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秦始皇時代,中國最主要的三個人工工程壯舉,
其中萬里長城和秦始皇兵馬俑為全世界廣泛知曉,
只有靈渠默默無聞。
這三個工程都是耗盡國力,
用許多勞動人民的生命換來的,
也是萬分珍貴的文化古跡,
只有靈渠——神奇的運輸運河給后世中國做出了
長久而意味深長的貢獻,
但是她卻是這三個偉大工程中為人知之甚少的一個。”
——美國旅行家吉姆·斯坦布里奇博士曾如此寫道。
在桂林市東北部的興安縣,千年靈渠靜靜流淌。作為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靈渠與四川的都江堰、陜西的鄭國渠并稱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2018年8月14日,興安靈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靜靜流淌了兩千年,它比我們想象中的更有故事。
車馬雖慢,卻是歷史之轉(zhuǎn)折
“從前車馬慢,書信也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p>
人的一生夠愛幾個人并不好說。但從前,古代,車馬是真的慢。
想象一次古代的旅行。你想從南蠻之地的嶺南地區(qū)進入中原,山高水遠,這一趟若走陸路,花費多少時間是其次,崇山峻嶺、野獸出沒,能否到得了中原,是個未知數(shù)。
走水路才是最佳的路線。你可以從廣西梧州乘船沿桂江、漓江北上,經(jīng)過平樂、桂林,來到湘桂走廊上的興安縣境內(nèi)。離源頭越近,河水越小,船快走不動了。這時眼前出現(xiàn)一條人工運河——靈渠,把你運送到30多公里外的興安縣城。在那里,你可以順流而下,經(jīng)過湘江向北進入四通八達的長江水道,北上中原。
這條溝通湘桂的交通要道——靈渠的開通,與大秦帝國的版圖雄心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屠睢率領大軍,兵分五路,圍攻嶺南。百越之地山高水遠,叢林密布,秦攻百越之戰(zhàn)打得并不順利。要打贏百越之戰(zhàn),對于深入嶺南百越之地的秦軍來說,保證軍需供給是關鍵。
于是,為解決后勤供給問題,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史祿“以卒鑿渠,而通糧道”,這就是后來馳名中外的靈渠。3年后,靈渠建成,中國歷史在此轉(zhuǎn)折。
靈渠建成后,也就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兵員、輜重、糧草順流南下,從湘江、過靈渠、進漓江,長驅(qū)直入嶺南,再次南攻百越,大獲全勝。在戰(zhàn)國紛爭中千錘百煉的帝國將先進的人文制度與疆域向南擴展了千里,嶺南百越正式納入大秦版圖。更重要的是,溝通湘漓二水的靈渠,出現(xiàn)在遠古洪荒的嶺南,讓已知的文明世界與未知的南蠻荒蕪之間,第一次建立起了直接的聯(lián)系。
tips
靈渠分為南北二渠:南渠是引湘江之水入漓江的一條渠道,相對較長,從南陡口開始至匯入大溶江的靈河口止,全長33.15公里;北渠全長3.25公里,位于湘江北岸寬闊的一級階地上,全程為人工開挖。
靈渠36座陡門:先人們將靈渠設計得九曲十八彎以減低落差,還設計了36座陡門。這比現(xiàn)代船閘早一千多年歷史,靈渠也因此贏得世界最早運河、最早船閘、最長壽攔河大壩等美譽。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
靈渠作為一條古運河,最早的作用體現(xiàn)在軍事上,后來發(fā)展成為中國古代南北運輸?shù)拇髣用}。與長城齊名的靈渠,2000多年來一直是中原地區(qū)通往嶺南、經(jīng)合浦出海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咽喉。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完成了華夏中原黃色文明與南太平洋藍色文明的文化大融合。
靈渠修成后,歷朝歷代對其都有過修繕。公元41年,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為平定交趾(越南)叛亂,對靈渠進行第一次大規(guī)模維修和疏浚,促進了大漢中興。公元825年唐寶歷桂管觀察史李勃、公元868年唐咸豐桂管觀察史魚孟威先后對靈渠的陡門進行完善,改秦渠為靈渠。
如今,靈渠景區(qū)內(nèi),四賢祠里游人如織,那一段段悠悠往事依舊觸動著今人。
靈渠對中國文明史來說,其作用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深遠?!氨弊蚤L城,南來至靈渠岸上,親眼見,秦堤牢固,工程精當……”半個多世紀前,中國著名作家、學者郭沫若在古靈渠畔,題寫了著名的《滿江紅·靈渠》,對靈渠的歷史文化作用和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譽其為“誠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從此,人們對古老的靈渠有了新的深刻的認識,靈渠逐漸走向世界。
2000多年來,靈渠不僅為中華民族帶來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深遠影響,也讓嶺南的歷史文化變得厚重而輝煌,那些通過靈渠南來北往的官員、文人、商賈、鄉(xiāng)紳在興安所產(chǎn)生的文化積淀,也深深融入興安本土文化之中。秦代開鑿靈渠、南征百越大軍的遺族至今繁衍生息在靈渠兩岸。
在他們的語言、民俗、生產(chǎn)、生活和家族文明傳承當中,處處鐫刻著大秦文明的歷史文化印記。當年建造靈渠的士兵把強悍的八百里秦川風俗帶到這里,使得靈渠人的性格剛?cè)嵯酀6`渠之水潤物無聲,形成了有質(zhì)感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馬仔調(diào)、賀郎歌已成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據(jù)專家考證,靈渠米粉為桂林米粉的發(fā)源地。
tips
靈渠申遺之路
1988年1月,靈渠被中國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靈渠被列入全國35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預備名單;
2011年,靈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正式啟動;
2012年9月,靈渠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由此,靈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路邁出關鍵一步;
2016年,靈渠參加國家申遺項目的競選,最終惜敗;
2018年8月14日,桂林興安靈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
英雄美人軼事已成歷史煙云
千古靈渠,吸引諸多文人墨客的同時,歷史風云人物也曾際會于此。在靈渠景區(qū),名為“美齡橋”和“美齡亭”的兩處景點尤為吸引游人。
關于這兩處以宋美齡名字命名的景點,有著不同的說法。
有資料稱,1941年8月,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游覽了靈渠,在過一座木橋的時候,宋美齡的高跟鞋被卡住了。于是蔣介石出資將這一小木橋修葺成石頭橋,改名“美齡橋”,并因宋美齡言“湘江分離”古碑無亭子遮擋,而修了一座亭子,命名為“美齡亭”。
英雄與美人的故事固然讓人津津樂道,不過,據(jù)可靠史料考究,事實與軼事有所出入。
宋美齡到靈渠是跟隨蔣介石而來的,這點沒錯。而且,蔣介石不止一次到過興安。中華黨史出版社出版的《白崇禧回憶錄》中,有記載:“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我在桂林行營時,蔣委員長蒞桂巡視,我陪他到興安看運河……” 1941年8月,蔣介石再次來到桂林,偕同宋美齡接連兩天到靈渠,這在時任興安專署中校參謀兼保安司令張君仁的《蔣介石與宋美齡游靈渠》一文中有記載。
后來,有史料記載了蔣介石到興安的經(jīng)過:民國時期,蔣介石一行來到靈渠,到達飛來石對岸時,大家都被這奇石所吸引。飛來石是秦堤上一塊狀似平臺的孤立石頭,高出地面2.6米,圍徑約28米,上平如砥。而想要過河是只有便橋一座。李宗仁、白崇禧等隨行的將帥們都是戎馬一生,過橋如履平地,而宋美齡是提心吊膽地被蔣介石扶到了對岸。當時,宋美齡留下話語:“要修一座好一點的橋?!睉?zhàn)亂時期,宋美齡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
也就是說,1964年以前,靈渠景區(qū)沒有任何一座石橋。直到1964年,當?shù)卣陲w來石附近修了一座鋼筋水泥橋。20世紀80年代,在四賢祠附近建了一座石拱橋,之后為配合旅游,有人為之取名“美齡橋”,也算是對當年那場歷史風云人物與靈渠際會的回應吧。
如今,英雄也好,梟雄也罷,那場有美人在側(cè)的風云際會早已成為歷史煙云。唯有靈渠,千百年來,依舊汩汩流淌著,看慣兩岸風月,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