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谷平,范惠珍,盛建文,桂冠,謝萍,李驥
(宜春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西 宜春336000)
膽漏是肝膽手術后一種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為1.3%~2.7%[1]。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病死率高[2]。隨著ERCP技術的發(fā)展,ERCP聯(lián)合腹腔置管引流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探討經ERCP聯(lián)合腹腔置管引流治療肝膽手術后膽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ERCP聯(lián)合腹腔置管引流治療的24例肝膽手術后膽漏患者。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21~82歲;肝膽手術類型:肝葉切除或肝破裂修補術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5例,開腹膽囊摘除+膽管切除取石3例。
納入標準:經B超、CT、MRCP和ERCP造影確診為膽漏(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膽汁;術后出現(xiàn)腹脹、發(fā)熱,影像學檢查為肝周積液,穿刺證實為膽汁;ERCP膽道造影期間造影劑外溢);入院前均接受B超引導下腹腔置管引流;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外傷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膽漏者;膽漏后單純行ERCP術或單純行腹腔置管引流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腹腔置管引流術再行ERCP。常規(guī)ERCP術前準備,ERCP時行膽道造影明確膽漏位置及程度,分為膽總管漏、肝內膽管漏、膽囊管殘端漏。根據(jù)造影漏口大小或腹腔引流量大小,當漏口較大(腹腔引流量>300 mL)選擇內鏡下鼻膽管引流術(ENBD),漏口較小選擇行膽管內支架引流術(ERBD),必要時行ENBD聯(lián)合ERBD;盡可能將導絲送至膽管漏管上方,將鼻膽管、支架順導絲插入預定位置;如發(fā)現(xiàn)膽總管結石則行EST+膽總管取石術?;颊咝g后禁食24~48 h,同時,給予抗炎、保肝,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并配合生長抑素促進漏口愈合。
1.2.2 ERCP聯(lián)合腹腔置管引流有效治療膽漏的標準 ①ERCP后未再行其他方式干預;②臨床癥狀完全緩解,B超或CT未提示腹腔積液;③腹腔引流管3 d未再引流出膽汁。
1.3 觀察指標 分析ERCP聯(lián)合腹腔置管引流治療肝膽手術后膽漏的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導入Excel 2010軟件中進行分析。
24例肝膽手術后膽漏患者中,行ENBD術10例,行ERBD術8例,行ERBD+ENBD術6例,行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EST)+膽總管取石4例,2例治療失敗,其中ERBD 1例,ENBD組1例,轉外科手術。ERCP聯(lián)合腹腔置管引流治療膽漏有效率95.8%(23/24),膽漏愈合時間6~57 d,膽囊管殘端漏有效治愈率最高,為100.0%,愈合時間最短,5~11 d;膽總管漏愈合率87.5%(7/8),肝內膽管漏愈合率83.3%(5/6);ERBD+ENBD術膽漏患者全部治愈。
膽漏可發(fā)生于任何肝膽手術后,炎癥、出血導致解剖結構不清,解剖結構變異,如膽囊管與膽總管匯合方式、匯合部位變化,Mirizzi綜合癥、膽囊管過短均易損傷膽總管,膽囊床毛細膽管及細小迷走膽管損傷,炎癥組織水腫導致膽囊管夾閉不嚴、鈦夾脫落;以上原因均易導致肝膽術后膽漏出現(xiàn)。
膽漏主要包括外科手術治療和非外科手術治療。外科開腹手術不僅需解決引流問題,還需修復膽道損傷,手術操作較困難,且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發(fā)生感染,則外科手術后再發(fā)膽漏的可能性較高[3-5]。非外科手術治療包括藥物保守治療和內鏡治療。藥物保守治療主要包括抗炎、補液、抑制胰酶分泌等。內鏡治療主要為ERCP,包括取石術、EST、ENBD、ERBD,可單獨或合用[6]。
肝膽術后需觀察引流管是否有膽汁流出,嚴密觀察腹部體征,有病情變化時及早行腹部B超[7]及CT或MRCP檢查,一經確診膽漏,需及早行ERCP聯(lián)合腹腔置管引流,以免延誤病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此外,ERCP造影在某些病例,如毛細膽管損傷時無法觀察到造影劑外溢,不應盲目加大造影壓力,以免加重膽管損傷。此外,腹腔置管引流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也可幫助診斷,及時充分引流腹腔。本研究結果表明,膽囊殘端漏患者中合并膽總管結石4例,合并膽總管下段狹窄2例,行EST+取石+ENBD或ERBD膽漏明顯好轉,提示,膽囊摘除術后膽總管殘留結石較常見,且膽總管殘存結石易導致膽漏,膽總管下段狹窄單純行EST后膽漏即可愈合,無需必行ENBD或ERBD術,但EST在合并乳頭旁憩室時需謹慎。
本研究中,患者ERCP造影明顯外溢說明膽漏較大,全部ENBD或ENBD+膽管支架置入術ERBD術,療效確切,腹部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術后腹腔置管引流量明顯減少,鼻膽管引流量也明顯減少,說明鼻膽管或膽管支架支撐可使Oddi括約肌開放,促使膽汁進入腸道,進而使膽道壓力降低,利于膽管的愈合,與陳艷龍等[8]研究結果一致。聯(lián)合使用鼻膽管和膽管支架可及早撥出鼻膽管,減輕患者的痛苦,在撥出鼻膽管后,膽管支架可繼續(xù)支撐膽管,減少對消化功能及電解質的影響,尤其在合并膽管狹窄時,可考慮行ENBD聯(lián)合ERBD。此外,本研究中有1例肝門部膽管癌并狹窄并肝左葉轉移行肝左葉姑息性切除后出現(xiàn)膽漏,ERCP造影發(fā)現(xiàn)在肝內膽管處,放置鼻膽管引流后膽漏好轉至愈合,但由于存在肝門部狹窄,故未撥出鼻膽管,給予內鏡下剪刀與十二指腸乳頭開口處剪斷,保留部分鼻膽管于膽總管繼續(xù)引流膽汁,如鼻膽管聯(lián)合膽管支架置入困難,也可采取此方法。
膽道內支架置入治療膽漏效果明顯,但對于支架放置的時間尚無定論,本研究支架放置時間為3~4個月,與潘亞敏等[6]研究結果一致。支架移除時間為個性化的指標,因人而異,應基于癥狀、體征、ERCP證實膽漏消失等進行客觀評價。支架直徑的大小不影響手術的預后,主要取決于膽漏的大小[9],膽漏就診時間較晚是ERCP治療的效果[10]。2例失敗患者均因發(fā)現(xiàn)膽漏較晚、膽漏漏口較大、腹膜炎體征嚴重而轉行外科手術治療,均治愈。
綜上所述,肝膽手術后需密切觀察腹腔引流及腹部體征,必要時行影像學檢查,如疑診膽漏,需確保膽管引流通暢,及時腹腔置管引流,盡早行ERCP術有利于確診膽漏。根據(jù)ERCP造影情況行ENBD或ERBD,必要時聯(lián)合實施,尤其針對膽漏和膽管狹窄并存患者;合并膽總管結石可行EST+取石。如漏口大、腹膜炎體征嚴重,ERCP膽管引流效果差,應及早行外科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