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081)
我國著名的梁祝故事已傳頌千年,不僅版本多樣,而且傳播范圍廣泛。迄今發(fā)現(xiàn)的達斡爾族兩則有關鴻雁的愛情故事——《他倆變成了一對鴻雁》和《鴻雁的由來》①,也被當?shù)厝朔Q為“達斡爾人的梁?!薄R驗檫@兩則故事都以化作鴻雁作為故事結尾,所以本文將其統(tǒng)稱為“鴻雁故事”。從故事情節(jié)和母題等方面來看,“鴻雁故事”和梁祝故事有很高的可比性,同時又體現(xiàn)了達斡爾族鮮明的民族特色。《鴻雁的由來》還嵌入了《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的AT780 和AT780D 類型,即“會唱歌的骨頭”與“歌唱的心”。[1]本文將從故事情節(jié)、功能和母題等角度,以達斡爾族的“鴻雁故事”和梁祝故事為比較研究對象,分析兩者的異同及背后的文化內涵。
達斡爾族兩則“鴻雁故事”均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相戀,卻因貧富差距、父母阻攔等原因不得在一起,男主人公死于相思病,女主人公殉情,最終男女雙方化成鴻雁成雙飛走的悲劇。
《他倆變成了一對鴻雁》收錄于《中國達斡爾族民間故事選集》[2],故事主要情節(jié)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嫩江岸上的一個村莊,有一對十二三歲的少男少女,一天女孩去找男孩玩,兩人被一陣旋風刮進了山洞中,山洞里竟然有個白發(fā)蒼蒼的老頭要教他們讀書寫字,女孩隱瞞了自己的真實性別,兩人結拜為兄弟,三年后兩位少年思鄉(xiāng),老師讓他們去泉邊打水回來,但切記不得打開壺蓋偷看。兩人忍不住偷看,結果將水中的小黃龍放走了,誰知這龍竟是老師要用來載他們回家的,兩人只得又等了三年。三年后,兩人打水后沒有偷看,老師將剛要冒頭的龍?zhí)咨狭嘶\頭,這時已經(jīng)十七八歲的男女主人公得以乘龍歸家,但龍只送他們半程。在余下的路程中,女孩三次借路邊的動植物暗示自己的真實性別,男孩不明,女孩只得讓男孩早些去找她。直到后來去找女孩時,男孩才恍然大悟原來“弟弟”是個女孩,而女孩已被父母許配給有錢有勢的人家了。男孩得相思病而死,在死前要求父母將其葬在女孩出嫁路上,女孩出嫁路上祭墳,棺材因之打開,女孩跳進棺材后兩人化成鴻雁飛走。
《鴻雁的由來》是筆者2019 年田野調查所得,主要講述的是:從前,有一位達斡爾族巴音家的姑娘,她在江邊散步時聽到了高亢的男聲唱著“扎恩達勒”(達斡爾語音譯,民歌之意),她覺得歌聲很有魅力,欲尋其人,只見江上放的木排迅速流過,卻不見放排的人,而后她不吃不喝,相思成疾。姑娘的父母問了原委后派仆人去打聽那天誰在放排,就在前村找到了那個小伙子。小伙子家很窮,只有母子二人,仆人就跟小伙子說了自家小姐的情況,讓小伙子去救人。小伙子來到姑娘家后,是姑娘的母親在門口迎接,看到小伙子一臉麻子,嫌丑,當場就暈過去了。雖然姑娘和小伙子只匆匆看了一眼,但小伙子回家后也得了相思病。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就讓自己的母親將死后的他埋在西窗下面,等百天后再打開棺材。開棺后里面竟然是兩個會用小伙子的聲音唱歌的鋼球。他母親就每日聽著兒子的聲音當作安慰。一天,一個賣貨郎經(jīng)過,買下了鋼球。當賣貨郎路過姑娘家的時候,姑娘聽到了心上人的聲音,出來一看,發(fā)現(xiàn)原委后買下了鋼球。姑娘把鋼球放在家中柜子上,鋼球唱著唱著就突然變成了兩個火球,把姑娘的家都燒毀了,之后就飛出了兩只鴻雁。
至于家喻戶曉的梁祝故事,其流傳已過千載,現(xiàn)在的梁祝故事實為“多層累積”[3]的結果,本文將以羅永麟在《論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中梳理的主要情節(jié)次序為故事基本結構和比較對象,即“避婚·求學、草橋結拜(或柳蔭結拜)、書館談心、十八相送、思兄、勸婚·罵媒、樓臺會(或祝莊訪友)、聞耗、吊孝哭靈、逼嫁、祭墳·化蝶?!盵4]
為更清晰地比較“鴻雁故事”與梁祝故事,本文將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對比如下。
從上表的情節(jié)梳理中我們可以看到,相思、父母阻攔、殉情化物等是這三個故事中相似的核心情節(jié),而《他倆變成了一對鴻雁》中增添了離奇失蹤、乘龍歸家等情節(jié),《鴻雁的由來》中更是嵌入了“歌唱的心”故事類型的相關內容,同時減少了求學、結拜、相送、勸婚、逼嫁等情節(jié)。
在情節(jié)梳理的基礎上,我們也可運用普羅普的故事形態(tài)學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在《故事形態(tài)學》一書中,普羅普總結出了各式情節(jié)發(fā)展的三十一個功能,其中“功能指的是從其對于行動過程意義的角度定義的角色行為?!盵5]下表將梳理梁祝故事與“鴻雁故事”中主人公行動圈中的功能項:
從上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梁祝故事中的核心功能項在《他倆變成了一對鴻雁》和《鴻雁的由來》中都有體現(xiàn),這是“鴻雁故事”被稱為“達斡爾人的梁祝”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后兩則故事又新增了禁令、破禁、驅逐、唱哀歌等功能項,這也是“鴻雁故事”自身特色的要義所在。故事中功能項的異同就是角色行為的異同,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鴻雁故事”對梁祝故事的沿襲,即支撐故事的主要“筋骨”不變;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鴻雁故事”的變異,即角色行為的本地化與民族化。正如普羅普所言,“日常生活不會打破故事的總體結構,但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為各種各樣的新老更替吸取材料?!盵6]我們不妨結合故事講述的環(huán)境與母題來分析“鴻雁故事”的獨特之處。
“‘母題’,英文為motif,譯為中文的‘母題’,兼具音譯與意譯?!盵7]而關于母題的定義也說法不一,本文采用的是劉守華等學者的定義,即“就民間敘事作品而言,它(母題)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情節(jié)要素,或是難以再分割的最小敘事單元,由鮮明獨特的人物行為或事件來體現(xiàn)。它可以反復出現(xiàn)在許多作品中,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這種穩(wěn)定性來自它不同尋常的特征、深厚的內涵以及它所具有的組織連接故事的功能?!盵8]結合上述情節(jié)的異同點,下文將以其中展現(xiàn)出的母題為切入點,結合故事的社會背景,在比較視角下分析達斡爾族“鴻雁故事”中所蘊含的特色和文化內涵。
達斡爾族“鴻雁故事”與梁祝故事中所共有的母題有相思、情受阻、殉情化物等類型。這些母題最初在漢族的梁祝故事中出現(xiàn),反映了當時男女間產生自由戀愛的所需條件,阻礙自由戀愛的因素,對愛情和自由的追求困境,以及唯有以死亡的形式抗爭的悲劇?,F(xiàn)如今這些母題在達斡爾族的“鴻雁故事”中仍舊保留了下來并得以流傳,這從側面說明梁祝故事中反映的情況很大程度上在達斡爾族的社會現(xiàn)實中也存在,否則會因為“失真”而失去流傳的活力?;蚴亲兂渗櫻?,都是用超自然的方式來擺脫現(xiàn)實束縛,在幻想世界尋求雙宿雙飛。
早期達斡爾族的戀愛與婚姻,確實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到成婚年齡時,由父母或祖父母做主決定子女的婚嫁,只有其舅父有權參與意見,唯有個別開明的父母會征求子女的意見或揣度其意愿。《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后,包辦婚姻逐漸被男女自由婚姻所替代?!盵9]另有說法是,“過去,達斡爾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均由父母做主。即使是自由戀愛,也要經(jīng)父母同意,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盵10]可見“鴻雁故事”中的戀愛、婚姻情節(jié)與達斡爾族的現(xiàn)實婚俗有相互印證的部分。
此外,在情受阻這個母題中,父母阻礙愛情的原因,主要是男女雙方貧富差距大,在《鴻雁的由來》中還描繪了男主人公滿臉麻子,長相丑陋的特點,女孩的母親看到丑陋的小伙子立馬暈倒。這些細節(jié)既體現(xiàn)了“A9——驅逐;а5——缺錢,缺食物”的功能項,又突出了女方家長注重家境和相貌的擇偶標準。在現(xiàn)實的達斡爾族婚姻習俗中也有這樣擇偶傾向的體現(xiàn),如在男方提親的過程中,“女方斟酌再三,覺得男方家境家風可以,男青年長相身板好,品行端正,勤勞能干,認為合適便答應求婚?!盵11]這種愛情觀與擇偶觀不僅在當時很“流行”,即便在當下的社會中也很有“市場”。同時,正因為這些觀念及其形成的強大阻力,才更能突顯出男女雙方對純粹愛情的渴望與堅貞,以及以死明志的抵抗決心。這也正應了普羅普所說的,“故事的本質特性之一在于它建立在藝術杜撰的基礎上并且是現(xiàn)實的虛構?!盵12]
與梁祝故事中體現(xiàn)的母題相比,達斡爾族“鴻雁故事”中還有體現(xiàn)獨特地域文化與民族風俗的母題。如《他倆變成了一對鴻雁》在開篇的“相遇”母題中就點出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嫩江岸上的一個村莊里,更為典型的是在《鴻雁的由來》中,姑娘喜歡上小伙子是因為聽到了后者所唱的高亢的“扎恩達勒”,并通過放排的情節(jié)才找到了小伙子住地。
在現(xiàn)實世界里,達斡爾族從清初以來就聚居在大興安嶺與嫩江流域?!傍櫻愎适隆敝谐霈F(xiàn)的“嫩江岸上”是梁祝故事在地化變異的典型特點。另外,放排木也是達斡爾人擅長的生產方式?!皞髡f在明末清初,鄂嫩哈拉先祖齊帕跋涉千里,前往盛京告發(fā)欺凌民眾的巴爾達齊時,因斷了口糧而殺掉坐騎充饑,只好編制木排代步,順嫩江南下,走了幾百里地水路。這可能是達斡爾人編木排的由來。稍后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起,先后修筑黑龍江、墨爾根、齊齊哈爾等城時,所用的木材都是水上流送來的,此后,齊齊哈爾城的木材供應,主要靠山區(qū)達斡爾人?!盵13]每年仲春都是放排者離家進山的季節(jié),他們到嫩江支流的多布庫爾河、甘河、諾敏河上游采伐,在雨季到來前將原木運到河邊編成木排,順流而下。采伐放排過程中所唱的“扎恩達勒”更是達斡爾人獨特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它是一種“以獨唱為主的高亢、悠揚、剛勁、多顫音的野外放歌題材的民間固定曲調,歌詞觸景生情,可即興填詞,襯詞均為‘訥耶尼耶’,有時也有無詞清唱‘訥耶尼耶’”,[14]通常要在田野勞動、伐木、放排、打魚等時演唱。
在《鴻雁的由來》中,小伙子讓母親將他埋葬在西窗之下,這也是達斡爾人住宅特色的體現(xiàn)。因為達斡爾人十分注重室內光線和通風效果,“除南面設三扇窗戶外,西面還設有兩扇窗戶,房門兩側還各開一扇?!盵15]這樣開西窗的設計,雖然使得冬日里房屋較冷,但保證了冬日的采光,且春夏秋三季都能受益,就一直延續(xù)下來。另有一說認為,西窗宅與達斡爾族的族源有關。達斡爾人的祖先契丹,剛開始向漢族學習定居生活時,將房屋蓋成東向,但采光不好,后來達斡爾人把房子改為南向,以前南山墻上的窗戶就變成西窗了[16]。此外,“達斡爾人無論住二間還是三間房,都以西間為貴,上長輩住之。”[17]同時,達斡爾人供奉的神龕也多放置在西窗之上,[18]這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什么故事中的小伙子要葬在西窗下了,這既是達斡爾族建筑風格的體現(xiàn),也是為了陪伴年邁、孤獨的母親。
在“求學”這一情節(jié)中,《他倆變成一對鴻雁》中出現(xiàn)了“旋風將兩人卷入山洞”和“黃龍載著兩人回家”等細節(jié),與達斡爾族民間文學中的母題具有高度的關聯(lián)性。據(jù)《中國神話母題W 編目》[19],有關達斡爾族的母題包含了“龍下凡形成龍卷風”,這就能與《他倆變成了一對鴻雁》中男女二人被一陣旋風帶走又乘龍歸家的情節(jié)呼應了。
“鴻雁故事”中的“嫩江”“扎恩達勒”“放排”“西窗”等都充分體現(xiàn)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達斡爾人獨特的民族生活風貌,是梁祝故事在地化變異的典型代表。
《他倆變成了一對鴻雁》中還有一處細節(jié),即白發(fā)蒼蒼的老頭笑容滿面地說:“我是特意把你們找來的。從明天起,我要給你們倆教書寫字?!盵20]這位白發(fā)老頭與達斡爾族薩滿文化中的山神“白那查”形象非常相似。在達斡爾人信奉的薩滿文化中,萬物有靈和自然崇拜占據(jù)重要地位,其中山神“白那查”就是源于自然崇拜的重要神之一。達斡爾人認為他是一位“隱居深山林莽中的白發(fā)老人”,[21]一切獵物的獲得都為“白那查”的恩賜,因而“達斡爾的獵手、樵夫、放排行家,在山里遇到奇異的山洞或古樹,就認為是‘白那查’的棲息之所,虔誠地叩頭禮拜?!盵22]
與此同時,《中國神話母題W 編目》中也收錄了“神長著白胡須”“山神是老頭”“山神住在山洞”等達斡爾族相關母題,這些都與《他倆變成了一對鴻雁》中情節(jié)相關聯(lián)。值得注意的是,在“б1——禁令”的功能項和相關的情節(jié)中,這位白發(fā)老者展現(xiàn)了馴服小黃龍的“神力”,這就使其從形象和能力兩方面都與達斡爾族薩滿文化中的山神有極高的關聯(lián)度。與梁祝中教人儒家知識與禮教的先生相比,達斡爾族故事中的知識傳遞者是一位具有神秘力量的“山神”,這充分體現(xiàn)了故事中的達斡爾民族特點與薩滿文化色彩。
《鴻雁的由來》則是嵌入了“歌唱的心”這一故事類型,小伙子死后變成的鋼球實質上具有“代人”的特性,“處于生死兩界的邊緣,但也是神人交流的中介。”[23]這種情節(jié)上的豐富實際上完成了兩個功能,一方面實現(xiàn)了梁祝故事中男性角色先死亡的效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人物對愛情的執(zhí)著,最后變?yōu)榛鹎驘龤⒓业那楣?jié)更有“復仇”的寓意蘊含其中。這種堅決的抵抗,與女孩單方面祭墳再化蝶有所不同,更深化了對愛情的矢志不渝,對自由的極度渴望與對現(xiàn)實的強烈抵抗,這種沖擊的效果是一次死亡所不能達到的,還需要通過在憤怒的火中“重生”才能完成。
此外,靈魂觀是薩滿文化中生命觀的核心,靈魂是移動的、有形的,這其中包含了先民們希望靈魂離開肉體之后,可以棲息于任何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地方,以達到延續(xù)生命或死而復生的目的。無論是結局中的化作鴻雁,還是小伙子死后化身會唱歌的鋼球,“鴻雁故事”都以化物“復活”的方式體現(xiàn)了薩滿文化的元素。
通過分析達斡爾族的“鴻雁故事”,并與梁祝故事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倆變成了一對鴻雁》與《鴻雁的由來》中既深刻受到了梁祝故事的影響,又產生了富有特色的本地化變異。按照學者所歸納的變異途徑,可將它們的變異方式歸納為“送出或輸入式,即跨地跨民族傳播時引起的文化變異和文化變遷,其直觀呈示便是口頭流傳的民族性變異。”[24]在達斡爾族的“鴻雁故事”中,我們既看到了其與梁祝故事所共有的文化內涵,即超越現(xiàn)實、追求愛情與自由意志的精神,也看到了因為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法實現(xiàn)而去民間文學中尋求的想象性補償。當然,我們更在故事的差異中發(fā)現(xiàn)了屬于達斡爾人獨特的地域文化、民族風貌和薩滿文化氣息。故事中的異同點既源自生活,又源自傳統(tǒng),是達斡爾族文化和漢族文化,乃至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產物,正是這種傳承與變異共存所產生的張力才使得故事具有了打動人心的特質,也值得我們不斷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義。
注釋
①該故事為本課題組2019 年海拉爾田野調查所得,流傳地區(qū):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qū)。講述者:(敖)薩仁(達斡爾族),翻譯者:阿鳳(達斡爾族),搜集者:汪立珍、何其迪、葛玲、田夢,整理者:田夢。