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潔
思維導圖是將相關知識以圖像、顏色、符號等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思維工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架構,形成知識網絡,從而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發(fā)展思維。
識字就是學生一個又一個地去認識生字的音形義,似乎難以用得上思維導圖。實際上,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借助符號和線條形成的思維導圖,能夠清晰地呈現(xiàn)學生在生字學習時的思路,便于學生舉一反三,遷移運用,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
在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編者直接安排了以思維導圖學習生字的范例,在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學習“車”字時所給出的“課文”,其實就是教材中最早出現(xiàn)的思維導圖。編者借助顏色(黃色、藍色、紅色)和線條(左右、上下),組成了以“車”為中心來認識相關生字的網狀圖。對此,教師在生字學習中要加以說明。如在《漢語拼音11》中學習“兒”,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月兒”說一說“兒”在后面的詞語:花兒、泡兒等,再用板書加以呈現(xiàn),詞語寫在左邊成一豎排,在右邊的中間位置寫一個“兒”字,再用圓圈圈起來,然后用線條與詞語連起來,并帶學生讀幾遍。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編者,十分重視閱讀方法、策略的學習和運用,其中抓關鍵詞句的學習就是多個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思維導圖通常也需要借助關鍵詞句(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來建構。這樣一來,以關鍵詞句將文章的重點知識用樹形圖、魚骨圖、網狀圖等直觀地加以呈現(xiàn),就能夠使學生迅速建構課文的知識體系。
如《蜜蜂》(三年級下冊第14課),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課后練習出示的其實就是一幅簡單的思維導圖,即按照“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論”等三個板塊加以呈現(xiàn),目的在于訓練學生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表達中借助關鍵語句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一位教師在此基礎上將重點部分“實驗過程”細化,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找出實驗過程的幾個步驟,畫出每個步驟的關鍵語句,再自己選擇合適的方式繪制思維導圖。學生仔細閱讀實驗過程,找出了準備、放飛、觀察、統(tǒng)計等步驟,并抓住一些表述關鍵行動的詞句,如準備階段的“捉蜜蜂”“做白色記號”“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等,學生根據實驗過程的一步步落實情況,多數都選擇了以魚骨圖來呈現(xiàn)這個過程。
思維導圖的突出特點是能夠突出重點,這一特點運用在寫作教學中,一方面可以保證學生寫起來不發(fā)生“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情形,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圍繞重點進行詳細描寫,在寫的時候盡可能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以活躍的思維形成獨特的表達。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寫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習作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將傳統(tǒng)節(jié)日按照時間順序以箭頭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除夕等,這樣的思維導圖有利于學生在選擇材料時進行比較,能夠從中選擇自己最有感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作為寫作對象。隨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進一步選材,即在選定寫作對象后,學生可以在思維導圖中畫出或寫下自己在某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趣事,也可以將過節(jié)的過程按照一定的順序以關鍵詞加以呈現(xiàn),使人一看就明白了傳統(tǒng)節(jié)日所講究的“規(guī)矩”,進而懂得傳統(tǒng)的意味。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領域中,思維導圖都能夠派上合適的用場,只是教師在運用時需要用對地方和場合,才能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