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璋
清末名臣丁寶楨(1820—1886)乃貴州省平遠縣(今織金)人,字稚璜,咸豐進士,咸豐十年(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任山東按察使,遷布政使;因誅除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jiān)安德海而名噪于世。光緒元年(1875年),他在山東濟南創(chuàng)辦山東機器局;光緒二年升任四川總督,整飭吏治,改革水利,并在成都創(chuàng)辦四川機器局。光緒十一年(1885年),正值英國向我國云南、西藏擴張之際,他積極籌劃西南邊防抵御之。惜乎天不假年,其于光緒十二年任上,赍志以歿。
一
《清史稿·丁寶楨列傳》載,丁寶楨于“光緒二年,代吳棠署四川總督。至,即嚴劾貪墨吏,澄肅官方。建機器局,修都江堰。裁夫馬以恤民,革陋規(guī)以恤吏。又改鹽法,官運商銷;置總局瀘州,其井灶分置廠局,鹽岸分置岸局。歲增帑金百余萬;而猾商奸吏,不便所為,爭中以蜚語?!边@表明,丁寶楨總督四川,雷厲風行,興利除弊,澄肅吏治,創(chuàng)辦實業(yè),體恤民情,以致豪強斂跡,貪吏側(cè)目,自然會引起既得利益者的不滿而中傷之。然而,“上以川鹽有成效,勿為動”,“上慮寶楨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尋予實授。寶楨彌自警勖,益興積谷,嚴督捕。治蜀凡十年。”光緒帝顯然沒有偏信臺諫的奏本,知悉丁寶楨督蜀之有力措施而給予這個封疆大吏以必要的信任與支持。
《清史稿·丁寶楨列傳》還專門提及丁寶楨“修都江堰”事。這表明,此工程是丁寶楨總督四川的重要業(yè)績之一。
所謂修都江堰,就是對都江堰堤埂、魚嘴、堰漕的維護、保養(yǎng)及岷江水道沉積物的疏竣,河道毀損的修整。其工程浩大,費用不菲;且每年必歲修,隔幾年還有大修,又有準時性的搶修和不定期的特修。
丁寶楨總督四川的次年,即光緒三年(1877年),都江堰的狀況堪憂,非大修不可了。為此,丁寶楨向上提出申請,即《籌款修理都江堰工折》:“奏為勘明成都府屬之都江堰,關(guān)系數(shù)十州縣水利,頻年江流泛濫,沖毀民田;現(xiàn)擬籌款修理,恭折仰祈圣鑒事?!?/p>
根據(jù)丁寶楨的“工折”可知,岷江流域及都江堰的情況是:“江水發(fā)源岷山,東南入夷地。歷松潘、理蕃、茂州、汶川之境,合支流而匯于灌縣。秦時沫水為患,蜀守李冰于灌縣西南,鑿離堆穿為二江,中筑都江堰導(dǎo)水分流,藉溉農(nóng)田,其利始溥。而水強土弱,歷代均須修葺。國朝雍正年間,定有歲修之例,準其動用公項,由官修理,按年題銷”。這即表明,都江堰每年歲修乃是雍正朝開始頒定的慣例。所需費用,由官方負責,無須另立項目。然而,丁寶楨在“工折”中寫道:“江流綿長,并分內(nèi)外二支,上下百余里;大堰(指都江堰主體工程)之外,旁筑小堰甚多,官丁實難遍及,全賴民間自行捐資,隨時挑筑,藉衛(wèi)田畝,計民工數(shù)倍官工?!币簿褪钦f,除官方出資所修之都江堰主體工程之外,其余不計其數(shù)的旁筑小堰均民間出資出力自行修理。這筆開銷遠比官方支出之經(jīng)費要多。
丁寶楨繼而論道:“自咸豐年間軍興以后,糧戶于正供之外,加完津貼。繼以連年捐輸,小民竭蹶供億,無力兼顧,專恃官工補苴罅隙;又以經(jīng)費短絀,顧此失彼?!彼^咸豐年間軍興,是指連年戰(zhàn)亂頻仍,列強侵肆于外,太平天國、捻軍起事不斷,必然將浩繁的軍費開銷強征于貧民百姓頭上。丁寶楨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百姓在這樣繁重的負擔之外,還有浩大的水利工程維修經(jīng)費攤于身上。這是很殘酷的,也是行不通的。因時,丁寶楨決定上“工折”,向朝廷尋求支持。
當時,都江堰的狀況是:“致二十余年來,江底愈淤愈高,水漲輒多泛濫,沖刷堤堰,沿江田畝,時報坍淹;小民失業(yè),空賠糧賦,迭經(jīng)赴省控訴。又,每逢雨水稍多之年,省城城內(nèi)即須行船。雖經(jīng)前督臣(吳棠)委勘飭修,因軍餉緊急,庫帑空虛,實無巨款可籌,未能興辦?!?/p>
丁寶楨體察民瘼,實地勘探,深入展開水利調(diào)研,足見作風之踔厲,即如其言:“臣蒞任后,復(fù)據(jù)成屬各士民紛紛呈訴:以現(xiàn)在工程緊要,民力萬分拮據(jù)。請將淤墊過甚之江心百余里,懇求發(fā)款挑浚。其余各岸工程尚多,該紳民等仍愿自行集資修理。”丁寶楨這樣陳述他的實地勘察:“臣以耳聞不如目見,灌縣離省僅百余里,隨于本年(即光緒三年)九月間,輕騎簡從,事同署成綿龍茂道丁士彬,隨帶熟悉水利之員,親詣都江堰詳細履勘?!?/p>
丁寶楨實地勘察所見:“內(nèi)外兩江節(jié)節(jié)淤墊,較舊時江底高至一二丈及八九尺不等。兩岸沙灘,上與田齊;亂石縱橫,中流阻塞。灌縣、溫江、崇寧、郫縣、崇慶州等處民田,沖毀已至六七十萬畝。若不準予挑修,非但已沖之田不能復(fù)業(yè),且恐成都十六屬州縣,一遇大水,浸成澤國,而省城地處下流,亦恐淹浸?!鼻闆r如此嚴重,都江堰的修理刻不容緩。為此,丁總督算了一筆賬:“賦出于民,民出于田。且百姓正賦外加征津貼,已三十余年,收數(shù)不下一千六七百萬兩。又自同治初年辦理捐輸,每年約計八九十萬兩,迄今已十余年,收數(shù)亦不下一千二三百萬兩。此皆出自按銀攤派。茲若省一時之費,拂萬姓之心,使之莫保田廬,恐以后津捐難期踴躍,殊失遠大之計。”
丁寶楨從具體的賦稅、捐輸及名目繁多的額外攤流中,算了一筆粗略收入賬;然后說,如果統(tǒng)治階級只知一味聚斂搜利而不慮及百姓的生存狀況的話,如此苛賦則難以持續(xù)下去。有鑒于此,丁寶楨又于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初八向朝廷上《都江堰新工穩(wěn)固片》及《都江堰水勢實無沖損民田折》。由此可見,治理都江堰是丁寶楨總督四川水利治理的重要工程。據(jù)史料記載,有清一代,除歲修都江堰之外,還大修過兩次。康熙年間,杭愛撫川,往求離堆古跡而疏浚之,于是水道復(fù)歸。第二次就是“川督丁寶楨奏撥庫銀,責灌縣知縣陸葆德修魚嘴,定石壁鐵錠之謀。沿河甃石為堤,貫之以鐵,加桐油石灰以補罅漏?!?/p>
丁寶楨大修都江堰的謀劃,得到朝廷支持,為其提供必要的經(jīng)費。民國《灌縣志·水利書》記載:“光緒丁丑,總督丁寶楨親臨相度,疏清大修。檄成綿道丁世彬等督工,而責成于灌縣知具陸葆德。陸則聽信家人、金石各販,遂得因緣為奸。于是石壁、鐵錠之謀進。沿河甃石為堤,貫之以鐵,加以石灰桐油,補苴罅漏,工亦堅實,而敗于垂成,復(fù)蹈元明覆轍。惟太平魚嘴僅存。其所修白馬漕、平水漕,則至今為利。厥后勘修,略有補救,幸不甚壞?!?/p>
記載表明,此次丁寶楨之修都江堰似乎不很成功?!端麜匪f“蹈元明覆轍”,乃文中所謂:“元人逞臆,堰乃不治。至元初,廉訪僉事吉當普,惡歲修之煩,創(chuàng)鑄鐵龜,用石包砌為門,以時啟閉;揭傒斯為制《蜀堰碑》,于(李)冰法頗有出入。然亦不過就‘旱則引水侵潤,雨則杜塞水門之意,略加變通而已,而其法終敝?!睋?jù)揭傒斯《蜀堰碑》稱,其具體的做法是用一萬六千斤鐵鑄成一大龜,“貫以鐵柱”,鎮(zhèn)其水源。“諸堰皆甃以山石,范鐵以關(guān)其中,取桐實之油,刀麻為絲,和石之灰,以苴罅漏,御水潦,岸善崩者,密筑江石以護之?!泵鞔淖龇ㄅc元代大同小異,都不可取,“未幾,堰壞”。
然而,丁寶楨所修都江堰之太平堤、魚嘴仍然經(jīng)受住了洪水的考驗,完好地發(fā)揮了作用,白馬漕、平水漕也很成功。《水利書》載,內(nèi)外各江堤,“自江水泛濫,沿岸居民多被災(zāi)害。光緒丁丑,督撫丁寶楨奏修都江堰;并將內(nèi)外各江徹底深淘,隨處堅筑成堤,或長數(shù)百丈,或長數(shù)十丈不等,民賴以安?!笨梢?,丁寶楨對都江堰的修理,功不可沒;百姓所受之益,著于史冊。
二
狹義的都江堰是指以魚嘴為核心,展衍包含太平堤、內(nèi)外金剛堤、飛沙堰、平水漕、寶瓶口等;而廣義的都江堰則涵內(nèi)、外兩江流經(jīng)水域的水利設(shè)施。這就是丁寶楨對朝廷所講的岷江上下百余里,大堰之外又有眾多小堰,以及沿江堤壩等等,實為浩大的系列水利設(shè)施。丁寶楨在解決洪水泛濫釀成的水患之后,交通問題也必然著手解決。大名鼎鼎的南橋,就是當時丁寶楨向朝廷申請撥??畲笮薅冀哂嘞陆?jīng)費修建而成。后有《南橋記碑》載其建橋始末:
灌南門曰導(dǎo)江,出門百余步,沱水橫焉。水廣數(shù)十丈,自都江堰越離堆而來。波濤峻急,《夏書》所謂“岷山導(dǎo)江,東別為沱”者也。水有輿梁曰普濟,雁齒凌空,直指南道,世咸稱為南橋。
橋之建在光緒中。時邑宰陸公葆德佐川督丁公寶楨大修都江堰,役夫萬余人,自冬徂春;工竣,余金二千余兩、粟百余斛,蓋權(quán)量以所溢也。邑人吳烈堂監(jiān)粟出納,襄事者欲謀利余粟,吳執(zhí)不可,具以報。庫吏某也以余金铦陸公。陸公嘆曰:“吳烈堂尚不我欺,我敢欺丁公以欺朝廷哉?”遂視邑中所急而以建斯橋……
可見普濟橋即南橋,是丁寶楨籌款大修都江堰之余資所建;其時余資差點被蠅營宵小所侵吞。我們在南橋落成所搜輯的詩文詞中,亦可感受到人們對丁寶楨的敬仰與愛戴。羅伯濟題詩中即有:“治亂循環(huán)亙天壤,君子小人迭消長。激濁揚清德不孤,欲扶正氣先矯枉。丈夫舉事要堂堂,河岳精神日月光。配義興道無是餒,卓立天骨剛開張。灌口西來城險固,江別為沱并東注。民謠猶感路政荒,一出南門便無路。有清良吏丁寶楨,河渠盡力追李冰……”葉惠三《題南橋記》其一也說:“我讀南橋記,嘆賞復(fù)稱異。前清光緒初,戊寅之春季。川督丁文誠,為民興水利……”它們皆對丁寶楨大修都江堰極力稱頌。這是川人對丁寶楨治水的旌揚。
南橋建成后,便利了人們的通行,還成為當?shù)匾淮缶坝^。凡游都江堰者,莫不在此盤桓留連一番。他們站在廊橋之上,目光溯江流而上,但見伏龍觀飛閣重檐,佇立于江岸;與之相對峙者,乃玉壘山巒。放目遠眺,岷山隱約于云霧之中。江風輕拂,令人心曠神怡;追思李冰偉績,丁公繼之,吳公清廉,令人感慨系之。
丁寶楨還在白沙造索以便利兩岸民眾之過往通行。他的《復(fù)造白沙繩橋記》記其造橋之因由,頗可一讀:
惟此白沙,據(jù)縣之右,溪源雪嶺,路值松茂,夏雪秋霖,橫流于道。箭速瓴下,漂疾洶涌,舟楫弗利,甚或阻絕。
光緒五年,余奉令簡閱西鎮(zhèn),騎從道此,擊楫奔流,顧嘆駭湍。即便求隱詢于土著,知在前明舊有繩橋,乃毀于水、兵燹,因仍難即恢復(fù)。今僅兩岸圮址,天生磐石隱約中流耳。乾隆中,邑民周尚仁捐設(shè)義渡,以濟往來。每當貢使絡(luò)繹,鹽茶載道,星月卬須,暴漲滯礙,渡尋廢弛,行旅咨嗟為日久矣。用是嘉慕繩橋之安,便慨念此道之艱虞,思復(fù)綏濟,解茲危殆。
現(xiàn)實的需求,交通的呼喚,引起了心系民瘼的丁寶楨的關(guān)注,與“權(quán)按察崧君蕃龍,茂兵備道王君祖源,成都守黃君毓恩、署夔州守慶善捐廉任之。費不出民,工不勞役”。其修復(fù)白沙繩橋,耗資三千七百兩之巨。從此“萬里艾康,民莫不利”,“化險為夷,人無病涉”。
今《灌縣名勝古跡重點介紹》云:“灌縣的索橋……是國內(nèi)的稀有建筑,用篾條扭成碗口粗的大索,底索十根,上面橫著木板,邊索左右各五根,作為欄桿,架在一里多寬的河岸和河中的八排橋樁上,好像曬網(wǎng)和染人晾帛一般。范成大《吳船錄》早有它的描述?!边@是指安瀾索橋。白沙繩橋規(guī)模小些,是其縮小版。其建構(gòu)原理,并無二致。
丁寶楨修都江堰,可謂恪盡職守,嘔心瀝血。他為此向朝廷所上奏折即達十一項之多,都是專就都江堰而展開。其《籌款修理都江堰工折》申請專項資金;《都江堰新工穩(wěn)固片》奏明都江堰工程效能顯著,“新工穩(wěn)固,并未傷損民田各情形”;而《都江堰水勢實無沖損民田折》則對不實傳聞予以澄清,以正視聽;《報銷都江堰工用款折》是將朝廷撥款的開支明細情況據(jù)實稟報;《遵旨復(fù)陳都江堰工并無浮冒折》也是對財務(wù)開銷的客觀真實的復(fù)核;至于《都江堰人字堤補修完竣折》《都江堰分水魚嘴不能退修折》以及《都江堰安瀾各州縣涸復(fù)折》《遵旨覆奏都江堰工成效顯著折》等,皆為具體施工、檢查、驗收、復(fù)核等相關(guān)情況的說明。它們表明,丁寶楨在都江堰的修治上是認真負責、一絲不茍的。
客觀地看,丁寶楨以封疆大吏的身份,盡忠朝廷,心系民情是難能可貴的;然而他在具體施工方案上也確實走了彎路。他在施工措施方面,力圖追求一勞永逸,放棄自李冰治水以來的傳統(tǒng)籠篼而改用鑄鐵、桐油石灰的辦法構(gòu)筑防洪堤,招致失敗;最后,還是采用籠篼筑堤始告成功。不過,丁寶楨主持的其他水利工程都很成功。丁寶楨的創(chuàng)新失敗,并不是其初衷出了問題。他追求一旁永逸無可厚非,只是當時的工程技術(shù)和使用的材料還無法與創(chuàng)新理念相適應(yīng)。只有現(xiàn)代技術(shù)和新建筑材料水泥問世之后,傳統(tǒng)的籠篼才能被取代。僅從這層意義著眼,丁寶楨的創(chuàng)新思路是具有超前意識的,應(yīng)當予以肯定。
評價丁寶楨不能忽視的是他對民情的了解,體恤民間疾苦,心系民瘼。這是很可寶貴的。為修都江堰,他多次實地勘探,深入民間調(diào)查研究。他對民眾除按常規(guī)上繳的賦稅之外,于連年戰(zhàn)亂兵燹之額外捐輸攤派的嚴重情況,極為同情。他指出“自咸豐年間軍興以后,糧戶于正供之外,加完津貼;繼以連年捐輸,小民竭蹶供億”(《籌款修理都江堰工折》)的繁重負擔。作為封建官吏,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苛稅之繁之多,是應(yīng)當肯定的。如果不惜民命,一味殊求苛派,“拂萬姓之心,使之莫保田廬”,則必然“殊失遠大之計”。其后果不消說是十分嚴重的。
此外,丁寶楨為修白沙繩橋而組織官員和殷實之家集資營造,自己首先垂范捐資的行為也很可嘉。他讓“費不出民,工不勞役”而建成繩橋,改善了交通,便利了百姓。丁寶楨為官清正廉明,“總督四川,不避怨嫌,復(fù)都江故堤,還民田數(shù)十萬畝。裁減馬夫,民困大蘇。在川十年,多所興革。十二年四月,卒;謚文成。家貧不能舉火,成都府供食數(shù)月,舊僚贈賻,始歸葬。”(《都江堰功小傳·丁寶楨》)作為四川總督,其清貧竟如此,誠可敬也。
都江堰民眾對丁寶楨十分敬仰與愛戴,自愿為之建丁公祠。其祠“在縣西里許二王廟前。乃光緒六年士民公建”。后人王昌麟在《復(fù)都江堰大修難緩請及早興工議》中言及:“曩者丁文誠公督川,當堰失修之時,民間爭水,則相毆相殺之案,層見疊出;鬧水則荷鋤荷鍤之眾,蟻聚蜂屯……及大修之后,溝水暢行,此風不禁自息,則知農(nóng)非好亂,憤激致然也。惟丁公以休休之度,成烈烈之功,俎豆謳思,至今未歇?!?/p>
王昌麟的文章,道出了民眾對循吏的追思與敬愛。丁公祠還有一副對聯(lián),亦道出人們對其治理都江堰不朽功績的無限懷念:“東流不盡秦時水,西望長陪太守祠”。丁寶楨步武前賢,效法李冰,終成就其治水事業(yè)。他與李冰父子及歷代治水諸賢為后人所同祀共祭是完全應(yīng)當,名正言順的。
(題圖:丁寶楨塑像,在都江堰景區(qū)堰功道)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