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非
網(wǎng)絡上看到股市下跌的“三不怕”狀態(tài),深有同感,這里談談個人見解。
大家會認為股市投資,重要的是學好基本面分析及技術分析,其實更重要的是倉位管理及心態(tài)控制。市場風險無處不在,一開始就要把保護本金作為頭等大事,賺錢只是個自然結果。
散戶總是傾向把虧錢歸因于看不準,大盤看不準,個股漲跌看不準。其實誰又能看得很準呢?短期難預判,中長期就算預判對了,但過程也是起伏多變。當然要提高分析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一旦市場不按預期上漲,跌下來我們有應變之策,這就是“跌不怕”。
想想為什么怕下跌?首先是倉位過重,甚至加杠桿,就算拿著好股票,跌下來也毫無辦法,割肉舍不得,補倉沒資金。如果追高爛票,只能徹底做死賬戶。其次是倉位過于集中在單只個股,或某個板塊(同板塊買多只),沒有分散組合思想。
《孫子兵法》云“先求不敗而后求勝”,投資同樣如此。我們建立這樣一種交易體系:單只個股最多三成倉,看好先買一成建倉,無論行情客觀牛熊還是主觀更看好或相對看好,嚴格按紀律執(zhí)行。跌下來有補倉機會,漲上去有安全墊可擇機加倉。不要因所謂大V推薦或覺得會大漲,就孤注一擲。
建倉初期,可以買多只個股;要注意品種分散,不同板塊、不同市值風格,組合對沖。除非大盤暴跌導致系統(tǒng)性風險,絕大多數(shù)時間不會大虧,單日總賬戶虧損超過2%就說明組合有問題。后面再精心經(jīng)營組合,加補倉耐心些,拉開價格差距。符合預期的個股逐步加滿倉位,不符合或基本面、技術面出現(xiàn)重大不利變化的選擇放棄。
有組合及體系的保護,市場下跌時不會遭遇重創(chuàng),可以靜觀其變,漲跌都有應對之策。不賭市場單邊漲跌,輕易滿倉或空倉都不可取。這是第一種的“跌不怕”。
再有體系及組合保護,也不意味著可以隨便買票。賬戶盈利,歸根結底還是要買好股票。股價短期波動難以預判,也沒必要過于強調預判,短期漲跌無非是市場風格及板塊效應所致。重要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及估值都非常扎實,所屬行業(yè)也有發(fā)展前景,下跌只不過是進一步增強賠率罷了。
好股票就是常提及的“三好學生”,好圖形、好業(yè)績、好行業(yè)。之所以把好圖形排在第一位,是因為我們在基本面研究上不占優(yōu)勢,能做到了解市場普遍預期就不錯了,不要妄想去挖掘所謂超跌大牛股。趨勢交易更是如此,好圖形往往對應好的基本面,否則不會呈現(xiàn)上漲趨勢。好業(yè)績及其估值,看最近三年的市場預期既可,多注意盈利質量。至于好行業(yè),市場領漲板塊當然更好,但板塊輪動快,一定會有階段性“退潮期”,過于追求板塊效應則容易陷入追漲殺跌的境地。
組合里拿的都是好股票,也有資金倉位,還會擔心股票下跌嗎?固然都希望上漲加倉,一旦下跌,正好給了低位補倉機會,這就是“不怕跌”。但若第一次補倉沒效果,二次補倉就要慎之又慎,重新審視個股基本面及技術面的變化。
個人認為的補倉點,一定是基本面沒有任何不利變化,而下跌并未導致上漲形態(tài)及結構變化,技術支撐位明顯可見。這是第二種的“不怕跌”。
以交易體系為保護,并選擇好股票買入,盈利積累到一定程度,這時我們要考慮的是繼續(xù)持有還是賣出兌現(xiàn)。多數(shù)人都買過牛股,也掙到錢,但就是過早賣出,虧錢的股票反而一扛再扛。沒有單只股票盈利50%的經(jīng)歷,就缺乏持股心態(tài)及格局。
持股大漲,最大問題就是貴了,如果盈利增速能消化高估值,就不要輕易賣出。技術角度,股價加速上漲過后,都會面臨長時間的整固。對漲貴的股票,我們要有一種“怕不跌”的心態(tài)。
股價不會一直上漲,漲到一定程度后,適當下跌調整是必要的。制造分歧,部分獲利盤兌現(xiàn),部分看好資金逢低介入,持籌成本抬升,更有利于后市更長期上漲。良性的下跌,一方面殺殺過高的估值,更重要的是給股價時間,通過盈利增長去再度匹配估值。這是第三種的“怕不跌”。
總結一下,市場短期肯定無法直接漲回去,當下拼的是好股票的篩選。不用過于考慮抄底時機問題,等待好公司好價格的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擇時。具備完善交易體系及倉控管理,也不必擔心抄了以后又下跌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