“好吃嗎?”
“好吃?!逼鋵嵨覐膩頉]有吃過蛇肉,好長時間沒有見到葷腥了,看到蛇肉就要流口水,我猜想一定好吃。
“怎么吃?”
怎么吃?我還真的沒有想過。琢磨了一下,回答道:“炒著吃?!?/p>
“肉都是煮著燉著吃的,咋能炒著吃?”金亮感覺我說的吃法違背了他的認知,接著說:“你瞎說著呢,蛇肉不能吃?!?/p>
我拿上鐮刀,扛著扁擔提著沒了皮的蝮蛇肉,往我們住的知青窯走去。
來到我們住的小米桃子溝的溝口,迎面遇見了剛剛下山的社會。他擔著花紅的兩捆麥子,終于回來了。
“提了個甚?”社會看到我提了一條紅紅的肉問我。
“蝮蛇肉。一會兒過來吃肉?!蔽艺f。
“可不敢吃,蝮蛇可毒了?!闭f罷,社會加快步伐向場院走去。
社會和我擦肩而過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他擔的兩捆花紅麥子,壓得扁擔微微地向下彎,走起來也沒有“沙沙”的聲響??粗@個說我“憨憨”的憨憨,我心里充滿了感激。
路過小隊菜園子,負責種菜的順娃大(父親)主動和我打著招呼,跟我說:“王志明,你咋胡日鬼的,你拿來的大辣子,長得可大了,可一滿(一點)不辣?!?/p>
“那本來就不是辣子,那叫柿子椒。是一種蔬菜,炒著吃可美了。”我接著說:“給我摘上幾個,我晚上炒著吃?!?/p>
順娃大告訴我:“才將(剛剛)隊里分過,你窯里現(xiàn)在就有了?!?/p>
聽老漢說剛分了柿子椒,我的精神頭來了。
回到窯里,我掏出了蛇苦膽,洗凈了蛇肉,將蛇肉剁成了寸段放在盆里。
接著,我找出從北京帶來的醬油膏,切下一塊用暖瓶里的熱水化上。
到窯掌放著菜水的籃子里,拿了幾個超大的柿子椒,洗凈掰成小塊,我順手將掰下來的一小塊柿子椒放到嘴里嚼了嚼,甜甜、脆脆、嫩嫩的,雖說是北京市四季青的柿子椒的種子,可完全不是北京市面上的那個樣子。個大,大得出奇;肉厚,厚得超出想象;清脆,外皮超薄翠綠;甜美,嚼過微甜生津。
我找出了淀粉,撒在盛著蛇肉的盆里,用手反復抓了抓蛇肉,又把化好了的醬油膏,倒入蛇肉里攪拌均勻。
一起上山的知青陸陸續(xù)續(xù)地回來了,還跟著一個年齡長我們不少,個子中等身材偏瘦的中年人。
他走進窯洞,指著盆里的肉問我:“這是什么?”
“雞脖子?!蔽衣槔鼗卮鸬溃骸澳闶??”
“嗷,我是到你們大隊體驗生活的作家,叫我李小八好了?!?/p>
李小八?我路過關家莊的時候,聽那里的知青提起過。我說:“我聽說過。不過今天應該是頭次見面,久仰大名?!?/p>
李作家笑了笑,從我跟前走開了。
李作家東瞧瞧西看看,接著和窯里其他的知青聊天去了。
我的心思全在這蛇肉上,也不關心他們聊些什么。我已經(jīng)想好了,今天來個“爆炒蛇肉柿子椒”,露上一手家傳的手藝。
饃饃蒸熟了,刷干凈了鐵鍋。倒上清油,回風灶里加上了煤炭,一會兒鍋底的清油變得紅紅的,我放上水蔥和干辣椒,爆香后,放入已經(jīng)腌好的蛇肉,大火爆炒,沒有多大工夫蛇肉香味四溢,接著放入柿子椒,幾經(jīng)翻炒,看到柿子椒變成深綠,放鹽、醬油和味精,接著出鍋。
我嘗了一下柿子椒酥脆去生,正是火候,爆炒的蛇肉滑嫩可口,只可惜骨多肉少。端上桌后,李作家探過頭來又看了看,問我:“是雞脖子嗎?哪來的那么多的雞脖子?!?/p>
“吃不吃?想吃拿著碗快盛。大伙都餓了?!蔽覜]有回答他的問題,催促著他快點盛菜。
盆里的菜很快就吃完了,說實話真的太香了。
為了炒得好吃,我用了比平時多了不少的油,很怕我們集體戶的“管家”侯小芹嘮叨我。
當我看到大家都吃得高興,小芹姐更是邊吃邊笑的時候,我這才踏實了。
盆里剩下的醬油湯,不知道叫誰用饃饃擦得一干二凈給吃了。
夏天日子長,吃完晚飯?zhí)爝€亮著,我這時才爬到炕上,靠在被子上休息。
李作家湊了過來問我:“你說實話,能告訴我這是什么肉嗎?”
“當然可以。吃著香嗎?”
“太香了,我感覺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菜?!?/p>
“吃著香就好,管它是什么肉呢?”
“我從來沒有吃過這樣的雞脖子,怎么看怎么不像?!?/p>
“不像就對了。這是今天上山擔麥子,自己送上門的肉?!?/p>
“到底是什么肉?”
“蝮蛇,陜北一種毒蛇的肉。”我剛說完,話音未落。只見李作家急忙跑出門,蹲在鹼畔上,使勁地干嘔著。
我下了炕,走出門來到李作家身邊說:“那么好吃的蛇肉,好不容易吃到肚子里,往外吐什么吐?”
李作家說:“條件反射,聽到蛇肉就想吐。不過還真的吐不出來,你說得有道理,既然吃得那么香吐出來干什么?”他把右手伸向我,我一把把他拉起來。
“說真的,要早知道是蛇肉,我怎么都不會吃。不過今天的菜真是太香了!”
吳燕生
那個年代,窮鄉(xiāng)僻壤很少有籃球場!縣城體育場都沒有,只有駐縣林二團機關有個籃球場。一天,村里來了個神秘人物:杜振國!不是話劇里那個抗日英雄,而是縣林二團工會干部,來約打籃球的。
我們村八個男知青,正好五個會打籃球,四個身高平均,反正都不到一米八。劉群1.71 米,個子矮球打得好,校隊的,球隊靈魂,組織后衛(wèi)。還有老武,也是校隊的,前鋒,中距離跳投,那叫一個準!什么?問我是什么隊的,我:校隊,區(qū)隊,縣隊,不過不是籃球,是足球,我與延安縣知青張路(意甲解說,前北京隊守門員)都過過招,在延安地區(qū)的聯(lián)賽中,我一腳刁鉆的香蕉球,劃過張路的十指關!那場比分2:2,話扯遠了。我們接受了林二團的邀請,準備周六下午到林二團比賽籃球。
早早吃過了午飯,貼餅子,大白蘿卜湯。一行十人(兩個女生)步行到了縣城,熱情的杜振國把我們迎進二團籃球場。橫幅上寫著:熱烈歡迎安義知青籃球隊蒞臨指導。球場邊排滿長凳,記分牌擺在中央,保溫桶邊上的水杯冒著熱氣,聞訊(海報)趕來的人擠滿了四周。那陣勢,讓我們受寵若驚!受寵若狂!那就比賽中見!
我先介紹林二團的先發(fā)五虎:老楊(前省籃球隊員),老龔(司機,小動作太多),武永衛(wèi),老圖,小邊(三者后來都是縣足球隊隊員)。
杜振國裁判,中場跳球:老武高高躍起,老龔肩頂其腋下,將球撥到老楊手中,老楊側轉三步上籃,進了!
劉群把球運到前場,武永衛(wèi)上來封堵,劉群背后胯下運球,眼花繚亂,眼睛看著左邊的我,卻神出鬼沒地傳給右邊的老武,起跳,中投,進了。
一場遭遇戰(zhàn)打得人仰馬翻,場上你爭我奪,場下鼓掌聲、喝彩聲、歡笑聲不斷。我打到左邊底線,左右騰挪,狡黠的老龔背對裁判,在我起跳的一剎那,拉住我的褲衩,哈哈哈!球進了!我的運動褲衩也被抻了下來了!全場哄堂大笑,多虧穿了內(nèi)褲!要不?
中場休息,26:26,打了個平手。我們已是氣喘吁吁,雖然都是二十郎當歲,但肚子里沒油水??!再說,老楊忒厲害,不愧是專業(yè)籃球隊的,26 分里18 分都是他得的!那老龔忒壞!他們另外那三個隊友,那體力,那腳下功夫,簡直太了得!
下半場最后五分鐘,我們已是強弩之末,不是技不如人,是體力不支。打到最后,跑不快,跳不起,腳像灌了鉛,腿像拉了胯。終場哨響,48:56 敗北。
球輸了,挺高興,交了朋友,吃了招待晚飯,還有紅燒肉呢!從此,杜振國成了我們知青的好朋友。那場球賽那我至今記憶猶新,但說老實話,那頓紅燒肉我這輩子都忘不了,太香了!
胡德水
我在延安地區(qū)插隊的時候是在洛川縣一個很偏僻的地方,那個小山村在洛河川的洛河西岸。村里算我們知青戶才十七戶,全村一百來口人。這里溝壑縱橫、山高人稀,基本上還保持著原始狀態(tài)。這里野生動物很多,有野兔、野豬、狼、獾、狐貍和狍子,聽本村的人說還看到過土豹子。
我們到村里后,很快就和村里的人搞熟了。由于我們老是拿吃的東西喂村民家的狗,就連狗都和我們熟了。二月底,陜北還在下雪,我和一個同學帶著兩只很厲害的狗到離村很遠的山溝里去玩兒,發(fā)現(xiàn)了一個山洞。洞不太大,兩只狗沖著這個洞汪汪地狂叫,那只大黃狗突然鉆進了洞里,并叼出來三只類似小狗的動物。我們把這三只死了的小動物帶了回來,村民一看都很驚愕,說這是死了的狼娃子,并且讓我們把小狼的尸體扔到了洛河的邊上,并一再囑咐我們晚上千萬不要出門。果然,到了夜里,成年的母狼在村子里來回嗷嗷地嚎叫,聲音很是凄慘。
六月份,村里進入了收麥、打麥子的季節(jié),打麥場干活的場面熱火朝天。打麥場的下邊就是洛河,一個村民把自家的一只奶羊拴在了場下邊的一棵樹上,大家都集中的在麥場干活,突然有人喊:狼吃羊了、狼吃羊了。我和干活的人往打麥場的下邊望去,原來是洛河東岸一個過路人看到兩只狼在吃那只奶羊。我和幾個男村民立刻沖向場下,一只狼順著洛河岸往南跑了,另一只不是狼而是村里的一只大狗,那只奶羊已經(jīng)被狼和那只狗吃了一大半了。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到了次年的九月份,有一天,村里一個叫歲棒兒的村民急急忙忙來到了我們知青住的地方,說他三歲多的兒子不見了,請我們幫忙去尋找。我趕緊和兩個同學奔了出去,全村的人也都加入了找孩子的行列。我們?nèi)デ按ǖ那皽系鹊胤饺ふ遥紱]有找到。又到了村里的兩口井的旁邊,井邊來了五六個人,都在關注這口井。井離水面有三四丈深,再加上井里的水什么也看不清,只有人下去才可以看到下邊的情況。村里的隊長和大家商量誰下去,大家都有點發(fā)怵,這時我說:我下去。他們用井繩先把我的腰拴緊,又把我的雙腿分別套牢了,然后用轆轤把我放了下去,我手里拿著手電筒到了井下邊。往水里照,水里除了有幾只大小不同的青蛙和碎草之外,什么都沒有。他們把我搖了上去。又用同樣的方法看了另一口井,同樣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情況。
我上來以后,看到孩子他大(就是爸爸)著急異常,她媽媽痛哭流涕。三歲多的男孩子能跑到哪???找到最后,在村外后川的洛河邊上找到了這個孩子。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跑到那么遠呢?真是莫名其妙。還好,雖然讓大家都著了半天急,畢竟沒有發(fā)生什么事。晚上,我們知青正準吃飯,歲棒兒來到了我們知青住的地方,非要我們?nèi)齻€知青到他們家去??磥聿蝗ミ€真不行,我們也沒多想就去了,原來是他們想請我們吃飯。到了他們家,坐到他們家的炕上聊天,一會兒在炕桌上擺上了幾樣不同的酸菜,還有陜北地區(qū)特有的油辣子。我們正聊得熱火的時候,歲棒兒的婆姨端上來幾大碗面,冒著騰騰的熱氣,香味撲鼻。夫妻倆熱情地招呼我們趕快趁熱吃。陜北那地方雖說生活很苦,又缺少各種佐料,但這面條做得香味甚濃,面條碗里還有成塊的雞肉。我就問歲棒兒婆姨,這面條做得真好,怎么這么香?她說:這是雞血面。是把一只大公雞殺了,用大公雞的血和的面搟成的面條。這是陜北人招待貴客的一種方式,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感謝。
其實,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事。這是我第一次吃雞血面,印象之深至今還記憶猶新。陜北人樸實、熱情、豪放、知恩圖報的個性和性格,更是讓我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