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莉
(井岡山大學醫(yī)學部·江西 吉安 343000)
淋巴結結核中醫(yī)稱為“瘰疬”,多見于兒童和青年人,好發(fā)于頸頜部或腋窩部。病理特征為局部結塊累累如串珠,病程遷延難以治愈。臨床上多使用利福平、異煙肼等進行抗結核治療,但部分患者對抗結核藥物易產(chǎn)生耐藥性,療效不佳。筆者在應用抗結核藥物同時使用家傳花辛散治療本病,收到滿意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 月—2020年1 月前往井岡山大學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就診的淋巴結結核患者63例,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治療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齡17~59 歲,平均年齡(38.72±1.03)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年,平均(1.3±0.3)年。對照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齡19~54歲,平均年齡(34.6±1.14);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年,平均(1.2±0.2)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瘰疬的診斷依據(jù):1)初起頸部或腋窩有單個或多個核狀腫塊,推之可移,皮色不變,亦不疼痛,病情發(fā)展核塊與皮膚粘連,有輕度疼痛;2)化膿時皮色暗紅,腫塊變軟,膿腫破潰后膿液稀薄,夾有敗絮樣物,瘡口潛行,久不愈合;3)可有肺結核病史或肺結核病接觸史;4)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血液沉降率增快。病理活檢可助診斷[1]。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外用花辛散,方用:花椒10 g、細辛10 g、煅五倍子20 g,共研為末,配等量熟石膏混勻外搽瘡口或腫塊[2],外蓋太乙膏,每日換藥2 次,連用20 d。對照組只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不使用任何中藥或者中成藥。所有患者治療1個月后觀察和評定療效。
2.2 療效標準 治愈:腫塊消散或潰膿瘡面愈合,自覺癥狀消失;好轉:腫塊縮小,潰膿面膿水減少,自覺癥狀好轉;無效:腫塊不消,瘡面不愈合,自覺癥狀仍存在[1]。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果
治療組32 例,治愈25 例,好轉6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96.9%。對照組31 例,治愈15 例,有效9 例,無效7 例,總有效率77.4%。經(jīng)χ2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0.01)。
中醫(yī)認為瘰疬系陰寒病毒與痰濕凝聚經(jīng)脈所致,久則腐肉成膿,終致潰破排出清稀膿液,所以治宜溫經(jīng)散寒,豁痰祛腐。花辛散中細辛辛燥能溫陽散寒,通達表里;花椒辛熱能燥濕化痰,二藥合用可溫經(jīng)散寒、化痰祛腐;但二藥性味過于雄烈,直接摻于瘡面常致瘡口灼熱疼痛,故佐以熟石膏,一則可緩以上二藥雄烈之性,二者可助其解毒之力;三藥合力,相得益彰。本文結果表明外用花辛散治療淋巴結核潰膿期療效明顯好于單純西藥抗結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