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
牛在古人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與牛有關的民俗、文化也流傳頗多。如《周禮·月令》記載:“出土牛以送寒氣?!痹诙醮褐畷r節(jié),有鞭土牛、送寒氣、迎新春的習俗。唐代元稹有詩曰:“鞭??h門外,爭土蓋春蠶。”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實物載體,漢代墓葬中就常出土陶牛等隨葬冥器,唐宋以后的瓷器、銅鏡、竹木雕等文物上更是較多出現與牛相關的紋樣圖案。這里來介紹兩組瓷器上的“牛”紋圖案。
金代定窯白釉模印“吳牛喘月”紋芒口碗,碗高7.8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6厘米,現藏于安徽博物院。其碗為敞口,深弧腹,圈足,除口沿外通體施白釉,口沿不施釉,稱作“芒口”。
北宋時期,定窯首創(chuàng)“覆燒法”,即把碗、盤反扣過來裝燒,利用支圈墊架,一個匣缽內可裝燒多件器物,節(jié)省空間、提高產量。而“覆燒”時,由于碗的口部扣于支圈上,所以口沿不能施釉,避免粘連。這就是“芒口”形成的原因,此后金代定窯沿用了這種工藝。
這件金代定窯芒口碗外壁素面無紋飾,內壁及內心模印三組紋樣,分別是近口沿處一周連續(xù)的回紋,內壁滿飾纏枝花卉紋,內心模印“吳牛喘月”紋圖案。總體觀之,此碗器型規(guī)整,胎體輕薄、胎質細膩,釉色潔白、釉面勻凈,模印紋飾精細,是一件定窯白瓷中的佳品。
金 定窯白釉模印“吳牛喘月”紋芒口碗安徽博物院藏
碗心模印“吳牛喘月”紋圖案
瓷器的紋樣裝飾,早期多為幾何紋、花卉紋、草葉紋等,宋金時期人物紋、故事圖案開始較多見于瓷器裝飾中,如磁州窯黑地白花的人物故事題材,元代以后的青花瓷更是將故事題材紋樣發(fā)揮到極致。而以刻花、印花裝飾為主的定窯,多以細密的花卉紋裝飾見長。而這件金代定窯芒口碗除了內壁精美的模印纏枝花卉紋飾外,內心還出現了“吳牛喘月”故事紋,是較為難得的。
“吳牛喘月”的故事最早出自于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臣猶吳牛,見月而喘”,意思是吳地炎熱的時間較長,這里的水??嘤谘籽琢胰眨砩弦姷皆铝烈埠ε率翘?,就喘起氣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后來,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有“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的詩句。
1984年,故宮博物院楊靜榮先生《陶瓷裝飾紋樣——“吳牛喘月”考》一文進行了詳細考證,指出金代耀州窯和定窯瓷器上常見一種月亮和牛為題材的紋樣圖案,早年人們以為是“犀牛望月”故事,但實際應是“吳牛喘月”的典故。楊先生認為金代“吳牛喘月”紋與同時期的“忍”紋一樣,是北方制瓷工匠們內心情感的流露。工匠們在金人統(tǒng)治下過著“吳牛喘月”般的生活,同樣的“吳牛喘月”題材也見于金代的銅鏡紋飾。
民國 孔雀藍釉浮雕“老君騎?!奔y扁瓶安徽博物院藏
孔雀藍釉浮雕“老君騎?!奔y扁瓶,扁瓶高33.9厘米、口徑8.9厘米、底徑11.6厘米,現藏于安徽博物院。該瓶通體施孔雀藍釉,造型為盤口。長頸,頸部浮雕纏枝花卉紋,頸身兩側置一對象耳。扁圓形瓶身,瓶身開光內浮雕“老君騎?!眻D案。瓶底下承外撇的高圈足,足底中心戳印“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印章款,從該扁瓶的風格看,應為民國時期的陳設瓷器,此款為民國時常見的仿乾隆款。
該瓶的主紋飾是瓶身開光內的“老君騎?!眻D案,刻畫的是束發(fā)長須的太上老君,左手持如意、右手揚起云帚,騎于牛背上的形象。太上老君是傳說中道教的神仙,原型一般認為是道家始祖——老子,而他的坐騎是一頭青牛。
在歷代與老子或太上老君相關題材的壁畫、雕塑作品中,??偸桥c之相伴,而這些牛的形象總是憨厚的、踏實的。比如這件扁瓶上的牛俯首回望、慢步前行,這也是人們心目中牛的一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