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當代青年作曲家張帥創(chuàng)作的《三首前奏曲》作為一套新時代的作品,展現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鋼琴的創(chuàng)作領域迸發(fā)出耀眼的火花。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歸納總結出演奏者在練習初期、中期和背譜時常見的問題,旨在幫助更多人理解與彈奏這部作品,進一步感受中國近代鋼琴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張帥;前奏曲;演奏;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3
前奏曲起源于15世紀,是西方音樂中較早產生的體裁之一,最初由曲琉特琴或管風琴作開場白式的演奏??偟膩碚f,是以即興發(fā)揮、引子的形式呈現,風格較為自由。其發(fā)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以巴洛克時期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浪漫主義時期肖邦的《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以及印象派德彪西的《二十四首前奏曲》為代表[1]。作為一種外來的體裁,中國作曲家也汲取其養(yǎng)分,不斷探索、尋求創(chuàng)新。張帥的《三首前奏曲》是現代鋼琴音樂作品的代表之一,其將我國民族音樂與西方的音樂語言巧妙融合,而非單純借鑒西方的作曲技法。作品由熱情的快板、神秘的柔板及熾熱的快板組成,整體聽起來像是一個循環(huán)[2]。顯而易見,速度由快至慢并于末曲持續(xù)沖刺達到高潮,使人暢快淋漓。而這一過程中,多變的節(jié)奏型、半音階式的頻繁跑動也對演奏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筆者將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演奏問題與解決方法進行以下歸納。
1 練習初期的難點與解決辦法
第一首前奏曲充滿了年輕人的力量、狂放不羈,又體現出了憂郁、深沉,富有爵士樂韻味。節(jié)奏與和聲充滿即興的感性特征,核心音調卻是五聲性的[3]。初步練習時,常會遇到雙音彈奏不整齊、半音階反向跑動時滑落、變幻莫測的音區(qū)轉換過慢、復雜多變的節(jié)奏型應接不暇等問題。
該曲由兩小節(jié)的即興樂句引入,首音位于黑鍵,且為使旋律連接流暢,必須使用五指彈奏。因此,在最初的彈奏中極易滑落。當學生通過練習達到相對穩(wěn)定時,又面臨著情緒與速度的難題。第一首前奏曲在最初的4小節(jié)呈現五聲民族調式動機后,由第5小節(jié)進入緊張的快板,通過左手和弦連接至右手的和弦需保持整體旋律呈上行推動之勢。四度的半音階上行配以爵士樂的節(jié)奏型奠基了全曲的基調[4]。進入第17小節(jié)后,作品便頻繁地出現附點節(jié)奏與切分節(jié)奏的對位,而這時右手為兩個旋律聲部。因此,學生必須逐一分析、練習各個聲部,找出對位的拍點進行合并。不僅如此,左手和弦的每一次大跳連接皆需預先瞄準下一個和弦的位置,同時注意右手豐富的變化音是否彈奏準確。如第41小節(jié)中,左手第一個和弦低音便與其后緊跟的和弦相差3個八度,而右手和弦也通過半音階式的級進下行。因此,每一次低音的轉變都需演奏者練習由上而下大跳進的接口處,才能保持基本的準確性。在第51小節(jié)處,連續(xù)的十四連音需要左右手配合十分緊密,即使學生設置好合理的左、右手指法并分別練習,也未必能達到整齊清晰的和聲效果。因此,引導學生變化節(jié)奏型練習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作曲家張帥所釋,第一首作品描繪的是青年人內心的叛逆與騷動[5]。為體現這一不穩(wěn)定的情緒,需將樂句進行相對自由的處理。不僅要有留白,更要保持緊張感。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學生彈奏時進行旋律想象的指引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首前奏曲刻畫了青年人戀愛時的精神狀態(tài),飄忽、神秘而浪漫。張帥運用了大量的連奏貫穿其中,而標志性的九連音頻繁使用制造出的音響效果使聽者好奇而神往。縱觀全曲,筆者發(fā)現,不少演奏者在剛經歷完第一首前奏曲的快速沖刺后,難以平復。而這種平復,不單是手指上迅速切換觸鍵的方式,還有心理上的沉靜。
事實上,該曲最主要的難點即九連音的流暢演奏、連奏樂句的指法設立、七和弦的控制觸鍵等。作品由弱奏的三十二分九連音引入,與前曲躁動不安的情緒截然不同,需要演奏者迅速平靜下來,右手貼鍵彈奏找尋沉淀感。同時,為使旋律流暢,需多次試驗推敲出最合理的指法,確保穿指時能夠自然、輕松地到達尾音的延音處。
值得一提的是,此曲雖為四四拍,右手卻包含了大量的三連音跑動與八分音符的交錯變化。因此,旋律時而舒緩、時而緊張,富有內在的張力。如該曲第72小節(jié)處,左手八分音符先與九連音對位,再與帶有連線的小附點相合。演奏者只有通過多次練習、熟悉指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斷裂,營造出行云流水般輕盈飄逸的神秘意境。在第80小節(jié)處,三連音級進上行的跑動中雖融入了較多的變化半音,但譜中并未標記任何提示性的指法。因此,能否找出最適宜的指法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連奏的成敗,學生在自主摸索時常需對其盡快記錄。同樣,在第89小節(jié)處,右手的節(jié)奏型轉為更為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不難發(fā)現,每經過一次較長的跑動后,便會出現復雜的變化和弦。第90~91小節(jié)在降E大調的基礎上,左右手同時增加了較多的升記號。進入第99小節(jié)時,作曲家采用了自由而逐漸熱烈的跳音,通過左右手的急速交叉斷奏落至降E大調的屬音降B上。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彈奏常缺乏靈動,速度的加持或過快、缺少層次過渡或變化不明顯,無法推向高潮。因此,教師可在其彈奏時采用由慢而快到更為熱烈的拍手方式,讓學生充分體驗推動的變化,啟發(fā)學生進行更為生動形象的音樂處理。
在第二首前奏曲的尾部,第114~116小節(jié)皆為前部分九連音的再現,改變原有的節(jié)奏型為舒緩的八分音符。其后的第119小節(jié),采用同音反復的方式,變換單位拍的節(jié)奏,分別為四分、兩個八分、八分三連音與四個十六分。此處作為過渡性樂句,單位拍內的音符由開始的一拍一個轉為一拍四個。顯然,音符更密集,節(jié)奏也愈發(fā)緊湊,由神秘安寧的氛圍陡然轉入緊張熱烈的氛圍,進入動力十足的第三首前奏曲。在此連接處,筆者發(fā)現,演奏者并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一加速的轉變。若不是過于拖沓、缺乏激情,便是彈奏過快,將音型擠在一起,手指僵硬。因此,筆者認為先跟隨節(jié)拍器練習輪指是很有必要的。先在標準節(jié)拍內感受節(jié)奏的律動,確保輪指的顆粒性再作進一步漸強、漸快處理。
第三首前奏曲慷慨激昂、動力十足,初彈者常對作品中不規(guī)則的強弱拍規(guī)律、貫穿全曲的刮奏、持續(xù)性的強奏沖刺、戲劇性的力度對比與色彩轉換感到困擾。
作品一開篇便使用大切分的節(jié)奏型,加強低聲部的推動性。四聲部的同時進行使和聲飽滿、色彩豐富、活潑跳躍,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第129小節(jié)處,刮奏的使用將情緒推向小高潮,充滿興奮。而自
第132小節(jié)始,出現了兩次急速轉換音區(qū)的樂句。尤其在第134~135小節(jié)處,右手頻繁的變換音轉換給演奏者的快速彈奏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教師需及時引導學生熟悉鍵盤各個音區(qū),掌握快速提手“呼吸”的方法。
縱觀全曲,大小切分節(jié)奏變化豐富,其中很多為同音連線的變形。而附點節(jié)奏的頻繁使用,使旋律更具動力感。右手的重音記號與左手的切分,給人強烈的聽覺沖擊感[6]。如作品第141小節(jié),尾拍增加重音記號,使樂句具有伸縮感,增強了爵士風格的韻味。第150小節(jié)處,右手通過同音連線形成切分,改變其原有的強弱拍。第157節(jié)處,右手的節(jié)奏愈發(fā)復雜。小切分與前八后十六的節(jié)奏先連接至第三拍的五連音首音處,再由五連音的第二個音連奏至第四拍的前十六后八,而左手第三拍的小切分仍需與右手的五連音對位。如此可見,對位在這首作品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第189小節(jié)處運用漸快的速度術語,進入更激動人心的沖刺,并于刮奏后猛轉為低沉的弱奏,形成鮮明的力度對比。最終,經過持續(xù)上行到達高潮fff。
2 中期處理的有效建議
經過初期難點的整理與練習解決,筆者發(fā)現學生已能從力度、速度、情緒和節(jié)奏節(jié)拍上構建出較為完整的框架。但變化密集的節(jié)奏型及非對稱性半音階的反向跑動仍然會給學生帶來困擾,主要體現于無法保證演奏的穩(wěn)定性,雙手的協(xié)和缺乏統(tǒng)一性。
即興的引子部分仍然是演奏者的一大障礙,手指在黑鍵上的連續(xù)跑動易滑落。其后立即進入快速的主題時,左右手的和弦連接配合不夠自然連貫。如第一首前奏曲第60~61小節(jié),左手與右手的跨度超過4個八度,學生難以同時兼顧兩邊的聲部。與此同時,右手下行皆于黑鍵上跑動,而左手是以白鍵為首音的半音階上行,可見,右手的指關節(jié)必須架立得更高,且穿指時要保持高度的專注。
學生在彈奏第二首作品、營造朦朧的意境時,預先設立的力度與速度仍不能保證穩(wěn)定、自如地落于延長音降E上。因此,各手指及時地向右擴張,提前瞄準黑鍵的位置是必不可少的訓練。此外,大篇幅的跑動需提前推敲出最恰當的指法,使長連線樂句的音響效果得以保持。彈奏七和弦時,左、右手不能較好地控制力度,需在找準各自對應的音區(qū)、保持和弦清晰整齊的基礎上貼鍵弱奏。單位拍變?yōu)槿B音與十六分音符的跑動時,前后樂節(jié)的節(jié)奏不穩(wěn)。如第85小節(jié)、第89小節(jié)與前后樂節(jié)的彈奏,更需保持前后單位拍時值的一致性,切勿忽快忽慢。
第三首作品整體速度較快,并且在尾聲處進行漸強、漸快的同步沖刺。這需要演奏者增強耐力,巧妙在中段“省力”。作曲家大量運用切分節(jié)奏,使其律動幾乎貫穿于左手的旋律,這無形中導致學生在練習時一味強調左手的律動,享受強勁的“快感”,繼而忽略右手的旋律。事實上,左手的切分節(jié)奏更是一種潛在的動力,推動著右手向前發(fā)展。第123小節(jié)第三拍不規(guī)則的三十二分三連音節(jié)奏使許多學生在彈奏時容易出錯,無法由十六分音符平穩(wěn)過渡。因此,教師應強化訓練學生的節(jié)奏感,對小節(jié)內的單位拍進行逐個分析,引導學生打拍,進行最合理的指法練習。在長篇幅跳動的段落,如第132小節(jié)處,尋找恰當的氣口,利用樂句間的呼吸快速離鍵,快速斷奏至其他音區(qū)。學生在尾聲處持續(xù)強奏時,不乏中途手指抽搐、僵硬到無法正常彈奏的情況。究其根本,是未在和弦轉換處快速松弛手腕,無法充分利用氣口來處理生理機能的運轉。
3 背譜面臨的主要問題
背譜作為檢驗演奏者是否真正理解、吸收曲目的一大標桿,可充分展示個人的音樂感覺與表現力。經實踐,筆者發(fā)現學生在演奏第一、第二首前奏曲時,易出現忘譜、越彈越快的情況。作品自第17小節(jié)始,右手頻繁變化的和弦,加上左手和弦對位,給學生的演奏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同時兼顧雙手的變化音與節(jié)拍、重音,顯然需要細化練習各聲部的旋律??缍容^大部分,如第21小節(jié)處,左手的切分節(jié)奏在長達兩個八度處進行,既需要持續(xù)的速度保持推動力,又需要演奏者注意力高度集中,余光注意右手的旋律走向。尤其是在第一首的第23小節(jié)至第27小節(jié),稍不留神,便會在跳躍的和弦中迷失方向。此處,雙手和弦皆是由外向內的收縮,每一次抬腕向外擴張再收縮都是對演奏者的挑戰(zhàn)。因此,看譜彈奏時需更加關注音區(qū)的轉換,多加練習大跳進的和弦斷奏。筆者經觀察發(fā)現,許多學生在演奏第二首作品時,每每彈到右手頻繁的三連音跑動時,皆在旋律和弦的最高音大跳進轉至較低聲部時忘譜。事實上,第二首作品相對第一首和第三首而言,節(jié)奏型簡單許多,織體以分解和弦與柱式和弦為主。因此,演奏者為營造神秘舒緩的主題放慢速度時,極易出現大腦空白的情況,拉寬了旋律線,卻忘掉了承接的和弦。為達到完整、連貫的整體效果,分析和聲進行方式、訓練其間的連接必不可少。
演奏第三首前奏曲時,不同音區(qū)的和弦跳躍抓鍵不準、手腕僵硬、缺乏爵士韻味的問題也屢見不鮮。如作品第135~136小節(jié)、第137~138小節(jié)音區(qū)跨度大,演奏時極易斷裂,雙手不能準確落在新的和弦上。這時,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強化練習快速抬手腕、手臂,更自然地連接前后旋律。而缺乏爵士韻味,主要源于演奏者未按照樂譜預先設立力度的層次。無論是重音拍點的突出還是速度的推進,都會直接影響作品的整體音響效果。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作品各個樂段過渡時的力度、速度、情緒等。各個樂段的樂句、樂節(jié)如何呈現層次也是不容忽視的。
4 結語
張帥《三首前奏曲》作為一部新時代的作品,其豐富的色彩和聲變化帶來的音響效果使人耳目一新,在業(yè)界的關注度也逐漸提升。初次接觸此作品者較難保證即興片段的相對穩(wěn)定,還要將爵士風格的切分節(jié)奏通過觸鍵方式的靈活轉換展現力度、速度的張弛有度。雖然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擁有相對的自由去探索,但這建立在特定的手指技巧都已得到強化與改進的基礎上。當作品的呈現達到正確并流暢的程度時,教師可在課堂結束前采用錄音的方式將其演奏完整記錄下來。由此,學生便能在課后反復重播、完整聽辨自己的彈奏,繼而展開不斷自我完善的練習過程。對于曲目中無法自行解決的部分,教師應于下節(jié)課及時講解、示范。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理解作品風格形成的原因與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思路,讓學生自主選擇凸顯音樂表現力的最佳方式。
參考文獻:
[1] 張彬.西方鋼琴前奏曲的三個重要階段[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2] 錢希原.漢族五聲調式與爵士元素的融合[D].蘇州:蘇州大學,2020.
[3] 楊燕迪.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J].音樂研究,2019(4):25-35,46.
[4] 王婷.張帥《三首前奏曲op.18》的演奏分析與教學應用[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8.
[5] 王袁.張帥三首鋼琴前奏曲探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
[6] 宋德強.爵士風格作品在鋼琴演奏上的表現[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7.
作者簡介:朱瑾(1977—),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教學與演奏。
369650033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