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一張紅紙二斤鹽,買張毛主席像過個年?!边@是我記憶里的歌訣,也是那個時代過年的寫真。年畫是年的主要內涵,其重要性超過了美味的吃喝,在我們這代人的成長過程中確實如此。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籌備年事極為簡單,除了買鹽再就是買一兩張寫對聯(lián)的紅紙,當然了,一張毛主席的標準像是必不可少的。吃的倒顯得無足輕重了,把僅有的一點麥子磨成粉,焯點蘿卜菜就可以了,家道略微殷實點的,殺一頭或大或小的年豬,算是把年辦到了極致。絕大多數(shù)人家的年是清淡的,若不是門上的對聯(lián)、正墻上嶄新的毛主席的像和孩童的鞭炮聲,過年的日子就和平日里沒啥兩樣。
進入80年代之后,年畫的形式和內容一下子就豐富多彩了。每年的臘月里趕集,買年畫成了主要內容。逐步增加了福祿壽三星或者天官賜福、狀元進寶之類的年畫。墻面上的年畫多以古裝戲的劇照為主,如《狀元媒》《二進宮》《八件衣》《五女拜壽》《大登殿》之類的。
如今,那些傳統(tǒng)的年畫逐漸被電子產品替代。因為電子年畫有聲有色,動感強,效果立體,在視覺上更勝一籌。就連農家大門上的門神,都是標準印刷的了,拓版的門畫已經近乎絕跡。
年畫已經漸行漸遠,即將在人們的視野里消失,或許要不了多久,年畫只能是幾代人記憶中的絢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