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章輝,王智汪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安徽 淮北235000)
市舶司是古代中國在特定海港設置的一種對外貿(mào)易管理機構(gòu),是從唐玄宗開元二年(714 年)在廣州一地創(chuàng)設市舶使開始,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685 年)撤銷市舶司機構(gòu)為止,約有一千年的歷史。①期間幾經(jīng)變換,但在明代之前市舶司的職責相對穩(wěn)定,無論是唐時的“市舶使籍其名物,納舶腳,禁珍異。蕃商有以欺詐入牢獄者”[1]449,還是宋時的“掌蕃貨海舶征榷貿(mào)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2]3971,都已經(jīng)具備了管理外商和征納商稅兩種職能。元代市舶司雖在征稅制度上做了若干更改,可大體上還是沿用了宋代的市舶司管理制度,不再贅述。[3]至明時,統(tǒng)治者一改宋、元以來鼓勵海外貿(mào)易的做法,厲行海禁,只允許一定數(shù)量的朝貢貿(mào)易活動的存在。在這種情形下,明代市舶司相較之前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其職責主要在于“掌海外諸番朝貢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zhèn)?,禁通番,征私貨,平交易,閑其出入而慎館毅之”[4]1848。這種變化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關(guān)于市舶司與市舶制度的研究,學術(shù)界已經(jīng)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相對零散,主要集中在各個朝代市舶司的設置、性質(zhì)或市舶制度的考察,且時間選擇相對聚焦在宋代。對明代市舶制度的關(guān)注雖然較少,但已涉及明代市舶制度發(fā)生劇變的核心內(nèi)容。早在2010 年,張振的碩士論文就指出,明代市舶司相較于宋元時代所具備的不同特點。[5]楊曉波的博士論文則是將明代的市舶司放置在法制史的視角下進行探討。[6]因此對明代市舶司的沿革及其職能的考察,于我們深入認識明代所采取的海外政策是十分有必要的。故擬對明代泉州市舶司的設置沿革、職能變化等情形試作探討。
泉州市舶司自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年)設置以來,時停時開。至明太祖朱元璋統(tǒng)治年間,市舶司的設立情況,大抵如《明史·食貨五》所云:“洪武初,設于太倉黃渡,尋罷。復設于寧波、泉州、廣州。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占城、暹羅、西洋諸國。”[4]1980至于為何停罷太倉黃渡,據(jù)《明太祖實錄》記載:“罷太倉黃渡市舶司,凡番舶至太倉者,令軍衛(wèi)有司同封籍其數(shù),送赴京師?!保?]969可見停罷太倉黃渡的直接原因在于方便政府加強對海外貿(mào)易的控制。不久,隨著朝貢貿(mào)易的興起,來朝入貢的國家不斷增多,進貢次數(shù)也愈加頻繁,明朝廷亦出于“夷中百貨,皆中國不可缺者”[8]628的考量,重新在寧波、泉州和廣州三地設立市舶司。其設立的年代,史料并沒有具體記載。不過依《續(xù)文獻通考》卷二十六云:“三年(洪武)二月,罷外倉黃渡市舶司……尋復市舶于寧波、泉州、廣州。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占城、暹羅、西洋諸國?!保?]622如此一來,泉州市舶司復設的時間,應該是在洪武三年(1370 年)二月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之后不久。然而到了洪武七年(1374 年)九月,泉州市舶司再次罷設,《明史·職官四》載:“(洪武)七年罷福建之泉州,浙江之明江,廣東之廣州三市舶司?!保?]1848其停擺原因,據(jù)《明史·食貨五》所云,是由于日本叛服不常,朝廷對其進貢時間和人數(shù)等進行限制,后又擔心“瀕海居民及守備將卒私通海外諸國”[4]1980,因此停罷市舶司。明代鄭曉所著的《今言》對上述數(shù)次變遷有簡略記載:“洪武初,設太倉、黃渡市舶司,至今稱為六國馬[碼]頭。尋以海夷黠,勿令近京師,遂罷之。已復設于寧波、泉州、廣州。七年九月,又罷?!保?]119
泉州市舶司自洪武七年停罷后,直到永樂元年(1403 年)才恢復設立,《明太宗實錄》如是云:“(永樂元年八月)上以海外番國朝貢之使附帶物貨前來交易者,須有官專至之,遂命吏部依洪武初制,于浙江、福建、廣東設市舶提舉司,隸布政司?!保?0]409《明史·職官四》亦云:“永樂元年復置,設官如洪武初制,尋命內(nèi)臣提督之?!保?]1848又《明史·職官三》云:“廣東、福建、浙江三市舶司各設太監(jiān)提督。”[4]1822在市舶司之上設置提督太監(jiān)是明代市舶司不同于前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體制變化。自此之后,市舶司隸屬于布政司,提督市舶太監(jiān)更是凌駕于市舶司之上,市舶司開始變成一個清閑機構(gòu)。
泉州市舶司自永樂元年恢復設立以后,便一直在中琉友好交往中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直至成化八年(1472 年),市舶司衙門遷至福州時才停廢。
至于市舶司官職的設置,據(jù)《明太宗實錄》記載,是在永樂元年時依洪武初制而定,詳細如下:“每司置提舉司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二員,從六品;吏目一員,從九品?!保?0]409-410另據(jù)《今言》云:“提舉一人,副提舉二人,屬吏目一人,驛丞一人,三提舉司皆然?!保?]119上述所指的驛丞,乃是永樂三年朝廷為接待貢使而在市舶司所在地專設之驛館的官員。但按《閩書》[11]1261與《福建市舶提舉司志》[12]官職記載,泉州市舶司的副提舉僅有一人。這兩本著作均成書于嘉靖年間,此時,市舶司因海上動蕩而屢遭停廢,朝廷又“嚴海禁”[4]1981,事務減輕,“茲惟理貢船,不復開海市,副提舉未鈴授矣,吏目閑來任亦虛耳,雖有正提舉,貢至經(jīng)理之,此外無他事”[12]官職。由此可見,明中后期市舶司的地位、作用已大不如前,故后二者的記載不可視為常例,此處以《明太宗實錄》所言為實。
在此之上,明朝廷為了加強對海外貿(mào)易的管理與控制,又于永樂元年命內(nèi)臣掌管、督察市舶司?;鹿俪鋈问胁八鹃L官,并無定制,其中多為太監(jiān),亦有少監(jiān)、監(jiān)丞等,統(tǒng)稱為“市舶太監(jiān)”。依明制,“太監(jiān)正四品,左右少監(jiān)從四品,監(jiān)丞、司副從五品,奉御從六品”[4]1826,官品均高于由士人擔任的市舶司各職。市舶太監(jiān)是皇帝親自委派,又有獨立公署(福建的提督市舶公署設在福州),且與市舶司形成上下隸屬關(guān)系,實際上等同于市舶司主管。自此之后,提督市舶太監(jiān)成為市舶司的督察長官,直接處理重要事務,市舶司提舉無權(quán)干預。更有甚者,以市舶司機構(gòu)為工具,替自己謀求私利。②一如《廣東通志》所云:“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諸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所未有,乃命內(nèi)臣監(jiān)鎮(zhèn)市舶,設公館(廣東市舶公館)于城南水濱,后改建于鄭西仙湖?!脩堰h驛于廣州城子步,建屋一百二十間,以居番人,隸市舶提舉司,然內(nèi)官總貨,提舉官吏惟領(lǐng)簿而已?!保?3]652-653陳支平就認為“提督市舶太監(jiān)不僅是明代宦官干政地方事務之始,而且還剝奪了市舶司原設提舉官吏的權(quán)力,把持市舶事務,營私舞弊,肆意妄為”[14]121-131。蘇鐵也說“市舶太監(jiān)專權(quán)、干政、擾民的特征極大地阻礙了國家海外貿(mào)易管理制度的正常建立和發(fā)展,其遺患甚巨,流毒甚廣”[15]35-52。
現(xiàn)將蒞任泉州市舶太監(jiān)及市舶司提舉等官,有史可考的列舉如下表(洪武年間至成化八年):
表一 泉州市舶太監(jiān)一覽
表二 泉州市舶司提舉一覽
除上述官職外,市舶司還設有吏役、屬役。依《福建市舶提舉司志》而言,前者有“吏、戶、禮、兵、刑、工,共吏六名,司二名,典四名”[12]吏役。后者則較為繁雜,計有:“冠帶土通事,原設四員,嘉靖二十五年革退一員,今只用三員。牙行原設二十四名,各年份不等,革去十九名,今只存五名??磸S并解運方物殷實戶原額六名,已前年分革去三名,今只存三名??磸S園頭一名,系閩縣均徭內(nèi)僉撥。柔遠驛門子二名,系閩縣均徭銀內(nèi)編僉解赴布政司給領(lǐng)?!保?2]屬役此外還有祗候、弓兵、門子、轎傘夫和探事馬夫等。這種勞役主要由泉州府、漳州府和興化府三地承擔。具體名額如下:“祗候:正提舉員下四名,副提舉員下四名,吏目員下二名;直堂本司弓兵十名,吏目廳弓兵二名;本司直堂門子二名;轎傘夫六名,系三山驛輪流撥跟;探事馬夫一名,系三山驛撥用。泉州府額編:晉江縣祗候二名,安溪縣祗候二名,同安縣祗候一名;漳州府額編:尤溪縣祗候五名,龍巖縣祗候一名;興化府額編:莆田縣弓兵三名;漳州府額編:龍溪縣弓兵二名,隸兵二名;泉州府額編:晉江縣門子二名,安溪縣弓兵二名,同安縣弓兵一名,永春縣弓兵二名?!保?2]公糧
以上說的是泉州市舶司的人員編制。其中涉及的吏役和屬役部分,僅就嘉靖時期的情形大致做了說明,此時距離明初設立市舶司不過百余年,其官制設置仍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福建市舶提舉司設置于泉州時,其公署據(jù)《明一統(tǒng)志》卷七十五載:“在府治南,永樂元年建?!保?6]581《乾隆泉州府志》亦云:“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nèi),即舊市舶務址,……初置,后廢。崇寧初復置,高宗時亦罷而復置。元季廢置不一。明洪武間仍置,成化八年移福州。”[17]248而宋、元市舶提舉司的公署,依乾隆朝所修《晉江縣志》所說,同樣“在府治南水仙門內(nèi)”[18]61。也就是說,明代泉州市舶司的公署是設在宋元時市舶司的舊址之上,即今泉州市水門巷內(nèi),“現(xiàn)附近還有市舶司的水關(guān);又有一條名叫‘舶司庫巷’的小巷,很可能是當時市舶司的庫房所在地”[19]63-64。
明成祖即位時,明朝社會經(jīng)過明初三十余年的休養(yǎng)生息,經(jīng)濟機制得到恢復,并趨于發(fā)達。雖然“祖訓”嚴禁通番,但由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滿足統(tǒng)治者對于海外奢侈物品的欲望,明成祖對發(fā)展與境外諸國的關(guān)系和海外貿(mào)易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因此,在即位后的第三年,明成祖就下令恢復泉州、寧波、廣州三處市舶司的設立。此后不久,為了應付海外使臣日益增多的情況,更是修建專為接待貢使的京師會同館與市舶司所在地的驛館。
據(jù)《名山藏》云:“(永樂三年)九月,……四夷貢使充溢,修會同館于京師,驛于福建、浙江、廣東之市舶提舉司,為海外諸番館,福建曰來遠,浙江曰安遠,廣東曰懷遠。”[20]800泉州來遠驛,據(jù)《乾隆泉州府志》載:“來遠驛,在府城南三十五都車橋村。永樂三年建,以館海外諸國之來貢者?!保?7]64而據(jù)汪大猷行狀的記敘:“察之,乃真臘大商,……即使盡入來遠驛?!保?1]363宋時泉州已有來遠驛的設立,不過這種機構(gòu)不是由朝廷直接設置,即它并不隸屬于市舶司,而是由當?shù)毓倮糇孕性O立和管理。這一點可以從咸淳七年(1271年)黃震所作《新建綏城驛記》一文中得到證實,記曰:“……我朝自朝廷而監(jiān)司,而州而縣,脈絡相通,臂指相使,不俟陽傳之督促,無待指使之旁午,惟在京置都亭驛,置班荊館,以待四夷來王之人,州縣則一切惟[唯]其自置?!保?2]51
來遠驛附屬于泉州市舶司,并在與琉球的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歷史作用,直到成化年間,才在泉州市舶司衙門移至福州時被廢止?!肚∪莞尽份d:“成化八年提舉司移置福州,驛廢?!保?7]64
按《明史·食貨五》所云,泉州市舶司是專為接待琉球入貢事宜而設。但是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遷,朝貢的番舶大多選擇停靠在福州水部門外河口(郡城東南)。林玭《福建市舶提舉司記》云:“皇明混入宇內(nèi),四夷賓服,乃琉球?qū)偃}東海島中,唐宋未嘗朝貢,元遣使諭之,不從,洪武初稽首稱藩,歲遣人入貢,至泉轉(zhuǎn)達。永樂元年,始置市舶提舉司于泉,設官掌之,主以中貴一人。歲久番舶漸抵福城南河口,是司猶在泉?!保?2]藝文考由此,泉州市舶司的作用愈發(fā)衰微。至成化年間,明朝廷終于下令將市舶司移置于福州。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由于福州與琉球之間航海交通的地理條件更為近便。明廷派遣冊封琉球的封舟,以及琉球入明朝貢的番舶,多由福州出入。據(jù)《琉球國志略》卷五云:“封舟例以夏至后乘西南風至琉球,以冬至后乘東北風回福州?!保?3]323這與琉球貢船“往以西南,風期孟夏;歸以東北,風期季秋”[24]2115的記載相符合。也就是說,琉球番舶沒有按照規(guī)定??吭谌荩嗖从诟V?,主要是受季風規(guī)律的影響。
其二,琉球貢使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與出于謀利目的的大力推動。據(jù)《名山藏》云:“琉球……通事官、司貢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國書及閩三十六姓之后人為之?!保?5]588郭造卿也指出:“后番舶入貢,多抵福州河口,因朝陽通事三十六姓,其先皆河口人也,故就乎此。”[26]252琉球使臣和操控番舶之人,既多是福州河口人,由于鄉(xiāng)土的關(guān)系,以及航道便利等原因,將番舶停泊在福州,當極有可能。此外,琉球貢使往往“專貿(mào)中國之貨,以擅外藩之利”[7]8366,而當時福州的經(jīng)濟條件較之泉州要更加優(yōu)越?!陡=ㄊ胁疤崤e司志》就認為:“以其地言之,福城為八閩之總會之地,其衣冠文物,十倍于泉。”[12]藝文考因此,以三十六姓為主的琉球貢使等,為取得巨額利潤,以及貿(mào)易上的種種方便,自然會選擇將番舶駛往福州停泊。
其三,是行政管理的實際需要。永樂以后,朝廷在市舶司提舉之上設置市舶太監(jiān),直接管理市舶司事務,而名義上,市舶司隸屬于布政司。其中,市舶司設于泉州,布政使司衙門則在福州,而據(jù)《八閩通志》記載,提督市舶衙門在“布政司東南”“光澤坊內(nèi)”[27]2140,即其公署亦在福州。長此以往,市舶提舉的職權(quán)便被市舶太監(jiān)架空,泉州在朝貢貿(mào)易中的地位亦被福州所取代,但名義上的管理機構(gòu)仍在泉州,于理不合。因此,到成化年間,便出現(xiàn)將市舶司移設于福州的倡議,并最終成為事實。
至于泉州市舶司移置福州的經(jīng)過和具體時間,史料記載不一。據(jù)《八閩通志》云:“舊司于泉州,番以舶入貢,多抵福州河口。成化五年,巡撫付都御史張瑄奏請移建于此(福州)。”[27]2145高岐《福建市舶提舉司志》云:“成化五年,奏改舶司于福州,制曰:‘可’。”[12]建置何喬遠《閩書》卷三十九云:“市舶司,成化八年,移置福州?!保?1]976王應山《閩都記》卷六云:“市舶提舉司,都指揮王勝故宅也,國朝初,市舶置司于泉州,成化五年,因修遷羅倫謫官奏移今所(福州)?!保?8]37《天下郡國利病書》云:“成化八年,市舶司移置福州。”[26]279
就上述文獻來看,一說成化五年移置,一說成化八年移置。按《閩都記》云“成化五年,因修遷羅倫謫官奏移今所”,這與《明史·羅倫傳》中所記載的羅倫被貶謫的時間不一致,《羅倫傳》曰:“成化二年,……逾二月,大學士李賢奔喪畢,奉詔還朝。倫詣賢沮之,不聽。乃上疏曰:……疏入,謫福建市舶提舉司副提舉。……明年以學士商輅言召復原職,改南京。居二年,引疾歸,遂不復出?!保?]4747-4750又,《明史·本紀第十三》,成化二年條云:“夏五月癸酉,修撰羅倫以論李賢起復,謫福建市舶司提舉?!保?]163據(jù)此,羅倫是成化二年時才被貶到福建任市舶提舉,至成化三年官復原職,只是改任南京,于兩年后,即成化五年因病辭官歸隱,故市舶司衙門遷置一事應與羅倫無關(guān)。而《八閩通志》所記的成化五年“張瑄奏請移建”之說,亦與事實不合。按《明史·張瑄傳》云:“(成化)八年,始以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保?]4367可知張瑄到閩的時間乃是成化八年,不可能在成化五年奏請遷市舶司于福州。而《閩書》和《天下郡國利病書》所記載的成化八年移司,與張瑄到閩任職的時間相一致。且郭造卿《閩中兵食議》有載:“成化都御史張瑄奏移省城內(nèi)。”[26]252由是張瑄奏請遷市舶司于福州確有其事。故參照上引文獻,可以得出結(jié)論:泉州市舶司是在張瑄的建議下于成化八年遷置福州。
自宋代以來,設置市舶司的目的,在于“掌蕃貨海舶征榷貿(mào)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2]3971,另一方面,又因為“市舶之利頗助國用”[29]4216,故歷代統(tǒng)治者多對海外貿(mào)易采取積極態(tài)度??梢哉f,“宋代市舶司的設立,主要是為了方便對商貿(mào)事務和往來船舶的管理,或者可以說是官府管理和經(jīng)營海外貿(mào)易的機構(gòu)”[30]。但在明朝建立之初,為鞏固海防,開始厲行海禁,如洪武四年下詔:“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7]1300此后更是多次重申禁令,“(洪武十四年十月)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7]2197,“(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詔戶部申嚴交通外番之禁,沿海軍民官司縱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7]3067,正常的海外貿(mào)易活動遭到嚴重破壞。盡管如此,明王朝還是保持著與周邊諸國的交往,并允許其以入貢的名義攜帶方物來華貿(mào)易,即所謂“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互市矣”[8]632-633。
在上述歷史背景下,有明一代設立市舶司的目的便與前代有所不同,據(jù)《明史·職官四》云:“掌海外諸番朝貢市易之事。辨其使人表文勘合之真?zhèn)?,禁通番,征私貨,平交易,閑其出入而慎館毅之?!保?]1848又,《明史·食貨五》云:“海外諸國入貢,許附方物與中國貿(mào)易,因設市舶司,置提舉官領(lǐng)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釁隙也?!保?]1980由此可知,明代市舶司的經(jīng)濟職能逐漸消退,政治屬性和外交屬性則日益突出。市舶司已經(jīng)成為明朝廷管理朝貢貿(mào)易和籠絡海外諸國的政治工具。正如陳支平所說,“外國朝貢屬于國際政治外交性質(zhì)”[31]。
就歷史實踐而言,市舶司在現(xiàn)實運作中又與上述規(guī)則存有差異。具體來說,明代泉州市舶司的職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朝貢事宜。史載,“琉球居東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國”[4]8361,至洪武五年正月,“遣楊載持詔諭琉球國”[7]1317,十二月,“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奉表貢方物”[7]1416,正式與明朝建立朝貢關(guān)系。此后,琉球“勤修職貢”[32]1821,自洪武五年至成化八年,以各種名義派遣使者來華朝貢計225 次,詳見表三:
表三 琉球部分來華朝貢次數(shù)一覽
另一方面,明政府把朝貢貿(mào)易嚴格置于官方控制之下,并規(guī)定了相當完備的手續(xù)。按高岐《福建市舶提舉司志》載,明前期市舶司處理朝貢事宜程序如下:番舶進港前,市舶司官員要會同布政司、都司等有關(guān)官員登船檢驗表文、勘合和貨物,即“四夷入朝,必先具咨布政司,乃與比對勘合,查照表文、方物。事理明白,然后遣使驅(qū)騷,否即卻之”[33]卷7。相關(guān)文件核對無誤后,方才允許番舶入港。隨后,“督令各匠就將來船艙□如法釘封”[12]賓貢,防止貨物被偷運上岸。市舶司“據(jù)夷官呈請會盤緣由申詳”,經(jīng)批準后,在地方官員監(jiān)督下,待“民夫搬扛貯庫畢”后封倉,并會同都司派人在倉庫四周巡邏,不許夷人“擅自出入交通,貿(mào)易違禁貨物”[12]賓貢。市舶司還負責接待使者及其隨從人員,史載:“浙江、福建、廣東市舶提舉司,凡外國朝貢使臣往來,皆宴勞之?!保?0]785當使者上京時,市舶司與地方官員一同監(jiān)督貢物的裝盛、封釘和解運,并開具清單,差人與貢使“赴南京內(nèi)庫交納”[12]賓貢。待朝貢事畢,市舶司當會同布政司,“將夷人逐一搜檢上船”[12]賓貢,護送其安全出境。
可見,“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番國’朝貢現(xiàn)象為‘閉關(guān)’與‘擴張’這對矛盾的調(diào)和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它在迎合古代中國“自我膨脹意識”的同時,“也解決了貿(mào)易全球化趨勢對中國市場的要求”[34]。
2.貿(mào)易管理。市舶司還負有監(jiān)督、管理貢使從商和中國商人之間貿(mào)易活動的職能,即“平交易”。對此,《籌海圖編》有明確記載:“凡外夷朝貢者,我朝皆設市舶司以領(lǐng)之,……在福建者,專為琉球而設,……其來也,許帶方物,官設牙行,與民貿(mào)易,謂之互市,明矣。”[35]1186由此可知,第一,外國使臣入明朝貢時,是允許夾帶私貨與中國進行交易的;第二,中琉貿(mào)易主要由泉州市舶司主管;第三,中琉貿(mào)易有嚴格的時間限定,亦即“有貢舶即有互市”;第四,除在會同館進行交易外,其余貿(mào)易活動一般須由市舶司設立的牙行組織。
對于這些私貨的處理,通常是由“使臣自進并官收買附來貨物,俱給價”,其余部分“令自貿(mào)易”[36]126,但是必須接受明政府的嚴密控制,即在民間進行的貿(mào)易始終要有牙行居中組織。據(jù)《福建市舶提舉司志》,福建市舶司有官牙二十四人,“選有抵業(yè)人戶充”,由“官給印信文簿,附寫客商船戶住貫姓名,路引字號,貨物數(shù)目,每月赴官查照”[36]25。他們的職責是,當琉球番舶的貨物運進貢廠后,在當?shù)毓賳T的監(jiān)督下,會同行匠“評估物價或貴或賤”,并介紹與中國商人進行交易,從中“專取其利”[36]26。按照規(guī)定,隨貢使附帶的貨物除在市舶司和會同館互市外,是不允許在其他地方私自交易的,違禁者將給予嚴懲。景泰年間就曾“命都察院出榜禁約各布政司,外夷經(jīng)過處所,務要嚴加體察,不許官員軍民鋪店之家與交易物貨,夾帶回還,及通同衛(wèi)所多索車杠人夫,違者全家發(fā)南海衛(wèi)充軍”[37]225。
3.“懷柔遠人”。在名義上市舶司還具有“禁通番”的職責,可因史料稀缺,難以考實,故不贅言。此外,明朝廷多次對諸國貢物給予豁免征稅和實行高價購買的政策,以示天朝恩澤。如洪武二年九月下令“若附至蕃貨,欲與中國貿(mào)易者,官抽六分,給價以償之,仍除其稅”[7]903;洪武十七年“命有司凡海外諸國入貢有附至私物者,悉蠲其稅”[7]2459-2460;永樂元年,明成祖曾表態(tài):“今夷人慕義遠來,乃欲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萬萬矣?!保?0]447另據(jù)《大明會典》云:“凡進蘇木、胡椒、香蠟、藥材等物萬數(shù)以上者,船至福建、廣東等處,所在布政司隨即會同館都司、按察司官,檢視貨物,封船完密聽候。先將番使赴送起京,呈報數(shù)目。除國王進貢外,番使人伴附搭買賣貨物,官給價鈔收買?!保?8]106因此,這種照價購買的做法事實上又否定了市舶司“征私貨”的權(quán)力,一如《大學衍義補》所云:“本朝市舶司之名,雖沿其舊,而無抽分之法,惟[唯]于浙、閩、廣三處置司以待海外諸蕃[藩]之進貢者,蓋用以懷柔遠人,實無所利其人也”[39]345。
綜上所述,明代泉州市舶司的職責主要有辦理朝貢事務和管理中琉貿(mào)易,以及羈縻海外番國三項,其中又以接待琉球進貢事宜為主。另一方面,相較于唐宋元時期市舶司機構(gòu)的經(jīng)濟屬性,明代市舶司的政治色彩更加濃厚,它已經(jīng)成為明王朝“懷柔遠人”的外交工具。
明代是古代中國對外貿(mào)易的重大轉(zhuǎn)折時期,官方朝貢貿(mào)易臻于頂峰,據(jù)《鴻猷錄》記載,與明朝廷建立朝貢關(guān)系的海外番國就多達五十九個,[40]756加上未被列入的朝鮮、琉球和日本三國,足有六十二國之多。在明王朝“厚往薄來”政策的引導下,朝貢逐步演變成一種貿(mào)易往來,尤其是“海禁”盛行的前中期,朝貢幾乎成為這些國家同中國進行貿(mào)易交流的唯一合法手段。與此同時,海外貿(mào)易的管理機構(gòu)卻不斷僵化,市舶司由起初管理市舶貿(mào)易的獨立經(jīng)濟機構(gòu)轉(zhuǎn)變成官方控制和壟斷海外貿(mào)易的工具,完全淪為政治的附庸。至明中葉后,隨著新型海上私人貿(mào)易迅速崛起,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官方朝貢貿(mào)易,成為福建對外貿(mào)易的主體,福建市舶司再難維持,形同虛設,終于在“萬歷八年俱裁去,舶司以福州府同知兼領(lǐng)”[41]40。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清康熙二十三年閩海關(guān)的設置。盡管如此,泉州市舶司在管理中琉貿(mào)易和加強中琉友好關(guān)系等方面,仍發(fā)揮過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明代時期的中琉貿(mào)易以朝貢貿(mào)易為主,琉球又是與中國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番國之一,有明一代,琉球入明朝貢共計300 余次,其中,成化八年之前,就高達225次,足見中琉朝貢貿(mào)易在明代對外貿(mào)易中所占據(jù)的顯著位置。而泉州市舶司在管理中琉貿(mào)易事務的貢獻,又極力推動了海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并一度促進了福建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市舶司機構(gòu)始終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隨著專制主義的不斷加強,市舶司也就越發(fā)成為限制海外貿(mào)易發(fā)展的政治與外交工具。
注釋:
①唐設市舶使,宋始設立市舶司機構(gòu),稱提舉市舶司,元、明亦設,稱市舶提舉司。
②市舶太監(jiān)與地方爭奪商舶貿(mào)易稅收一事,便是一例。據(jù)《明史》卷八十一載,武宗時,提舉市舶太監(jiān)畢真言:“舊制,泛海諸船,皆市舶司專理,近領(lǐng)于鎮(zhèn)巡及三司,乞如舊便?!倍Y部議:市舶職司進貢方物,其泛??蜕碳帮L泊番船,非敕旨所載,例不當預。中旨令如熊宣舊例行。宣先任市舶太監(jiān)也,嘗以不預滿剎加諸國番船抽分,奏請兼理,為禮部所劾而罷。劉瑾私真,謬以為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