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卿如 宋珊珊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人工智能目前正呈井噴式發(fā)展,AI詩人小冰的出現讓人工智能的影響深入人文領域。迭代學習了519位中國現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幾千首詩,并逐漸掌握了寫作的技巧,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作詩風格與方法。從數量上而言,微軟小冰創(chuàng)作力驚人,僅在研發(fā)當日便創(chuàng)作詩歌20萬余首,創(chuàng)作效率之高、總數之大非普通人類詩人所能企及。從質量來看,AI詩人小冰的詩并非簡單的辭藻堆砌,微軟工程院副院長李笛在采訪中提及,AI詩人小冰所作的詩有與人類相似的情感表達體現,雖然創(chuàng)作深度還有待提高,但目前的創(chuàng)作質量已是可圈可點。
AI詩人小冰的出現影響了詩歌圈,類似的其他人工智能產品也在不斷融入文字編輯領域,深刻地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與語文教學,語文教師這一職業(yè)甚至也可能因此受到沖擊。雖然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語文老師推進簡單繁瑣的教學工作,但AI寫作的出現讓語文課程的教法與學法面臨巨大挑戰(zhàn)。本文從語文教師在人工智能時代面臨的問題說起,說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未來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充分利用好時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喚醒語文教學本身的人文價值。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作為培養(yǎng)語文老師的基地,相應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應該作出一定的調整以順應不斷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觀,準確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語文課程是中小學階段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一代代中小學語文老師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語文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有優(yōu)勢也有局限性。
從教法角度來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傳授的內容多為教材知識,上課形式比較單一。語文課堂的教學步驟大體可以分為字詞講解、篇章閱讀、時代背景分析、重要片段的賞析、作者的情感理解等。雖然這種傳授知識的模式具有系統(tǒng)性、完整性等特點,但也有相應的短板,如教學內容的輸出向度單一、教學工具簡單、原始文獻采集困難等。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語文教學教法在哪些方面應當維持原有的教學模式,在哪些地方應該尋求突破點,利用好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科技優(yōu)勢,更好地創(chuàng)新教法,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學法角度來看,當下的語文學法仿佛一直繞不開“死記硬背”,從重點課文、重點片段、古詩文的學習到答題模式的慣用模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離不開“背誦”的學習方法。學生將老師上課傳授的知識作為標準范例及考試中的標準答案,并通過一次次背誦訓練達到提高語文成績的目的。一部分語文高分學生并非真正沉浸于人文知識,而是應試能力較強。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學習方法對于學生的幫助開始變得有限,語文學習模式除了“接受學習法”外,更應該注重“研究學習法”“自我學習法”等更順應時代的方法,這樣才能打破學生的僵化思維,讓學生具備靈活的思辨能力和較高的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教育從更多的角度與技術相結合,給新時代語文教學帶來了諸多福音。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能給教學帶來的便利,本文將從教法與學法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從教法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可以較為直接地從技術層面給語文老師提供支持,還可以幫助語文老師節(jié)省更多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人工智能技術是備課過程中重要的輔助工具,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將一部分抽象的知識做成圖表、思維導圖等形式,再通過多媒體工具將備課成果展示給學生。此外,人工智能工具如“愛作業(yè)”等手機應用軟件能拍照批改,可代替教師完成批改作業(yè)等一系列繁瑣復雜的工作,有效地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改善了過去傳統(tǒng)教育效率低下的問題。人機共教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老師在教學中處理一些機械的、重復的知識點,使得老師有更多的精力關注學生學習方法上的問題。具體來說,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精準地掌握每個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而分析出下一階段的教學重點。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還能幫助教師做出及時的反饋,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家長,促成社會、學校、家庭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以便更好地制訂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計劃。人工智能技術解放了語文老師的精力,老師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傳遞人文關懷,如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辨能力、審美能力、學習態(tài)度及思維形式的變化,進而鼓勵其個性的發(fā)展。
從學法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在學生具體學習過程中能夠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在中小學階段,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查找到相關學習資料,還可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從查找資料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給了學生一個宏大的平臺,讓學生在海量的學習資料中根據自身的學習目的及興趣歸屬找尋到需要的部分。從查漏補缺角度來看,學生可以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梳理失分項和還未掌握的知識點,及時準確地鎖定自己的知識盲區(qū)和漏洞。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薄弱情況,選擇學習字詞、古詩文、現代文等各種板塊的內容。從提高效率角度來看,每個學生都能在大數據技術基礎上找尋到相應的內容,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對于古詩文的學習,“西窗燭”軟件有板塊學習和復習整合功能,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明確背誦默寫任務,還能根據學生的歷史學習記錄指定第二天的學習任務,避免重復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
人工智能可以在教法和學法中給老師和學生帶來很大的便利。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時代語文教學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如人文關懷的缺失、智能寫作帶來的審美教育的迷失、人工智能帶來的恐慌效應。
這是教育應遵循的規(guī)律,也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人才培養(yǎng)應遵循的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完成批閱試卷、統(tǒng)計數據等簡單重復性工作,也可以針對個別學生進行精準化的個性教育。但是它始終缺乏“人性”,不能感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發(fā)生的變化,因為人文關懷是無法用數據計算的。人工智能的文學創(chuàng)作原理是通過采集海量的各類文本以形成高質量的、龐大的數據庫,再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從中找到一定的關聯性,再進行信息整合,產出詩句和文章。然而,文學是情感的產物而不是“熟能生巧”的技術操演,人工智能在語文教學領域雖然可以取代瑣碎簡單的重復性工作,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養(yǎng),但缺乏面對面、心與心的人文關懷,即使可以通過大數據對人類的情感進行分析與反饋,卻忽略了個人個體的獨特性。個體獨特性是自我價值實現的前提,也是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基礎,無論是出于個人發(fā)展還是出于社會進步的需要,都應該提倡個體的獨特性。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更要注重對每個個體的人文關懷。
2017年由微軟公司發(fā)明的人工智能詩人“小冰”發(fā)表了第一部人工智能文學作品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部作品在沈向洋博士看來就像一份宣言,宣告了“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文學的時代,從今天開始”①②。人工智能時代的語文教師對于文學作品的評鑒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西窗樓角聽潮聲,水上征帆一點輕。清秋暮時煙雨遠,只身醉夢白云生”,這首詩是由AI詩人小冰所作的,從表面來看已經完全達到了人類筆者的寫作能力。不免讓人設想,未來一部分學生會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進而干擾語文教師對語文教育成果的評估,讓語文教師正常的寫作教學陷入瓶頸。
另外,海量的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資源,容易使學生迷失審美的自主性,對于文學作品的評鑒賞析能力會受到一定影響。詩人小冰在文壇的活躍,以及其作品良莠不齊的現象引發(fā)了業(yè)內廣泛的爭論。筆者在2020年8月5日在AI詩人小冰的程序中輸入了關鍵詞“自由”及一張風景圖以檢驗小冰的作詩能力,最終得到的詩稿為“這樣沉重的時候/詩人永遠是不能/我的生命了”,透過這份詩稿,能感受到AI詩人目前的寫詩能力并不穩(wěn)定,三行詩中有明顯的語序不當,不能很好地體現風景圖的內在含義及“自由”的提示語,可以說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有一定的錯誤影響。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依賴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軟件,審美將會受到一定的誤導?!翱茨切牵W爍的幾顆星/西山上的太陽/青蛙兒正在遠遠的淺水/她嫁了人間許多的顏色?!边@是詩人小冰創(chuàng)作的另一首詩,從行文來看,存在憑空捏造的詞匯,有詞組短語生硬拼湊組合的嫌疑,也有一些不符合語法規(guī)律的句子。詩人于堅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人小冰寫詩的過程更像在玩一種語言游戲。③另外詩評人秦曉宇以為詩人小冰作的詩存在質量問題,更似“比較文學愛好者”的寫法,“應該把新詩史上有名氣、好的詩歌文本作為重點學習對象”④。經過對寫詩小冰軟件的測試,可以看出其作品存在語句不通、表意不明的情況,對于教師教學及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一定負面影響。學生在學習階段看多了類似這樣的詩詞,就容易形成拼湊字詞的習慣,不利于獨立思考能力的養(yǎng)成,難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眼前事物,最終造成審美缺失。
此外,人工智能的飛速進步不僅影響基礎寫作領域,還對現實世界中從事寫作及人文教育的相關崗位構成一定的威脅。人工智能以各種社會角色在很多行業(yè)參與社會活動,一些行業(yè)規(guī)則已被打破,一些工種被人工智能機器取而代之,越來越多的行業(yè)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發(fā)展帶來的影響。AI詩人小冰的出現意味著以往的文學創(chuàng)作模式受到了沖擊。最新版本的AI詩人小冰,僅需提供一張照片和一個關鍵詞即能迅速地作出三首不同篇幅的詩歌。近兩年在中國,機器新聞寫作成為媒體行業(yè)新的“風口”,實驗結果表明中國讀者未必更喜歡機器寫作,但對于機器寫作的接受度與人類編撰的新聞接受度旗鼓相當。[1]由此可見,近年來人工智能機器寫作的可讀性與可信性得到了中國讀者的認可,這不免給人文寫作的相關行業(yè)帶來了沖擊。另外,根據國外研究高等教育的思安(Bayne Sian)教授的研究,目前的教育現狀趨勢開始走向“人機共教”,教育領域已經出現了可以執(zhí)教的“教師機器人”,或多或少影響傳統(tǒng)教師的教育主體地位。[2]人工智能寫作的出現給文字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就業(y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很有可能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愈演愈烈。
人工智能時代語文教學面臨諸多挑戰(zhàn),要想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必須對現階段語文教學作出相應的調整。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應對人文關懷的缺失、審美教育的隱患,以及就業(yè)影響等問題。
在人工智能到來的現狀下追求教學平衡,主要指的是平衡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發(fā)展性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能動性。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能給教學帶來的便利包括:人工智能技術解放了語文教師煩瑣的一系列工作,海量的數據資源讓語文老師們享受著時代帶來的便捷;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提供相應的硬件支持,以智能化的設備增強師生的互動;人工智能可搜索教材字詞語句,靈活自由地展現教材;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進行精準化的自我提升;人工智能可以制訂個性化教育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1.立足課堂
語文教師應更加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yōu)勢,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賞析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體地位,主動追尋人文關懷。其次,語文教師要立足教材,教材是教學的輔助工具,教師需在教材中挖掘人文深度,搜尋人文底蘊,以關注人的發(fā)展為目標,通過教材承載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
2.立足自身
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直接影響學生個人的人文關懷養(yǎng)成,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及時調整教與學的關系。
3.立足學生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將個體的人文空間放大,進而更好地吸納人文關懷,保留學生主體的差異性。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開展語文教學,絕非把課堂變成科技的展示臺,更應該回到教育本身,合理地利用教育技術,平衡好語文教學的藝術。
在課下階段,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批改,通過數據分析整理出學生比較薄弱的知識點,并將信息共享,實現學校、家庭、社會的聯動。在應對挑戰(zhàn)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把人文關懷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對文本、字詞的感知,深化對生活、生命的理解,進而指引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小冰”及它其作品的出現是在一個特殊的時間拐點,不僅預示著舊的文學創(chuàng)作方式正在解構,還給我們帶來新的文學創(chuàng)作啟示。小冰目前的寫作能力與水平給審美教育帶來的影響喜憂參半。要想找尋審美教育的突破口,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嚴格把控學生的寫作培訓,謹慎使用寫作軟件,另外還應該多布置當堂寫作訓練,確保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教師還需向學生指出人工智能寫詩的不可靠性,并強調語序、字詞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多采用小組討論、互改作文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及審美判斷能力。另外還可以在教學計劃中增加人工智能寫作與人類寫作的對比課程,在課堂中給學生展示人類寫作與人工智能寫作情感思維的差異,讓學生學會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寫作,加強寫作本身的訓練,摒棄盲目崇拜。
人工智能是新興技術,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也是大勢所趨,這就要求我們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及帶來的就業(yè)影響。對于文字工作者來說,要學會利用機器寫作的便捷,形成一定的競爭意識,積極探索自身創(chuàng)作力與機器創(chuàng)作的異同點;還需時刻保持思想自由,相信人類寫手獨具的人情魅力,用文字這一載體將所見所聞所感傳遞給廣大讀者群體。對于教學工作者來說,應合理看待人工智能對教育產生的影響,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將個性化的教育作為提升自我的起跳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互動,創(chuàng)新個人的教學模式,合理分配好人工智能與教師的角色。明確教師的主體地位及人工智能的長短,利用技術更好地把控整個教學行業(yè)。語文老師應自覺地形成意識,理性看待并明確人類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不可取代性,積極應對人工智能技術給就業(yè)帶來的不利影響。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對語文教師的教法模式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漢語言文學(師范)作為高校培養(yǎng)語文教師的重點專業(yè),為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真正將語文教育落實,必然要調整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之前的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大體設置了文學、語言學和教育學三個方向,基本是“以全面育人為宗旨,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以提高能力為本位,以突出教師教育為特色,以實踐教學為主線”⑤。從課程設置角度來看,包含語言學概論、寫作、中國古代文學等專業(yè)基礎課,以及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專業(yè)核心課程⑥,這些決定專業(yè)性質、體現專業(yè)特色的課程全方位地充斥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之中。從師資配備角度來看,師資的配備往往與專業(yè)的學分分配有密切的關系,以湖州師范學院為例,專業(yè)主干課程共計34個學分、實踐類課程總計為17個學分⑦,因此在師資配備上以專業(yè)的文學類、語言類課程為主,師范類、實踐類課程的負責老師較少。從課堂教學模式來看,多以老師理論講授的形式開展教學,而諸如教學設計、微格教學訓練等實踐性課程較少。
目前的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專業(yè)主干課程居多、實踐類課程占少數勢必導致培養(yǎng)的學生缺乏充分的實踐能力,浮于理論層面,對于語言類、文學類等課程的理論掌握比較充分,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相關技術掌握卻不全面。目前各地市的中小學已經開始用相關電子及人工智能設備輔助學習,應屆畢業(yè)生在大學期間沒有學習相關操作,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在教學崗位上仍需要時間學習和適應這樣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語文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課堂教育為主,偏離教育目的,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教師,而不是培養(yǎng)理論研究人員,在傳統(tǒng)課堂模式之下,學生只能聽教師講課,自己沒有多少實踐機會,不利于教育技能的培養(yǎng)。[3]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缺乏實踐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會暴露出更多的問題。
人工智能時代對于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需作出一系列調整。下文以湖州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為例,從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案、培養(yǎng)過程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1.培養(yǎng)目標
從培養(yǎng)目標來看,“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秉承學?!黧w達用’校訓,注重學生國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君子人格的養(yǎng)成。通過四年的專業(yè)學習和實踐訓練,學生掌握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教師教育基本技能,最終成為具有較強教學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中小學語文教師”。這份培養(yǎng)目標對于學生的要求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業(yè)務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及實踐能力。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培養(yǎng)方案更側重于讓師范生具備良好的口才、“能說會寫擅教、具有較強的溝通協調和組織管理能力”。從培養(yǎng)目標來看,該培養(yǎng)方案著重強調對于專業(yè)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基礎教育技能的掌握,但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基礎的專業(yè)知識及教師教育技能已經很難滿足新時代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時代,需要培養(yǎng)專業(yè)文化素養(yǎng)高的復合型語文教學人才以適應后人類時代的來臨,在現有培養(yǎng)目標中加入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智能教育系統(tǒng),讓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的學生不斷結合技術與教育,將語文教學落到實處。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上,體現準確定位和理性選擇的原則,強調科學性、合理性和時代性。[4]
2.主要課程與課程設置
在主要課程設置中,課程類別主要包括通識必修課、通識選修課、大類基礎課、專業(yè)主干課程及實踐類課程等49門,其中實踐類課程有12門,包括理論研究教材為主的實踐課程9門及3門有關時代技術的訓練課。其中9門教育技術類的實踐課程主要注重老師的授課技能,授課形式大多為言傳身教類型,在這一過程中容易忽略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技能,進而導致實踐能力不能與時俱進。在課程設置中一共有普通話與教師口語表達、多媒體課件制作、教材分析能力訓練等10門課,其中只有一門為考試課,其余均為考查課。從課程的考核要求來看,實踐性課程目前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關于業(yè)務素質培養(yǎng),培養(yǎng)方案中指出需了解本學科專業(yè)的理論前沿和發(fā)展動態(tài),并具備適應相鄰專業(yè)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具有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計算機、網絡現代化手段輔助教學。該培養(yǎng)方案還將現代化手段局限于網絡、計算機,并沒有涉及目前已經出現的智能教育決策支持系統(tǒng)、智能問答系統(tǒng)、智能適應學習系統(tǒng)、智能評價系統(tǒng)等智能教學系統(tǒng),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本科高校在設置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時,應積極發(fā)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學模式,推動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的主要課程與課程設置。
3.畢業(yè)要求
在培養(yǎng)方案中關于畢業(yè)的要求一共有“政治合格,思想健康,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等7條,其中只有“師范技能合格,具備從事中小學教育的基本條件”一條涉及技能類。除了第一學年大類課程對于實踐性課程的學習以外,大三學年會有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課件制作等課程。但總體來看,與時代接軌的實踐課程還是有些欠缺的。語文教育專業(yè)是中小學語文教育人文性的智力源泉,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5]。畢業(yè)要求是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關鍵,找準人工智能技術與語文教學專業(yè)課程之間的契合點,以及人工智能與就業(yè)的連接點,進而完善高校人才培養(yǎng)過程,著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適應未來就業(yè)環(huán)境的必要步驟。在畢業(yè)要求中應該適當體現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教育技術,在大學培養(yǎng)階段為未來語文老師打下堅實的智能教育實踐基礎,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學模式。
注 釋:
① 2017年5月,由微軟“小冰”推出,由北京湛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版的原創(chuàng)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在北京創(chuàng)意總社1949傳媒產業(yè)園正式發(fā)布。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詩集,“小冰”將1億用戶教會她的人類情感,通過10個章節(jié),以詩詞的形式展現在詩集里。
②《中國文化報》提到微軟副總裁沈向洋博士為詩集作序,斷言“人工智能創(chuàng)造的時代,從今天開始”,媒體多以溢美之詞爭相報道,甚至推測詩人或面臨失業(yè),一時眾聲喧嘩。
③ 2017年5月26日于堅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提及,機器人小冰寫的這些詩,讓他想起以前玩過的一種語言游戲。參與者隨意想出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再將這些詞打亂后隨意組合起來,在這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一些驚人之語。
④ 在“環(huán)球網”科技記者樊俊卿2018年的文中提到,詩評人秦曉宇也認為小冰的詩“是比較文學愛好者的寫法”,水平不高。他甚至有些懷疑小冰學習的詩歌文本本身過于良莠不齊,“應該把新詩史上有名氣、好的詩歌文本作為重點學習對象”。
⑤《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中指出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當以全面育人為宗旨,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以提高能力為本位,以突出教師教育為特色,以實踐教學為主線。
⑥ 依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和專業(yè)介紹(2012年)》,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確立語言學概論、寫作、中國古代文學、美學概論、文學概論等專業(yè)基礎課,優(yōu)化整合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西方文論、古代文論、文學評論與寫作等專業(yè)核心課程。
⑦《湖州師范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第4至6頁中,涉及專業(yè)主干課程共計34個學分、實踐類課程總計為17個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