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宇
我媽媽是70后,常常和我聊她的學生時代。
媽媽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村里教學條件是這樣的:兩塊石頭支起一條水泥板就是課桌,孩子自己從家里帶小板凳。因為小板凳有時候會被調皮的男同學藏起來,媽媽只好每天放學后抱回家。老師是高考落榜生,在村里算得上高級知識分子了,語文、數學、體育一人教。秋天,老師帶同學上山摘松果,曬干以后,種子可以賣錢,干松果可以儲藏起來。冬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動手砌起爐子,每天早上用松果生爐子取暖。那一點熱氣實在是太微弱了,無法對抗徹骨的寒冷,于是調皮的孩子們就想出一個辦法,把小石子扔進火爐,等燒熱了再取出來暖手。石子很燙,孩子們忙不迭地從左手扔到右手,再從右手扔到左手……有一回,因為扔進去的石子太多,爐火快被捂滅了,一時黑煙滾滾,很快彌漫了教室,并從屋頂上冒了出來,把附近的村民嚇了一跳,以為著火了,紛紛跑過來準備救火。老師查看之后,非常生氣,把帶頭扔石子的那幾位同學關在教室里熏,以示懲戒。
媽媽的村里沒有初中,要到鄰村的鄰村去上。6里長的山路崎嶇不平,孩子們或步行,或騎自行車,風雨無阻。遇到大雨滂沱,道路泥濘,泥巴很快就把車轱轆(轱轆和瓦蓋之間的縫)堵住了,走不了多遠就騎不動了,得停下來摳泥巴;摳干凈了,再繼續(xù)騎,也不管前面的水洼有多深、路面有多滑,心急火燎,唯恐上學遲到。中午,學校只能為走讀生提供白開水,每個班分一桶。水一來,孩子們蜂擁而上,一搶而空,弱小的同學經常沒有水喝。那時候,農村的孩子大概還沒有見過保溫杯、保溫盒這種東西,走讀的學生從家里帶地瓜面煎餅、大蔥、蒜、咸菜條、煮雞蛋等充當午餐。
后來,媽媽上了高中、大學,離生養(yǎng)她的小山村越來越遠了。偶爾回去,小山村日新月異的變化著實讓她感慨不已。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一部分有膽識、敢拼搏、肯吃苦的村民率先富裕起來了,另一方面,國家的惠農政策讓村民們越來越多地分享到發(fā)展的紅利。水漲船高,農村的教育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實現(xiàn)了公路“村村通”,主路全部用水泥硬化,走讀的孩子再也不用在泥濘的山路上摸爬滾打了;為了整合優(yōu)質教育資源,媽媽原先就讀的初中以及其他幾所初中都撤掉了,合并到軟硬件條件更好的鎮(zhèn)中心初中;孩子們上下學有了校車;午飯也不用啃干巴巴的煎餅了,學校食堂給學生提供了熱騰騰的午餐;多媒體教學普及到鄉(xiāng)村中小學;農村9年制義務教育學費、書費全免。
和媽媽相比,出生在00后的我,就讀的學校擁有完備的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設施以及專業(yè)化的教學團隊:教學樓寬敞明亮,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微機室、網絡教室、語音室、多媒體電教室、圖書室、閱覽室、理化生實驗室、史地教室、醫(yī)務室等專用活動室應有盡有;學校音體美勞等教學設施、理化生等實驗配備均達到國家Ⅰ類標準;多姿多彩的塑膠運動場地可與一流的賽場媲美;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綠樹成蔭,花木蔥蘢滴翠,玉蘭花、櫻花靜靜開放;老師們博學多才,教學有方,學校連續(xù)多年奪得全市初中男子組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聯(lián)賽冠軍,女子健美操比賽第一名、器樂舞蹈大賽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與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相比,我和媽媽所體驗到的兩代人的學習環(huán)境變化或許顯得微不足道,但這確實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生活的幸福美好。
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今天擁有的這一切,都是黨領導廣大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繼、艱苦卓絕的接力奮斗實現(xiàn)的。
中國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感召下,全國人民迸發(fā)出極大的熱情和力量。身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我們處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最好時期,為了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擔當起時代的神圣使命,我們一定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繼承發(fā)揚五四精神,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家校期望、祖國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指導教師? 劉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