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李浩 張莉 金春平
在一個書榜和文學榜鋪天蓋地的時代,王春林的“一個人的文學榜”可謂亂中求勝、求澄清、求獨立的價值判斷。這是一個批評家做了批評家該做的事。就我個人而言,我佩服王春林的勇力,甚至霸蠻之氣,如其體形聲氣,吞吐龐然。一個人的文學榜意味著榜責自負,它一改我們多人、數十人參與的貌似民主的排榜方式。觀乎今天形形色色的榜單,我們看到的往往不是交鋒和對話,而是世故和妥協(xié),而“一個人的文學榜”如果出乎己見、異見和偏見,則可能是當下文學之幸事。
如果有充分地閱讀和獨特深邃的識見,一個帶有個人趣味、見地、文學理想和部分偏見的“個人的排行榜”其實更值得信任,它更能見到個人的文學理想和文學堅持,也部分地可以保持自己的“銳見”,有效避免“綜合大多數”而導致的平庸——王春林的“一個人的排行榜”恰是如此,我愿意在他的選擇中“按圖索驥”,也愿意在興致勃勃地閱讀中與他“交換眼神”,當然也會因為某些篇目的選擇“暗自爭吵”——是的,是暗自,我也認為這種暗自的爭吵其實同樣包含了價值。在王春林的個人排行榜中,我們也可以慢慢讀出他“個人的面部表情”,這,讓我敬重。
前天,當王春林老師在電話里告訴我,《一個人的排行榜》已經做了九年的時候,我著實吃驚,心中便也更生一份敬重。要知道,每年都有數十部作品上榜,得需要多么大的閱讀量!況且還有打量、挑選、糾結、翻來覆去最終確定上榜篇目的過程,這樣的閱讀量實在無人難及。做“一個人的排行榜”,一年兩年不難,難的是五年、六年、八年、九年,這需要耐心、體力、能量、熱情,文學敏感力與判斷力。實在是對一個批評家意志品質、精神能量、美學品味的多重考驗。而王春林老師顯然經受住了這樣的考驗,何其難哉?!耙粋€人的排行榜”,說到底便是“一個人的馬拉松”?!耙粋€人的排行榜”對王春林老師意味著什么呢?它自然是一個批評家關于當代文學的結繩記事,但更是一位批評家以排行榜方式寫下地對同時代文學的理解,由此,他構建起自己獨特的文學趣味與批評風格,并與當代文學切實做到“在一起”。
“一個人的排行榜”意味著一位具有高度主體意識和成熟個性風格的批評家,以隱秘而堅韌的姿態(tài),虔誠構筑著具有個人批評史和精神敘事史的文學理想景觀。王春林將小說“秩序化歸位”的煉金術包含了經典小說的系統(tǒng)法則和藝術美德,在對小說的共情式體驗、法官式裁定和預言式洞見當中,他完成了與公共現場性批評敘事相異的文學面相“記憶藝術”的雕刻與判斷,完型出一位批評家“既附著于時代又與時代保持距離”的高貴、獨立而堅定的“同時代性”品格;“一個人”還意味著他必然是以攜帶著歷史性和集體性的文學傳統(tǒng)、思想經驗和美學期待的批評姿態(tài),與正在發(fā)生的小說現場相互遭遇,彼此的認同、順應、妥協(xié)、震驚、挑戰(zhàn)、解構、顛覆乃至建構,支配著文學等級的序列呈現,這宣示出所謂的“一個人”實則隱匿著無法剝離且深刻內隱的“文學歷史性”與“文學公共性”,這賦予王春林對小說的判斷或排列以高度的信任感——兼?zhèn)淞藗€體獨立性、美學歷史性和當代公共性的可信任感,他的小說排行實踐已然承擔起當代文學史秩序構建的一種“文學預演”,內嵌為當代小說經典化機制環(huán)節(jié)的一種重要方式。
責任編輯:閻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