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楓,1956年生,重慶人。1986年以《詩化哲學》蜚聲學界,1988年發(fā)表《拯救與逍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3年取得瑞士巴塞爾大學博士學位,受聘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F(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杰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文藝學學科帶頭人。自1994年起,先后承擔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兼職博導(1994—2003),香港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課題審定顧問(1995—1998),牛津大學出版社(中文學術出版)顧問(1995—2002),中國現(xiàn)象學學會執(zhí)行委員(1995—2001),香港現(xiàn)象學學會秘書長(1995—2001),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古典學專業(yè)委員會會長、總顧問(2011—至今)等學術兼職。
劉小楓教授迄今出版以《海德格爾與中國》《以美為鑒》《巫陽招魂》《百年共和之義》《擁彗先驅》《施特勞斯的路標》《共和與經綸》等為核心的學術專著(文集)三十余種,編修《凱若斯:古希臘語文讀本》《雅努斯:古典拉丁語文讀本》,選編并組譯《20世紀宗教哲學文選》《舍勒文集》《德語美學文選》《施特勞斯與古典政治哲學》《施米特與政治法學》《古典學與現(xiàn)代性》《從普遍歷史到歷史主義》《西方古代的天下觀》等 40多種,主要譯著《柏拉圖四書》;創(chuàng)設并主持的古典學術集成“經典與解釋”叢書、CSSCI中文來源集刊《經典與解釋》和古典學刊《古典學研究》,現(xiàn)已出品六百余種,影響被及多個學術領域。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詩學、古典政治哲學、比較古典學。
代表性論文有:(1)《成為〈水滸傳〉的高明讀者可能嗎》,《江漢論壇》2013年第 6期;(2)《普羅米修斯神話與民主政制的難題》,《學術研究》2016年第 7期;(3)《蘭克的〈世界史〉中為何沒有中國》,《中國文化》2016年春季號;(4)《新史學、帝國興衰與古典教育》,《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9年第 1期;(5)《從“軸心時代”到“天下時代”》,《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 5期;(6)《安德里亞與 17世紀的“玫瑰十字會”傳說》,《江漢論壇》2019年第 9期;(7)《美國“遏制中國”論的地緣政治學探源》,《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9年第 10期;(8)《全球史與人文政治教育》,《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20年第 2期;(9)《尼采、布克哈特與人文教育的后現(xiàn)代困境》,《全球教育展望》2020年第 7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