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桃桃
(商丘師范學院 外語學院,河南商丘 476000)
慣用語被人們廣泛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口語交流中,慣用語在表達的時候具備自己獨有的結構,表現(xiàn)內容豐富。慣用語是漢語的常用語,外國人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慣用語的使用是一個困難的部分,想要正確使用慣用語,需要使用者能夠掌握一定的語言使用文化知識[1]。
漢韓慣用語在使用的時候體現(xiàn)了中國和韓國兩個國家人民的思維習慣、心理認知特點。飲食慣用語是漢韓交流過程中常用的慣用語形式,飲食慣用語雖然表達簡單,但是其中往往蘊含豐富的內容,會通過一系列修辭表現(xiàn)手段來彰顯。隱喻、轉喻是漢韓慣用語表現(xiàn)中的常用修辭手段。該文立足于漢韓交流中飲食慣用語使用實際情況,就飲食慣用語使用過程中的隱喻、轉喻修辭使用問題進行探究。
語言的使用扎根于某一種認知結構中,隱喻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也是新語言意義的重要途徑。隱喻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思考事物的思維。從深層次角度來看,隱喻可以看作是人們思維、行為、思想表達的重要方式。
轉喻代表的是一種詞表示的字面意義以及與之對應的比喻意義之間的銜接關系。轉喻所聯(lián)系下的一個成分代表另一個成分。轉喻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每個事物都有不同的屬性,不同認知作用下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同。
隱喻和轉喻的使用區(qū)別一般體現(xiàn)在,隱喻是不同認知領域之間的一種投射,轉喻是彼此關聯(lián)的不同認知喻。轉喻傾向使用具體的事物來代替抽象的事物。
2.1.1 飲食的定義
在漢語詞典中的“飲食”一般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1)吃、喝東西;(2)吃東西、喝東西。在韓語中的“飲食”內涵包含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1)使人能夠吃的飯或者湯類東西;(2)飲食物。
2.1.2 慣用語的定義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將慣用語看作是熟語的一種,具體是指應用感情色彩比較強烈的固定詞語來表達,像是人們實際生活中的“開夜車”“扯后腿”等都是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慣用語。
韓國《標準國語大辭典》將慣用語做出如下的定義:慣用語是由兩個以上詞語組合形成的語句。在韓國,慣用語經常被人們用來表達特殊的含義。
飲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飲食文化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國家對飲食的不同看法,人們會使用飲食慣用語來表達自己對味道的感受以及對事物產生的微妙情感[2]。
飲食文化的產生發(fā)展又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飲食慣用語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顯示出強烈的民族文化特點。中國、韓國地區(qū)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了自己獨有的語言應用習慣,在語言的表達和使用上也出現(xiàn)了多個類型的慣用語?;陲嬍持惺澄锏奶攸c,漢語慣用語中常用小辣椒來形容一個人做事干練;使用吃醋來表達人們的嫉妒情緒;吃豆腐代表占女性的便宜……基于飲食文化,韓語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慣用語表達,比如,沒考上被稱作是吃海帶湯;精力耗費殆盡被稱作是變成蔥泡菜;高興得太早被稱作是喝泡菜湯。
第一,以表動作狀態(tài)為源域的漢語慣用語。(1)帶有烹飪技巧的飲食慣用語。比如蘿卜白菜一鍋煮、炒魷魚、炒剩飯等。(2)帶有“吃”動詞特色的漢語慣用語。比如,吃醋等。(3)帶有“喝”動詞特色的漢語慣用語。比如,喝西北風等。第二,以表動作狀態(tài)作為源域的韓語慣用語。(1)具備烹飪技巧的韓國慣用語,比如炒豆子、熬粥等。(2)具備動詞“吃”的韓語慣用語,比如,吃豆子飯等。(3)具備動詞“喝”的漢語慣用語,比如,喝泡菜湯。
第一,以飲食原料為源域的漢語飲食慣用語。比如,刀子嘴豆腐心、空心蘿卜、炒魷魚、老油條。第二,以飲食原料作為源域的韓語飲食慣用語。比如,吃了小蔥泡菜、成了胡蘿卜等。
3.3.1 漢語領域中的飲食慣用語
第一,隱喻對象為行為的漢語飲食慣用語。(1)“撿了芝麻丟西瓜”漢語慣用語的使用源域是比較小的芝麻、比較大的西瓜,漢語慣用語的目標域強調的是利益,代表是沒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一味地關注事物的次要矛盾。這樣隱喻的基本隱喻對象為行為隱喻。(2)“嘴巴抹了蜜”漢語飲食慣用語的源域是蜂蜜帶來的甜味,目標域為象征說好聽的話。(3)“炒魷魚”漢語飲食慣用語的源域是翻炒的魷魚,目標域為象征在工作崗位上被開除,從魷魚在炒熟之后魷魚會卷起來,炒魷魚的這個特點象征了卷鋪蓋走人,意味一個人在一個領域自動離職。(4)“一鍋粥”。漢語慣用語的使用源域是粥,目標域用來形容一塌糊涂、一片混亂。(5)“夾生飯”漢語慣用語的使用源域是夾生飯,目標域是具體程度的完成情況,用來比喻一開始做不好的事情以后也很難做好。(6)“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漢語慣用語的使用源域是種瓜就會得到瓜、種豆就會得到豆,目標域是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比喻因果報應關系。(7)“吃閑飯”漢語慣用語的使用源域是吃現(xiàn)成的飯。目標域是指只吃飯,不做事情,因而也就無法獲得經濟收入。第二,隱喻對象為物/人的漢語飲食慣用語。(1)“刀子嘴豆腐心”漢語慣用語使用源域是尖銳的刀、柔軟的豆腐。慣用語使用的目標域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性格,象征一個人的嘴像刀子一樣厲害,但是心地卻很善良。(2)“軟柿子”漢語慣用語使用源域柔軟的柿子。漢語慣用語的目標域代表的是性格,象征的是好欺負的人。(3)“小辣椒”漢語慣用語使用源域是辛辣的辣椒,目標域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性格,象征性格潑辣的女孩子。
3.3.2 韓語領域中的飲食慣用語
第一,韓語飲食慣用語中隱喻對象為行為的韓語飲食慣用語。(1)“芝麻傾斜而下”韓語飲食慣用語的源域是大量的芝麻落下,韓語飲食慣用語的目標域代表的是幸福的心理狀態(tài),一般用來象征情侶或者夫妻日子過得十分甜蜜、有趣。(2)“吃海帶湯”韓語飲食慣用語的源域是海帶的屬性。韓語飲食慣用語的目標域象征考試不及格。(3)“吃艾草湯”韓語飲食慣用語的源域是艾草具備較強的苦味,韓語飲食慣用語目標域象征做事情的失敗[3]。第二,韓語飲食慣用語中隱喻對象為物的韓語飲食慣用語。(1)“小辣椒更辣”韓語飲食慣用語的源域是小辣椒,韓語飲食慣用語的目標域是能力,不要光看外貌,憑借外貌就瞧不起人。(2)“成了胡蘿卜”韓語飲食慣用語的源域是胡蘿卜,韓語飲食慣用語的目標域代表的是害羞、不好意思、臉紅心跳。
轉喻形式作用下的漢韓飲食慣用語一般是指借助部分現(xiàn)象來代替整體現(xiàn)象做出表達。在中國習俗領域,舉辦婚禮的時候新人會有敬酒的習俗,因此,“喝喜酒”可以用來象征“結婚”。韓國人在結婚的時候具備請客吃面條的習俗,由此,在韓國“吃面條”可以用來象征“結婚”。
在中國,“吃喜糖”“喝喜酒” 的漢語慣用語源域是在婚禮上吃糖和喝酒,象征的是參與婚禮時所使用的喜糖、喜酒?!疤焐系麴W餅”的漢語慣用語源域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漢語慣用語使用的目標域是突然之間所發(fā)生的意想不到的好事情。“吃一鍋飯”的漢語慣用語源域是吃一整鍋的飯,漢語慣用語使用的目標域是指彼此之間的關系很親密,就像是一家人。“吃軟飯”的漢語慣用語源域是吃軟飯,漢語慣用語使用的目標域是對女性的一種調侃,象征拿別人來開玩笑。
該文介紹了韓漢飲食慣用語的定義和分類,并且簡單介紹了一系列研究的理論。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慣用語的生成機制類似概念結構的映射,許多慣用語中,詞語的出現(xiàn)和使用在于認知機制能夠將不同領域的認識和慣用語聯(lián)系在一起。概念的隱喻是源域之間的一種映射或者對應,慣用語的概念意義是在源域向目標域的方向產生變化。由飲食方面引申出來的詞匯是十分多的,對這些詞匯的研究和分類匯總研究是十分具備深度的[4]。如何找到一個恰當?shù)慕嵌葋砀玫姆治龊椭C詞匯對日韓語言交流和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源域、目標域相同的慣用語。源域、目標域相同主要是指中國、韓國兩個國家常用習慣用語形式中的表現(xiàn)形式相同,語義也會使用到對應的慣用語。但是由于受兩個國家文化不同的影響,語言的使用表達、基本語序不同。比如,在漢語語言表達中的“動詞/形容詞+名詞”的組合在韓語語言結構表達中一般體現(xiàn)在“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組合。兩個國家語言表達的慣用語詞性是相同的,區(qū)別的是詞語使用語序的不同,但是總體上二者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中國飲食慣用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代表著種什么就會收獲什么,這句話象征了因果之間的輪回,也就是說想要獲得良好的結果就需要不斷努力奮斗。這個飲食慣用語的表達和韓國的“種豆子得豆子”都具備因果表現(xiàn)的意思,雖然使用的詞語不同,但是所代表的認知理念以及形成的認知看法是相同的。中國的“雞蛋碰石頭”和“用雞蛋碰石頭”主要是指比喻力量小的一方同力量大的一方相較量,如果力量不對等就會使得一方吃虧。漢語飲食慣用語中這句話的內涵和韓語飲食慣用語的“用雞蛋碰石頭”意思十分相似,象征的內容也是一樣的。
第二,源域相同、目標域不同的飲食慣用語。源域相同、目標域不同主要是指在飲食慣用語中表達形式一樣,但是意義卻不一樣。在漢語習慣性的表達中,關于“雞蛋里挑骨頭”有著這樣的描述:“發(fā)生在某某派出所的敲門的事件在內部反映強烈,有的民警同志認為是長者事多,就是雞蛋里挑骨頭。有的則認為,如過是為這事向群眾道歉,就是小題大做,對待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十分不利于樹立民警的威信?!痹陧n語表達中,關于“雞蛋里也有骨頭”一般會被應用到這樣的語境中:“貧困的某某好不容易才得到了的雞蛋是壞的,從而得到‘雞卵有骨’這個典故?!庇纱丝梢园l(fā)現(xiàn),在中國漢語層面上,雞蛋里挑骨頭主要是指找毛病的意思,這樣的說法十分形象、夸張會給人一種關于挑剔的聯(lián)想。而在韓語表達中,“雞蛋里也有骨頭”代表的是倒霉的人難得會遇到好的發(fā)展機會,在比喻中“骨”不是“骨頭”的含義,而是壞了的意思,隨著時間的流轉,其意思才發(fā)生了轉變,雖然上述兩個詞語十分相似,但是卻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意義。
第一,源域不同,目標域相同的慣用語。源域不同、目標域相同是指慣用語形式和字面意義的不同,但是慣用語含有的隱喻表現(xiàn),也就是說目標域是一樣的。出現(xiàn)這樣現(xiàn)象的原因是中國、韓國兩個國家民族思維的個性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在飲食常用語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表現(xiàn)形式、源域不同,但是目標域以及表達的意義是一樣的。在漢語層面上“包子的肉不在褶上”是一句家鄉(xiāng)常用的俗語,這個字面意思是包子里的肉餡是在表面上看不出來的。這句話用來形容人的低調處事方式,暗指那些喜歡出風頭的人不需要張揚。在韓語表達中“比起砂鍋醬更好吃”是用來比喻雖然外表不起眼,但是內容卻豐富[5]。表達過程中所提到的砂鍋是韓國燉菜、燉牛雜湯所使用的容器,在表現(xiàn)低調的問題上中國人會選擇使用包子來比喻,而韓國人則是會選擇使用砂鍋,雖然構成的詞匯不盡相同,但是最終意義確是一致的。中國的俗語有一句“霜打的茄子”,形容人精神不好,萎靡不振,而韓語里的“成了蔥泡菜”也是這個寓意。蔥泡菜是一種泡菜,原材料是蔥,蔥和幾種材料攪拌后可以直接吃,但是如果因為保存時間過久,產生發(fā)酵的味道就會不新鮮。所以發(fā)酵之后的蔥泡菜和霜打的茄子拿來比喻軟弱無力的人、筋疲力盡的人。漢語層面上比喻使用茄子,韓語使用蔥泡菜,雖然源域不同,但是彼此卻映射了相同的目標域。
第二,源域、目標域均不同的慣用語。(1)僅僅在漢語表達中所使用到的飲食慣用語。“刀子嘴豆腐心”中采取了對立統(tǒng)一的一個事物來進行比喻,刀鋒鋒利,人們用來作為工具進行切割,豆腐則十分柔軟[6]。在這個比喻中刀一般是指語氣尖銳,豆腐則寓意柔情,通過使用這種屬性的兩極化來顯示出雖然這個人的嘴巴像刀子一樣厲害,但是內心卻是非常柔軟。在漢語的表達中,軟柿子在字面上指的是比較軟的柿子,在人的角度上,軟柿子一般是指在和人相處過程中處于弱勢的人,軟柿子和好欺負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十分類似。(2)僅僅在韓語中存在的飲食慣用語。海帶湯是韓國人生日和坐月子的必吃食物,但是“吃海帶湯”會被人們認為是考試落榜、考不上或者不及格,為此,在韓國有重要考試的時候是不能夠喝海帶湯的,在平時“喝泡菜湯”經常被比喻是自作多情、一廂情愿的意思。
綜上所述,人們生活與飲食文化密不可分。漢韓語中有許多詞匯和表達方式都會涉及飲食素材,飲食慣用語在人們日常生活用語的方方面面都會體現(xiàn)。文章站在隱喻和比喻理論的視角上,按照認知隱喻的基本特征,以和飲食材料有關的表達作為基本研究中心,在對和飲食相關調料、味道、料理、飲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仔細觀察之后,從吃和喝層面上的慣用語為研究切入點,分析兩個國家飲食慣用語的使用特征和差異,通過飲食慣用語深入分析兩個國家人民長期發(fā)展產生的飲食文化習慣,旨在能夠為相關人員深入了解兩個國家的文化內容做出重要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