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林
摘 要:安徽銅陵童墩出土的青銅爵、斝是目前皖南地區(qū)遺址年代最早的商代青銅器。該組器物的年代尚存爭議,文章通過類型學對比將該組器物的年代定為中商時期,并對商文化在東南地區(qū)的影響及其與銅礦資源的開發(fā)略做討論。
關鍵詞:銅陵;青銅器;中商時期;礦冶開發(fā)
1983年,銅陵西湖鎮(zhèn)童墩村東出土了一組商代青銅器,為爵和斝各一件。該組器物保存完整,紋飾精美,現(xiàn)藏于銅陵市博物館。對于該組銅器的年代學術界曾有廣泛討論。楊立新認為童墩爵、斝的形制與盤龍城李家嘴M2出土的同類器相同,年代為商中期①,李家嘴M2屬盤龍城四期即今所指早商二里崗上層一期②;張國茂同樣認為該組器物與盤龍城出土的爵、斝基本一致,年代為商代前期③;鄒厚本和李伯謙亦提出該組銅器的年代約為二里崗晚期④;張愛冰亦將童墩爵、斝的年代定為二里崗后期⑤;郎劍鋒提出這兩件器物的年代為商代早期⑥;張勄認為包括童墩組爵、斝在內的長江下游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年代均屬商晚期⑦。
銅陵地處長江下游的皖江流域,為長江下游銅礦帶的核心區(qū)域,歷年來在銅陵及周邊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數量豐富的先秦時期采冶遺存。童墩出土的爵、斝是皖南沿江地區(qū)為數不多的商代青銅器,而且年代明顯偏早。鑒于該組器物年代問題的研究尚存余地,本文擬嘗試從類型學的基礎上再對童墩爵、斝的年代問題再做探討。
1 器物介紹
銅爵,通高23厘米,腹深9.6厘米,流部較長,尾部較短,流與器身相接處立有渦紋菌狀單柱,器身腹部近直,橫截面呈橢圓形,有一素面橋形鋬手,以獸面紋為主題,上下各環(huán)繞有一周連珠紋主紋,并以凸弦紋為界,底部平整,下接三條四棱形扁平刀足,足尖處微外撇,兩足位于流—尾對應的長軸兩端,另一足則與鋬手對應,呈扁三角形布局(圖1)。
銅斝,通高33厘米,口徑18.2厘米,敞口外撇,上有方形立柱兩個,柱頂為菌形,裝飾有渦紋,長頸內弧,折腹,腹部較淺,外鼓,頸腹一側設有素面橋形鋬手,下頸部和腹部均裝飾有一圈獸面紋,腹下平底,接有三條四棱形錐足,足根近斜直,其中兩足與斝柱位置對應,另一足與鋬手相對應(圖2)。
2 年代再認識
2.1 銅爵
爵這一器形最早流行于二里頭文化時期,在二里頭文化一期、二期時均為陶質,二里頭文化三期始見銅爵,二里頭文化之后銅爵被商文化吸收并開始大量使用,成為禮器組合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直至西周以鼎簋為核心的禮器組合制度形成之后,爵這一器形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從形制來看,童墩爵為筒形直腹,與二里崗時期常見的銅爵折腹的特點差異顯著,后者是在繼承了二里頭文化三期、四期的束腰頸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童墩爵直腹的特征明顯晚于二里崗時期的折腹爵,造型更偏向于晚商時期直腹爵的特點,如殷墟小屯M388∶301A亦為單柱直腹爵(圖3),年代為中商文化三期,即洹北商城晚期①,但童墩爵的平底特征又顯著區(qū)別于M388∶301A的圜底特點,因此年代上應略早于洹北商城晚期。
從裝飾來看,童墩爵腹部的紋飾由弦紋、圈帶紋和獸面紋組成,其中獸面紋為主題紋飾,依形制可歸為歧尾形獸面紋,主要流行于二里崗時期和殷墟一期。②仔細觀察還可以發(fā)現(xiàn),童墩爵無鋬一側的獸面紋帶有“臣”字形目,紋飾各元素構成完整,而鋬部兩側的紋飾則簡化為無目夔紋(圖4),常懷穎將這類紋飾稱為“一帶雙紋”,并以盤龍城出土的銅器為例,指出鋬身兩側僅裝飾有寬帶陽線無目夔紋的器物見于二里崗上層。③
除獸面紋外,兩周圈帶紋亦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目前所見最早裝飾有圈帶紋的銅爵出土于中牟縣黃店鎮(zhèn),年代不早于二里崗下層晚期。④二里崗上層時期圈帶紋開始流行,主要是作為獸面紋的輔助裝飾,以單圈帶紋的形式或置于主題紋飾上方,或置于主題紋飾下方。到了中商文化一期,雙圈帶紋夾獸面紋的形式開始出現(xiàn),并于中商文化二期、三期逐漸流行,如殷墟小屯M333∶R2030J和M333∶R2031均裝飾有這類紋飾(圖5),年代為中商文化三期。⑤
總的來看,童墩爵所飾獸面紋雖仍保留有二里崗上層時期的特色,但器物的整體形制及紋飾結構已呈現(xiàn)出偏晚時期的風格,這一現(xiàn)象符合過渡時期特征,因此,可將童墩爵的年代定為中商時期。
2.2 銅斝
斝是酒器的一種,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均為陶質,最早的銅斝見于二里頭遺址,年代為二里頭文化四期。進入早商二里崗時期,斝這一器形開始流行,該時期的貴族墓葬中常隨葬有數量不同的銅斝,表明銅斝與銅爵一同構成了商文化禮器組合的重要部分。
從形制來看,童墩斝侈口,菌狀柱頂,折腹,棱形空足,同類型器見于盤龍城PYWM11∶31,年代為盤龍城七期,即中商文化一期。⑥但通過對比可見,PYWM11∶31銅斝較之前者頸部較短,腹部較深,整體略顯寬矮,年代上應略早于童墩斝。朱鳳瀚將這類銅斝歸為Ab型Ⅳ式,以小屯M232∶R2038銅斝為代表,年代為中商三期。①此外,上海博物館亦收藏有此類銅斝4件,年代均定為中商時期。②
該件銅斝的紋飾分布在器頸和器肩兩個位置,均為連體形獸面紋(圖6),陳公柔、張長壽指出連體獸面紋多見于二里崗期年代偏晚的青銅容器上。③從細節(jié)來看,童墩斝的紋飾是由寬帶陽紋構成的,紋飾整體平整,唯獸目較為突出,陳佩芬認為這種用兩種不同的線條表現(xiàn)紋飾形成強烈對比,是商代中期銅器紋飾處理的常見方式。④相同的裝飾方法亦見于安徽江淮地區(qū)出土的中商時期青銅器上。
綜上,我們亦可將童墩斝的年代定為中商時期。
3 相關問題探討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對童墩爵、斝的年代有了新的認識,以往研究者認為商文化進入皖南沿江地區(qū)的時間為二里崗上層時期,即早商文化晚期,但從童墩爵、斝的年代來看,這一時間可能要推遲至中商時期。此外,近期銅陵師姑墩遺址發(fā)掘報告的出版亦可為本文的觀點提供重要支撐。
師姑墩遺址位于銅陵市東部鐘鳴鎮(zhèn)長龍村,從地理面貌來看,該遺址北臨長江、南靠山區(qū),地處沿江南岸沖積平原邊緣的一個面積較小的盆地內,遺址面積7500平方米,為典型的南方墩形遺址。經過發(fā)掘,該遺址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夏商周各時期遺存,其中商代堆積較薄,遺物較少,但器物特征明顯,體現(xiàn)出了以中原商文化為主體并融合地方因素的文化面貌,典型器物包括高實足跟陶鬲、假腹豆、高領尊等,其中陶鬲的形制與吳城文化二期的同類器較為相似,相似的假腹豆亦見于吳城文化二期⑤,可歸為中商時期的范疇。
由此可見,無論是青銅器,還是聚落遺址的考古材料均表明銅陵地區(qū)商代遺存的年代為中商時期,這與長江以北江淮地區(qū)商代遺存的整體分布態(tài)勢基本吻合。侯衛(wèi)東曾指出二里崗上層一期時商文化開始以嵌入的方式分布于安徽江淮地區(qū),并在洹北商城時期逐漸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⑥從文化面貌上看,師姑墩遺址出土的典型商文化遺物和童墩爵、斝無疑表明中商時期的皖南沿江地區(qū)已經深受商文化的影響,但不容忽視的是,在師姑墩遺址商代遺存中亦存在有長江中游地區(qū)的文化因素。由此看來,銅陵地區(qū)商代遺存受到了來自不同方向的影響,除了以中原地區(qū)的典型商文化為主導之外,長江中游地區(qū)的影響亦不可忽視。豆海鋒認為商文化對沿江平原西段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盤龍城類型來進行,并指出其目的應與皖江沿岸豐富的銅礦資源有關。⑦這一觀點頗有見地。雖然目前仍未發(fā)現(xiàn)有確切的商時期采冶遺存,但從師姑墩遺址的發(fā)掘可知,皖江沿岸的銅礦采冶活動可早至二里頭文化晚期,商人在中商時期進入此地,其中最為重要的動因之一應與獲取本地區(qū)豐富的銅礦資源有關。
以銅陵為中心的皖南沿江地區(qū)銅礦資源豐富,是長江中下游沿江銅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脊殴ぷ鞅砻?,在先秦時期,長江沿岸地區(qū)的銅礦資源長期以來為中原王朝所關注。但與長江中游區(qū)盤龍城遺址和曾國考古的持續(xù)開展相比,皖江地區(qū)古代礦冶考古的田野發(fā)掘和相關研究工作仍有較大提升的空間??傊?,本文對銅陵童墩出土商代青銅器的年代的重新探討,可進一步深化商文化在東南地區(qū)的傳播及皖江沿岸銅礦資源的開發(fā)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