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婷
摘? 要:《三國演義》是我國文學史上“四大名著”之一。它成功地刻畫出諸葛亮彪炳千古的文學形象。《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治國奇才,還是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貞之士,深得人們的喜愛。而川劇《夕照祁山》是從歷史人物自身的人性問題入手,撥妖霧,去仙氣,將諸葛亮請下神圣的祭壇,多角度、多維向地展示一代賢臣良相暮年的復雜性格及悲劇心態(tài),揭示這個歷史重負下的悲劇靈魂的悲劇成因,讓當代人回眸與體味真正的歷史內幕與內涵。
關鍵詞:川劇;諸葛亮;三國演義;夕照祁山
一、諸葛亮的生平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在東漢末年北方發(fā)生大亂,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就帶著諸葛亮四姐弟從山東輾轉到了湖北襄陽;后諸葛玄被劉表上疏推薦為豫章太守。大約一年后,諸葛玄被殺,從此諸葛亮無依無靠,開始獨立生活。[1]諸葛亮和其弟等在東漢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來到襄陽隆中開始“躬耕隴畝”。當然諸葛亮來隆中并不完全是為了“茍活性命”。他“未有須臾忘天下事”,勤奮讀書,廣結天下好友,自比管仲、樂毅,急切希望能夠在未來大有一番事業(yè)。[2]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在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下,受劉備三顧茅廬之請而出山。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后,諸葛亮受劉備遺托,全力輔佐蜀漢后主,勤勉操勞軍國大事。在諸葛亮當政期間,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賞罰分明,抑制豪強,并推行屯田政策,對民族關系進行了有力的改善。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渭南對峙,病死于五丈原軍中,被葬在定軍山,時年54歲,謚號“忠武”。
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一)諸葛亮是一位用兵如神的軍事奇才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的軍事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成功地塑造出一位指揮若定、用兵如神的“軍師”形象。在書中,諸葛亮首先能夠根據劉備一方的實際情況,高瞻遠矚地制定出適合劉備集團長期發(fā)展的軍事戰(zhàn)略。諸葛亮給劉備所制定的軍事戰(zhàn)略主要有兩個:一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為劉備集團所做的長久發(fā)展戰(zhàn)略,也就是“隆中對”。另一個軍事戰(zhàn)略就是在劉備逝世之后,為蜀漢政權所制定的結好東吳,共同討伐曹魏的戰(zhàn)略。這一戰(zhàn)略其實也可以看成是“隆中對”的一部分。
《三國演義》還將諸葛亮塑造成用兵如神的天才。諸葛亮的這個才能最突出的地方應該就是七擒孟獲了。諸葛亮在這一戰(zhàn)役實行的戰(zhàn)術思想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使孟獲輸得心服口服。清末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云南劍川人、時任四川鹽茶使的趙藩為警后人,特為成都武侯祠撰聯一副,即后人所稱“攻心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二)諸葛亮是一位善于斡旋的外交高手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還是一位外交高手。他善于從全局利益出發(fā)來確定外交方略,高瞻遠矚,機智聰慧,往往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成功地化解危機。最典型的例子是赤壁之戰(zhàn)(公元208年)前夕,諸葛亮出使吳國。當時的劉備兵敗夏口,蜀漢的政治形勢變得相當地被動,非常需要借助于孫權的力量,來對付曹操。其時曹操也十分精明,在諸葛亮到達東吳之前,就發(fā)布檄文,聲稱要率領百萬大軍和孫權一起共同討伐劉備,并永結盟好。孫權身邊的重臣紛紛主張倒向曹操。孫權其時猶豫不決。想要在這個時候說服孫權,困難相當地大。諸葛亮先在大堂之上,采用高超的論辯技巧以及機智靈活的外交計謀,舌戰(zhàn)群儒,力挽狂瀾;之后又成功地采用激將法和撫慰之術,讓孫權清楚地看到了不戰(zhàn)而降的后果以及必勝的希望,令后者心甘情愿地與蜀漢結盟,大敗曹操,從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諸葛亮是一位忠貞的愛國之士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另一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的忠貞。這不僅僅表現在他對誠心提拔自己的劉備身上,還表現在對懦弱不堪的后主劉禪身上。“鞠躬盡力,死而后已”,是他在給后主所上后《出師表》中的肺腑之言。章武三年春,劉備在托孤之時,曾公開宣明:“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保ā度龂尽ぶT葛亮傳》)然而此后劉禪雖治國無能,昏庸懦弱,但是諸葛亮卻依然忠心耿耿,牢記先主遺托,輔佐后主,嘔心瀝血,真正做到了“鞠躬盡力,死而后已”??傊?,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始終無二心,一直將劉備匡扶漢室的未竟事業(yè)當做自己畢生的奮斗目標,最終逝世于戰(zhàn)斗崗位上。
三、川劇《夕照祁山》里的諸葛亮
(一)《夕》劇里的諸葛亮形象
針對諸葛亮其人其事的功過是非,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學術界出現了聚訟紛紜的討論,意見分歧頗大,特別是有一種對諸葛亮的“批判思維”的動向在研究探討中引人關注。[3]這種批判性的研究評價,一反過去人們的傳統(tǒng)認識理念,基本不認同已往那種由詩人杜甫總結的“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象肅清高”(《詠懷古跡五首》其五)的完美人格基調,對諸葛亮于政治、經濟、戰(zhàn)略等治國治人的思想和策略提出了一系列顛覆性或否定性的意見;認為諸葛亮雖然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優(yōu)秀人物的代表,但他的一生則顯然具有悲劇性。
這種看法,我們在看魏明論先生創(chuàng)作的川劇《夕照祁山》時顯然感覺到了。在該劇中,諸葛亮將自己的全部聰明才智乃至整個身心都投入到恢復漢室的“正義”行動中,力圖實現挽狂瀾、“促三分天下歸一統(tǒng)”的政治宏愿。盡管他不斷出師,努力北伐,但終是“空勞師旅”,不能扭轉蜀漢頹勢而局促于咫尺之地。與此相應的是,由于連年北伐,增加了巴蜀人民的經濟負擔和心理壓力,造成“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的局面;而諸葛亮自己最后也在抑郁苦悶的精神痛楚中逝世于五丈秋原,以至“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個悲劇結局,正如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說的那樣:“人遭到他不應當遭受的厄運”[4],從而引起后人在扼腕之外又予以深刻的思考。
(二)《夕》劇諸葛亮形象的意義
《夕》劇序篇由一位鼓書人出場擊節(jié)報幕,就已經揭示了這是一段帶有宿命色彩的歷史悲亡曲。而統(tǒng)觀全劇,劇作家對歷史悲亡感興的目的,是通過解構諸葛亮這個在文學語境與戲劇舞臺上一直以正面形象(高大上)示人的歷史人物的暮年心境,讓當代人以“問天”式的哲學思考來問人、問己、問當下……嚴肅拷問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從《夕》劇的整個悲劇性意向來看,作者在感嘆“人生無?!薄盎潞H鐗簟薄疤斓姥h(huán)”以外,其視角更多地作用于諸葛亮與魏延的“靈與肉”的搏殺。作者的著力點,乃在于突出像諸葛亮這類“天賦富厚”、情懷激烈的偉大人物本身所蘊藏的一種“善惡”交錯之態(tài)。諸葛亮在內心深處,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其實是什么也不顧的。一種異己的意識力量支使他把不道德的殘忍行為當作英雄精神的正義力量。這是類似諸葛亮這樣的英雄人物的錯誤,也是他的不幸,但并不是罪過。尤其是《夕》劇描繪諸葛亮最后于彌留之際的幻覺中聽到妻子阿丑的提醒,大悟枉殺魏延,恐“九泉后悔,千秋遺恨”,悔“不及巾幗胸懷”,急欲招回密殺令的惶亂,以及事未果而死不暝目的悲愴,實在令人嘆惋。諸葛亮在目的快要達到之際,卻失之交臂,且要遠離這個精心構劃的目的……這是多么地無奈、多么地殘酷!這顯然讓他承受著一種無可言說、無可名狀的所謂“主體精神情感分裂”的劇烈煎熬與疼痛。心靈的懺悔與反省、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像鐵錘一樣輪番撞擊著他那豐富多元、堅強卻又敏感的情感世界。他終于在抑郁、惆悵與懊惱中離開了匆忙而紛亂的塵世,走向了宿命的悲劇式毀滅。《夕照祁山》所反映的諸葛亮一類悲劇英雄本身就是在“善與惡”的沖突、人道與天道的爭斗中成就事業(yè),從而也完成自我塑造的。《夕》劇的內涵已經超越了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做一般的是非曲直的道德評價。它讓人們在歷史文化的反思和人性的品味中感悟出這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失敗,可以為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換取超越性的象征意義?!庇纱?,《夕》劇便達到了作者所期望的美學高度。
注釋:
[1]參見陳柏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影子藝術》,《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2]參見賀文鋒:《〈三國演義〉諸葛亮形象“近妖”效果探究》,《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3]參見郭曉穎、陶春霞:《失敗的英雄——論〈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4]轉引自趙英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文學形象研究分析》,《中國校外教育》2012年第33期。
作者: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