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蔓
國家對文物事業(yè)的愈加重視,使得文物保護技術這個20 世紀80 年代才開始的新興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保護技術手段日趨成熟。文物保護的內容也由原來簡單的文物病害研究、治理,慢慢發(fā)展成為考古、歷史、物理、化學、生物、美術、高分子材料等多門學科交叉的一門新興學科,文物保護不僅研究如何給文物看病、治病,而且還研究文物病害產生的條件、影響因素、文物本身特性、國內外各種科技手段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文物保護新材料的研發(fā)等問題??梢哉f,文物保護技術是一門多學科成果利用的學科,取長補短,以此來最大程度地延長文物的壽命,充分展示其自身價值。
目前文物保護根據(jù)工作環(huán)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驗室內文物保護修復工作; 另一類是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工作。 目前實驗室文物保護工作的內容較多, 包括文物保護修復處理、 文物材質分析、文物病害機理研究及其他相關的理論性研究、實踐操作等工作,從業(yè)人員相對較多,系統(tǒng)更為完善, 而從事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工作的人員相對較少,所做的工作也相對較為粗糙,目前做得較多的一類工作是復雜文物的整體提取、 部分脆弱文物的現(xiàn)場保護, 而其他方面文物保護工作相對較少涉及。
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工作是所有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始, 此時也能更直觀地了解到文物所在的埋藏環(huán)境,用于判斷其后期可能會產生哪些病變、危害。另外在第一時間保護處理一些脆弱文物,可使其盡可能地保持文物原狀、延長壽命。因此可以說這個環(huán)節(jié)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文物保護整體工作中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國際上如德國、 日本等國家在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方面做的工作比較多[1],處于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領域的前沿位置。而國內的單位,如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08 年前后開始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至今已有10 余年之久,做了很多實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他一些兄弟單位也陸續(xù)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配備專業(yè)的保護人員, 充分說明國內文博機構越來越重視考古現(xiàn)場的文物保護工作。
考古現(xiàn)場的文物保護工作根據(jù)不同文物類型,主要分為三種處理方式:一是單件脆弱文物的處理;二是體量較大且不可分割文物的處理;三是體量較大但可部分分割文物的處理。 需要說明的是,所有文物在處理之前必須進行現(xiàn)場信息記錄、拍照、攝像以及樣品采集,采集的樣品包括文物本體樣、病害樣、埋藏環(huán)境樣等,考慮盡量全面充分,以便后期文物研究工作的開展。 另外有條件的考古工地可以采用各種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 如三維激光掃描、單反相機拍照建模、測繪、航拍等,進行文物數(shù)據(jù)的采集,以便于后期科技研究資料的補充。
在中原地區(qū)的考古現(xiàn)場, 一般經常出現(xiàn)的單件脆弱文物主要包括彩繪類文物(如彩繪陶壺、彩繪陶罐、彩繪耳杯、彩繪陶案、彩繪漆器)、金屬質地文物(如鐵器和青銅器)等。
1.彩繪類文物的保護處理
彩繪類文物由于長期埋于地下, 受各種地下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彩繪顏料中的天然膠結物已經老化而失去作用,彩繪層變得十分脆弱,若不及時處理,極易出現(xiàn)彩繪脫落的現(xiàn)象,因此亟須對其進行加固。 圖1 為一處考古工地發(fā)掘現(xiàn)場剛提取的彩繪陶俑,其上面繪制有珍貴的藍紫色顏料,具有明顯的斷代研究意義,考古價值較大,因此需要進行加固處理,否則可能出現(xiàn)彩繪顏料的脫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圖1 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剛提取的彩繪陶俑
以筆者單位所在地區(qū)而言,該地區(qū)西高東低,市區(qū)西部水位較高,西部、中部以戰(zhàn)漢墓葬為主,東部以明清墓葬為主, 而由于戰(zhàn)漢墓葬多出彩繪陶器類文物, 因此這些彩繪陶器出自水坑墓的情況最為多見。 我們一般的做法是先用竹簽小心剔除外層較厚的泥土, 彩繪表面沾染的細泥則用棉簽蘸水輕輕擦拭,遵循的原則是寧留土、不去色,之后采用加固劑對顏料表面進行加固。 先用小噴壺對需要加固的部位進行噴淋, 依次采用1%、1.5%的Lascaux Medium 水溶液進行注射、 噴涂,一邊噴淋一邊輕輕按壓, 在確保顏料層完全服帖于器物上時,噴涂一遍待完全吸收后,再噴淋高濃度2%的加固劑,依此類推,完成彩繪陶器的整體加固工作。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固劑的施加不是越多越好,而應控制好噴涂遍數(shù),否則容易引起炫光等現(xiàn)象。
遇到一些出土時表面泥土較硬的情況, 先用水對其清理部位進行噴淋, 然后用竹簽輕輕剔除泥土,手法要輕,表面殘留的少量泥土采用已蘸水的棉簽輕輕擦除,清理完畢后再用水噴淋表面,待顏料層服帖于器物上時, 采用PEG+PU 水溶液用毛筆輕輕涂抹在器物表面,反復多次即可。
而對于彩繪漆器來說,由于年代久遠,一般出土的彩繪漆器木質胎體已完全腐朽,漆膜、彩繪則完全附著于土體上,無法直接采集,因此為了保持器物的完整性,一般的做法是進行整體提取。先將漆器周邊的泥土根據(jù)器物的形狀清理掉, 清理的切口離漆器邊沿至少4 厘米, 清理的高度低于器物底部5 厘米左右,在不影響器物本身的情況下,斜切的角度為80 度,然后用聚乙烯薄膜包裹漆器上面和四周,起到保濕、固力的作用。 之后用一面有刃的薄鋼板沿著地面對土質基座進行水平切割,切割完畢后將剛性支撐板插入,將其帶回實驗室后進行后續(xù)的保護處理。 (圖2)
圖2 去除文物周圍泥土示意圖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單位進行的幾次整體提取工作中,發(fā)現(xiàn)器物底部的土質均是一種含料姜石的生土,土質硬度大,操作起來難度大,也給我們的整體提取工作造成一定難度,因此我們一般是先用鋼絲鋸將料姜石塊與上面的土質切割分開,再采用薄鋼板插入,雖操作時間花費較長,但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大幅度震動對文物造成的損害。
另外, 目前還有一種文物保護新材料——薄荷醇,其在脆弱文物加固上使用十分普遍[2-4],目前國內很多考古現(xiàn)場重要遺跡現(xiàn)象均使用薄荷醇進行加固處理。 具體方法是將紗布平鋪在彩繪漆器表面,將薄荷醇水浴加熱,直至完全融化,再用毛刷蘸取融化的薄荷醇溶液刷在漆器表面的紗布里,在裂縫的部位多涂刷,涂刷要快且均勻,加固后待薄荷醇完全固化后,用一面有刃的薄鋼板沿著地面對土質基座進行水平切割, 切割完畢后將剛性支撐板插入, 帶回實驗室進行后續(xù)的保護處理。 (圖3)
圖3 薄荷醇加固文物工作照
2.鐵器的保護處理
對于考古出土的鐵器, 考古發(fā)掘出土較多的類型包括各種鐵質農具、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具。由于鐵金屬本身的活潑性,尤其是地下出土的鐵質文物,在地下已經歷了腐蝕破壞過程, 因此金屬表面形成了結構疏松的腐蝕產物——鐵銹層。 在金屬的孔隙和銹層里包含著從地下帶來的可溶性、吸濕性鹽類,它完全具備了金屬電化學腐蝕的原電池反應所要求具備的條件: 金屬表面的不均勻性和電解質溶液。所以出土的鐵器具有特別強的腐蝕活潑性,大多數(shù)持續(xù)發(fā)生著明顯的腐蝕破壞。 本單位出土了很多鐵質文物,主要包括鐵質工具、兵器等,對于絕大多數(shù)出土鐵器來說, 在出土后都應該盡快進行保護技術處理。圖4 中,是考古發(fā)掘剛出土的鐵質工具,表面銹蝕嚴重,且較為潮濕,有不斷劣化的趨勢。因此,保護處理工作應首先消除古代鐵器從地下帶來的各種腐蝕活躍因素, 而后再進行切實有效的防腐蝕保護處理[5-6]。
圖4 考古工地剛出土的脆弱鐵器
以本單位考古發(fā)掘出土的一把鐵劍為例進行介紹,這把鐵劍剛出土時雖還有鐵芯,但表面銹層豐富,結構仍較脆弱,因此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先加固,接著清洗,再脫鹽后烘干進行保護。 首先對脆弱的部分進行加固,采用12%的B72 來進行, 加固方法為滴注,僅對脆弱部位加固即可。接下來進行清洗,利用2A、3A 溶液進行松土處理, 然后利用竹簽進行剔除,待泥土去除完畢,即可用去離子水多次清洗。 最后要進行脫鹽, 需要脫的是CL-、NO3-、SO2-,采用pH=9~13 的NaOH 加熱溶液進行即可達到較好的脫鹽效果, 脫鹽之后用熱風槍盡快將鐵器吹至完全干燥。 完成這些操作后帶回實驗室再進行后續(xù)相應的黏結、補全、封護工作。
3.青銅器的保護處理
考古發(fā)掘出土的青銅器種類豐富,包括禮器、樂器、兵器,等等。 受到地下水、酸、堿、鹽的侵蝕,青銅器表面一般均通體礦化。 另外受墓室坍塌造成的長期擠壓破壞,破損十分嚴重,大部分青銅器都存在嚴重變形斷裂殘缺、無銅質、酥松等現(xiàn)象。 而青銅器最大的危害就是粉狀銹,所以考古現(xiàn)場的文物保護工作就是杜絕粉狀銹的發(fā)生。 而導致粉狀銹產生的三個基本條件是氧化氣氛、潮濕環(huán)境、水溶性氯離子[7-9]。
處于大氣中, 氧化氣氛和空氣中的少量水分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保護處理工作主要是將青銅器隔離于潮濕環(huán)境和水溶性氯離子外, 采用的手段即為對青銅器進行清洗—脫鹽—干燥處理。
先用2A、去離子水對青銅器表面泥土進行清洗, 然后針對器物表面部分硬質鈣質結殼在不影響文物安全、展示的情況下,可以暫時不予去除。接下來要進行脫鹽處理, 根據(jù)文物整體強度的不同,采用去離子水浸泡法或者紙敷法。浸泡脫鹽時為加快青銅器脫鹽的速率, 可以使用恒溫磁力攪拌器進行去離子水冷熱交替脫鹽處理, 最后用浸泡液或者紙敷法紙張浸泡液的電導率來衡量脫鹽的程度,當電導率穩(wěn)定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數(shù)值時,可視為脫鹽結束。
4.小結
需要說明的是,在所有的加固操作過程中,文物加固劑的施加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在保證文物安全的情況下用得越少越好, 實現(xiàn)文物保護原則中的少干預原則。
江西?;韬钅沟匕l(fā)掘現(xiàn)場文物保護是最近幾年文保行業(yè)一個熱門話題, 由于其巨大的考古影響力以及豐富復雜的考古遺跡, 因此可以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會集多名國內外文物保護各領域的頂級專家,所有脆弱文物都能得到及時保護處理。而在絕大多數(shù)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考古工作都屬于配合基建的發(fā)掘,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的文物流轉方式是,在考古發(fā)掘結束時進行拍照、記錄之后再送交文物庫房,最終到達保護工作者的手中時可能已經過去幾天了,而在整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疏漏,加上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 都會造成脆弱彩繪文物顏料的起翹、脫落,鐵質文物的銹蝕,青銅器粉狀銹的出現(xiàn),給其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因此一般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配備相應的文物保護修復人員是勢在必行的。然而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當代,大多數(shù)考古工地工期緊、任務重,基建部門施工要求的壓力導致文物保護人員根本無法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完成相應的保護工作,導致一定數(shù)量的脆弱文物得不到及時有效的保護而損毀,令人十分痛心。 因此如何在經濟與文物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政府部門及文物保護行業(yè)工作者都需要考慮的課題。
對于體量較大且不可分割的文物,一般包括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某些重要或者復雜的遺跡現(xiàn)象,無法分割開或者分割開嚴重影響其文物研究價值。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已經做過很多,包括唐代李倕墓冠飾的整體提取[10]、平遙弓村遺址豬骨骨架的整體提取[11]、秦始皇陵園鎧甲坑中石鎧甲的整體提取[12]、張家川馬家塬車廂側板的整體提取[13]、成都新石器時代晚期土坑墓等整體提取[14],等等。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有石膏提取法、聚氨酯泡沫提取法、環(huán)十二烷提取法、薄荷醇提取法[15]。 這4 種方法各有其特點及適用性,需要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來決定選取何種方法。
筆者通過一個文物整體提取案例來說明整體提取的操作過程。提取時間是北方的1 月份,滴水成冰,提取內容是一座戰(zhàn)國墓葬的東側邊箱,筆者目測可見的器物包括青銅器、玉器、瑪瑙等器物,由于放置器物的木箱上木胎的腐朽, 所以大部分器物均掩埋在泥土之下,無法判斷其位置、數(shù)量,由于北方冬季溫度、濕度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多方考慮后決定采用聚氨酯泡沫提取法進行整體打包,運回實驗室后再進行仔細清理。
先清理遺跡周邊的泥土,留出一個臺基,臺基的高度高出器物底部5 厘米左右,之后給器物空缺處填充軟質填充材料,如無酸紙、泡沫,等等。使器物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上下、左右凹凸不平之感,填充完畢后用聚乙烯塑料薄膜纏繞多圈,至遺跡全部被包入薄膜內為宜,之后用定制的木質套箱套取遺跡,套箱與遺跡臺基之間的距離保持在5~8 厘米為宜,這是由于聚氨酯泡沫膨脹后體積會增大數(shù)十倍,防止間隙太小對周邊脆弱的文物造成擠壓。待聚氨酯泡沫固化后,對遺跡底部進行處理,用一面有刃的薄鋼板沿著地面對土質基座進行水平切割,切割完畢后將剛性支撐板插入,將四周與底部以鐵絲捆綁, 隨后將提取文物整體帶回實驗室進行后續(xù)的保護處理。(圖5、圖6)需要說明的是,考古遺跡現(xiàn)象復雜,需要針對不同遺跡類型、特性以及考古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選擇。
圖5 套箱提取法的周邊加固
圖6 采用聚氨酯泡沫提取法整體搬遷的戰(zhàn)國墓葬東側邊箱
另外,整體提取不僅針對的是遺跡,壁畫的整體搬遷也是整體提取的典型案例,尤其是目前發(fā)現(xiàn)較多的兩漢墓葬、宋金墓葬,很多都采用整體提取的辦法運回實驗室,比如陜西西安唐韓休壁畫墓[16]、河南登封宋代壁畫墓[17]、山西大同兩座遼代壁畫墓葬[18]等均采用了整體搬遷的方式, 這種操作方法最大程度保證了文物信息的完整性,實現(xiàn)了有效保護與文物價值最大化。
體量較大但是可以部分分割的文物, 一般指的是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某些重要或者復雜的遺跡,可以分割成小塊,且不影響其文物研究價值。 目前這方面做的工作有河曲坪頭遺址新石器時代房址的考古現(xiàn)場提取[19]、北周武帝孝陵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提取[20]等等。 這種處理方法的特點是運輸、存放方便。
另外這項技術在考古現(xiàn)場很多墓葬壁畫的保護處理上應用十分普遍[21-24]。筆者于2014 年保護修復了一幅北宋早期墓葬壁畫,見圖7、圖8。 由于壁畫體量較大,尺寸為2 米×2 米,重量3.5噸,壁畫內容連接緊湊無法分割,于是采用切割磚體的做法, 相當于去除了壁畫結構中的部分支撐體, 保持了壁畫整體內容的完整性, 同時也保證了運輸以及后期存放的便捷性。
圖7 北宋早期墓葬壁畫切割正面
具體做法同一般處理土坯支撐體墓葬壁畫的做法類似, 都是先將壁畫表面進行清洗、加固處理,之后將桃膠皮紙、桃膠紗布附于壁畫表面上,烘干處理后, 將定制的木質支撐體覆蓋在壁畫表面,固定好,以保證壁畫在切割過程中不出現(xiàn)向前或向后的傾倒。 在切割磚體的時候,要層層加固支撐,相當于將與前支撐板同樣大小的后背板分割成上下幾層,每一層切割完,在保證不影響下層切割的情況下, 將后背板與前背板用鐵絲捆綁成一體, 以此類推, 直到整個后背板與前背板捆綁成一個整體后,將壁畫向前水平放置,之后運回實驗室再進行后續(xù)保護處理。
2017 年在華耀城考古工地上發(fā)現(xiàn)了一座金代墓葬,墓室內繪制有壁畫,故事內容是郭巨埋兒、王祥臥冰、魯義姑姊等二十四孝圖。 (封二-1)我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最終確定采用分幅切割的辦法將墓室內所有弧面壁畫按照故事內容分17 塊共17 幅安全運回室內, 這17 幅壁畫在后期保護修復后將會進行展示利用。封二-2、封二-3 為修復完成的17幅壁畫中的2 幅,可以看出,畫面和在考古現(xiàn)場無區(qū)別,也沒有其他新病害的產生,保護效果良好。
幾種不同考古現(xiàn)場保護處理手段, 所使用的材料、試劑不甚相同,但又成體系,可以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 其和實驗室文物保護發(fā)揮的作用不盡相同又互相補充, 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工作是整個保護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共同構成整個文物保護工作體系。 因此考古現(xiàn)場文物保護工作也越來越受到業(yè)界的重視, 也將在未來的文物保護工作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