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嘯波
好作文必須敘真事,說真話,訴真情,這當然是對的。但是,敘哪些真事,說什么樣的真話,訴怎樣的真情,這些可大有講究。
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學生作文最好不要過多地敘述社會陰暗面的“真事”,說負氣、泄氣、意氣用事的“真話”,訴不理性、不健康的“真情”。
為什么呢?
首先,是認識水平所限。
當今社會,亂象紛呈,成因復(fù)雜,千頭萬緒蘊藏其中,纏繞夾雜,諸多事情都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發(fā)發(fā)牢騷沒有什么意義,一味批評又容易變成夸夸其談。
其次,違反了審美原則。
藝術(shù)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跟所有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一樣,作文,尤其是征文,人們更愿意接受陽光、美好的一面。我們看著名畫家齊白石、潘天壽、吳冠中、韓美林等的作品,盡管風格迥異,但是在“美”這一點上,是驚人相似的。
是否可以這樣說,盡管世間確實不乏“虛偽、丑陋”,盡管生活喧囂嘈雜、一地雞毛,有的甚至骯臟血腥,但也時時有“美”,處處有“愛”,而 描寫“美”、歌頌“愛”,則是一種很高雅的審美趣味,最容易撥動讀者的心弦。所以人人都會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我們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p>
而我更要說,高明的作者應(yīng)時時牢記:“人間溫暖,點滴收藏”。
先說一段影響我寫作的經(jīng)歷。
我小時候住在外婆家,那是衢江邊上一個很不起眼的小村莊。整個童年時代,我都在那里生活、讀書。記得那時的一年四季,都會有乞丐登門乞討。每逢此時,外公外婆就會叫我,去米缸里舀碗米相贈。如果全家正在吃飯,我們也會盛一碗飯,夾幾筷菜,端一條小凳讓他們坐在旁邊,一起邊吃邊聊。若是逢年過節(jié),給了米之后,還會讓我拿上幾根年糕或幾個粽子,追上去塞進他們濕漉漉的蓑衣口袋里。有時天色已晚,碰到老弱乞丐在雨雪交加的泥濘里行走,我們還會破破例,騰空柴房,鋪些干稻草,留他們住一夜。
雖說生活艱難,鄉(xiāng)親們卻大都樂善好施,會很自然地讓出食物、床鋪,去救助一些素昧平生的人。每每想起這些,我就心生欣喜。自此,我懂得了人與人的依存關(guān)系,我感覺到了人生的艱難與人間的溫暖。
“人間溫暖”好理解,而“點滴收藏”中的“點滴”二字,卻往往被人忽視。很多學生常常喟嘆寫作素材不足,主要是養(yǎng)尊處優(yōu)、麻木粗糙,萬事都覺理所應(yīng)當,感情自然冷漠。文章要動人,自己先要動情。一定要常懷悲憫,心存感激,尤其要善于體會“細小瑣屑”,才會發(fā)現(xiàn)“愛在當下,情滿人間”。
我曾經(jīng)見過古鎮(zhèn)小巷那長長的屋檐,據(jù)說,是方便行人、小販,在每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中躲避凄風冷雨。
我曾經(jīng)見過閩北寬闊結(jié)實的廊橋,據(jù)說,是考慮很多無家可歸的乞丐,可以讓他們在風狂雪緊的寒冬御寒安眠。
我還聽說,在如巨浪奔涌的十萬大山,蛇蟲蜿蜒野獸出沒的山路,會有一幢沒有主人的木屋,里面有柴火、鹽巴、糧食、干辣椒,供孤獨無依的行人在饑寒交迫之時,安心地歇息、飲食。
即使在沒有傳奇故事,平日里頗為平靜的學校,也會有一些值得書寫的感人之事:一個同學在籃球比賽中扭傷了腳,會有熱心的同學輪流背他去食堂、上廁所,輪流給他補課、打水,照顧起居……
“人間溫暖,點滴收藏”,才能“聚沙成塔,積水成淵”,從而讓人在敘述故事和抒發(fā)情感時做到選材具體、描寫細膩,進而才能得心應(yīng)手、精彩迭出。比如,第19屆“語文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二等獎作品《除夕夜歸》,就很能體現(xiàn)這一點。
文章沒有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沒有尖銳的矛盾沖突,直接取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位飛行員的妻子發(fā)現(xiàn)自己遷戶口的證件照片沒拍,她只好在冷清的除夕夜,去照相館碰碰運氣。留守在店里的老板接待了她,并且親自給她拍了照,洗了照片,等她丈夫一起來取,最后,軍人一家三口在風雪夜里趕回老家過年。
這么簡單的情節(jié),為什么我們讀來很感動呢?這是因為文章有不少溫暖之處。
我們先來說說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
故事發(fā)生在除夕,這是我們國家的盛大節(jié)日。雪花飄飄,鞭炮陣陣,祈福新年,告別舊歲。這個萬家團圓的特殊時刻,很容易觸發(fā)人們心中的溫情。
再來說說溫暖的人事場景:
1.嚴守軍紀的飛行員,守護著我們和平安寧的幸福生活;
2.美麗自尊的軍嫂,既要上班,又獨自一人帶孩子,俠骨柔情;
3.腿傷未愈的店老板,帶傷親自給軍嫂拍照,手工沖印照片;
4.來接丈夫回家過年的照相館老板娘,熱情、公道,母愛洋溢;
5.未曾出現(xiàn)的派出所所長,除夕加班,等待給軍嫂開遷戶口證明;
6.從軍嫂的敘述中得知,鄰居幫她帶孩子,可見融洽的鄰里關(guān)系;
7.軍人的父母親,頂風冒雪,從家里跑到村口來接孫女兒;
8.十年后的夜晚,全家人聚在一起,回憶那個溫馨的除夕夜。
這些陸續(xù)出現(xiàn)的人,彼此相助的事,和諧溫馨的場景,與除夕漫天的風雪構(gòu)成了絕妙的對比。文章摒棄了宏大的敘事、生硬的說教,使每一個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美好的人性,激發(fā)了共振的情感,傳遞出生命的關(guān)懷。它告訴讀者,幸福原來就蘊藏在每一個細節(jié)中:一次服務(wù),一個微笑,一句問候,一點燈火,一片雪花……
那么,是否只有親身經(jīng)歷才能擁有這些感人的溫暖?不!假如我們有足夠的敏感度、廣泛的閱讀面及閱讀量,就能欣賞到書本中更多取之不盡的典型案例。
散文《鼾聲》里寫道,好幾年沒回故鄉(xiāng)的“我”,回老家去看望老父,夜里與父親同眠。結(jié)果,父親從“月亮在窗外移動”直到“雞啼在村莊遠遠近近的地方響起”,始終沒有發(fā)出平素“驚天動地”的鼾聲。于是,我就裝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極香極深。父親“欣慰”地起身,替我掖掖被子,并“用手輕輕地摸我的臉”,我“鼻子一酸”。
文章這樣結(jié)尾:
父親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淚水,嘆了一聲說:“雞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著答道:“睡吧。”
故事選擇了這樣一個精彩的細節(jié),讓“鼾聲”這個原本平凡至極的生理現(xiàn)象,成了展示父子情深的精彩細節(jié),表達成年男人之間的摯愛與自尊。
再如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說《一碗陽春面》,寫一個三口之家,幾次在大年夜去“北海亭面館”吃面的情節(jié),講述的是逆境中奮斗的故事。面館老板夫妻也不動聲色地維護母子三人的尊嚴,以示對自強不息者的由衷敬意。
一般在征文大賽中獲大獎的文章,寫法大都接近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有較豐富的積累;“胸有成竹”“胸有丘壑”,這些成語都在肯定積累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行文中,我們還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一、描繪環(huán)境,營造氣氛
《除夕夜歸》一文注重環(huán)境描寫,如開頭:
街巷人跡全無,唯有一片一片鵝毛雪花,密密地飄著,不時被呼嘯的北風卷起,吹向黑沉沉的空中和空蕩蕩的雪地。
風雪畫面富有動感,細膩而逼真。
文章末尾:
一家人互相攙扶著,走進漫天的風雪里。
畫面感強,人情味濃。風雪夜歸,主題鮮明。
二、勇于求助,信任是金
文中的軍嫂也很可愛,不僅外貌美,心靈也美。除夕夜還在尋找照相館,并沒有因為街巷冷清而退縮。勇于求助,信任他人。這是純潔的心靈才有的健康心態(tài),也是智慧的頭腦才有的寶貴經(jīng)驗。這昭示著一個真理:人與人之間本該彼此信任,互相依存;用愛聯(lián)結(jié),這個世界才值得留戀。
三、見微知著,真誠感恩
善于捕捉細節(jié),充分挖掘其中的動情點,這需要“滴水見陽光”的提煉本領(lǐng)。請看文中取照片的場面:
女人把女兒拉過來:“快!謝謝叔叔阿姨!”
老板娘一把摟著女兒:“好孩子!快走吧,老家親人盼著你們回呢?!?/p>
母親把女兒“拉過來”,讓女兒來當面道個謝,感謝之意就有了十分;而老板娘“摟著”可愛的小姑娘,把陌生人當成了親人,主顧之間其樂融融,場面異常溫馨。
《除夕夜歸》的作者,在安靜的敘述中,不時地呈現(xiàn)人間的“真、善、美”,也是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高手。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心不古”這句話就被很多人奉為金科玉律,但其實理性分析,這話是頗有謬誤的?!叭诵牟还拧?,古代人未必個個是活雷鋒。你看,《水滸傳》中熙熙攘攘的北宋都城東京,不是還有潑皮牛二嗎?而荒涼偏僻的潯陽江上,不僅有送客的詩人,更有常常請人吃“餛飩”或“板刀面”的強盜艄公。江湖上既有“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豪言,也有“大樹十字坡,客人誰敢過”的歌謠。而現(xiàn)代社會的治安,比起古代來實在要好得太多。而且,現(xiàn)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法治社會雖然本質(zhì)上是陌生人社會,但我們又怎么能做到“不跟陌生人說話”呢?
我總在想,正如有陽光就會有陰影一樣,我們總不能因為有陰影的存在就拒絕燦爛的陽光。理性的做法是,既信任他人,又始終留一分警覺,總不能讓恐懼阻擋你邁向世界的腳步。沒有信任的人間,與地獄何異?
不知為何,我總是懷舊,總是癡迷于早年那些讓我浮想聯(lián)翩的“點滴溫暖”!我還總在想,假如我們有足夠的善意,真誠而且理性地與人相處,人間其實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