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賓孫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魯賓孫的所有經(jīng)歷看似驚險波折不斷,意外連連,并歷經(jīng)28年之久竟能返回故鄉(xiāng),聽上去也很是離奇,然而當我們反觀魯賓孫本人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經(jīng)歷的必然性——源自初心。通過魯賓孫看如今的現(xiàn)代人,似乎我們可以找到屬于自己一直思考的問題之答案。
關鍵詞:初心;第一人稱;與自己對話
作者簡介:古瑩(1985-),女,漢族,北京人,高中教師,英語本科,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英語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5--02
引言
魯賓孫,這個作者筆下的人物距今已有300年之久,然而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卻經(jīng)歷著與他類似的心路歷程,人生抉擇。時代在變,工作,生活,情感的壓力似乎卻越來越重,重到喘不過氣來,我們活得越來越瀟灑,希望走自己的路,然而堅持自己想走的路談何容易,我們要面對社會以及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是進是退,是左是右,一旦選擇了,是否有后路,是否要迎難而上等等。我們在堅持自我、初心和堅持大家認為的“自我”中徘徊,糾結(jié),掙扎,思考著……也許魯賓孫給了我們一個不錯的參考答案。
處于信息時代高度發(fā)達并繼續(xù)快速發(fā)展之中的人們,感受著“日新月異”的真實寫照,每一天高速高效地運轉(zhuǎn)著。科技的發(fā)展,帶給現(xiàn)代人無以倫比的高質(zhì)高效生活,我們甚至可以足不出戶,便可以衣食無憂,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發(fā)現(xiàn)壓力卻越來越大,工作上,越是高效,事情似乎越是多,曾經(jīng)一天做一件事,現(xiàn)在一分鐘做兩件事,似乎還做不完;生活中,以往的生活標準早已不能滿足我們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我們期待每天活得光鮮亮麗,很多時候卻過得很是倉促,灰頭土臉;國際化的趨勢,讓我們更多的意識到我們是獨立的個體,想走自己的路,然而社會的輿論壓力令我們不解“大齡”就等于“剩女”嗎?丁克和同性戀很是怪異嗎?看似幸福無比、夢寐以求的時代卻讓現(xiàn)代人放松不下來,開心不起來,似乎走得太快,快到忘了自己,忘了來時的路?!盀槭裁催@么累?”“我該怎么辦?”“這真是我想要的嗎?”有些人幸運,清醒,還可以問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有些人則早已陷入漩渦,無法自拔事實上,我們和魯賓孫經(jīng)歷著類似的心路歷程,它不受時空限制,它與人類本性相關,解鈴還需系玲人——我們的初心,只有守護初心,方正在變化的世界尋到內(nèi)心的寧靜。你是“魯賓孫”嗎?
《魯賓孫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小說。該書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賓孫·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于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只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著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jīng)過28年2個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鄉(xiāng)。作者選擇使用第一人稱來記敘,我們就更能真切地感受到魯賓孫從開始選擇離家出走,到最后重返故里的心路歷程,及其航海孤島存活的必然性。
堅持出海游歷
魯賓孫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有兩個哥哥,分別離開了父母,他是唯一在家的孩子,父母希望他踏實平安地度過此生,這該是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父母的期許吧。父親是個明智而莊嚴的人,當他看出魯賓孫的心思時,十分擔心,于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為魯賓孫分析他整日想出海的計劃是多么的不靠譜,多么的危險;同時父親告訴他,不要太任性,不要自尋煩惱,他本可以像現(xiàn)在這樣衣食無憂地過一輩子。是啊,我們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呢?前面有一條清晰明朗的路可以走,但我們?yōu)槭裁从制x擇那條未知的路呢?魯賓孫深知父母的用心,似乎一切真的很有道理,他該為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留在家里??蛇@樣的自我游說,每到幾天就瓦解了。他找到了母親,傾訴了內(nèi)心的聲音,他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不會那么平淡地跟隨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去過未來的每一天。雖然他希望母親可以說服父親的想法沒能實現(xiàn),但絲毫沒有動搖他內(nèi)心的聲音——遨游四海。他心中也是清楚未來可能遇到的危險,但是十八歲的魯賓孫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悄悄離開最安全最舒適的家,跟隨內(nèi)心。這個決定固然需要很大的勇氣,需要很大的決心,但真正促成他走出家門,實現(xiàn)兒時夢想的是那份初心,他的初心也許只是比很多人的更加強烈,更加清晰地始終在那里跳動,在提醒他,他究竟想要什么吧。這一階段,我們可以通過父母的言行,看到普天之下,跨越時空的父母心;同時我們也能通過作者筆下魯賓孫的內(nèi)心記錄,看到那份徘徊之后的堅定,也許他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堅持初心。這也為后來的一切拉開了序幕,埋下了伏筆,預示著一切的必然性。
第一次出海
1651年9月1日魯賓孫登上了去往倫敦,開始了夢寐以求的航海之旅,然而現(xiàn)實和理想總是有很大差距的。由于他第一次出海,也沒做過船,頓時感到極不舒服,內(nèi)心尤為恐懼。此刻的他內(nèi)心再次與自己對話,想起父母之前的勸告,開始反思,懺悔,一意孤行,未盡自己應該盡的義務,最終可能造成自己無法挽回的后果。這是堅守初心的不易,也是堅守初心的第二階段——勇敢面對接下了的境遇,畢竟那是自己當初的選擇。這和我們很多人也是一樣的。我們當初既然選擇了做自己,走一條并不容易的路,可能被人質(zhì)疑的路,就必須做好盡可能充分的心理準備,即是現(xiàn)實比我們想象得還要艱難。如果不選擇乖乖回家,那么就只有面對,這里面似乎帶有一份無奈和被迫,其實正如魯賓孫一樣,這依然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勇氣,堅持初心的態(tài)度,畢竟退縮、逃跑也是一個選擇。第二天,當風平浪靜之后,魯賓孫也在逐漸恢復自己的狀態(tài),身心的調(diào)整,他真正開始了自己的航海,真正地要面對自己的選擇了。一天之內(nèi)他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了自己的選擇意味著很多未知,很多危險,當然他更意識到的是他心里一直心心念念的那份探險和期待。大部分人都很難堅持下去,在一個巨大的似乎充滿危險艱難的處境下,會選擇“明智”的放棄。因為不僅要立刻勇敢地面對此刻,還要面對未來更未知的挑戰(zhàn)。
作為奴隸的日子
第一次航行,便讓魯賓孫經(jīng)歷了難忘的“不幸經(jīng)歷”——遭遇海盜。真槍實彈之下,魯賓孫同伴的船逝去了戰(zhàn)斗力,最終死了三人,傷了八人。而最終魯賓孫“幸運地”成了海盜船長的奴隸。忽然之間,從一個商人變成了沒有自由的奴隸。他再一次感到了灰心喪氣,這與他當初想象得航海經(jīng)歷有太多的不同,也再次回想起父親的良言相勸,似乎由于自己的不知天高地厚,遭到了報應,接連應驗。似乎內(nèi)心的那個聲音越來越弱,不清楚怎么瞬間落到這般境地。兩年內(nèi),魯賓孫想的是獲得自由就好,那時的他早已不是對理想的追求,而是對基本需要的滿足。最終,他尋得了一次絕佳的機會,靠著他的智慧和勇敢,逃離了船長家,獲得了自由,也帶來了更大的逆轉(zhuǎn)。佐立,是魯賓孫的第一個“戰(zhàn)友”奴隸,在歷經(jīng)逃跑奔波,尋求活命之后,魯賓孫他倆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船長,不僅不要求他回報,反而買了很多魯賓孫一路積攢的物資。當船長答應十年之后還給佐立自由,魯賓孫才同意將他賣給船長,自己也開始了種植和居住的計劃。從此可以看出,魯賓孫身上有超出當時大部分人的思考,他始終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方向。在這段不長不短的旅行中,他遇到了糟糕的,幸運的,這個時候,他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思考,或者說上天給了他第二次選擇的機會,安逸生活還是未知航海。
遨游四海的心仍在跳動
安逸的農(nóng)場主的生活就在面前,他說“我卻不顧一切地往前沖,盲目地服從著幻想的趨勢,把理智丟在腦后。”正如我們很多人,明知道前方是“自虐”,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自虐”,會對自己有責備,有嘲諷,但這背后就是我們的初心,我們聽得到它的聲音,它讓我們“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毫無辦法”。前面的路是怎樣的,魯賓孫當然也是不清楚的,但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的選擇是跟隨了內(nèi)心的聲音,這一點,對于他非常重要!這之后的故事就是大家更加清楚的了。遭遇巨大海難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來到了一個荒島上,除了他自己,什么都沒有。脫險意味著活了下來了,而眼前的這一切又意味著更大的未知,更大的危險和真實的恐怖。他再一次叩問自己:“我將遇到怎樣的命運呢?”孤獨的靈魂,隔離的處境,讓他身心接受著挑戰(zhàn),想念家人,想念船上的人,一個人面對所有的一切,活下來,住下來,感受著孤寂,感受著隨時的危險,感受著似乎沒有希望的未來
是什么讓魯賓孫克服了種種人類的共同境遇?是什么讓魯賓孫在一個座孤島上活出了生活?遇見了星期五,是上天賜予他的禮物嗎?28年后魯賓孫離開了荒島,說:“我的一生好似上帝棋盤上推來推去的一顆棋子,變化多端,世間罕有,雖然我開始的時候有種種愚蠢的舉動,但最終結(jié)局卻比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好,比我所想象的要幸福得多。任何人都可以認為,在好運接踵而至的情況下,我是不會再去冒險的,然而我生性漂泊……”他真的是棋子嗎?如果是,那么那個下棋的人,應該是他自己吧。最終他雖結(jié)了婚,生了娃,但魯賓孫還是魯賓孫……你,可否還是那個你呢?
參考文獻:
[1] Defoe, D. Robinson Crusoe [M].梁遇春.沈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