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課程標準對語文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推動學生熟練掌握并靈活運在學習中所獲取到的各種形式的語言素材,為小學生語言表達增添動力,從根本上推動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與他人進行語言溝通的能力,補充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交際的基本需求。我國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從小學時期對學生進行不斷渲染,引領學生聽、說、讀、寫的全面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要通過聯(lián)系語文課堂作為切入點,深入探究有助于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相關對策和實際應用措施。
一、擴展學習范圍,廣泛吸收語言素材
語文教育是學生未來其它各類科目學習和進步的原動力與基礎,是提供關鍵核心力量的學科。因此,從語文教學在其它各類學科教育中所處的地位可以看出,保證語文學習活動的正常開展其意義重大。小學語文教師要更好引導小學生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語言素材,不斷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吸收積攢優(yōu)秀的語言素材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一)書本文字詞匯語言素材積累
書本文字詞匯方面的語言素材積累主要是對于一些名人名言,常用高級詞匯,成語或俗語等。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此類語言素材積累主要是通過小學語文教材包含的精讀課文或略讀課文的文本形式完成,也就是可以促使小學生將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反復閱讀,將其中重要寫作借鑒意義的詞匯、語句、段落進行充分擴展,深入評價,反復品鑒,充分發(fā)揮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編選的作用。同時,借助語文教師的引導教授,將復雜難懂的知識點進行淺顯直白的消化,最終演變成為有利于小學生學習吸收的語言素材。隨著教師多次帶領學生對優(yōu)秀詞匯語段的分析,不斷增強小學生主動性學習能力,教師語文教育活動開展最核心最重要的出發(fā)點是要充分做到教授給小學生獨立分析判斷解決實際語文問題的方法,充當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引導者而非告知者,促使小學生能充分將所學的語文知識作為自身語言素養(yǎng)的一部分,從基礎層面上影響語言素材的實際應用,充分完成小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比如教師在教授五年級學生《水調歌頭·中秋》時,要求學生背誦《水調歌頭·中秋》,其中詩句“高處不勝寒”,教師在教授該句詩詞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將小學生帶入至原文中,此句詩表達的意思是登高遠眺,在山峰的高處,四面通透且寒風凌厲,主要是表明在地處高的位置上的實際身體感受。但是這句詩詞在現在也常用來表達,地位高的人缺乏身邊知心人而會感到心靈的孤獨和寒冷,由此可以探討人生的意義與理想的追求等有一定深度的價值挖掘。通過小學語文素材中精讀課文的講解,教師選取其中獨具語言魅力的詞匯、語句進行小學語文知識的深度剖析,并通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為基礎進行延伸發(fā)散式授課,從根本上保證了學生語言素材的積累與應用,為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提供了前提與準備。
(二)修辭手法、表現形式等素材積累
語文教學活動開展在完成文本詞匯或語句段落語言素材積累的同時也需要注重語言修辭手法和表現形式運用。修辭手法在小學語文教授范圍中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夠分辨并熟練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作為為語言表達增添光彩的表現手法是一項語言藝術,既包含小學語文教材文章段落的結構特點劃定和分析,也包含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作者的寫作情懷和中心思想確定。對于語文教學要求中增強小學語文學習時期學生語文學習項目中表現形式方面的考核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保證小學生充分達到聽、說、讀、寫中最后一項“寫”的重要體現。語文教師對于語文教材的充分運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語文教師自身對語文課堂中教師角色的定位。教師要嚴格落實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觀念,將小學生作為語文課堂運行的主體,而語文教師只能做為輔助作用。只有教師對于自身的合理定位,才能更好發(fā)揮小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更好保證小學生自主積累修辭手法和表現形式的語言素材,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中“蕩漾的碧波輕撫著河畔的小草”這一句,在描繪山下流淌的河水在春天的景色時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初春時節(jié)的河水緩慢的流經河畔的景象,生動形象比擬成人的雙手微微撫拭。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中,選取語文教材中廣泛包含多種修辭手法的課文,運用其中一個具有明顯修辭手法的語句或段落,進行舉例演示性分析,然后將課文分析交于學生,促使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達到激勵學生完成修辭手法表現形式語言素材的積累,繼而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
二、營造學習環(huán)境,提升學生語言素材改造能力
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明確自身定位,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引導者,需要為小學生建立良好的小學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堅守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地位,營造學生與語文教師兩者之間互相督促、互相進步的良好學習氛圍,促進小學語文教育的語言素材的改造,更好為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進步增添所需動力。隨著學生通過日常的學習,積累了大量文本詞匯和具備多種修辭形式的段落等語言素材,保證這些語言素材的靈活應用展現,需要語文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廣泛進行語言素材的改造升級方面的語言課程安排,培養(yǎng)鍛煉學生對所積累的語言素材的使用能力。
通過具體實際教學案例來看,《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中有一句關于描述火星表面缺乏氣體的自然現象是通過文本這樣展現:“持續(xù)不斷的火星氣體集體大逃亡”,通過“集體大逃亡”這類生動形象的特殊詞匯的運用引發(fā)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時需要重點表明的知識點,這種語文素材的使用將科普文通常會出現的枯燥乏味的弊端都進行了改造優(yōu)化,既符合小學生語文學習特點,又能更好的作為小學生語言素材的改造示例,繼而吸引小學語文學習時期學生的語文學習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語文教師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同時可以采取重點語言素材提煉改造,達到教授語文素材應用的目的,最終完成學生表達能力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三、改善課堂環(huán)節(jié)設置,增添語言素材形式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與小學生建立相互溝通交流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與途徑。因此,語文教師是否能夠做到更好的引導學生對所積累的語言素材做到活學活用主要依靠課堂的四十分鐘。也就是說充分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中相關環(huán)節(jié)設置是很有必要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課程標準的理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可以按照時間劃分進行環(huán)節(jié)設定,保證每項環(huán)節(jié)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發(fā)揮最大的效用,不斷推進小學生語文素材的應用進程,拓展小學生語文素材的應用范圍寬度和深度研究。語文教師應充分考量當前語文教學活動的實際情形,不斷為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增添新穎獨特的語言素材形式,進一步擴大學生語言素材的應用程度,保證學生自身文學素養(yǎng)可以得到良性循環(huán)。
語文教師要以實際教學活動為例展開探究,比如在語文課上留出部分時間,引導小學生簡明扼要復述課文,意在增強小學生對語文素材的整體把控能力,為后續(xù)語文課程安排提供了語言素材基礎。與此同時,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用于研究探討,不局限于小學語文教材中文章體裁,增添語言素材形式。比如以古詩詞《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中的“鳴”字的使用,就是以古詩詞作為語言素材應用;又比如《二泉映月》中對于眾多描寫音樂的成語的提取,以成語作為增添語言素材的形式。這些適宜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推進小學生語言素材活用,提升小學生的“說”或“寫”的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
語文教師衡量學生是否真正做到可以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語言素材,完成聽、說、讀、寫四項語言知識體系的基本要求,教師就應充分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并結合語文教學實踐,通過改善語文教學內容,調整語文教學進度,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語文整體素養(yǎng)。
趙甫江,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qū)風河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