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銀
(1.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2.貴州財經大學 大數(shù)據(jù)應用與經濟學院,貴陽 550025)
親和力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和獲得感的內生源驅動力,是新時代呼吁革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盤活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召喚,更是凸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時代感和吸引力的時世審視。近年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進中面臨社會思想生態(tài)變遷、信息技術媒體革新、構成要素新變、工作方式老套、教育內容不新的多重境遇,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略有衰減。至此,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以遵循“三規(guī)律”為原則,以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為出發(fā)點,因事因時順勢而進地加強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著力突顯了提升親和力是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之策。使思想政治工作本應具有的親和力再度被激起,為創(chuàng)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途徑,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指明了方向。增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關鍵在于提升親和力,提升親和力的關鍵在于能否正確把握親和力的生成規(guī)律。親和力的生成規(guī)律究竟是什么?學界并未形成共識。
時代是理論創(chuàng)新之母,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的概念、內涵、外延隨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在時代境遇中保持著概念的生命之樹常青。新時代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概念的推進和發(fā)展,仍需在理清以下三對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概念的由來及演進,最初源于化學用語“親和力”,后引用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原指物質之間結合時的相互作用力”[2]。后在心理學中“親和力”意蘊為人對人的“親近、喜愛,從而促進彼此的交流,并以此增強人際關系的和諧,減少人際間的矛盾與沖突”[3]?!坝H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初次表達見于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4]此處的“吸引力、感染力”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原初表現(xiàn),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闡釋了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引發(fā)了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探討熱潮。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概念在這一波又一波的研究浪潮中逐步推進和深化發(fā)展。李建從教育主體與教育實踐關系的視角將其定義為“是思想政治教育對教育對象所具有的親近性、吸引力和傾向性,還包含教育對象對施教者和教育實踐活動產生的親近感、趨同感和和諧感”[5]。葉方興則從廣狹兩義的角度出發(fā),從廣義上將其定義為“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給人們的親近感受。這里不僅包括教育對象,也包含教育主體乃至整個社會大眾”[6]。從狹義上釋義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教育對象所形成的親近感受。就此來說,‘親和力’與‘親近感’具有實質性關聯(lián),并同‘和諧感’‘一體感’等感受緊密聯(lián)系,且與‘距離感’‘疏離感’‘斷裂感’等相關感受相對”[6]。不難看出,研究者們對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概念的定義主要基于主客體間的范疇、關系來界定,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不容忽視的是,在這些相關概念的界定中,仍存在對主客體范疇混淆、教育主導與教育主體界定模糊的情況,進而在研究中將親和力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混淆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與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雖在一些領域或實踐中會有部分相交,甚至有時會被混淆,但其內涵與外延都各有所異。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內涵與外延相較而言都窄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主體、對象、內容、方式、渠道也有別于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盡管它們在特定的時期被等同使用,但從概念演變和發(fā)展的進程來看,其本身的范圍和內涵都有著明顯的不同,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2019年習近平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闡明了思政課親和力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本質區(qū)別和內在關聯(lián),指明了“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這一命題,著重強調了思政課作為開展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要不斷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守好每一段渠。學界對“親和力”的相關研究再度升溫,呈現(xiàn)“井噴式”發(fā)展狀態(tài)?!八^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所具有的親近、吸引的潛在功能,以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的親近感、趨同感?!盵7]具體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受教育對象范圍、教育內容和方式等都遠小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徑、載體、范疇也遠大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概言之,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課堂,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與學生間的親切感、課程載體的時代感、教學內容的趨同感、課程教學的和諧感。也即是“首先緣起于學生對教師形象氣質的喜愛和對其人格品性的肯定而產生的一種親近感和尊崇心”[8]。
思想政治工作則范疇更廣,其核心主體泛指一切的社會人,盡管各個時代的目標、內容和叫法不同,但卻古已有之,其概念本身及內涵、外延都是幾對概念中最為廣泛的。涵蓋社會運行管理中的方方面面,主要體現(xiàn)為解決人的思想、觀念、立場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一個協(xié)調效應的生命系統(tǒng)。故而,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的概念也更為深遠和復雜,學界對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的界定也形式花哨、維度多樣,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就是理論自身的魅力,無形間把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也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是一種環(huán)境力,即社會大環(huán)境對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支撐力”[9]。僅從外在環(huán)境界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有其合理之處,但這種一葉障目的定義難免有些掩耳盜鈴之勢。筆者認為,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是指工作對象對工作者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言語藝術、人格品行的親近感,以及對工作內容、法理依據(jù)、載體媒介、預達目標的趨同感與和諧度,表現(xiàn)為對對象的說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斑@種親和力是基于對信仰堅如磐石的定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9]它既包含又區(qū)別于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事物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決定了概念間的相互交融,思想政治工作的屬性和目的天然地把它們的共同主體“人”作為共同的受眾對象。但不同的是它們之間的主體在不同的境遇趨于流動,所歸屬的場所和范疇也各有所異。對概念的界定也需緊扣時代境遇,依據(jù)其所歸屬的范疇和要素區(qū)別定義。目前,學界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定義傾向于構成要素定義說,“四要素構成說”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主要由“主體親和力、客體親和力、介體親和力以及環(huán)體親和力”[10]構成?!拔逡貥嫵烧f”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親和力、教育方法親和力、教育內容親和力、教育主體親和力和教育環(huán)境親和力五種”[5]。分別從內在親和與外在親和的系統(tǒng)關聯(lián)上進行了界定,并構成了一種聚攏的合力。但這種構成要素法的界定難以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區(qū)別,在實踐中極易導致概念的使用混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重在教育的親和,著重突顯的是高校對學生、黨外人士、教職工、黨政干部的政治思想引領及理想信念教育的親和,其對象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而窄于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更傾向于對對象的管理中形成的互動力,親和力也不是最終的教育目的,而是達成目的的重要手段。理清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區(qū)別,也就不易混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的概念。從其構成要素上看,二者在主體、對象上高度融合,在開展中既有包含又有競合關系。從內容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包括管理班團事務、校園文化塑造、學生勤獎助貸、宣傳工作、易班建設等方面的親和力,當然也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二者是包含關系。從形式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樣,涵蓋面更加寬泛,評價體系更加具體。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體現(xiàn)在高校工作中的各個領域,貫穿于高校工作的全過程全方位,是事關高校生命線的工作。但必須明確的是,“親和力絕對不是迎合力,而是朝著預期教育目標的引導力,”讓其對象成為“整個思想政治工作系統(tǒng)所需要的那類人,而非隨心所欲地成為精致的個人主義者”[10]。
親和力的生成是一個雙向驅動的過程,既需要實施主體內部的情感驅動、人格感染、話語吸引及人文關懷,更需要外部環(huán)境、教育方式對受施力者的吸引和感染。
“沒有人的感情,就不會有人對真理的追求。”[11]顯然,在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中,親和力首要著眼于雙方情感上被感染、感動和吸引而生成的親近感與和諧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的生成,首先應源于思政工作者對思政工作的真實熱愛,出自內心的喜愛,以及對學生充滿情感的關愛之心,進而產生對其工作對象、工作內容的親近。就好比是發(fā)動機的內燃力,缺乏情感這個最本真的東西,就會對工作缺乏激情,進而產生疏遠感。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你先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夠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12]。施教者本身缺乏真實情感,就難以成為一個能夠鼓舞別人的人,更難以主動親近別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質是做人的工作,也是最具復雜性和挑戰(zhàn)性的工作,僅靠外在管理制度的驅動和書齋里的邏輯推理研究,難以取得實效。因為“人類的大部分行為并不起源于人們的邏輯推理,而是起源于情感”[13],做人的工作一旦離開了情感,就容易使自己出丑。因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真實情感是主動走進學生心靈、主動親近思政工作對象,堅定理想信仰,激發(fā)燃燒斗志的原生動力,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生成的內在心理基礎。缺乏真實情感的人開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注定是沒有說服力的,是缺乏自信心和底氣支撐的。
理論魅力是思政工作者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征服教育對象的潛在力量,理論功底深厚、學科背景扎實,能深層次理解和講透教育內容的教師,其自身理論魅力煥發(fā)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將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袄碚撝灰f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14]講授理論的徹底與否,關鍵取決于教育者自身是否敬畏敬仰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否學懂學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諦。教育者只有徹底掌握了理論,理論的說服力也才具有生命力,因而才能掌握群眾,為群眾所信服。群眾才愿意親近教育者,樂意聽其言,信其道。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除了內容不夠新穎,包裝不夠時尚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思政工作者理論水平不高,“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15]。因而,理論功底的匱乏必將引發(fā)教育對象的抵觸,必將導致教育者自身出丑,激起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疏遠感。新時代的大學生對理論的需求方式多樣,期待程度更高。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自覺提升理論功底,善于用理論的徹底性、科學性去征服學生、贏得學生,進而才能親近學生,促使親和力的生成,達到預期的工作和教育目標。
思政工作者的人格是由自身的品行、學識、性格、氣質等綜合素養(yǎng)構成的一種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格品質本身就是一種魅力,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是一種能讓受力者自發(fā)地走近、親和的力量。健全的人格是思政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親和力內部生成的道德因素。人格具有自身的吸引力,同樣也具有自身的破壞力,雙面人格的教育者往往更容易受到棄唾,敗壞自身和學校的形象。反之,健全的人格往往能形成一種人格魅力,彈奏出和諧的人生旋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是自身道德素養(yǎng)的核心,其魅力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工作的成效及學生的認同。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用自身堅定的理想信念來堅守工作的初心和使命,用愛崗敬業(yè)、勇于擔當?shù)穆殬I(yè)作風影響學生,以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魄力感染學生,以自身光輝的人格形象來贏得學生的敬仰與愛慕。正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會帶出什么樣的學生,有什么樣的工作者就會做出什么樣的工作成效。“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16]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在于能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視為“自我的人格典范”,而到達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我教育,從我出發(fā)的教育也才最能生成親和力。
任何時候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必然要借助語言載體來表達、傳播、接收。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低和語言表達的時機、場合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為“話語藝術”?!霸捳Z”作為思政工作者開展管理、教育工作的傳播載體,其自身幽默風趣、妙語連珠的語言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教學中慷慨激昂的話語藝術必將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增加受教育者的親近感。新時代語境下的工作、教育對象以“95后”“00后”居多,他們思想活躍,個性鮮明,自我意識較強,更加關注自身的需求和未來發(fā)展,期望彰顯自我,倡導平等交流,傾向于接受更具親和力的話語。傳統(tǒng)語境中的“政治話語、文本話語、權力話語”疏離了對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釋懷與關照,忽視了受教育者的真實主觀感受,缺乏親和性,因而被貼上了“枯燥化”“呆板化”的標簽,難以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為此,高校思政工作者理應順勢而行,因時而新,不斷革新話語體系,轉變話語風格,變“權力話語”為“權利話語”,更加關注受教育者在教育關系中的感受和地位,實現(xiàn)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平等對話。轉“宏大敘事話語”為“微小敘事話語”,轉“文本話語”為“形象話語”,從“高大全”到“人性化”,從“廟堂之高”到學生個體的“小確幸”,“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盵17]話語的革新和轉變,正是新時代對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的時代之命,高校思政工作者唯有增強自身語言魅力,轉變傳統(tǒng)話風,才能促使自身內在的親和力生成,進而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思政工作喜人心”的境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的生成需要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的共同推進才能實現(xiàn),內在動力的關鍵在思想政治工作主體本身,包括思政工作者和工作對象,是推動親和力生成的重要引擎。外在動力主要體現(xiàn)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環(huán)境、內容、方式方法、實踐起點和最終落腳,這些外部力量是親和力生成的外在保障和實踐場域。
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蘊藏于日常生活的涵養(yǎng)池中,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在其中產生及其變遷?!叭粘I钆c每一個體的生存息息相關,它無聲地滋養(yǎng)和孕育個體生存和人類社會,即是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背景世界,也是每個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世界?!盵18]日常生活的涵養(yǎng)池囊括了一切的社會人及其觀念,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除了要借助于自身內在的因素驅動親和力的生成外,還應立足于日常生活的涵養(yǎng)池,以日常生活作為親和力生成的水源條件。探尋親和力生成的內在思想源泉和外在實踐場域,幫助人們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明辨是非,回應大眾心聲關切,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以身邊的感人事跡觸發(fā)人心,傾聽民眾的心聲,使親和力的生成之水源遠流長。另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立足于“日常生活”沃土的場域之際,切勿隨意拔高或流于形式,致使思政工作騰飛于學生日常生活的領域外空。親和力作為一種內在和外在的合力,只有在整體實踐的互動中才能逐步生成,一旦脫離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實踐場域,親和力的生成就成了無源之水,再憑借如何強大的內在動力也難以生成。
理想信念是人們的精神之鈣,精神上缺鈣就容易得軟骨病。新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活躍、個性強,易于受不同思想的影響和熏陶,價值取向多元。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改革開放富起來的美好環(huán)境中,物質條件優(yōu)越,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再加之學校挫折教育的缺乏,理想信念教育不夠,學生們對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缺乏體驗感,對先烈們歷經磨難換來的和平美好環(huán)境缺乏深刻認識,滿足于現(xiàn)實,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欲望不強,動力不足,信心不夠,容易受挫折的阻撓而放棄,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同樣,就高校的多數(shù)青年思政工作者而言,他們對職業(yè)晉升、職稱評定等缺乏必要的規(guī)劃和追求,對工作缺乏熱情,僅滿足于完成工作任務,守住工作時間。顯得無欲無求,工作上缺乏主動和激情,進而阻礙了親和力的生成。可見,加強對思政工作者、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信仰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理想信念是人們精神上的支柱,理想信念一旦坍塌,人們的價值走向就會滑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就難以生成,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就更加乏力。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大學生的價值旨趣也就難以如期如愿實現(xiàn),與黨的預期目標相差較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起點在人,終點也在人。親和力生成的載體和對象是處于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脫離于現(xiàn)實的居廟堂之高的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實質上是開展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和教育,其目的是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忠誠可靠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意識形態(tài)位居上層建筑的頂端既源于社會實踐又高于現(xiàn)實生活,并集中體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人”的政治立場、階級意識、道德觀念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19]?,F(xiàn)實的人“既當成他們本身的歷史劇的劇作者又當成劇中人物”[20]。“現(xiàn)實的人”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又是其對象,在整個過程中既扮演劇中人又扮演劇作者,其整個形成過程中伴隨著諸多內外在的情感因素、環(huán)境因素,都是在社會實踐中闡釋人的觀念的過程基礎上形成的,培育人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而非是脫離現(xiàn)實底色的政治空談或說教,進而塑造人。因為“人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2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的生成,只有始終以“現(xiàn)實的人”為邏輯起點,從現(xiàn)實的人的本性出發(fā),去思考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從“高大全”向“人性化”轉變,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xiàn)實底蘊,進而促使親和力的生成。同樣,親和力的生成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標的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標的實現(xiàn)又反推進親和力的提升,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做人的工作,又是離不開人去做的工作,不論是作為內在親和力生成的主體的工作者,還是作為外在親和力生成的其它環(huán)境因素,最終都是由人去創(chuàng)造完成,而“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xiàn)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總之,成為‘理想的意圖’,并且以這種形態(tài)變成‘理想的力量’”[22]。細言之,外在環(huán)境是如何影響著人們的呢?其影響的大小如何?實際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工作方式方法影響著工作者及其對象的親近度和親切感,工作的規(guī)范程度、合法程度決定著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穎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對象的認可度,影響著教育的實效。工作方式作為親和力生成的外在條件,對親和力的生成意義重大。在以往的工作中,由于傳統(tǒng)工作方式的習慣性及其工作方式的陳舊老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難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走過場、趕應付、做材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資源,增加一線工作者的負擔,而且疏遠了工作者與工作對象的距離,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學校要善于革新觀念,了解工作對象的特點,“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23]及時地根據(jù)環(huán)境的變化及工作對象的特點,找準相互間的共鳴點、切入點革新工作方式,促使親和力的生成,進而保障工作有效開展。
“現(xiàn)實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生成的邏輯起點,那么,為什么要生成親和力、提升親和力?親和力到底有什么用,這才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親和力直面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人既是情感動物又是社會之人。親和力的生成是為了更好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強工作的實效,以期順利到達工作的預期目的,不斷地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既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那么,親和力生成的最終落腳也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為社會主義培養(yǎng)人才上來。人才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誰贏得了人才誰就贏得了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勢必要培養(yǎng)大量的全面發(fā)展的必要之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負起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歷史使命,在整個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為了培養(yǎng)人,更是為了留得住人、搶得到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的生成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必要手段,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人才而需不斷提升和改進的方法,也是順應新時代青年成長成才需要的必然選擇,其最終的落腳點是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可靠人才。
總之,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把握和利用好事物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是獲取成功的關鍵。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關鍵的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但親和力的提升決不是隨心所欲就可以實現(xiàn)的,它不同于一般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那么簡單,其自身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緊隨人的變化而變化的,是基于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極其復雜的內在和外在條件。故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需要在準確把握其生成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更深層地開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親和力生成規(guī)律的研究,并從不同的視角探尋其生成的條件。以期能在準確把握生成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親和力,不斷滿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發(fā)展及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