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孟辰
音樂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個多世紀的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對聲音的感知是由聲波的震動開始,通過中耳小骨的機械擴大,經內耳柯蒂氏器轉化為神經電信號,并由腦神經、腦干和丘腦的特定部分傳送神經電信號的初級聽覺皮質解讀并感知聲音,再經次聽覺皮質解讀聲音的含義以及大腦各區(qū)域合作,結合當下心理作用的功能,最終使人獲得對音樂的感知的。無論是在商場、餐廳、校園、圖書館、咖啡廳等生活、學習場所,還是電影、電視、廣告等傳播媒介中,音樂作為前端的播放主體或后端的氛圍烘托,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人們的情緒與行為。
前不久,一則星巴克中國官方微博招募“氣氛組”的消息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星巴克作為世界知名的咖啡烘焙商與零售商,在全球八十二個市場擁有超過三萬兩千家門店,自1999年進入中國以來,已在大陸一百八十多個城市開設了超過四千七百家門店。“氣氛組”是新出現(xiàn)的網絡用語,意指為特定場合、環(huán)境或活動烘托氣氛、活躍氣氛的人或者媒介。不知從幾時起,帶著電腦去星巴克辦公,成為人們對高端商務人士品位的認同。利用這一點,星巴克中國官方微博發(fā)布招募“氣氛組”的營銷策略,旨在進一步利用自身品牌與客戶群互動。其實真正吸引消費者來到星巴克的,除了產品與裝修,咖啡廳的環(huán)境音樂也是關鍵所在。
“環(huán)境音樂”(Environmental music)的概念經歷由“工作時的音樂”(Music during work)到“背景配樂”(Background music)的演變,最終于1974年在聯(lián)合國規(guī)劃署設立“世界環(huán)境日”的社會語境下,首次在學術期刊中出現(xiàn)?!碍h(huán)境音樂”是廣義“背景音樂”概念中的一部分,指在人類的生活場景中,音樂作為周邊環(huán)境的一部分,為非音樂欣賞目的的主體活動提供氣氛烘托及氛圍營造。古時祭祀的歌舞、宮廷的宴樂、舞會的伴奏以及游行花燈的鑼鼓都是環(huán)境音樂的實例,也是音樂功能性中社會功能及娛樂功能的體現(xiàn)。如此說來,我們熟悉的很多音樂,比如引白居易作詩稱贊的《霓裳羽衣曲》、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都是環(huán)境音樂的代表作品。區(qū)別于電視、電影、廣告、游戲中的背景音樂,環(huán)境音樂更多應用于公共場所,并強調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重要性。尤其在零售環(huán)境中,恰如其分的環(huán)境音樂可以很好地幫助商家營造和烘托氣氛,促進商業(yè)活動的進行。
雖然環(huán)境音樂并非以音樂欣賞為主體,但音樂本身仍可以通過節(jié)奏、速度、音量、旋律、風格等不同要素,間接地對行為主體的情緒產生影響。尤其是音樂中速度與音量的變化,相比調性、旋律、和聲等其他音樂要素,更容易被人識別并影響人的情緒及活動。最新研究顯示,音樂的速度與情緒存在正向關系。正如速度激昂的音樂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加積極的情緒,速度柔和的音樂給人帶來平靜、安全的感覺。經濟領域的學者們也在關注音樂速度對消費者情緒的影響。速度舒緩的環(huán)境音樂可以減慢人們在商場中的流動速度,延長他們在商品前停留的時間,有助于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欲望。而速度較快的環(huán)境音樂有幾率提升客流量,當消費者在商場購物時,速度輕快的音樂可能會影響消費者下意識地購買商品。學者奧克斯曾提出,音樂的速度會對排隊者的情緒產生影響,在隊伍等待的過程中,速度較慢的音樂有幾率增加排隊者積極的情緒反應。
這里以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1890年創(chuàng)作的《貝加莫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為例,探討環(huán)境音樂如何作為“氣氛組”影響活動主體的情緒。
德彪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浪漫主義晚期法國“印象派音樂”的鼻祖。德彪西的和聲色彩別具一格,創(chuàng)作手法集合了法國音樂與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特點,并融入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以及早期爵士樂元素,音樂風格極具特色?!敦惣幽M曲》是德彪西于1890年二十八歲時創(chuàng)作并于1905年出版的鋼琴作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以及《巴斯比舞曲》,其中第三首《月光》最為人熟知。
不同于其他三首作品的舞曲風格,《月光》是一首空靈、幽靜的印象派經典作品。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法國象征派詩人、德彪西的老師兼好友保羅·魏爾倫于1869年創(chuàng)作的同名詩歌。音樂描述了在微波粼粼的湖面上,一輪明月澄瑩而清寒,給人以靜謐、清雅、脫俗的體驗。整個樂曲分為三個部分,樂曲開始的呈示部以“Andante très expressif”(富有表現(xiàn)力的行板)為速度基調,伴隨著降D大調的憂郁色彩,整個音樂將聽者引入靜謐、朦朧的意境。樂曲以8/9復三拍為節(jié)拍,在大三拍子的韻律中蘊藏了小三拍子的搖擺。旋律從第一組三拍子的第二拍開始,從弱拍開始,營造出不穩(wěn)定感,之后延留音及二連音的出現(xiàn),令聽者仿佛置身于搖擺的小船中,在湖面滑行,泛起圈圈漣漪。舒緩的旋律與輕柔的節(jié)拍勾起人們對靜謐湖面的聯(lián)想,心曠神怡的感覺由內而生。即便身處嘈雜的環(huán)境,人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放低聲音,放緩情緒。
展開部在降D大調中延續(xù),流動的分解和弦相比于樂曲開始的寂靜,仿佛多了一絲煙火氣,亦若明月徐徐升起。音樂的進行從二級九和弦的柱式和旋轉為降三級六和弦的左手分解和弦,流動的旋律帶動著情緒的波動。本以為柱式和弦的力量和張力將引導音樂進入激動人心的月明時刻,音樂卻在情緒升起時被幾個波音和減弱標記帶回了安靜的開始,如同月亮悄悄地露出了一點光亮,又立刻害羞地躲回了薄霧淡云中。左手的分解和弦如同不息的流水,帶著音樂,越過一層一層的波浪,起起伏伏。尤其當音樂用于咖啡廳時,變換的旋律讓聽者耳目一新,輕柔的音量不會打擾在咖啡廳辦公的顧客,流動的分解和弦如潺潺流水,相同和弦的不同變換,讓聽者眼前一亮,給身處環(huán)境中的顧客“文思如泉涌”般的體驗。
在第二插部進入E大調的時刻,音響的力度從漸強增加到更多的漸強,一直到最后的有力的,樂曲的情緒被推到了最高點,整個音樂也帶給人們“撥開云霧見月明”般的爽朗。隨著第二插部的結束,最后一段音樂回歸降D大調,夜游賞月之旅也慢慢步入尾聲。整首樂曲通過速度由緩—急—緩的變化以及音量由靜—動—靜的起伏,在印象派音樂夢幻朦朧的基調中,飄逸著浮光掠影般的月下美景??茖W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對聲音速度快慢的變化以及音量大小的不同最為敏感,德彪西的《月光》在快慢交替的速度變化中給予聽者在平靜中內含澎湃,強弱起伏的音量轉變使聽者在無形中感受到音樂的千變萬化,為身處環(huán)境中的人群帶來平靜卻不乏味、心動但仍平和的心境。
情緒是個體主觀認知經驗的結合,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的心理反應,包含多維度、復雜的生理與心理狀態(tài)和變化。當今科學對情緒的研究涉及生理學、心理學、神經學等眾多學科領域。日本科學家發(fā)現(xiàn),舒適的背景音樂對減輕心理壓力、緩解緊張情緒、調節(jié)生理狀態(tài)有著明顯的作用。在舒適的背景音樂中,活動主體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也會發(fā)生改變。每當聆聽這首德彪西的《月光》,我都仿若置身于清秋時的塞納河畔餐廳,手握一杯所剩不多的紅酒,伴著餐桌上閃閃的燭光,聽潺潺流水,看熙攘人群。
正是這濃郁的法蘭西浪漫色彩,使德彪西的作品成為高級餐廳、星級酒店以及高檔咖啡廳等場景首選的環(huán)境音樂。就德彪西的《月光》來看,當作品的演奏速度低于人類正常心律范圍(每分鐘六十次至一百次),其舒緩的速度給予人閑庭信步般的享受和平靜安逸的體驗;朦朧的和聲與富有想象力的織體展現(xiàn)了德彪西的法式爛漫,含蓄的強弱變化帶給人更多的是深層次的精神沖擊,而非一時的音量刺激,人們即便身處環(huán)境之中,也不會過多地受到音樂刺激產生應激的心理活動;輕柔的音色以及平靜優(yōu)美的旋律更令置身于環(huán)境中的人們享有潤物細無聲的平緩和愉悅。當整首作品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時,在不打擾主體活動的同時,烘托了場景的高雅氣質,超凡脫俗的品位給人輕松、平和之感。
自然進化賦予了人類識別和感知音樂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生產、學習以及工作中,音樂無時無刻不陪伴著我們??赡苡袝r我們身處其中,并沒有專注地欣賞環(huán)境中的背景音樂,但環(huán)境音樂卻給人類社會活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氣氛組”。通過不斷的學習及分析音樂,多維度、全方位地了解音樂在作曲家、創(chuàng)作時期、節(jié)奏、速度、旋律、調性、風格上的多樣化特性,分時段、分功能地結合自身場景的特點,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音樂,實現(xiàn)舒緩情緒、緩解心情、解除疲勞、減輕壓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學習能力、改善記憶,甚至提升商業(yè)活動價值等多種目的。當代社會,環(huán)境音樂已然在教育、醫(yī)療、零售、生產等多種行業(yè)內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未來,如何更好地利用音樂服務人類,也必將是科研人員長期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