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瑤,趙曉南,孫艷紅,張美玲,周潔楠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是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的單股正鏈RNA病毒,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傳播[1]。1952年,在坦桑尼亞首次檢測到CHIKV[2],隨后在烏干達和許多其他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均發(fā)現(xiàn)了CHIKV,在過去的5年里,更是以驚人的速度擴散到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的100多個國家,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健康威脅[3]。1986年云南省從蝙蝠腦組織中分離出一株CHIKV毒株[4],這是我國首次分離得到CHIKV毒株,2008年在廣東出現(xiàn)了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5],隨后在我國的其他地方不斷出現(xiàn)輸入性病例和本地疫情[6-8]。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陲,與多個東南亞國家接壤,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及國際間旅行日益頻繁, 存在極大輸入性風險,再加上豐富多樣的氣候類型,適合伊蚊生存繁殖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9],云南省基孔肯雅熱流行風險正在加劇。2019年6月,通過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實驗室檢測,云南省確診1例基孔肯雅熱輸入性病例,本研究通過對CHIKV進行分離培養(yǎng)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病毒遺傳進化趨勢及氨基酸位點變異情況,為云南省防控基孔肯雅熱提供科學依據(jù)。
1.1標本來源 2019年6月27日采集得到1名緬甸仰光飛抵昆明長水機場的旅客血清,送至云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排查基孔肯雅熱。
1.2核酸提取及real-time RT-PCR檢測 采用江蘇碩世全自動核酸提取儀和病毒核酸提取試劑盒(貨號:SDK60104)進行核酸提取,病毒核酸檢測使用基孔肯雅病毒檢測試劑盒(江蘇碩世,貨號:JC40104),具體反應體系和反應條件參照試劑盒說明書。
1.3病毒分離培養(yǎng) 將患者血清接種于80%單層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細胞)中,置于37 ℃、5% CO2培養(yǎng)箱吸附2 h后,加入含有2%胎牛血清、7.5%碳酸氫鈉及雙抗的維持液(維持液基質(zhì)DMEM),繼續(xù)放入培養(yǎng)箱進行培養(yǎng)。每日觀察病變情況。收獲盲傳第2代72 h培養(yǎng)物進行后續(xù)實驗。
1.4測序引物 設計參考相關文獻[8],合成基孔肯雅全基因組擴增引物,對CHIKV進行分段擴增,以便后續(xù)測序。引物由昆明擎科生物公司合成。
1.5全基因組測序 使用TAKARA One Step RT-PCR試劑盒(貨號:RR057)對病毒核酸進行擴增,反應體系:2×1 step Buffer 12.5 μL,1 step Enzyme mix 1 μL,F(xiàn)orward Primer(10 μmol/L)1.5 μL,Reverse Primer(10 μmol/L)1.5 μL,無酶水6 μL,模板2.5 μL,反應體系總體積25 μL。反應程序:50 ℃ 30 min,94 ℃ 2 min,94 ℃ 30 s,55 ℃ 30 s,72 ℃ 2.5 min,共30個循環(huán),72 ℃再延伸7 min。PCR產(chǎn)物經(jīng)1%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檢測,使用凝膠成像系統(tǒng)觀察結果,陽性擴增產(chǎn)物送至昆明擎科生物公司進行測序。
1.6序列拼接和系統(tǒng)進化發(fā)生樹構建及分析 使用DNAStar 7.1軟件對測序結果進行拼接,在NCBI上下載參考株序列,通過Mega5.0軟件對序列進行比對和系統(tǒng)發(fā)生樹構建。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構建進化樹,bootstrap值設置為1 000。
2.1流行病學調(diào)查 患者趙某,男,43歲,云南人。在緬甸經(jīng)商,經(jīng)常往返于昆明-仰光?;颊哂?019年1月前往仰光,2019年6月26日返回昆明,期間當?shù)赜形脗骷膊∩l(fā),自述有蚊蟲叮咬史。
2.2Real-time RT-PCR檢測 病例血清標本核酸檢測顯示CHIKV陽性,Ct值為15.73。
2.3病毒分離鑒定 將1代細胞培養(yǎng)物接種細胞后,觀察細胞病變情況,細胞逐漸融合、堆聚,在72 h后病變達到80%,將細胞板置于-70 ℃冰箱。反復凍融2次,取200 μL融解后的培養(yǎng)物進行核酸提取及病毒核酸檢測。Real-time RT-PCR結果顯示CHIKV陽性,Ct值為9.14。見圖1。
圖1 CHIKV感染Vero細胞病變情況Fig.1 Cytopathogenic effects after Vero cells infection with CHIKV
2.4全基因組測序 對測序數(shù)據(jù)進行拼接處理后獲得CHIKV全基因組序列,命名為YN0627,全長為11 586 nt,其基因結構符合CHIKV的基因特征,基因組內(nèi)包含兩個完整的編碼框,分別編碼4個非結構蛋白(nsP1-nsP2-nsP3-nsP4)和5個結構蛋白(C-E3-E2-6K-E1),兩個編碼框之間有一個非編碼的連接區(qū),長度為65個核苷酸。非結構蛋白編碼區(qū)共包含7 425個核苷酸,編碼2 474個氨基酸;結構蛋白編碼區(qū)共包含3 747個核苷酸,編碼1 248個氨基酸,均不存在堿基的插入和缺失。5′端起始的76個核苷酸和3′端273個核苷酸為非編碼區(qū)。
2.5全基因組進化分析 通過對YN0627的全基因組以及編碼區(qū)進行BLAST N檢索,得到序列相似度最高的均為CHIKV。將YN0627的基因組編碼區(qū)與選取的參考序列進行多重比對,系統(tǒng)進化分析顯示YN0627與來自泰國的MN630017、MK468801、來自中國的MH400249、來自孟加拉的MF773566等毒株關系密切,并與東中南非洲遺傳譜系(East, Central and South African Lineage, ECSA)的其他流行株聚集在一起,顯示出緊密的進化相關性,見圖2。與ECSA譜系內(nèi)的參考序列進行多重比對,YN0627的編碼區(qū)與參考序列相比,核苷酸同源性為85.24%~99.96%,氨基酸同源性為95.34%~99.97%;與非洲原型株S27比較,核苷酸同源性為97.33%,氨基酸同源性為98.53%。
圖2 CHIKV-YN0627系統(tǒng)進化樹Fig.2 Phylogeny of CHIKV-YN0627
2.6基因位點分析 在YN0627的 5個結構蛋白的編碼區(qū)域中,一共觀察到28個氨基酸變異位點。未觀察到E1中的對白紋伊蚊的適應性突變A226V,但是有E1:D284E、E1:K211E、E2:V264A和E2:I211T突變,其他一些位點,例如可能影響氨基酸pH值的E2:K252Q[5]沒有被觀察到;E2蛋白上兩個重要糖基化抗原位點263N和345N呈高度保守[10],見表1。
系統(tǒng)進化分析通過不同的地理位置將CHIKV分為3個遺傳譜系:東中南非洲(ESCA)譜系、亞洲(Asian)譜系和西非(West Africa)譜系。從本研究的系統(tǒng)進化分析結果來看,YN0627與東南亞各國毒株關系密切,屬于ESCA遺傳譜系,與流行病學調(diào)查資料結果相一致,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緬甸的輸入性病例。中國分離得到大部分基孔肯雅毒株都屬于輸入型的,因此國內(nèi)各毒株間進化關系并不是特別密切,但是我們依舊需要對該病毒進行密切關注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應該關注能夠增強病毒毒力和適應性突變的位點。
表1 CHIKV YN0627結構蛋白氨基酸變異位點分析Tab.1 Amino acid variation sites in the structural protein of CHIKV-YN0627
CHIKV共編碼4個非結構蛋白和5個結構蛋白,非結構蛋白不會包裝到最終病毒體中,結構蛋白才是宿主體液免疫應答和大多數(shù)疫苗的關鍵靶點[11],因此本研究著重對結構蛋白的氨基酸變異位點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YN0627沒有E1:A226V的突變,而觀察到了E1:K211E、E1:D284E、E2:V264A和E2:I211T突變。E1:A226V突變在2005年首次被發(fā)現(xiàn),該位點的突變能夠提高CHIKV在白紋伊蚊中的適應性[12],在東南亞白紋伊蚊為優(yōu)勢種群的多個地區(qū),都分離到了有E1:A226V突變的CHIKV毒株[13]。但是有研究證明,在E1:226A的基礎上引入E1:K211E和E2:V264A的突變,能使CHIKV在感染埃及伊蚊14天后,其體內(nèi)的滴度成倍數(shù)增長:在中腸中增加13倍,在腿和翅膀中增加15倍,在唾液中增加62倍[14]。有學者在云南省邊境地州開展蚊媒媒介的相關監(jiān)測和研究,結果表明,白紋伊蚊在云南省內(nèi)分布廣泛,但是近年來埃及伊蚊的分布區(qū)域呈現(xiàn)出逐漸擴大的趨勢,埃及伊蚊孳生優(yōu)勢較白紋伊蚊明顯,有取代白紋伊蚊成為優(yōu)勢種及不斷向周邊區(qū)域擴散和定殖的分布趨勢[15-16],綜合分離株YN0627中存在E1:226A的基礎上的E1:K211E和E2:V264A,文獻實驗數(shù)據(jù)顯示這些突變能夠提高CHIKV對埃及伊蚊的適應性,提示云南省應當加強對CHIKV的監(jiān)測和研究。
在YN0627中還觀察到了E1:D284E和E2:I211T突變,E1:D284E對膜融合和病毒體的裝配有很重要的作用[12]。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E2:I211T突變在最近發(fā)現(xiàn)的ESCA譜系中普遍存在,這表明E2:I211T的突變對于CHIKV適應ECSA流行區(qū)域普遍存在的某些特定條件非常重要[17]。我們還觀察到了結構蛋白上的其他變異如C:P23S,C:V27I,E3:I23T,6K:V8I,E1:M269V等等,但是這些位點對病毒功能的影響尚不清楚。
基于我國的基孔肯雅熱疫情一直以輸入性的散發(fā)病例為主,國內(nèi)人群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且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藥物,做好對CHIKV感染源頭的防控,即防蚊滅蚊工作至關重要。還需加強重點人群宣教,到高風險地區(qū)旅居的人應采取基本的防蚊措施,返回時如感不適,就醫(yī)時應主動提供自身旅居史。同時需加強醫(yī)務人員培訓,提高醫(yī)務人員對疾病的識別能力和對傳染病的敏感性,防止本地病例的產(chǎn)生。
利益沖突: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