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莉娟
學前教育階段,廣泛開展適合幼兒參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體育活動,是落實“健康第一、終身鍛煉”科學體育理念的關鍵措施。作為幼兒教師,需要改變重智育輕體育、因擔心安全問題而減少體育活動等觀念,邊實踐邊反思,通過創(chuàng)設適宜環(huán)境、配置足夠器材等策略,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引導幼兒樂于、善于參加各類體育活動。
輕松、愉悅、有趣味、充滿吸引力、帶有強烈感召性的體育活動氛圍,對于激發(fā)幼兒的參與欲望,觸發(fā)過往體育活動的記憶,明確當前體育活動的目標,發(fā)揮著正向的、強大的促進作用。反之,高壓、痛苦、沉悶、缺乏想象力的氛圍,則難以激活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調(diào)動幼兒的鍛煉動機。
例如,教師可以打破班級、小組、年齡的界限,擴大幼兒的活動場所,增加幼兒的參與機會,明確幼兒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混班、混齡開展“抖空竹”等特色體育活動,引導幼兒相互學習、共享掛繩、繞線、抖動、平衡等基本動作,單獨或集體展示螞蟻上樹、魚躍龍門、懷中抱月、拋接空竹等組合表演,能夠有效擴大幼兒的人際交往,增強幼兒的合作精神和活動參與興趣。再如,教師可提前播放球類、繩類、體操類、游戲類等體育活動的視頻,以及采取邀請家長到園參加親子體育活動、幼兒展示體育項目等方式,讓幼兒沉浸到熱鬧、好玩、快樂、有挑戰(zhàn)性的體育活動氛圍中,從而產(chǎn)生樂于參與雙腳分合跳繩、集體韻律操、攀爬攀巖墻等體育活動的強烈興趣和愉快體驗。
環(huán)境是隱性的課程,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適宜的室內(nèi)外環(huán)境。在創(chuàng)設體育活動環(huán)境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共性的、一般化的需要,也要滿足個性化、差異化的需要,并跟隨不同體育活動目標任務的動態(tài)變化,達到與幼兒身心特點吻合、與具體體育活動匹配的適宜狀態(tài)。
例如,在戶外體育活動的區(qū)域創(chuàng)設上,教師應把握奔跑、跳躍、投擲、鉆爬、翻越、攀登、擊打、平衡等基本體育動作要領,有所差異、分門別類地設置各個功能區(qū)域,最大程度地滿足幼兒對體育活動的參與權和選擇權。其中,蹦跳區(qū)可用油漆在地面劃分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方格、半圓、弧面等,方便幼兒練習“跳房子”、個人雙腳跳、兩人三足跳等體育活動;擊打區(qū)可借助園內(nèi)樹木、房屋結構,懸掛沙包、氣球、燈籠等物品,方便幼兒練習打沙包、射氣球、掛燈籠等體育活動;跳躍區(qū)可安排海綿墊子、蹦床游樂場、充氣城堡等器材,方便幼兒進行仰臥起坐、跳跳床、滑滑梯等體育活動……跳躍區(qū)、投擲區(qū)、鉆爬區(qū)、翻越區(qū)、攀登區(qū)、擊打區(qū)、平衡區(qū)等各具功能、各有特色的區(qū)域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能夠使幼兒自由而自主地參與各類體育活動,發(fā)展幼兒健康的身體姿勢和基本的運動能力。
無論是踢毽子、拍皮球、下象棋、韻律操等傳統(tǒng)體育項目,還是跳竹竿、滾鐵環(huán)、三人“推小車”、滾輪胎、搭房子等體育游戲,都需要皮球、輪胎等相匹配的器材。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身體運動類體育活動可以徒手開展,無須使用體育器材。因此,配置足夠的體育活動器材,對于高質(zhì)量開展各類體育活動有著決定性影響。按照功能分布與體型大小,可以是拳擊袋、沙包、平衡木、啞鈴、毽繩、排球、高蹺等原生性體育器材,也可以是板凳、輪胎、可樂瓶等替代性體育器材。基于幼兒園經(jīng)費投入和園所情況,教師既可以購買成品或半成品器材,也可以就地選材、因陋就簡地自制特色器材。其中,可以利用可樂瓶制作陀螺、運用鐵絲制作鐵環(huán)、使用呼啦圈和雜物袋制作“袋鼠跳跳袋”等。
例如,一名教師在開展大班體育活動“調(diào)皮的袋鼠”時,就組織幼兒手拉手圍成三個圓圈,準備三把小椅子充當障礙物、三條跳繩充當橋梁。此處體育活動中的圓圈、障礙物和橋梁均為自制的替代性器材。教師扮演袋鼠媽媽,在講解本次體育活動規(guī)則之后,幼兒扮演小袋鼠,分成三個小組,伴隨著兒歌“跳跳跳”的旋律,每組中每名幼兒依次完成單腳跳圈、叉腰跳圈、扭腰繞過繩橋、轉身繞過小椅子等動作,再回到各自的小組與下一名幼兒擊手,然后接力完成循環(huán)動作,提高幼兒的身體控制能力和反應能力,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訴我們,恰當水平的刺激條件,能夠促進幼兒熱情參與、勇于克服困難、積極地解決問題?;顒有问?、勵志教育等屬于刺激條件范圍,如果能夠定期擴充體育活動的內(nèi)容、拓展體育活動的形式、調(diào)整體育活動的種類,進而保持體育活動的新鮮性和吸引力,就能夠調(diào)動幼兒參與的濃厚興趣,多個角度發(fā)展幼兒的體育運動素養(yǎng)和社會適應能力。但需要擺脫“千篇一律”的“刻板”模式和無限拔高的“充血”模式。
例如,教師結合一日作息時間安排,晨間可以組織小型器械分組練習、個人項目鍛煉等體育活動,上午可以組織走獨木橋(椅子替代)、過山洞(器材搭建)、搶椅子(幼兒圍圈轉動)、抬轎子(幼兒角色扮演)等室內(nèi)體育活動,午間可以組織滾鐵環(huán)、投飛標、滑滑梯、丟沙包等體育活動,下午可以組織跳繩、跨欄、拋接球、仰臥起坐、走梅花樁等室外體育活動,滿足不同幼兒的個性化需要。更為重要的是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一物多玩的游戲,自主地拓展多樣的體育活動種類,將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播種到幼兒心田。
體育活動方案的差異化設計和實施,包括不同的目標取向、不同的器材選用、不同的活動類型、不同的適用情境以及不同規(guī)模的幼兒參與。衡量哪一種活動方案是否做到優(yōu)選、貼切,歸根結底要看活動目標的達成度和幼兒參與的收獲感。其中,最核心的前提條件是對于幼兒體育活動需求的把握,以及對于目標的取舍與組合。前者遵循的是以幼兒為中心、落實幼兒主體地位的原則,后者堅持的是目標導向、精準施策。教師可立足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和幼兒身體機能的動靜交替,靈活調(diào)整適合季節(jié)特征的運動項目與運動強度。例如,在春季、秋季多組織一些遠足參觀、走平衡木、滾輪胎、爬攀巖墻、玩沙包、跳繃床等技能性強的體育活動;在夏季多組織沙水游戲、搭建活動等;在冬季多組織幼兒運動強度大的奔跑活動、參與運動頻率高的活動,野趣野味十足的球類活動、沐浴冬日暖陽等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在哪一個季度、采取哪一種活動方案,都需要立足幼兒的身體心理特點,保持適當?shù)捏w育運動強度,一般遵循“預熱→漸強→中強→微弱”的強度變化,避免增加幼兒身體的過重負荷,把握好靈活融合的運動原則,從而確?;顒拥男Ч陀變旱陌踩?。
堅決落實好幼兒在園一天中兩個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發(fā)揮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的獨有功能,這既是國家政策的要求,也是教師、家長的義務,必須高度重視并全面落實。因此,幼兒教師和家長需要不斷總結、高效開展體育活動,為培養(yǎng)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本領過硬的時代新人而共同努力。
(責任編輯:郭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