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醫(yī)
采訪專家?|?王惠茹?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yī)醫(yī)院神志病科/?失眠科副主任醫(yī)師
在生活與工作中,你是否被人說極其善良呢?是否因為珍惜朋友、愛護子女、尊敬同事或因為害怕得罪別人,以及因為其他的原因而不懂得拒絕,有時寧愿麻煩自己甚至心里抱怨也不拒絕別人的請求呢?如果你的回答為“是”,那么以下7?條請你仔細確認:
??別人拒絕你時只是簡簡單單一句話,你拒絕別人時卻時常感覺自己對不起對方。
??幫別人忙時小心謹慎,覺得認真是理所當然,自己卻很少開口要求,?擔心麻煩到別人。
??和大家在一起時總是主動找話題或是迎合著別人接話,以避免冷場,在微信上聊天,也習慣自己的消息墊底。
??總是斟酌自己表情言辭,害怕說錯話。
??不敢表露出負面情緒,怕自己的負能量影響到別人。
??極度敏感,小心翼翼害怕得罪其他人,每次評論和回復都要考慮好久,?總怕錯會了朋友的意思而反復確認。
??怕打擾別人,怕別人覺得自己很矯情、很煩,聊天經(jīng)常撤回,朋友圈經(jīng)常秒刪。
當滿足以上7?條中的4?條時,基本上就可以認定你除了善良之外,更是具有“討好型人格”的性格潛質,可能雖然被人說“樂于助人”,而自己卻并不快樂。
心理學家認為,產(chǎn)生這樣的心理,?一般有以下幾點原因:
認為所有人都喜歡才能體現(xiàn)自身價值?具體來說,你可能會認為衡量自身價值的依據(jù)就在于是否能夠得到他人的喜愛,而得到他人喜愛的方法就是盡可能為他人做更多的事情。在這樣的信念下,?你需要爭取贏得每一個人的喜歡,也讓自己長期處在對否定的高度敏感中。
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有一些人會將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建立在他人的印象上,所以過度關注他人行為需求,甚至被取悅他人的需求控制了,為了始終保持他人對自己的良好印象,永遠不能表現(xiàn)出不滿和憤怒,也無法承受他人的批評和指責。
非常畏懼沖突和矛盾?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沖突避免”,通俗地說就是在人際關系中盡可能去避免可能發(fā)生的拒絕、拋棄、對抗、不認可,因此常常犧牲自己,成全他人?!皼_突避免”?也是“討好型人格”固有的行為模式之一。這類人常常內(nèi)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多半在早年的親密關系中受過創(chuàng)傷。
可能被“盲目的善良”沖昏了頭腦?常常會因為自己過度的善良而得到了短暫性的甚至別有用心的贊美,所以會更加堅定地成為無限的“好人”。
“討好型人格”雖然在生活中看似“很受他人的歡迎”,卻是在“折磨自己”。而且,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還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幫了別人很多次,別人已經(jīng)把接受你的幫助當成了一種習慣,有一天,你突然因為什么事沒有幫到別人甚至只是沒有及時幫助到別人,別人就會加倍地指責你,你因此感受到的痛苦、委屈是難以想象的。所以,“討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需尋求“轉變性格”的方法。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
要明白拒絕是自己的權利?著名作家畢淑敏曾經(jīng)在自己的書中談到拒絕的話題,她說:“拒絕就是一種權利,你那么好說話,又有誰能體諒你?”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當你努力迎合他人需求的時候,你自己的需求是不被看到的,?而這個需求就是“我不想做,我不喜歡做”,試著去覺察自己的需求,這是很重要的。
設置自己的邊界?具體來說,就是我們要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而不是一個“濫好人”,當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和范圍,或者超出了當時的情景時,可以嘗試表達出自己的難處,進行拒絕,?而不是勉強而為。因為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未必能獲得別人真正的尊重,為自己設置邊界,才能為自己儲存更多助人的力量。
找到適合你自己的個性化拒絕方式?事實上,很多不會拒絕的人并不是沒有拒絕的心,而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拒絕方式。當我們明白了自身的需求后,就需要慢慢采用一些方式去守護自己的界限。比如,有些人選擇直截了當?shù)木芙^,有的人需要用一段時間來拒絕他人,也有些人喜歡用開玩笑的方式拒絕。找到自己的方式有時候沒有那么快,你可以慢慢來,但是記住,你的每一次嘗試都會讓你更加認識、了解自己。
掌握一些拒絕的小技巧并反復練習???不要著急做出回應:當別人提出請求時,有時候并不需要馬上回應,你可以給自己預留足夠的思考時間,這時候,你可以跟對方說:“我現(xiàn)在不太確定,晚點回復你好嗎?”??在共情的基礎上表示拒絕:面對他人強烈的請求,你可以共情對方的心情,并表示理解:“我知道你的處境很困難,心情一定很不好,我也很為你擔心”,但是很多時候,理解對方并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能幫到對方,如果這件事你確實幫不上忙,你也可以直接告訴對方:“這個我真的能力有限,幫不到你,不如我們一起想想其他辦法。”??三明治拒絕法:這種方式是指委婉地表達出自己的拒絕。舉個例子,朋友邀請你參加他的聚會,但是你有工作安排,你可以首先表達自己的感激:“你辦的聚會能邀請我,我真的是很開心?!苯又憧梢哉f出自己無法赴約的理由:“但是不好意思,由于我有工作安排,這次我真的去不了了?!弊詈蠼o予對方祝福:“下次我們再好好聚,玩得開心哦!”
日本作家太宰治說:“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钡聡軐W家康德說:“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盲目的善良,并不一定能帶給你快樂,?反而,還有可能帶來壓力和煩惱。人想活出自己的價值,就要先學會拒絕。適當?shù)木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