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教材分析:
《貓》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三篇課文都是寫動物的佳作,這些課文不但可以激發(fā)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還引發(fā)了人們對如何處理人與動物之間關系的深入思考。鄭振鐸的《貓》這篇文章淺顯易懂,講述了自己養(yǎng)三只貓的經歷,這平凡的小生命,見證了世態(tài)萬象,寄寓了豐富的情感,包含了復雜的人性,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而且,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還可以獲得許多為人處世方面的啟示。
學情分析:
教學的成敗,不是看教師教了什么,而是學生學到了什么。因此,這就必然要求老師在文本解讀之前對學情有深入的分析,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情感、認知需求。針對不同學生不同的課型,要有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有小學學習語文的基礎,已經初步掌握了默讀及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有一定的詞語積累和一定的理解分析課文的能力。語文課最重要的肯定是要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激起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貓是孩子們熟悉的動物,是常見的家養(yǎng)小動物,學生對貓比較熟悉,還有很多學生家里都養(yǎng)過貓,學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在學習貓的性格特點時比較容易有所感悟和體會。但在具體的寫作方法,和透過文字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整體感知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善待生命、同情弱小等深刻主題方面,還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三只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藏的人生哲理。
過程與方法:
1.分析三只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2.揣摩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文章的體悟,理解消除誤會、平等相處的意義。
教學重點:
1.了解三只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藏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準備相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鄭振鐸的《貓》一課。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了解了課文內容,理清了層次。這節(jié)課,我們將體會作者在養(yǎng)貓的過程中的快樂與悲傷,感悟作者將要告訴我們的人生哲理。
二、回顧課文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圈畫、摘錄或者自己概括相關內容,完成表格。
三、精讀課文
(一)找“句”——學習寫作方法
1.找出描寫貓的語句,體會好在哪?圈畫出來,并做批注。
2.教師巡視,全班交流。
3.賞析“三妹常常地,取一條,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的拖搖著,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這句話。
把它改成“三妹逗她時,它好玩極了?!焙貌缓茫繛槭裁??(細節(jié)描寫)
(二)體“情”——感受心路歷程
1.對于三次“失貓”,“我”的心情分別怎樣?
2.第三只貓死了以后,為什么我卻是這樣難過,要比前兩只難過得多?
3. 如果你是鄭振鐸先生筆下的“我”或者貓,當貓就這樣含冤而死,你的心情會怎樣?想對“貓”或者“我”說些什么?
(三)探“因”——領會文章主題
1.通過模擬法庭進行辯論(出示多媒體課件)假如第三只貓死后,它的伙伴覺得貓是被冤屈致死的將“我”告到法庭,你可以任選其一為其辯護。
2.如果你是一位法官,需要你告誡文中的“我”或貓的伙伴,不讓這類悲劇上演,你將怎么勸誡呢?
3.不管三只貓是否討人喜歡,自身性情有沒有缺點,但都有一個“亡失”的悲劇結局,這是巧合嗎?
4.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
《貓》最初發(fā)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鄭振鐸等人發(fā)起成立了文學創(chuàng)作團體——文學研究會。他們的創(chuàng)作大都以現(xiàn)實人生問題為題材,鄭振鐸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他在小說中毫不諱飾地表達了自己同情弱小、無辜,譴責專制、強權,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和心情。
四、總結全文:作者要告訴我們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1.我們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關愛動物。
2.面對缺乏正義的做法,不應該不聞不問,要勇于站出來制止,學會做一個正直、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3.人應該公平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觀臆斷,妄下斷言,導致傷害無辜。
五、拓展延伸: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經誤會別人或者被別人誤解呢?把事情的經過說給其他同學聽聽,并和同學們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呢?
六、作業(yè):閱讀推薦的作品
課外閱讀夏丏尊的《貓》和勒以的《貓》,與課文進行對比,體會這些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反思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后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在教學過程,注重寫作手法的滲透,關注“詞句”的品味與體會。通過這兩個句子的比較,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讓學生明白句子該怎樣準確又生動地去表達。
在體“情”——感受心路歷程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緊扣關鍵詞進行一系列的追問,在追問中完成了學生對字詞的深層寬度上的理解和感悟。如果你是鄭振鐸先生筆下的“我”或者貓,當貓就這樣含冤而死,你的心情會怎樣?想對“貓”或者“我”說些什么?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的能力,深化課文內涵,明白現(xiàn)實生活中應該待人接物,對人處事等。動物處于弱勢群體,我們要關注動物,制止虐待動物。和平共處是人與自然的生存之道,提高學生熱愛自然,人與動物和平共處的情感。引領學生觸摸語言文字的溫度,走進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
(黑龍江省鶴崗市第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