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汪憬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組癥狀,包括腹痛、腹部不適、排便習慣和大便特征異常、持續(xù)性或間歇性發(fā)作,以及缺乏形態(tài)學和生化異常。IBS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可能與腦腸軸、免疫異常、胃腸激素和神經(jīng)肽、腸動力異常有關[1-2]。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加,該疾病的發(fā)病率與日俱增,IBS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治療方法有飲食調整、心理治療、生物反饋治療、藥物治療等,但很少有研究依據(jù)表明藥物治療更安全有效[3]。臨床上缺乏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還未有一種藥物可以緩解所有癥狀,西醫(yī)治療多以口服藥物為主,但尚無完全有效治療該疾病的藥物。因此,應以綜合治療為主,堅持個體化治療原則。中醫(yī)藥在治療這種疾病上有很大的優(yōu)勢。針對該疾病的根本病因,一般采用補腎疏肝、健脾利濕止瀉的治療方法[4-5]。目前,中醫(yī)藥治療已成為眾多臨床學者關注的焦點。本研究選取醫(yī)院收治的腹瀉型IBS患者25例,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增加調肝運脾湯治療,觀察其臨床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7月麻城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腹瀉型IBS患者50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觀察組男10例,女15例;年齡32~79(46.51±1.21)歲;病程1~22(10.21±4.34)年;疾病分型:肝氣乘脾型9例,脾腎陽虛型7例,脾胃虛弱型5例,肝郁脾虛型4例。對照組男9例,女16例;年齡31~78(46.44±2.81)歲;病程1~22(10.27±4.52)年;疾病分型:肝氣乘脾型9例,脾腎陽虛型6例,脾胃虛弱型5例,肝郁脾虛型5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經(jīng)臨床診斷為腹瀉型IBS,實驗室檢查大便潛血陰性,結腸鏡或鋇餐灌腸檢查無明顯黏膜異常,肝功能、腎功能、甲狀腺功能正常。排除標準:便秘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有乳糖不耐受病史者;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既往有精神病史患者;近期使用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藥物的患者;退出試驗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藥谷維素片(北京永正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11020607)每次30 mg口服,每天3次;匹維溴銨片(北京萬生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33036)每次50 mg口服,每天3次。觀察組在對照基礎上增加調肝運脾湯治療,方劑組成:炮姜6 g,黨參10 g,柴胡15 g,甘草6 g,茯苓15 g,炒白術10 g,防風10 g,陳皮12 g,白芍15 g。每天1劑,水煎后分早2次服用。2組均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腹脹、腹痛、納差、乏力消失時間;(2)治療總有效率;(3)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質量相關指標評分,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功能4個方面,每項評分0~100分,分值越高則患者生活質量越高;(4)治療前后排便次數(shù)、糞便性狀、腹痛、排便感覺、腹脹癥狀積分(0~3分,分值越低則癥狀越輕)。
1.5 療效評定標準[6]顯效:腹脹、上腹痛、腹瀉等癥狀消失,排便正?;蛎刻炫疟悴怀^2次;有效:腹脹、上腹痛、腹瀉等癥狀未完全消失,每天排便不超過3次,排便軟化;無效:癥狀不消失或加重,排便次數(shù)未明顯減少??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2.1 腹脹、腹痛、納差、乏力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腹脹、腹痛、納差、乏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腹脹、腹痛、納差、乏力消失時間比較
2.2 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4周,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818,P=0.022)。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3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4 排便次數(shù)、糞便性狀、腹痛、排便感覺、腹脹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排便次數(shù)、糞便性狀、腹痛、排便感覺、腹脹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2組排便次數(shù)、糞便性狀、腹痛、排便感覺、腹脹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排便次數(shù)、糞便性狀、腹痛、排便感覺、腹脹癥狀積分比較分)
腹瀉型IBS的臨床表現(xiàn)是由患者胃腸功能損害引起的疾病,在我國十分常見,又稱腸功能障礙疾病、過敏性腸炎、痙攣性腸炎等多種并發(fā)癥。本病屬于中醫(yī)腸郁證,其腹瀉、腹痛與外邪、內傷、脾胃虛弱有直接關系,但臨床發(fā)病多以情志疾病為主,即俗稱的脾虛等癥狀,癥狀多為胸脹痛、呼吸困難、抑郁或煩躁、進食少、腹脹、腸鳴、大便稀疏或腹痛等[7-8]。
IBS的發(fā)病機制與情緒變化、環(huán)境、腸道損傷、過敏等多種因素有關,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腹瀉型IBS的發(fā)生與結腸和腸動力改變及分泌異常有關,主要臨床表現(xiàn)包括慢性腹瀉、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異常等,女性患者的發(fā)病率高于男性患者[9-11]。
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中,口服匹維溴銨片,能改善腹痛、腹瀉等癥狀,起效較快,與調肝健脾湯治療相比顯得較慢,且效果欠佳。中醫(yī)認為,腹瀉型IBS主要由脾、肝、腎三臟功能失調引起,其中胃功能紊亂是主因,故健脾是治療慢性腹瀉的主要措施。IBS屬于中醫(yī)理論中的“腹痛”“腹瀉”范疇[12-14]。有學者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為強肝脾虛,臨床上應積極進行疏肝健脾的治療。調肝運脾湯中的柴胡具有疏肝健脾作用,柴胡中的柴胡總皂苷有助于抑制胰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改善腸道損傷癥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疾病的改善。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可用于治療脾虛氣滯、痰濕所致的腹脹腹瀉。白芍、白術具有消食止瀉作用,可用于治療脾虛泄瀉。茯苓利水利濕、健脾安心等功效,對改善脾臟運動異常引起的腹瀉有較好的療效。甘草潤肺解毒對脾胃虛弱、腹痛、大便松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甘草具有一定的腸平滑肌松弛作用,有助于改善腸痙攣癥狀[15-17]。甘草還有助于抑制胃酸分泌,減少胃酸對消化系統(tǒng)的刺激。黨參具有益氣健脾和祛濕的作用。以上藥物合用具有調氣健脾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治療效果。中醫(yī)藥在治療腹瀉型IBS患者時,不僅從簡單對抗的角度來治療疾病,而是從整體上多層次深度治療,雖然治療過程稍長,但其效果明顯更佳[18-2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腹脹、腹痛、納差、乏力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4周,觀察組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76.00%;治療4周后,2組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2組排便次數(shù)、糞便性狀、腹痛、排便感覺、腹脹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調肝運脾湯輔治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提高其生活質量,縮短治療時間,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