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飛
心血記錄人生,溫情擁抱時代
——讀曉雪作品《我的文學(xué)人生》
文學(xué)養(yǎng)心,從曉雪老師超凡脫俗的人生中可見一斑。人的一生難免要經(jīng)歷起起落落,要遇到風(fēng)風(fēng)雨雨,而如何面對取決于自己的認知和心態(tài)?;赝^去,曉雪老師有過明媚的春光,也有過灰暗的境遇;有過碩果累累的金秋,也有過意想不到的遺憾。但不管何時,他都淡然面對,不狂喜不大悲,所以一直擁有別人少有的自在和快樂。
手捧著沉甸甸的《我的文學(xué)人生》,我不由心生無限的敬意和欽佩。這哪里像是出自一位80多歲的老人之手,單從書的字數(shù)而言,就讓多少年輕的寫作者自感慚愧。何況這是用筆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不像電腦打字,噼里啪啦就出來一大堆。吉狄馬加老師在為其寫的序言中說:“這本回憶錄為我們認識和了解當(dāng)代文學(xué)發(fā)展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紀實性見證,一份獨特的參照性文本,一本以心血寫就的靈與肉的記錄。”我深表贊同,要想再找出一本類似的著作,確實很難,由此足以表明其獨特性和珍貴性。
是否有心,是否能持之以恒,是否能坦然面對現(xiàn)實,決定著一個人所抵達的高度?!段业奈膶W(xué)人生》所記錄的事件非常清楚,都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有些連幾點幾分都寫出來,以人的大腦去回憶,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曉雪老師之所以能夠給我們講述出當(dāng)時的情景,除了他有很好的記憶力外,最主要是他有六十多年如一日的記日記習(xí)慣。不管多忙,不管多勞累,他都會抽出時間詳細記錄下當(dāng)天的重要事件。這為他后來寫作《我的文學(xué)人生》奠定了厚實的基礎(chǔ),不然很多東西早已隨著時間悄悄地流走,文壇和時代就少了一部重要的作品。
文學(xué)打開了曉雪老師人生的一個明亮窗口,以大學(xué)畢業(yè)論文《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詩》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獨到的見解、以鋒芒的思想深入而全面地分析和評論了艾青的詩歌作品,有好說話好,有不足說不足,不避諱,有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后來,作品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首印兩萬六千冊,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評論艾青的專著,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現(xiàn)在作家論。可正所謂福禍相依,還未從收獲的喜悅中回過神來,命運就給曉雪老師當(dāng)頭一棒。艾青受到批判,《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詩》及作者也在劫難逃。因為這個,曉雪老師被下放勞動,到農(nóng)村挖草煤、挑糞、割麥子、造顆粒肥料等,吃了不少苦。但他覺得正像陸游所說的“損食一年猶可健,無詩三日卻堪憂”,所以在緊張和艱苦的勞動之余,他依然心懷文學(xué),心懷詩歌,創(chuàng)作出很多激情歌頌的詩。
曉雪老師一生在為文學(xué)奔忙。他的工作崗位,他的創(chuàng)作影響力,他的德高望重,注定要為文學(xué)付出更多讓人難以想象的精力和心血。閱讀《我的文學(xué)人生》,他的身影不是在那座城市的活動和會議上,就是在這座城市陪同領(lǐng)導(dǎo)考察和作家交流的現(xiàn)場,甚至到了海外。另外,還有很多單位的事務(wù)和問題需要他處理。如此繁忙,他還要搞自己的創(chuàng)作,還要為無數(shù)的寫作者出書寫序、寫推薦語和題寫書名。為鼓勵寫作者的積極性,特別是文學(xué)新人,他基本是“有求必應(yīng)”,有些人他都沒見過,都不認識,是托人帶來書稿,他都認真閱讀和用心寫序,且從來不收一分潤筆費。這樣無私和大愛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特別是對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事業(yè)的繁榮和發(fā)展,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民族文學(xué)》雜志的創(chuàng)辦,到民族文學(xué)獎項的評選,他都是開拓者、親歷者,是功臣。
文學(xué)也似乎懂得反哺。曉雪老師在為文學(xué)勤勤懇懇付出的同時,文學(xué)也在照亮?xí)匝├蠋煹娜松?。?dāng)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故,面對生命中的各種不公,甚至各種曲解、污蔑、傷害等,他都冷靜對待,他都一笑了之。就算時代虧欠他,他都依然深深地愛著時代。讓那些想看他落淚的不懷好意者和陰險狡詐者大感失望。很多人退位和退休后,就只能蜷縮在孤獨和寂寞的籠子里,之前的追捧者全不見蹤影,門可羅雀。曉雪老師不一樣,他退休后,追隨者非但不減,反而更多,常有故友和新友登門拜見。更讓人羨慕的是他那硬朗的身體,80多歲依然腳下生風(fēng),活得有滋有味,每年都要無數(shù)次乘坐飛機、高鐵和汽車,往返于各個地方,參加各種文學(xué)和藝術(shù)活動。他的出現(xiàn),總會贏得一陣陣熱烈的掌聲。文學(xué),讓曉雪老師越走越遠,越飛越高!
《我的文學(xué)人生》,屬于曉雪老師,屬于一個時代,也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現(xiàn)在和未來!
有痛感的愛更深沉
——讀祁萍詩集《顏本麗江》
背叛故土的人,外表再光鮮,終究會成為孤魂野鬼。一個人不管走多遠,都難以走出故鄉(xiāng)的掌心。納西族詩人祁萍,求學(xué)在外,那時從重點大學(xué)畢業(yè),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可以飛翔得更遠,但她沒有,她坦言:“我拒絕一切可以離開的理由?!本瓦@樣,她又回到了生她養(yǎng)她的故土——麗江。
麗江,以凈美而神秘的姿態(tài)站在世人面前,成為很多人魂牽夢繞的地方。牽掛麗江、依戀麗江、贊美麗江的人以及文字不計其數(shù)。對麗江的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上衿钇歼@樣愛得深沉的不是很多,她的愛是從骨子里流淌出來的,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她說:“我對這塊土地充滿了膜拜的情愫?!蹦ぐ荩蔚瘸嗾\的熱愛,何等崇高的敬畏。有幾人能把故土像神一樣供奉在頭頂,有幾人能做到對故土不離不棄,并用含淚的文字去擦拭故土傷口里的疼痛。這樣的人真的不多,而祁萍就是其中之一。
愛,當(dāng)從腳下的土地出發(fā),否則這種愛是飄渺的。麗江的神山圣水、風(fēng)土人情、民族文化、民間民俗等,滋養(yǎng)了祁萍的生命和心靈。反過來,祁萍又懷著感恩之情,以詩歌為絲線,為這片土地上的一景一物織就溫暖而華麗的彩衣。所以說,祁萍棲居于麗江是有福的,麗江降生祁萍這樣的子民也是有福的。跟著祁萍的詩情行走,讓人看到了更深層次的麗江,同時,懂得何為真正的故土情深。
每個人的出生地,或許地名、地貌、地質(zhì)、氣候不同,或許還有大與小、貧窮與富裕、平整與陡峭之別,但其在生命中的分量都是很重的。“那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在心底總是覺得那里的沙粒都是飽滿而溫情的∕因為它們蓄滿了熾烈的陽光還涂著夏天的顏色∕我以為只有那片土地上麥浪才會在風(fēng)中舞蹈”(《大具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具這個地方,但從祁萍的詩句里,我們看到了熟悉和親切的景象,感受到了濃厚和真摯的溫情,觸摸到了飽滿和含淚的鄉(xiāng)愁。詩歌的魅力在于詩人抒寫的是自己的生活,而讓人品讀到的是與之血脈相連的每一個人的生活。這點祁萍做得很好,也是她詩歌的可貴之處。
高原女性既有清風(fēng)拂面的溫柔,也有江水滔滔的奔放,她們的情感表達,可以是白云飄舞般輕盈,也可以是鷹擊長空般豪邁。祁萍的詩歌偏向于后者,而又不失前者的雅韻?!苞椫栌赂叶陋毃M鷹以舞蹈的節(jié)奏分割天空∕以風(fēng)的速度逃遁子彈和弓箭∕它犀利的眼神可以看穿恐懼和絕望”(《納西放鷹者》)。納西族有放鷹的傳統(tǒng)和喜好,而我們追溯這個民族的發(fā)展歷程,會發(fā)現(xiàn)鷹便是這個民族的化身。他們以獨有的魅力,盤旋于歲月的天空,不畏風(fēng)暴,不畏黑暗,不畏艱險,舞出曠世傳奇和絕妙風(fēng)采。正如祁萍在《舞》中寫到:“舞蹈救活了小鎮(zhèn)和村莊∕跳舞的人們化成了花朵∕開放在節(jié)日里,黃土高原才會五彩繽紛∕……∕來吧,來做一次接近天空的飛翔”,如此飛翔,豈能不令人迷醉,豈能不令人贊嘆。
但在這個開放的時代,商業(yè)的浪潮抵擋不住地席卷而來,對原有的文化結(jié)構(gòu)造成很大的沖擊,有時甚至?xí)須缧缘臑?zāi)難。很多地方原本是一塊凈土,可由于商業(yè)的過度開發(fā),被搞得面目全非,被污染得慘不忍睹。麗江或多或少也難逃厄運,寧靜的古城不再寧靜,高雅的文化染上了俗氣,等等。面對這些傷痕,作為有責(zé)任有擔(dān)當(dāng)?shù)脑娙?,不可能視而不見,更不可能不痛心疾首。祁萍在歌唱麗江的美之余,陷于憂傷之中?!肮沛?zhèn)表情怪異地向著雪山致敬∕來來往往的陌生人越來越多∕土著的居民混雜在其中看風(fēng)景∕他們神情陌生而憂傷”(《麗江·雪山》)。古鎮(zhèn)的日子被驚擾,家園的美好被破壞,牽動著詩人的心弦。就連那處于鬧市之外的珍珠湖也被利益驅(qū)使的開發(fā)商盯上,“珍珠湖畔越來越少的是牛羊的影子∕越來越多的是發(fā)動機的轟鳴∕可是珍珠湖真的很美∕它像一面鏡子照亮了天空∕也照亮一季蒙塵的高原松∕一只在暮色里發(fā)呆的鳥發(fā)出一聲哀嘆∕沒有人聽到”(《珍珠湖》)。詩人就像這只發(fā)呆的鳥,除了哀嘆,就是無奈和疼痛,故她要吶喊,要捍衛(wèi),要抗爭,以還故土一片寧靜和圣潔。
也許詩人的力量是微弱的,詩歌的力量也是微弱的,可她興許能喚醒我們的良知和道義。“諾言在擁擠的人群中喘息∕靈魂的深處只有最后一個鎖孔∕最后一把鑰匙∕而你要打開的∕不是最后一個夢”(《失散》)。相信《顏本麗江》不是祁萍的最后一個夢,我們對麗江,對詩人,對詩歌,對時代,充滿信心和期待!
于無聲處聽心音
——讀張學(xué)芬散文集《那時花開花不語》
世間的喧嘩,讓我們錯失很多美好,比如花語、風(fēng)歌、云影、月色等。驀然回首,匆忙的腳印里只留下時光的幾截瘦骨,或空無一物,不禁心生悲涼和傷感。
可有心之人,有情之人,有智慧之人,總會繞開喧嘩,回歸自己的內(nèi)心,以書香為伴,靜享人生。也許人生是苦澀的,可其能從苦澀中品出甜味;也許人生是暗淡的,可其能從暗淡中找到亮光。這樣的人,讓人歡喜,讓人感動,讓人敬佩。
活著,是生命最基本的要求;活好,是生命最有意義的追求。我們誰都不知道,生命要承受多少疾苦,要面臨多少意外。所以,我們要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每一次遇見,要感恩人與人之間的每一份信任。
不喜歡喧囂的我與同樣不喜歡喧囂的學(xué)芬相識于一次文學(xué)培訓(xùn)活動,也許之前就見過,可未曾搭話,跟陌生人沒啥區(qū)別。而就是這次培訓(xùn),竟然很是投緣,聊起文學(xué)和寫作,很多觀點我們都有著驚人的一致。寫作路上,能遇到真正的良師益友,實屬不易,故倍加珍惜。
因為懂得,所以信任。在一次生病手術(shù)前,學(xué)芬寫下一段話,如果手術(shù)出現(xiàn)意外,就讓家人把書稿委托給我,讓我?guī)退霭婧土藚s她留下一本散文集的心愿。這不僅僅是因為我的公司可以做書,更是一份難得的信任和重托。接到這份信任時,我熱淚盈眶。人生路上,能遇到已是緣分,何況這樣的重托和信任,我們當(dāng)不負命運的饋贈。所以,拿到學(xué)芬的書稿《那時花開花不語》時,我就迫不及待地用心閱讀,通過文字走進她的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
散文是最能感知作者內(nèi)心的文體。真誠,是散文寫作者必須要具備的,否則作品再光鮮亮麗,再恢弘大氣,也難以感染和打動讀者,誰也不愿聆聽虛無飄渺的高談闊論,不愿停留在沒有熱度的虛假空間。學(xué)芬是懂得生活的女子,這為她的寫作鋪下了亮麗的底色。她對文字的那份摯愛和熱誠是不言而喻的,不然就不會在工作繁忙之余,在肩負家庭重擔(dān)之時,在別人追逐潮流之外,寫下這么多文字。
心靈渾濁的人,寫不出干凈的文字。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不是漂亮,不是帥氣,更不是富有,而是干凈。與學(xué)芬交往多年,通過觀察和了解,干凈這個詞用在她身上,是最合適的。作品的字里行間,折射出她內(nèi)心的純凈、善良、溫暖和美好。特別是她的善念,我總在細細地察看,不管是對弱者的幫扶,還是對身邊親友的態(tài)度和言行,她沒有刻意去美化,或在意做給誰看,而是出于本性使然,從心底里自然而然流淌出來的溫暖和善良。善良的人,自有天助,我一直這樣認為。
學(xué)芬把自己的靈魂安放于文字。她始終在場,或以優(yōu)美的筆調(diào)描繪山水和自然之美,或以樸實無華的文風(fēng)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故事,或以真摯的情感抒懷人生感悟,或以清泉流淌般的姿態(tài)吐露心語,不拘一格,讓讀者得到美的熏陶和心智的啟迪,從而激發(fā)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對復(fù)雜人生命題的思索。盡管有些篇章還可以寫得再深入一點,或講述得再巧妙一些。但總體而言,這部作品是很成功的,其閱讀價值不可小覷和忽視。這是學(xué)芬的第一本書,就有如此高的藝術(shù)水準,足見其功底之扎實,足見其對文字的執(zhí)著。
著名散文家周曉楓說:“文學(xué)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數(shù)學(xué)一樣有著公式和標準答案,而是具有難以概括和歸納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爾是惟一的,過程也依然能有多種、多重、多變的解決方案。”堅守初心,與文字為伍,去記錄、呈現(xiàn)和思考生命的過程,是每一個寫作者的使命和職責(zé)。但愿學(xué)芬在未來的寫作道路上,不斷拓寬視野、深入探尋、提升境界,越走越遠!
播下善和美的種子
——讀莫艷萍兒童詩集《花開的聲音》
花開有聲,但不是誰都能聽得到。只有童心不泯的人,才能聽得到,才能聽得真切。這個世界,很多時候過于喧鬧,有太多的干擾,致使我們的聽覺常常出現(xiàn)錯亂,甚至遲鈍,總是錯失美妙、悅耳、悅心的聲音。
文字真的很神奇,特別是發(fā)乎于心的文字,能幫我們找回生命中丟失的色彩和聲音,能幫我們打開一片高遠而干凈的天空。讀到莫艷萍的兒童詩集《花開的聲音》,我感到欣喜,心靈上的皺紋似乎被撫平,遠去的童年又似乎回到身邊。她的作品沒有矯揉造作的痕跡,沒有故作高深的姿態(tài),沒有裝腔作勢的語調(diào)。每字每句每首都自然天成,都是情感的真誠表達,都是對善和美的歌頌。閱讀這樣的作品,讓人感到無比輕松、愉悅和溫暖。
她筆下的樂園,就像被露水洗過,甚為明亮;就像邀來無數(shù)彩虹,甚為美麗。隨處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都能聽到花開的聲音,都能追尋到童真的趣味?!芭?,她身體里綠色的小火苗/竄到了大樹上/大樹抖抖身子,露出了小乳牙”(《春姑娘在哪里》),多么形象的描寫,把“綠芽”比喻成“小乳牙”,新穎而耐人回味,似乎看見春姑娘正對著我們微笑。人生本如畫,可很多時候我們的眼睛和心靈被世俗所遮蔽,從而錯過了一道道美麗的風(fēng)景。莫艷萍卻是例外,她始終保留著內(nèi)心的那份純真,所以在蝴蝶的飛舞中她能看到春天,比如:“蝴蝶高興地跳起了芭蕾舞/啊呀,一不小心/蝴蝶掉進了小姐姐的畫里//轉(zhuǎn)眼間/畫里畫外都是春天”(《蝴蝶飛飛》),像類似的動人畫面,在她的《花開的聲音》里還有很多。
一個人要守住童心,實屬不易。外界的各種誘惑,會不知不覺侵蝕我們的童心,會把我們引向初心的反面。莫艷萍是幼兒園的老師,一直都跟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在一起,這也是她能夠童心依舊的重要原因。孩子們的世界五彩繽紛,他們的所思所想奇妙無窮,跟他們相處,必定也甚為歡樂。莫艷萍的創(chuàng)作既充滿童話和夢幻的色彩,又貼近現(xiàn)實,《花開的聲音》中很多作品記錄和呈現(xiàn)的就是幼兒園里這群孩子的學(xué)習(xí)生活和童年故事,她有點“近水樓臺”,但“近水樓臺”者未必都能得月,更不要說先得月,得月者必須有心、有情、有夢。幼兒園很小,幼兒園也很大,小的是有限的地理空間,大的是孩子們無邊的想象力。身在幼兒園,莫艷萍是幸運的,正如她自己所說“行走在童心世界,孩子們的每一個場景,都讓我心中充滿了莫名的喜悅和幸福。”
小孩子的認知能力畢竟有限,太深奧的道理還無法理解和領(lǐng)悟。玩性大導(dǎo)致忘性大,這在小孩子身上也是很明顯的一個特征。為了規(guī)范小孩子的行為習(xí)慣,遵守社會規(guī)則,明白做人之道,家長和老師會對小孩子進行講說,一遍又一遍地重復(fù),真是苦口婆心,而收效甚微,很多小孩子還是接二連三地犯錯。莫艷萍深知小孩子的成長心理,她不是干巴巴地講道理,而是以童謠的形式去教育小孩子,“幼兒園里玩具多,大家玩得都喜歡。/弟弟拿著不放下,鈴響收進包里邊。/哥哥連忙擺擺手,玩具家住幼兒園。/大家和它是朋友,別怕它呀會孤單。”(童謠《玩具寶寶不孤單》),這樣小孩子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寓教于樂,莫艷萍把它真正地落到了實處,由此也為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找到了一個明亮的方向。
善和美,是生命最高貴的品質(zhì),也是社會發(fā)展最不能缺少的,否則我們的文明就會倒退,我們的人心就會荒蕪。莫艷萍是一名優(yōu)秀的園丁,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寫作者,她的文字就是一粒一粒善和美的種子,播進孩子們的心中,播進廣大讀者的心中。翻開《花開的聲音》,分明感覺到寒冬在融化,一江春水奔來眼底,奔向新時代的各個角落。
文字之魅源自真情真愛
——讀羊瑞林文集《孟嶺腳下的心語》
文字是神圣的,是有靈魂的,它的魅力源自真情真愛,我歷來如此認為。面對文字,寫作者抱著什么態(tài)度甚為重要,會直接關(guān)系到作品的質(zhì)量。有些人玩弄文字的技術(shù)無比高超,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最終把書合上,卻不知其所要表達的是什么,就像把讀者當(dāng)作猴子牽到迷宮耍了一圈。面對這樣的作品,它就算被某些人捧上云端,我也會毫不含糊地離之,棄之。
人品決定文品。一個寫作者如果私心太重,胸中始終埋著不可告人的目的,要想在他的作品中讀到大愛精神和春天的明麗色彩,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就算他說謊能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可時光之火焰終有一天會揭開他的丑陋本性。到那時,他要么被讀者的唾液淹死,要么被自己垃圾般的文字埋葬。
羊瑞林老師被田遇春老師稱為“江畔的歌者”,我認為這是準確的,也是親切的。他出生、成長、生活和工作在美麗的金沙江邊,江風(fēng)、江水、江聲無時不在滋潤著他的生命,從而讓他活得如江中之魚,自由自在。有良知,有溫度的人,從來不會對自己腳下的土地熟視無睹,不會對周圍所發(fā)生的一切漠然不顧。金沙江里的魚兒,用搖擺的舞姿和晶瑩的水泡來表達對母親河的感激之情。而金沙江邊的羊瑞林老師,則用溫情的文字和美妙的歌聲來表達對故土的感恩之心。所以,當(dāng)我們徜徉于他的作品時,不禁被感動,被陶醉。等我們依依不舍地走出他的作品時,身上已經(jīng)沾滿了馥郁的花香。
江山,這個詞組合得甚為完美,把江之柔性與山之剛性揉捏在一起,遵循了自然陰陽平衡的規(guī)律。有江無山,會讓人覺得缺乏骨氣;有山無江,會讓人覺得缺乏柔情。而羊瑞林老師的家鄉(xiāng)有江也有山,這就給他的文字注入了或綿長或挺拔的生命力。因此,當(dāng)我們還沉浸在他的著作《我在金沙江邊歌唱》中時,他另一本著作《孟嶺腳下的心語》又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他創(chuàng)作之勤奮,之用心,之熱情,讓作為后生的我都有點自愧不如。
熱愛生活的人才能體會到人間的美好,胸懷善良的人才能感知到萬物的脈搏。山是同一座山,江是同一條江,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其面前放聲歌唱和吐露心語,除非自己的心中溢滿真情真愛。從羊瑞林老師那爽朗的笑聲和豁然的心態(tài)中分明感覺到,他對生活的熱愛沒有半點虛偽的成分,他與生俱來的善良沒有半點渣滓,故他的創(chuàng)作如江水般自由奔涌,如白云般自由飄逸。
我們一直在提倡要老有所學(xué),老有所為。著名白族詩人曉雪老師曾說:“其實,夕陽和朝陽是同一輪太陽。我們這里西下之夕陽,正是地球另一面東升的朝陽。所以換一個角度看,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年屆60離休退休當(dāng)做又一個旭日東升的早晨?!比缃?,羊瑞林老師已過退休年齡,在家鄉(xiāng)的教育戰(zhàn)線上奮斗和奉獻數(shù)十載的他本該可以停下來享享清福,但他卻退而不休,2004年退休后他又義無反顧地回到講臺上,繼續(xù)為山村的幼教播灑汗水。這種樂此不疲地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添磚加瓦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和敬佩。
寫作于羊瑞林老師來說,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他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實,讓他比其他人活得更加開心和愉悅。他的寫作基本圍繞著家鄉(xiāng)的那片熱土,是寬闊的金沙江和巍峨的孟嶺給了他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靈感。反過來,他的文字和作品又給家鄉(xiāng)的那片熱土涂抹上了一道道炫麗的色彩,從而被外界人所認識和神往。家鄉(xiāng)的山水滋養(yǎng)了他的文思,而他又以真情涌動的作品回報家鄉(xiāng)的山水,這相得益彰之舉,豈不快哉,美哉!
除了真情真愛,羊瑞林老師的寫作還有一種擔(dān)當(dāng)?shù)木?,這是最難能可貴的。隨著時光的流逝,很多東西會漸漸模糊,最終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文字可以定格每一個生命的輝煌,可以為我們保存一份份美好的記憶。出生在金沙江邊的楊培育烈士,當(dāng)年為藏區(qū)平叛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而他的英雄事跡一直塵封在箱底,沒有多少人知曉,若再不晾曬出來,英雄的贊歌就有可能發(fā)霉,甚至消散。羊瑞林老師為此感到焦急,故不辭辛苦地去走訪和搜尋英雄的生命足跡,并用飽含深情的文字記錄下來,為后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財富。閱讀羊瑞林老師寫楊培育烈士的作品《金沙紅棉萬代紅》,看到一位高大的英雄又復(fù)活了,如紅棉一樣矗立在我們的心中。
翻讀完《孟嶺腳下的心語》,一束燦爛的陽光剛好從窗口投射進來,落在我的書桌上,很養(yǎng)眼,很醉心,一如羊瑞林老師書中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