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渝
周末,爸爸帶著我們?nèi)胰チ烁⒘辍B牥职终f那里是我曾祖母的故鄉(xiāng)。
除了尋找當(dāng)?shù)氐拿朗常职诌€帶我和妹妹參觀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博物館就坐落在涪陵的濱江路上,它外表看上去并不大,但是后來我們才發(fā)現(xiàn),整個博物館是完全建在水下的,是中國首座水下博物館。由于三峽工程的興建,白鶴梁題刻將永沉江底,為了讓后人能觀賞這一文物,國家對白鶴梁水下題刻進行“原址保護”,建設(shè)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剛一進到博物館的一樓,就看見一群人圍在那里不知在看著什么。我好奇地鉆進人群,看見一條好大的石魚,講解員阿姨聲情并茂地給大家講解:這是白鶴梁上唯一剝落下來的,人們可以親手觸摸的一尾石魚,它雕刻于清代,長3.1米,重達3.5噸,也是白鶴梁博物館里最大的一尾石魚……隨后,講解員阿姨就帶著我們上了二樓的展示區(qū)。一上來,我就被眼前的一張照片吸引住了,照片里有兩條石魚,一條石魚的嘴里銜著蓮花,另一條石魚嘴里銜著蓂草,據(jù)說古時候的人們就是以石魚的眼睛作為枯水水標(biāo),每當(dāng)江水退下,石魚就會露出水面,也意味著一個少雨的枯水周期已經(jīng)過去,豐收年景已經(jīng)到來,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余”的說法。以后歷代不少細(xì)心的人就將石魚出水時間,觀魚者的姓名、籍貫和石魚露出江面到枯水線的距離用尺測出來,刻在石梁上,日積月累就形成了1200多年極其珍貴的水文記錄。
聽完介紹,我們馬上就要出發(fā)到水下去看白鶴梁的真實面貌了,妹妹和我很是興奮。因為博物館的位置是位于水下40米深的江底,于是爸爸媽媽帶著我們乘坐了一架很長很長的扶梯,來到了水底長廊。這里一面是墻,另一面有特制的玻璃,透過玻璃就可以看到聞名遐邇的白鶴梁了。白鶴梁是一道長10余公里的石梁,自唐朝以來,人們就在石梁上記錄汛期的水位,梁上還鐫刻著很多名人的書法作品。比如大約900年前,北宋的大書法家、文學(xué)家黃庭堅就在這里寫下了“元符庚辰涪翁來”,講解員阿姨還專門介紹了最后這個“來”字,寫得非常有意思,看起來就像“去”不“來”三個字組成的。還有剛開始我們在照片里看到的兩條石魚,我們在這里透過玻璃窗也看到了,它沉睡在江水下面,石魚眼睛的高度和零度水位是一致的,真是太奇妙了!
參觀完水下博物館,我們乘坐扶梯又回到了岸上。我們看見工作人員叔叔手里拿著一個像大餅的東西,蘸上墨汁,在桌上拍得咚咚響,我們被聲音吸引住了。走進一看,剛才拍的大餅下拓出了一幅江底石刻的書法作品,字跡清晰地被拓到了一張紙上,這真是太神奇了,讓我們大開眼界!隨后,我和妹妹也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拓出了一幅石刻書法作品,帶回家留作紀(jì)念。
參觀結(jié)束了,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白鶴梁,希望下次還能再來這里,再次感受這座載著千年歷史的博物館。
(指導(dǎo)教師:袁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