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在高中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寫作素材進行寫作。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獲取素材,并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在作文中再現(xiàn)生活,展現(xiàn)生活之美,提高學生整體的寫作能力。
寫作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作文在試卷中更是占有較大分值,因此寫作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基于“生活化”理念開展寫作教學一直是困擾廣大教師的難題,下面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教學策略探討,希望能為廣大同仁有所幫助。
一、通過生活化方式激發(fā)寫作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各門學科時,只要有了興趣,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但是大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完成應試作文的能力,只重視課堂寫作練習,卻忽略了生活實踐,使寫作模式化。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認為寫作就是用技巧、“套模版”,逐漸喪失對寫作的興趣。
因此,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教學中體驗到課堂教學的趣味,通過生活化教學讓學生積累相應的素材,化“言之無物”為“言之有物”,并進一步思考,全身心投入寫作。
例如,教師讓學生以“團結協(xié)作”為主題進行寫作教學時,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團隊協(xié)作配合才能完成的活動讓學生實踐,如拔河比賽、接力比賽等小組合作形式的賽事。在拔河比賽過程中,學生從課堂走到戶外,不免產生新奇感,這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彩的拔河賽事更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隨著教師一聲令下,學生都鉚足了勁為自己的團隊而戰(zhàn),為集體榮譽而努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揮灑的不僅是汗水,更有自己的熱血。每一位同學只有真正在場上拼搏過才能夠體會到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學能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運用生活中的素材豐富寫作內容,使文章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教師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積極引導學生
寫作是語文學科的精髓,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作文教學不同于語文其他知識的教學,作文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教師不能采用同樣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
教師如果在作文教學中對作文進行平面化講解,就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寫作思維跳不出教師給出的框架,難以發(fā)揮想象、發(fā)散思維,寫出的文章就會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新,陷入寫作的誤區(qū)。
基于此,教師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不要強制規(guī)定寫作方向和范圍,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特別是如今的高考作文都是從材料入手讓學生自定立意,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寫作內容與生活進行緊密聯(lián)系,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更好地融入文章中。
例如,在以“全民防疫時代,你與家人發(fā)生了什么溫情的故事?”為材料的作文題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如何理解文題材料,想從哪個立意入手。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疫情期間發(fā)生的小故事潤色一下寫入文章,展現(xiàn)事件背后的溫情,突出文章主題。如此,學生就可以從親身經歷的事件切入,使文章情感更加細膩,走出上文提到的寫作誤區(qū)。
三、選擇合適的生活素材
作文最大的亮點便是出彩的素材,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寫作是指從生活中獲得素材。只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就能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將生活中的素材轉化為作文中的亮點,為整篇文章增色。
1.貼近家庭生活,隨得隨記
學生的生活離不開家庭,學生在家的時間較多,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通過觀察獲取靈感,進而轉化為自己的寫作素材,不斷更新自己的素材庫。不僅如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養(yǎng)成隨得隨記的習慣,因為很多靈感都是在瞬間產生的,如果不隨時記錄,就很可能遺忘,這樣學生就能夠及時記錄靈感并應用到今后的寫作中。
例如,學生在回家后發(fā)現(xiàn),媽媽在廚房準備熱騰騰的飯菜,忙碌的身影讓人感覺十分溫暖,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媽媽的辛苦,此時就可以將自己的心理感受記錄下來,之后應用于寫作與母親相關的文章;或者在家學做飯:初次嘗試,心情忐忑不安,做菜的過程心驚膽戰(zhàn),做完之后如釋重負,吃完之后更是成就滿滿,這一過程的心理變化可謂豐富多彩,完全可以將期作為作文素材記錄下來;在家庭生活中還能看到許多引人深思的現(xiàn)實問題,如現(xiàn)在所提倡的“光盤行動”,學生可以與媽媽交談,了解家里平時的飲食開支和浪費情況,以家庭為單位計算,進而擴大至全國,了解浪費糧食造成的后果,明白糧食來之不易,引發(fā)對“光盤行動”的思考,在思考后完成一篇作文。這樣學生的寫作內容就會更加真實,發(fā)自內心的情感能夠引發(fā)讀者強烈的共鳴。
2.聯(lián)系校園生活
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學生每天接觸的人和事數(shù)不勝數(shù),校園生活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因此聯(lián)系校園生活積累素材更能拓展學生的素材庫。不過,大部分學生在寫作時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沒有進行深入的剖析,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校園中的人和事,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例如,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亂丟垃圾、踩踏草坪等不文明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對國人素質的思考。
3.參與社會實踐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今,學生學業(yè)繁重,鮮少社會實踐,對許多事物的認知都停留在書本上,缺少社會實踐很難深入思考社會人生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
例如,許多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甚了解,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并將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寫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事先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傳統(tǒng)文化,然后讓每個同學帶來可展現(xiàn)的實物與他人分享、交流。有同學帶來了窗花、有同學帶來了京劇變臉、有同學帶來了刺繡等。教師專門拿出一節(jié)課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精彩多元,化虛為實,讓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更“具象化”,感受剪紙的有趣、川劇變臉的神奇還有刺繡的精致。在體驗過程中,引導學生用細節(jié)點染萬種“風情”,通過親身體驗感知眾多細節(jié)。
總而言之,“生活化”理念下的寫作教學對學生的素材積累和情感抒發(fā)十分有益,教師應該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寫具有真情實感、具有生活氣息的文章,從而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