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延芳
摘 要:由于剛入學和不適應新環(huán)境加上智障學生認知行為方面的特點,一年級的智障學生存在擾亂課堂、發(fā)脾氣、攻擊性行為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在生活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可通過課堂活動、聽說練習、家校合作三種方式滲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關鍵詞:行為習慣;生活語文;培養(yǎng)
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對智障班級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扎實的基礎。一年級智力障礙學生剛入學不久,大部分沒有受過學前教育,家庭教育中往往存在溺愛、嬌慣、包辦等現(xiàn)象。在一年級的智障班級中,學生不僅對學校環(huán)境不了解、不適應,而且他們常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不順從、發(fā)脾氣與肢體攻擊和言語攻擊等行為。一方面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不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另一方面這些行為習慣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直接影響其對知識的接受水平,進而直接關系其學習效果,也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因此,入學后他們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一、一年級智障學生行為習慣現(xiàn)狀
一年級的智障學生剛入學,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我們班級學生共10個人,只有3個是上過幼兒園的,其他的只是在有陪讀的前提下間歇性地上過各種不同性質的訓練機構。對離開家庭、離開爸爸媽媽在學校按時按點上課都需要適應一段時間。而每個人的適應能力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適應行為又各有差異,比如有的孩子一離開家人就大哭大鬧,而有的孩子則會發(fā)呆不理睬任何人,這更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行為矯正。
(二)注意力不集中問題
由于沒有正式上過課,對課堂紀律不熟悉,學生很容易出現(xiàn)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甚至會有下座走動等現(xiàn)象。而一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孩子,比如一個孩子上課下座,那么其他的孩子都會關注這個下座的孩子,而不是正在進行教學的老師。
(三)發(fā)脾氣行為
哭鬧、扔東西、在地上打滾甚至有的時候還容易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其實,普通學生在新入學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適應方面的行為問題,但跟普通學生相比,智障學生這些問題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更高。
二、生活語文課程中行為習慣培養(yǎng)
2016版的國家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指出生活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生活語文課程應使培智學校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具有基本的適應生活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工具性、人文性、生活性相統(tǒng)一是生活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要構建以生活為核心的開放而適性的語文課程。它明確提出生活語文課程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存需要,以生活為核心組織課程內容,注重語文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結合生活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新生入學階段生活語文學習內容的選擇及具體的教育教學方法尤為重要,一方面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一方面在課程中滲透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逐漸改掉不好的行為習慣,能夠盡早融入校園生活中。
結合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與學生一年級剛入學存在的一些問題行為,在課程教學內容上設計了一些適應學校且適應班級的課程,教師要結合班級學生出現(xiàn)的具體情況與不同學生的不同的行為習慣適應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具體環(huán)節(jié)。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學校生活》,分別學習了第一課《老師同學》、第二課《學?!?、第三課《教室》。現(xiàn)在就結合教材第一單元的內容談一談我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做法:
(一)游戲教學
在實際的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通過游戲和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逐漸適應校園生活,通過課本上圖片的學習,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課堂的常規(guī)。
如學習第一課《老師同學》的時候,首先我們通過貼名片的方式給老師和同學分別貼上有“老師”“同學”圖片和文字的大貼紙,先讓老師示范貼,一邊貼一邊要求學生說、讀,加強識記。然后由學生分別貼、讀、說、認,在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認識了解了這兩類人物。第二步,在貼紙的圖片和教學課件的圖片呈現(xiàn)上,利用課本第3頁到第7頁的圖片,分別呈現(xiàn)三個不同的課堂場景:(1)老師在上課,同學們坐得很端正,在認真聽課,正面引導學生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應認真聽課,坐姿端正。(2)剛上課老師說“上課”,同學們起立,老師跟同學們問好,同學跟老師問好的場景。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上課要向老師問好的習慣。(3)下課了,老師、同學相互說再見的場景。告訴學生:老師說了“下課,同學們再見”,要回應老師“老師再見”,然后才可以自由活動。
生活語文第一課《老師同學》部分課本內容
(二)強調語文學習的聽、說能力訓練,在聽說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生活語文課堂不同于其他課堂,它強調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對學生課堂常規(guī)的要求也額外重要。在每一次生活語文課堂上我都事先跟學生強調語文課堂的常規(guī):(1)我會聽,老師或是別的同學在說的時候我要認真仔細聽,不能吵鬧。(2)我會讀,老師要求學生個別讀、一起讀的時候大聲朗讀,不用特別大聲扯著嗓子讀,也不要讀得特別快,要求讀清楚。(3)我會說,結合場景說詞語說句子。說的時候表達清楚,盡量把句子說完整。然后把這三條要求變成簡明扼要的三句話讓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加強理解和記憶:我會聽,認真聽!我會讀,大聲讀!我會說,好好說!并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中始終貫徹這三點要求。通過一段時間的鞏固強化,學生逐漸做到認真聽,大聲讀,好好說,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離座、小動作多等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慢慢地減少了。
(三)家校合作
結合平時課堂表現(xiàn)的照片和視頻,通過課后作業(yè)的方式,布置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家長配合參與到學習和習慣培養(yǎng)的訓練中。
在完成整個單元的學習后,課本第22頁有一個做一做的綜合實踐活動,圖片上呈現(xiàn)教室的場景,讓學生說一說教室里有什么。根據(jù)這部分內容,我把學生平時在學校表現(xiàn)好、上課認真的照片和課堂上表現(xiàn)不太好(小動作、下位、吵鬧等)的照片或視頻一并發(fā)給該生的家長,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具體照片、視頻跟家長說一說教室里有什么。同時讓家長引導孩子認識到哪些表現(xiàn)才是好的表現(xiàn),鼓勵孩子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
三、建議與反思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吸收,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還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適應學校生活,為以后融入社會打下基礎,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班主任工作的繁瑣性,為班主任的其他工作節(jié)省了時間,真是一舉多得!在生活語文課堂上滲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既要考慮教材內容的適切性,又要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差異,其出發(fā)點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教學的效率。當然,這是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行為習慣而設定的。本文旨在培養(yǎng)班級大部分學生的行為習慣,并不是針對所有的行為習慣。對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存在不同的行為習慣問題,也不是所有孩子的行為問題都能在課堂上通過教學設計來解決。當然,如何對學生的某一特定行為問題進行全方面多維度的干預,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學習和不斷地努力探索。
參考文獻:
朱楠,張英.基于功能性行為評估的智力障礙兒童課堂問題行為的個案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