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仕健
數學閱讀是人類汲取數學知識、獲得數學思想與數學智慧的重要手段,是認識數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徑。然而,在課程實施中卻存在學生閱讀能力低下、閱讀思維不強等現象。因此,教師應著力提高學生數學閱讀能力,使學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力量。
一、情理交融,激發(fā)閱讀動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論認為,學習的第一階段是“動機”,與此相應的講授活動為“激發(fā)動機”[1]。而動機產生的兩個基本條件是“需要”的激發(fā)和“誘因”的創(chuàng)設。
1.激發(fā)需要
研究表明,如果兒童的內心深處對某事物產生需要,就會激情四射地投入其中。教學時可通過對學生閱讀目的的強化激發(fā)其閱讀需要。如告訴學生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獲得終身學習力的重要方式,未來的文盲將是看不懂股市行情、產品使用說明書、樣本分析數據的人。因此,加強數學閱讀,會使自己的思考力和理解力得到較大提升。
2.創(chuàng)設誘因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閱讀前可以先創(chuàng)設疑問,誘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在學生對疑問欲罷不能時,再切入閱讀。如教學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認識多位數”單元編排的“你知道嗎”,教師先提出問題:國際通用的數的分節(jié)方法和我國習慣采用的數的分節(jié)方法有什么不同?讀法有何區(qū)別?學生面對這些問題會產生濃厚興趣,從而激發(fā)他們認真閱讀教材、尋求答案的強烈欲望。
二、提供時間,培養(yǎng)閱讀興趣
1.課前閱讀
課前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是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學生預習閱讀時可以翻閱書本,也可以觀看數學微課,還可以查閱有關APP軟件。閱讀介質也由紙質擴充到電子平臺。對閱讀中遇到的無法理解的問題可請教家長、查閱資料或帶到課堂采取“生生互助”的方式共同研討解決。為提高預習的實效,教師可編制預習單,明確提出預習時閱讀書本的什么內容、需要拓展閱讀哪些相關的內容等。
2.課后閱讀
零散的知識點如果不進行結構化的重組,難以實現知識的生長,更遑論素養(yǎng)的提升。一個單元結束后,引導學生課后對單元知識進行全面性地復讀,把碎片化的知識點加以梳理、歸納、整合,優(yōu)化認知結構、形成知識網絡,便于知識使用時的檢索與提取。比如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認識多位數”單元,教學后,可以指導學生復讀教材,根據認數的先后邏輯關系,自主建構一體化的概念網絡圖(如圖1),使學生從碎片化學習走向立體式學習。
三、教給方法,提高閱讀實效
1.圈劃重點
當閱讀材料的內容較廣、干擾信息較多時,可以用著重符號對關鍵詞、句進行必要的圈劃,以提醒自己這是解題的關鍵。如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嚴密性。學生閱讀時,引導圈劃并標注重點字詞“同時”“相同”“0除外”并作重點閱讀、分析,方可準確把握。
2.語言互譯
數學語言有文字、符號、圖形三種形式,數學教材中的語言就是這三種語言的交融。要掃清閱讀障礙,必須重視這三種語言的相互轉化和互譯的訓練[2]。如認識圓時,讓學生先畫出一個圓的多條半徑,再量一量這些半徑的長度,最后引導學生寫出“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的結論。
3.比較分析
在數學閱讀中進行比較分析,在比較分析中尋找異同,可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產生“會一題、明一類”的效果,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推理能力、類比能力、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如分數既可以表示具體的量,也可以表示分率、還可看作“單位1”。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分數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義,筆者設計了以下一組對比題:
1.小明買了米彩帶,折愛心用去了米,折玫瑰花用去了米,還剩多少米?
2.小明買了米彩帶,折愛心用去了,折玫瑰花用去了,還剩全長的幾分之幾?
在閱讀、比較、分析、交流中,學生通過同中求異發(fā)現題目事理相近、數字相同、結構相似,但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卻有很大的區(qū)別。
4.咬文嚼字
數學語言具有嚴密性、抽象性和邏輯性,往往是一字之差,繆以千里。準確透徹理解數學語言所要表達的意思,方能正確解題。如“增加了5厘米”和“增加到5厘米”一字之差,表示的信息含義截然不同。長期的咬文嚼字,學生在感受到數學的嚴謹性、簡潔性和規(guī)范性的同時,培養(yǎng)了認真審題的習慣。
四、推薦讀物,增加閱讀信息量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數學閱讀素養(yǎng),數學課本不應成為學生數學閱讀的全部。在課本之外,需要為學生挑選一些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數學故事、童話或繪本作為數學閱讀的主要內容。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感官表達自己的數學閱讀,如動口說,動手繪、畫、拼、剪、貼,寫作,表演等。眼、口、手、身、腦多感官參與,進一步增加數學閱讀的深度、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含量[3]。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基礎,低年級以激發(fā)數學閱讀興趣為主,讓學生覺得數學有趣、好玩,閱讀的書籍主要有《數學小子叢書》《尋找消失的爸爸》等有關圖形和數學歷史的繪本。學生閱讀重點放在故事主體,讀完后還可以講一講、演一演;中年級通過閱讀數學童話或科普讀物,讓學生獲取其中主要的數學知識,閱讀重點放在知識和能力的提升上,讀后引導學生通過畫、演、寫(寫數學日記、讀后感)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年級通過閱讀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家故事等數學書籍,閱讀重點放在思維和創(chuàng)造上,讀后引導學生根據故事中的數學思想自主創(chuàng)作數學童話、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或回答與故事有關的核心問題,使學生產生繼續(xù)思考的動力。
五、立體評價,保持閱讀熱情
閱讀評價可保持學生對數學閱讀的熱情,讓學生體驗數學閱讀的成功和樂趣。閱讀評價時,既要關注閱讀過程的評價:學生參與數學閱讀的興趣是否濃厚、態(tài)度是否積極?閱讀的方法是否科學有效?是否采用“閱讀摘錄卡”記錄閱讀不懂的思考題?等等;也要關注結果性評價:采用數學“閱讀考級”方法,看學生在閱讀中對數學知識、思想、方法是否發(fā)現與掌握?對課內學習產生了哪些效果?等等,從而確定是否能閱讀新的數學讀物。閱后動口講,動手繪、寫、剪、拼、貼,表演等多樣化的展示活動,也為評價提供了很好的載體。除了教師評價外,也可鼓勵家長參與評價。如“親子共閱讀”中,對學生在閱讀過程表現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可送給學生一句暖心的、鼓勵的話,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閱讀、熱愛思考、熱愛數學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邵光華.數學課堂閱讀指導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1998(03):24-26.
[2] 王曉映.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教學與管理,2009(26):41-43.
[3] 陳家梅.數學閱讀:追求深度學習的品質[J].人民教育,2016(10):49-50.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